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及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及作用

时间:2024-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国后,学生社团迅速发展。现在高校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过社团组织的活动,也就是说,参加社团组织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课外活动之选择。北京大学注册学生社团已达267家,参加人数约30 000余人次。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及作用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及作用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网络化教学逐步开展、学分制逐渐推行、学生生活社区化初步显现,原有的以班级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受到了挑战,而在大学校园中不断涌现的学生社团,却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社团正以它特有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影响着广大青年学生。面对充满朝气、富有活力、个性鲜明的大学生群体和正在蓬勃发展的大学生社团,积极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努力探索适应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新举措,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应尽职责。

一、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历史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愿、自发组织的学会、协会、研究会和以开展思想交流、学术研究文体娱乐等活动为目的的学生团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团的产生发展与现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生社团是成立于1904年的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高校出现了一大批有进步色彩的学生社团。例如,1915年毛泽东等人在湖南第一师范成立了“新民学会”,1918

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周恩来等人在天津南开成立了“觉悟社”,1920年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这些社团通过学习研讨、出版刊物、游行示威等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民主科学思想等,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建国后,学生社团迅速发展。“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团有近100个,地方性社团6000多个,但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学生社团遭受了灾难性打击,几乎全面瘫痪;改革开放后,高校学生社团开始复苏,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生社团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与实施,使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在高校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过社团组织的活动,也就是说,参加社团组织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课外活动之选择。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兴起,并凭借其鲜明的开放性、自主性、多样性等特点成为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第二课堂,也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1年10月,清华大学社团联合会组织了大型社团成员招新会,92个社团在校园里摆起了“擂台”,各自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吸引新生的注意:轮滑协会摆开障碍长龙,炫目娴熟的花式动作引来叫好连连;腰鼓协会现场敲起了欢快的鼓点;话剧社字正腔圆、中气十足的专业吆喝声让大家赞叹不已;动漫协会则通过cosplay和现场漫画手绘吸引了众多人气。“百团大战”的场面在其他高校也屡见不鲜,“在福建师大共青团组织实施“一团一品”品牌提升战略的带动下,学生社团纷纷精彩展示一年来的建设成果,希望能在同样推出精品活动的众多学生社团组织中受到同学的青睐。“一团一品”战略为该校带来“百团大战”的繁荣景象,令全校学生目不暇接,亦使这所百年老校焕发出青春魅力。”

北大社团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的活动,吸引着燕园学子于其中挥洒青春与激情。北京大学注册学生社团已达267家,参加人数约30 000余人次。北大学生社团活动为北大学子提供了施展自身才能、培养兴趣爱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广阔舞台。社团活动为志趣各异、爱好广泛的北大学子搭建了一个展现自身魅力、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校园文化增添了缤纷亮丽的色彩。

然而,在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各地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新型社团也层出不穷,可几乎每所高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社团昙花一现,因萎缩或消亡而退出校园舞台。社团发展不均、活动良莠不齐、成员流动性大等问题仍然挑动着高校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神经。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还面临着自身定位不准,发展方向不明确、管理不科学、缺乏经费、学校保障政策不到位和缺乏指导老师等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正好反映了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生存的一种现状,学生社团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学生社团的生态环境亟待改变。

三、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分类

当前学生社团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体育类学生社团

以各种体育项目为共同爱好的大学生聚在一起,切磋体育技艺,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大学生正值青春时期,精力旺盛,参与体育活动热情高涨,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众多,深受大学生青睐。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武术协会、跆拳道协会等。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文艺类学生社团

大学生活里,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各种具有艺术爱好的同学为了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学习艺术文化,提升自己的文艺素养,就加入了文艺类学生社团。他们在社团中唱歌、跳舞、演出,创作艺术作品等,用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这类社团有舞蹈协会、剧社、器乐团等。

(三)学术类学生社团

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模式与中学基础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它更注重学术性和科研性。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多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专业,因此,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许多同学都愿意将课余时间应用在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上,一些学术类社团便应运而生。如生物协会、桥梁协会。

(四)政治理论类学生社团

结合高等院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以各种形式开展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类社团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例如:马克思主义研讨会、邓小平理论学习社等。

(五)社会实践类学生社团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实践类社团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方面的锻炼机会。这些社团在对成员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与社会广泛接触,为成员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社、桥梁兴趣中心等。

四、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特征

(一)自发性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内在素质结构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先的单一的知识型向能力知识型并举的方向发展,并日趋严格化和多元化。受其影响,在校大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被动变为主动。越来越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主动联合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培养自己能力和展示自我才能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不需要组织安排,也不需要领导批准,完全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习惯和追求等自发组成的,完全来自学生自发的热情,如桥梁兴趣中心、街球社等。

(二)群众性

学生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由于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又呈现出比较强的自由性,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如文学社、书画协会等。每个新学年开始,高年级的学生总会积极主动地向新生介绍自己社团的基本情况,而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也易于投入这类活动。第二,由于学生社团能广泛吸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到一个团体中,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学生中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广泛性(www.daowen.com)

现代高等教育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统一教学、轻课外拓宽知识面的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智能发展和个性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学生社团,备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意图进行选择,从而获得素质培养的重要条件。从学术研究、文化娱乐社会调查、爱心行动和科技服务等,无不反映了大学生社团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四)服务性

立足校园,服务社会,是当前众多社团的组建原则和办团宗旨。无论是义务宣传、义务咨询、文艺表演,还是小区服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一方面既有利于大学生体验社会生活,锻炼生存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其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校园文化,服务于素质教育,服务于社会,充分体现学生社团活动的服务性特点。

(五)多样性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大致可以分为政治理论型、学术型、文娱型、实践型等四类。在高校学生所建的社团中,有政治理论型的马列主义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有学术型的大学生科技协会、计算机协会、英语协会等,并开展多种讲座、演讲;有文娱型的吉他协会、街舞协会等;有从事实践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和各种社会实践小组。各种各样的社团,充分体现了学生社团的多样性。同时,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学生的求知愿望和施展才能等多方面的需要。

(六)专业性

首先,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基本具有明确的活动方向和活动范围,许多高校学生社团甚至要求十分专业化的知识或技能。依托学科、专业而发展的学生社团热衷于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注重对社团成员在专业方面的技能培训与提高,例如:电脑爱好者协会、围棋协会、法律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体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其次,高校学生社团成员愿望与要求的一致性,构成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基本内容,使活动内容紧紧围绕社团自身的活动进行,也体现出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专业性的特征。如学术性社团活动内容都以专业学习或学术探讨为内容,提升了社团的专业水平。

(七)凝聚性

高校学生走出中学校门进入大学校门,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也期望通过参与学生社团活动,获得一技之长并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组织集聚着志趣相近、追求相似的学生。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扩大了人际交往,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集聚起来,他们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或为特定目的,相互团结,共同努力,充分体现了凝聚性的特征。

(八)陶冶性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载体。类型多样的高校学生社团,如歌友协会、武术协会、文化研究协会、文学社、书画社等学生社团的活动,既丰富校园生活,又繁荣校园文化,有利于社团成员的身心健康,形成高校独特的人际氛围,为大学生获得精神享受,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九)创造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及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诸如对特定社会形势、热点问题的共同关注,或对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共同期望等等。这就使得学生社团的活动极富创造性,学生们从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都敢于并善于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求,各社团纷纷走出校园,组织开展了大量实践性极强的社会活动,正在成为校园文化创新的新型组织力量。

(十)社会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性倾向十分鲜明,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从社会中开发资源,以社会为实践平台,以广泛的社会因素为重要的参与力量,创造的愿望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创造的活动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创造的成果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创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得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五、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及意义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深入发展之际,随着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进、高教园区的兴起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高校内部传统意义上的院系、班级等群体组织功能被逐渐削弱和淡化,原先立足于院系、班级等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受到严重挑战。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学生社团以其生动、形象、直观、渗透性强、影响力持久等特点,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载体。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之中,不仅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而且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性。

(一)学生社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作为第二课堂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校园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锻炼场所。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从社团负责人到一般成员,他们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理论骨干、科研骨干、文艺骨干和管理骨干。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使人格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塑造、知识得到丰富、潜能得到发挥、素质得到提高。此外“良好的社团组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以政治型、求知型、伦理型、创新型为特质,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特别是非智力素质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社团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和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理论学习的补充渠道

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理论学习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该说是富有成效的。但如今大学生对某些理论问题,往往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和课堂的学习,而喜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探寻依据、寻求答案。这时,一些理论学习型社团,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以及院系组织的各类党章、理论学习小组等,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活跃于校园内外,成为大学生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渠道。大学生通过在社团内部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或到各院系接受辅导、交流心得,或通过社会服务、参加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不仅使社团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熏陶,而且也掀起了高校大学生课余理论学习的高潮。

(三)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环境是文化长期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众多高校优质学生社团能在学校形成一种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民主、和谐、进取、开放的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一方面,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反复实践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并把握其中的规律,形成自身独特的思维。另一方面,社团在高校已成为知识信息源和教育补充力量,在人力资源上具有丰富性和专业化的特点,为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许多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在社团中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广泛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使自己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得以开阔。

(四)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自我观念、独立意识强烈,主体性突出,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由学生自发组织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其组织内部比较宽松,对社团成员没有强制的约束力,因此容易形成自由平等、畅所欲言、民主、和谐的良好

氛围。而且社团成员结构打破了院系、专业、年级及分科的界限,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学生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纵横交错的立体智能网络。共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使社团成员团结一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使人格、能力、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学生社团应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有力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