理论教育 现代公共关系教程:社会组织的类型简介

现代公共关系教程:社会组织的类型简介

时间:2024-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营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互利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根据组织目标是否以营利为标准,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营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互利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营利性组织指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旅游服务业等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它们面临的是竞争性经营环境。

现代公共关系教程:社会组织的类型简介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类型

一、社会组织的类型划分

(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以组织成员的关系稳定状态为标准,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的成立一般要经过严格的手续或程序,有主管部门的批准,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稳定明确,组织活动有一定的规章和制度。如依法成立并获得法人资格的各类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学校、军队等,都属于正式组织。而非正式组织的组织成员之间关系比较自由松散,组织缺乏严密的规章和制度,如各种群众团体、协会、学会、志愿者组织等。

(二)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

以组织从事活动的性质为标准,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

1.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是指具有政治职能、权力职能,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的社会组织。政治组织是人类社会阶级出现后的产物,包括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政党组织代表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和意志,提出基本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制定和实施各种路线、方针和政策。政权组织包括立法组织、行政组织、司法组织等,是政治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它管理社会,组织全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产,维护社会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组织具有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角色。政治组织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是因为一定的政治组织为向其代表的社会群体及整个社会表明自己的政治见解、主张及方针、政策,争取公众对它的拥护与支持,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有必要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如政府开展公共关系,有助于争取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赞誉及社会支持,树立政府领导人的勤政、廉洁、亲民形象等。政党和政府要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搞好与广大社会民众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与社会民众利益的关系,因而它必然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公共关系主体。

政治组织同时又是各类社会组织公共关系活动非常重要的公共关系客体。这是因为各级政府机关、政府职能部门是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它拥有制定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分配社会资源、引导或限制投资、税费征缴、检查与执法等等权力,对于各类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能够在各级政府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获得政府的支持,对于许多社会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决定了政府又必然成为社会其他组织的重要公共关系对象,即特殊公众。需要注意的是,各类组织针对政府这一特定公众而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府这一公众与其他公众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关注点。作为政府,它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个组织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等,看到组织推动社会文明与福利所做的贡献。

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者,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众利益就是政府的利益,因此,在政府公共关系中,应当充分体现“公众利益第一”的原则。政府又是个非营利性组织,政府公共关系不以营利为目的。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民主进程的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人民群众的“纳税人意识”也在迅速觉醒。这些因素促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知情权、监督权意识越来越强烈,这也就意味着各级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政府除了传统的行政手段以外,需要通过公共关系工作的方式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信息沟通,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树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良好形象。

2.经济组织

经济组织是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它以实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包括各类工商企业和营利性的服务性组织。它担负着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等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任务,履行社会的经济功能,如生产领域的工厂、农场,流通领域的各种商业组织等。营利性是经济组织的基本特点,它们主导的公共关系活动总是与经济利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现代公共关系起源于经济组织,它是公共关系活动最常见的主体,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关系业务量最大,公关活动最活跃的社会组织。

3.文化组织

文化组织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从事文化活动为基本任务的社会组织,如文化艺术团体、教育科研单位、新闻媒体机构、出版界等。文化组织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有着重大影响。文化组织由于各自不同的属性或管理体制,既有营利性文化组织,也有非营利性文化组织,因此它们的公共关系目标差异也很大,应该具体分析。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组织,这就是宗教组织。宗教组织是由具有共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组织,如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基督教会等。它用宗教信仰来约束和规范成员,它的基本任务是维护信仰自由和宗教信仰者的合法权益,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提高信教者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等。为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争取广泛的社会信仰和支持,宗教组织也有必要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处理宗教组织与信教民众、宗教组织与政府、宗教组织与新闻媒体等各种关系。同时,社会中的其他组织为了争取宗教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也会把宗教组织作为公众来对待。

(三)营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互利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

根据组织目标是否以营利为标准,可将社会组织划分为营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互利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

营利性组织指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旅游服务业等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它们面临的是竞争性经营环境。它们公共关系方面最重要任务是与投资者和消费者建立良好关系,维护组织与产品的良好市场形象,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推动组织事业的发展。

服务性组织指学校、公立医院、社会福利工作机构等,它们以为服务对象谋求利益为目标,公共关系方面要与其资助者、协助者保持稳定良好的关系。服务性组织的目标是为顾客提供服务,受益人是接受服务的对象。一般来说,服务性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服务性组织的服务水平、质量等对该组织还是有一定的利益关系。服务性组织之间也存在竞争,服务性组织也存在公众形象的问题。所以服务性组织也有必要积极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为组织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

互利性组织指党派机构、职业团体、宗教团体等以实现内部成员的共同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公共关系方面最重要任务是加强组织凝聚力和归属感,以及健全内部沟通网络。互利性组织的目标是为所有参加者提供利益,受益人是所有参加者。如各种职业团体、群众社团组织、宗教组织等。

公益性组织指政府部门、公共安全机关等以谋求整个社会的公众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公益性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其目标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受益人是社会的所有成员,如政府部门、军队、公共安全机关、检察机关消防队等。公益性组织虽然没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同样面临一个公众形象问题,需要公共关系工作来建树、维护自身的形象。

(四)社会公众人物

公共关系组织是由一定的群体结合而成的社会机构,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一个人是不能称其为组织的。但社会性公众人物与一般的个人不同,他们往往身份特殊,社会声誉很高,社会影响也很大,是广受关注的公众人物。比如政府官员、社会活动家、科技专家、艺术体育明星等,他们的言行举止广受媒体和大众关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代表着其所属社会组织的形象。因此,他们个人存在着一个公众形象问题。公众形象如何,对他个人及所代表的组织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2007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所揭露的一种假冒减肥茶,就使得作为该产品的形象代言人的相声明星郭德刚的形象受到很大影响,引起了公众的信任危机。所以对这些特殊的社会公众人物来说,也存在着进行公共关系活动的必要,争取更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是决定他们能否很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由于公众人物的特殊性,因此他们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性公众人物要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获得公众的认可与喜爱。第二,严格要求自己,维护自身形象。社会性公众人物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所以要更加注重自身良好形象的维护。类似偷税漏税的丑闻会严重影响社会性公众人物的声誉。第三,善于同传播媒体打交道,不断加强沟通与交流。尊重媒体,公开一切公众需要了解的信息,其宣传必将有利于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

对组织进行分类有利于公共关系主体对自身性质、特点的认识,指导组织做好自身形象建设和发展规划,避免组织形象建设的盲目性。对组织分类也有利于组织的公共关系定位,这既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又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组织分类还有利于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促进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共公关系活动,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二、社会组织对环境的适应

(一)环境对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意义

公共关系意义上的环境是一个含义复杂的概念,核心是指组织与各方面公众公共关系状态,即公共关系环境。任何社会组织不能离开环境而孤立存在,组织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环境也可以阻碍组织发展,可以维系组织生存,也可以危害组织生存。社会组织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环境对社会组织起着影响和制约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组织也不是绝对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能动地作出反应,对环境起着反作用。

首先,环境为社会组织提供生存的客观条件。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中生存的,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环境为组织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和信息要素,如人员、技术、办公场地、资金、原材料和各类信息等。以经济类组织为例,市场环境为组织的产品、服务提供市场。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进入一定的市场才能交换,只有其产品和服务被消费者接受,才能回收成本,获得利润,顺利进行再生产,组织才能够正常运行。

其次,环境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环境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指环境因素中所形成的法律、制度、政策和各项规定,为组织生存和发展提供行为规范和行为保障。它不仅对组织行为有制约作用,而且也对组织的关系和行为起规范作用,创造一定的规范的市场秩序。并依靠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要求来规范组织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把社会秩序纳入法制化、民主化、规范化、秩序化的管理,这为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最后,环境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条件。环境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条件组成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且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比如公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透明度要求是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而不断提高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总是在不断变化升级的等。组织要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建立起一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只有这样,组织才能有效地应对环境的威胁和挑战,才能把握住环境提供的机遇,适应环境变化趋势。否则,组织就会落伍于时代,被环境所淘汰。(www.daowen.com)

(二)社会组织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第一,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政治、文化、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风尚、价值观念乃至风俗习惯,无一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所以,无论是经济类组织还是非经济类组织,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都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给社会公众带来的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新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服务目标、方针、发展策略,更好地适应、满足公众发展变化的需求,从而使组织始终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第二,适应政治环境的变化。在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中,政治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国家的政治稳定、政治民主化、法制建设进程,甚至国际政治局势变化、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等,都会对组织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我国不断完善法制,大力推进以法治国的今天,遵纪守法,依法经营就成为组织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任何组织无视法律法规,钻法律的空子,不带头遵纪守法,甚至违规经营,都会遭到公众的反感与唾弃,其组织的形象建设就无从谈起。又比如随着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主人意识增强,这不仅对政府公共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政府部门通过公共关系方式与公众进行更畅通的信息沟通,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而且对企业经营的知情权意识、监督意识也增强了,他们要求企业产品的执行标准、内在质量、安全性,甚至产品与服务的成本等公诸于众,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企业看不到公众民主意识的这种变化,就很难与公众达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三)适应文化环境的变化

文化这一概念非常复杂,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文化成果、精神文化成果、制度文化成果以及风俗文化等。所以广义的文化就是指一切“人化”的成果。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的精神文化成果。公共关系中讲的文化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主要指社会主流文化潮流、公众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观等社会意识形态系统。我们也把它称做“观念文化”,与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相对应。社会文化是不断进步的,公众的价值观系统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组织在公共关系工作中适应公众文化方面的要求,满足公众的文化追求。比如组织倡导、引导文明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创造文化品位更高的产品或作品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就会获得公众的好评。又如在公众越来越重视慈善文化的今天,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慈善事业,不忘回报社会,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无疑更有利于组织形象的塑造。

适应文化环境的变化,更包括组织要看到公众对组织文化内涵越来越关注这一趋势,重视组织的文化建设。对一个民族与国家来说,文化是她的根脉。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文化是引领组织的一面精神旗帜,是组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组织要注意提升文化追求,创造具有特色的组织文化,并对公众深入宣传组织文化,宣传组织的理念、宗旨、价值观、经营哲学等,塑造有文化底蕴的组织形象。

三、组织的社会责任

(一)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所谓组织的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应主动承担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义务,使其行为符合社会整体利益这一目标,在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方面,在推进社会和谐与繁荣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承担社会责任,就要求组织正确处理组织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以营利性组织企业为例,企业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身份。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其经营活动与社会息息相关,企业因社会而存在,社会赋予了企业生存的机会和权力。企业的生产要素来自社会,企业的生产成果需被社会接受,离开了社会关系,企业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企业不仅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它在从社会获得利润的同时,应该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有义务回报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企业家及企业经营者,都以获取最大利润作为自己行动的唯一准则,有的企业家甚至信奉“让公众见鬼去吧”的教条,对社会利益和消费者的要求置之不理。但近几十年来,在公众的强烈呼吁和社会舆论推动下,企业家们逐渐认识到,对组织的社会责任进行研究,对树立和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至关重要。企业的经营目标应该有益于社会而不是相反,企业应该同社会合作而不是对抗,实际上,企业帮助社会,也是在帮助自己,因为一个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美国福特公司董事长亨利·福特认为,仅以盈利来衡量企业行为准则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自觉意识到国家的宗旨和社会经济目标,并使企业的行为尽可能反映公众潮流。日本松下幸之助也提出,“买卖或生产的目的,并不在于使商店或制造业繁荣,借着工作和活动使社会富足,这才是真正目的,商店、工厂的繁荣永远应该排在第二位”。

从长远看,对一个企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矛盾。组织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组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的顾客、更优秀的雇员和投资者;组织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带来社会效益的整体优化,如各类组织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通过处理后可以得到再次运用,从而使既危害社会又浪费资源的各类组织开支转化为企业利润;组织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

各类组织因其性质各异,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有很大区别。以企业为例,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应该包括:

1.提供安全、合格的产品或服务,保护消费者权益

(1)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做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正确使用商品、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

(2)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商店提供的商品应当明码标价。

(3)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4)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

(5)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具有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保证,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者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质量状况相符。

(6)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包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7)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8)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2.参与社会活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致力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的责任主要有:

(1)实践积极、健康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风尚建设。企业应通过自己的经营实践,倡导、引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和道德风尚,如公平竞争、诚实信用、互惠互利、勇于创新等。同时要坚决抵制一些不良的精神污染,如黄、赌、毒及社会欺诈、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一系列观念和行为。

(2)实施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让员工和企业一起发展。如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执行公平就业政策;为员工提供进修机会;对员工实施定期的就业培训甚至是终身教育,提高其工作技能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完善奖励、晋升制度,给职工公平的晋级晋职机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减少员工的失业和遣散;为员工提供与同行业或社区其他企业相当的薪金和福利水平,为员工创造安全、愉悦的工作环境;关心员工及员工家属的生活问题,为员工和员工家属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或鼓励。

(3)参与社区活动,对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支持和捐赠。如支持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康乐活动、保健活动,资助社区福利机构及其他靠捐款维持的组织;支持社区的公共事业建设,如修路、架桥及水、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区免疫防治计划和照顾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活动;参与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预防、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支持社区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救助改造工作。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特别是稀有材料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防止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2)企业在选择生产产品及技术时,必须考虑尽量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不要选择那些污染大、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产品或技术。

(3)在设计产品及包装时,要努力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产品使用后遗剩过多的废弃物,减少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对废弃物(包括产品和包装)的回收和再利用,最好能使用那些易分解、无毒性、无污染的包装材料。

(4)从产品整体出发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形体、产品的定价、产品的分销、产品的售后服务等,把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工业污染的防治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