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碳足迹与碳中和
低碳社会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社会。
一、碳足迹
(一)认识碳足迹
何谓“碳足迹”?以一个普通人为例。清早起来,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面包喝牛奶,然后穿好外套,下电梯,开车或乘车去上班……接着,乘电梯上楼,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本是平凡人的一天,没有摄像机在旁拍摄,但是,温室气体却记录下了全部过程。从电视机搜索信号和播放节目,到电梯上下,电脑工作都要用电,在中国,一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85克。面包和牛奶离不开养牛场,而畜牧业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衣服生产,车辆行驶,无一不和能源打交道。像这样,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每个工厂的每一道工序,都伴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被称之为“碳足迹”。
维基百科对“碳足迹”的解释是:一个人、一个产品或装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这个概念以“足迹”为喻,说明我们每个人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所留下的痕迹。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开车上班、乘飞机旅行,还是使用电灯、电脑等,都将直接或间接消耗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目前大气层中98%的二氧化碳都是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以,“碳足迹”也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有人说,在现代工业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制造”二氧化碳的小工厂。这笔账可能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那么,一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会因为上述活动导致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于国别经济水平的不同和每个人生活的方式不同,可能无法一概而论,根据《第一财经周刊》2009年9月公布的涵盖世界185个国家和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数报告,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年人均碳排放量排在前两位,分别是20.58吨和19.58吨;中国排在第44位,人均年碳排放量为4.6吨。人类生存不可能避免碳排放,但将个人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降到更低或中和碳排放,方法还是有很多的。
“保护国际”中国项目组及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启动一个新项目——碳计算器。该计算器将“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碳补偿”这一链条直观而简洁地呈现出来:
家居用电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
自行驾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公升数×0.785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中途旅行:200~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长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二)追寻碳足迹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还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健康食品、时尚服装、快捷交通、信息、娱乐、健身、投资已经成为当今城市人新的“开门七件事”。无论是新七件,还是老七件,点滴之处都可以找寻碳足迹。
时尚衣装在现代生活中已不可或缺。但是,大家知道在一件衣服的生产运输销售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吗?据报道,一条用乌兹别克出产的棉花制成的牛仔裤在被人穿上身之前,可能要周游23240公里,这其间的碳排放非常惊人!
一件衣服从棉花种植、布料加工、成品设计制作、储藏运输进入销售终端,最后穿在人们身上有漫长的过程。在美国,人们提出了“可持续服饰”的新兴穿衣理念。所谓“可持续服饰”主要思路有两点:一是指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使用环境友好材料,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减少碳排放的目的。目前最常用的环保材料是有机棉,即在没有施用任何化肥和农药的天然状态下生长的棉花;二是利用回收材料或全线由本土生产服装,从而减少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时装,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追求质优和价廉的衣服。生态服装由于其成本较高,引起共鸣还需要一些时间。
鞋类生产的温室气体效应就严重了。充气运动鞋的鞋底气垫充了六氟化硫(SF6),这是一种人造气体,常态下无色、无味、无嗅、无毒、不燃、无腐蚀性,密度约为空气的5倍,是已知化学稳定性最好的物质之一,其惰性与氮气相似。由于上述优良特性,六氟化硫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电器工业、金属冶炼、航空航天、医疗、气象、化工等。不幸的是,六氟化硫是最强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效果是二氧化碳的22200倍。耐克运动鞋的生产曾经一年用掉288吨六氟化硫,占了六氟化硫世界总产量的1%。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1997年生产的耐克鞋里携带的温室效应气体(鞋底气垫充满的六氟化硫)相当于700万吨二氧化碳,等于100万辆汽车排出的尾气。1992年耐克公司被告知六氟化硫的危害后,开始研究用氮气取代六氟化硫,用了14年时间,在2006年1月推出不含六氟化硫的氮气气垫运动鞋。2005年10月26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一项建议规例及指令,禁止运动鞋等多类产品排放氟化温室气体。
食:一块牛排、一罐可乐
品味生活离不开美食。食品的全生命周期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损耗能量)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尤其在现代社会,超级市场买来的食物往往是从千万里外的产地运来的。温室气体产生于食品生产的每一步,包括从耕耘、播种、化肥、喷洒农药以及收割,还涵盖运输、清洗、加工、制造、包装、批发、终端零售等各个环节。此外,还要加上当森林因放牧和耕作而消失所引起的碳汇损失。碳汇是指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
美国的一个自然保护组织估计美国人在食物上平均每人每年排放4吨二氧化碳。牲畜与全球18%的碳排放有关。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我们的日常饮食,特别是肉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比运输业或工业多。
报告表明,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3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肉类生产大约占其中的14%~22%。为了提供一个约500克汉堡中间那块两副扑克牌大小的肉饼,释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一辆普通轿车行驶16千米路程所产生的温室气体量。
牛肉产生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让饲养的动物增加体重需要大量饲料。200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卢卡斯·赖金德斯和美国洛玛林达大学的萨姆·索瑞特估计,生产1千克牛肉需要10千克以上的植物蛋白质,而谷物生产都要释放温室气体。并且,饲养动物的农场还会产生大量废物,这也会产生温室气体;而且,一些土地改为种植饲料作物,从而导致吸收二氧化碳的林地、草地的消失;并且饲料作物每年都要收割,收割过程机械的使用必然导致碳排放。
其次,是因为动物排泄物和动物消化饲料时排放的甲烷。1999年,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生态经济学家苏珊·苏巴克发现,按照不同的生产方式,每提供1千克牛肉会释放160~290克甲烷。甲烷的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3倍,因此每生产1千克牛肉,就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千克二氧化碳。
就全球变暖效应而言,生产牛肉排放的温室气体是生产同样重量鸡肉的13倍,是生产土豆的57倍。牛肉消费增长迅速,这是人口增长和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的结果。生产一个普通美国人1年所需的牛肉,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一辆轿车行驶超过2900千米的排放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饮料的包装,从普通塑料瓶、易拉罐到玻璃瓶,其生产过程中也不免会留下碳足迹。以可乐为例。一罐可乐大概含有6克左右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在打开可乐罐的时候逃逸到大气中,一部分在人们喝到肚子里之后从口中呼出。2010年,可口可乐在中国销售了10亿箱可乐,240亿灌,那么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是将近140万吨。如果再把碳酸饮料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链条考虑进来,一罐可乐给环境带来的温室气体效应可就远远不止6克的二氧化碳了。
关于饮料包装所产生的碳足迹,德国专门机构研究各种不同饮料包装所产生的碳足迹。其中,玻璃瓶230~250克/升,塑料瓶115~190克/升,利乐包60~90克/升。在比较研究结果之后,利乐包的碳足迹表现相比较于其他包装材料,碳足迹较轻。
住:一套公寓
建筑能耗一般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1/3以上。在大城市里住公寓,由于维修、取暖和空调使用等,每年平均排放3~10吨的二氧化碳。如果住单独别墅,排放量还会更多,即二氧化碳足迹会更大。家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以下途径:供暖和空调、电器使用、家庭照明设备的能源消耗。
建筑物的环保设计、节能建筑材料和设施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这些手段主要有:
(1)使用空心墙和屋顶保温层。目的都是降低室内的热量散失,从而达到降低供暖能耗。
(2)安装门窗防风装置可以减少热量的耗散。
(3)使用双层玻璃窗同样用于防止热量流失,减少能耗。
(4)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泡。可以节省电器和照明设备的能源使用。
良好的节能生活习惯,亦可以大大减少家庭能源的使用。比如,没有人的时候把房间的灯关掉,不让设备保持待机状态而是关掉,使用淋浴而不是浴盆等。
英国建立了一个“可持续住宅标准”,将房屋按照能耗与废物排放分为6个级别。其中,住宅碳排放的标准是用住宅减碳比例与目标排放率的比值来定义的。所谓住宅减碳的比例,是指住宅二氧化碳实际排放率(单位面积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比例,而目标排放率则是指建筑标准规定的最大二氧化碳排放率。按照这样的标准,二氧化碳减排的比例越大,住宅就越“可持续”。
其中,最为人瞩目的是零排放住宅,基本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将成为未来新住宅设计的环保标准。
零排放住宅用现代绿色技术为自身供电供热,屋顶还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可为屋内地板采暖系统加热水温。其他节能措施还包括废物分离装置,燃烧可燃废物,转换为电力。另外,零排放住宅内部设有智能测量装置,住户可由此判断是否存在能源浪费问题。住宅的卧室,采用超绝缘材料,防止热量流失率比正常住宅高出60%。屋顶装有3个风车状发电涡轮和太阳能电池板,电力能源完全自给自足。同时装有生物能锅炉和雨水回收器等节能装置。零排放住宅还注重节水设计,屋内全部采用节水龙头和淋浴喷头。另外,还设置一套“废水”循环系统,能收集沐浴、洗漱的剩水及雨水的循环利用。此外,屋子的空气密闭性非常好。一般房屋由于空气密闭性较差,整栋房内的空气大约每6分钟就更换一次。空调或者暖气刚把室内空气变冷或加热,变冷或加热的空气就逸散走了。而在零排放住宅里,空气每一小时才更换一次。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能耗,而且还令房屋内部冬暖夏凉。除此之外,屋内还有感应器,能根据室温变化自动开启或关闭排风口,使室温保持稳定。
行:一辆汽车
各国在交通方面的平均碳排放,约占全部碳排放的20%左右。普通轿车行驶1万公里,会造成10吨二氧化碳排放。坐飞机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更多。一次短途飞行平均每位乘客排放200千克左右二氧化碳,长途飞行平均每位乘客一次排放半吨以上二氧化碳。
发达国家对于减少汽车二氧化碳排放可谓费尽心机,欧盟于2007年年底通过了汽车尾气排放强制性标准立法议案,要求欧盟新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由目前的每公里160克减至每公里120克。从2012年开始不达标汽车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过1克将被罚款20欧元。从2013年到2015年,罚款将逐年递增,分别达到35欧元、60欧元和95欧元。德国于2009年公布了汽车二氧化碳税的征收规则,100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20克的车辆可以免除两年(2010年、2011年)的排放税。(www.daowen.com)
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举办地哥本哈根被称做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有350公里,为了将自行车道和机动车车道分开,自行车道修得稍微高一些;还有40公里的自行车绿色通道完全与机动车道隔离,并且另有70公里的隔离道正在建设中。此外,还有20公里的自行车通道与机动车车道用白线分开,每天有60多万哥本哈根市民(哥本哈根地区居民总数约170万人)骑车出行,总里程达到120万公里,据估算,哥本哈根市民每年的骑车里程,与汽车相比共减少排放1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
哥本哈根政府还为自己设立了新目标:到2015年,50%的哥本哈根人采用骑车方式上班、上学。目前,哥本哈根人市内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是:37%骑自行车,28%乘公交车和火车,31%自己开车,4%步行。
综上所述,我们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从做饭取暖、家用电器、外出旅行,甚至呼吸的每一刻都在向环境容量中增添碳足迹。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擦去自己的碳足迹。加强低碳教育宣传,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已迫在眉睫。
二、碳中和
(一)认识碳中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也叫碳补偿、碳中立,是人们为减缓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也是人们对地球弥补过错的生活态度。
在2007年版的《新牛津英语字典》中,“碳中和”被正式编列入字典当中,定义为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以植树等方式抵消排放,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维基百科也给出了碳中和的定义,是指实现碳排放总量的中和,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做多少抵消措施,以达到碳平衡。
从碳中和的定义来看,就是倡导个体至少要为自己负责,尽量减少在地球上的碳足迹,降低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碳中和理念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气候变化不仅是国家的事情,也是企业及个人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减碳成本的存在,碳中和是一种需要付出代价的行为。《京都议定书》下的附件规定某些发达国家需承担具体减排责任,但这些国家的企业生产技术先进,减排成本高昂,往往减排空间有限,因此可以通过碳交易,到发展中国家支持开发并购买清洁发展机制产生的减排额度,以实现碳中和。
在国家和企业之外,个人碳排放往往与整个国家的消费形态密切相关,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人均GDP在20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其人均碳排放位居世界前列,在15~20吨,要想大规模减少个人碳排放十分困难,而且花费高昂。对这些国家的居民来说,相比自己动手改造住宅或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选择植树购买碳汇等方式实现碳中和更加简便可行。
实施碳中和的项目种类繁多,比如植树造林、研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垃圾填埋和沼气回收等。另外,碳中和既支持大规模项目,也支持社区计划。美国一家碳中和公司有可能在乌干达恢复大片森林的同时,也在洪都拉斯的小村庄里推广节能灶。企业可以通过以上方式,包括植树、提供融资支持项目开发或者参与碳交易等来实现自身的碳中和。
究竟种多少树才能补偿自己的碳排放呢?我们按照一般冷杉树能吸收111千克的二氧化碳作为标准来计算碳补偿对应的植树数量。如果你乘飞机从北京到香港,飞行距离约25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374.5千克的二氧化碳,为此你至少需要种植3棵树来抵消;如果你一年用电3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了235.5千克的二氧化碳,你需要种植2棵以上的树木;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吨二氧化碳,需要种下25棵树才能抵消。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碳中和实际上是人们对地球弥补过错的一种环保生活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花钱请人去植树还不是那么方便,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多走路,少坐车;多运动,少开空调;多节约一张纸,少浪费一滴水;在城市里多种花草,少盖楼房……这样的事于人于己于大自然都有利。
(二)举手之劳“碳中和”
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分解,会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其实,每个人都不是一粒可有可无的细砂,而是一枚能改变现实且能影响未来的沉重砝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小的减碳行为,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下面来看一组数据:
1斤粮食——61.2万吨二氧化碳。
少浪费1斤粮食,可节能约0.1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1斤,每年可节能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
1支烟——13万吨二氧化碳。
1天少抽1支烟,每人每年可节约0.1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37千克。如果全国3.5亿烟民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节能约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
1度空调——317万吨二氧化碳。
如果每台空调在国家提倡的26摄氏度基础上调高1摄氏度,每年可节电约22千瓦时,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如果对全国1.5亿台空调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节电约3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317万吨。
1天车——220万吨二氧化碳。
每月少开1天车,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如果全国2248万辆私人轿车的车主都做到,每年可节油约9.89亿升,减排二氧化碳220万吨。
一件衣服——64万吨二氧化碳。
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1亿人做到这一点,就可节能约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4万吨。
每月手洗一次衣服——二氧化碳68万吨。
如果每月用手洗代替一次机洗,每台洗衣机每年可节能约1.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千克。如果全国1.9亿台洗衣机每月都少用一次,那么每年可节能约26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8万吨。
1个塑料袋——3.1万吨二氧化碳。
尽管少生产1个塑料袋只能节能约0.04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1克,但由于塑料袋日常用量极大,如果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
另外,支持回收再制的产品。美国的登山装备公司Pantagonia回收任何一种品牌的旧衣物,将纤维溶解后再制成新衣。该公司称,用回收纤维做成的衣物比用新的纤维制造的衣物节省能源76%,同时可以降低71%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支持节约资源的公司,等于间接减少地球资源的浪费,保护我们的环境。
购买简单包装的物品,实用又环保。美国酒业带了个好头。为了用实际行动支持环保,减少葡萄酒生产的碳足迹,美国酒业集团发表声明,已决定采用利乐包装代替原有的葡萄酒单人份玻璃瓶包装。据测试,运输利乐包葡萄酒产生的碳足迹比玻璃瓶少50%。美国酒业集团此举既减少了碳足迹,为环保作出了贡献,也降低了葡萄酒包装和运输的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生活上的一些改变,对人们来说,拥有了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节约用电、用水,不再只是为自家省钱的小事,而是可以造福人类的大事;种树和乘公交,不再是多片绿荫和节省点能源那么简单,而是有着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意义。当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作用的时候,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迅速被调动起来。危机感和责任感往往成了督促人们尝试新生活方式的开端。
总而言之,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投入智慧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为了我们的家园能够永保清新,请从每一个我开始,鼓励所有的亲友一起投入到减排的行动中去吧!
(三)碳中和在中国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比赛、博览会的举办国选定了中国。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等,都可以作为推广自愿减排的平台。随着中国与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各种交流、演出和比赛等国际盛事在中国举办的频率和规模迅速提升,由此带来的旅游排放是推广自愿减排的很好机会。
中国正在积极致力于环境改善,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有很多尝试。
为兑现绿色奥运的承诺,北京市修建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一批郊野公园。同时,奥运工程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新技术。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减轻了奥运会对当地环境的不良影响,也使北京奥运会成为一届绿色减排的体育盛会。碳中和,一个听起来似乎非常陌生的名词,就在2008年借北京绿色奥运的契机,迅速地走向流行。
在绿色奥运理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北京市民的生活习惯正悄悄发生着改变。由政府补贴的“1元节能灯”在京城4个中心城区推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洗菜和洗手用的水,也不再被随意倒掉,而是被人们存起来,用来浇灌树木;垃圾分类也逐渐由形同虚设转向积极实践,甚至连外出旅游,一些人也开始认真谋划出行路线和方式,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2008年12月,中国首个官方碳中和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中和标识发布。碳中和标识是由国家林业局气候办设计注册,中国绿色碳基金捐资人实践低碳生活的一种证明。在北京的八达岭,由中国绿色碳基金营造的“碳汇林”已经投入使用。通过购买碳汇林或种树,可以抵消碳排放。对拥有私家车,经常需要坐飞机的中产阶层来说,购买碳汇是低碳生活的一种选择。碳汇林的平均换算价格是每千元8.6吨,购买之后将获得证书,北京的张录荣律师成为国内律师界购买碳汇第一人,目前已有近千人获得了这个证书。
2009年8月5日,北京环境交易所促成全国第一笔场内自愿减排交易,上海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在交易所内购买自愿碳减排额度(VER)以实现碳中和的买家。天平汽车保险购买标的是奥运会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成交价格为27.76万元人民币,约合每吨碳指标35元人民币(5美元),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至2008年年底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供给方来自中国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和美国环保协会等单位于2008年共同发起的“绿色出行碳路”行动,经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核准,2008年奥运单双号限行期间,北京市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及8万多民众参与了此活动,共计减排二氧化碳8895.06吨。
很多公众人物都乐于扮演传播碳中和理念的角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周迅亲自行动,向公众宣传这种碳中和的“还债”方式。她用了一长串数字和一幅巨大的地图介绍自己的“碳足迹”:“我在一年里飞了上海、伦敦、东京和新加坡等地,飞行里程共计149483公里,折算成碳排放量总计19.493吨,并捐出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树苗238棵,一棵树25元,花了大概6000元。”
现在,不只是政府、企业、明星,更多的普通人都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到碳中和的队伍中来。个人的行动聚沙成塔,可汇聚成行为减碳的强大威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