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时间:2024-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理工科大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我们可以窥见理工科大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领域之一斑。理工科大学需要以艺术为载体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来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使大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投入生产的机器。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第一节 理工科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合理性

一、防止人的异化,回归生命的丰富性与活力

理工科大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基本都是技术性很强的知识,例如土木建筑学院道路专业主修的课程就是高等数学、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理论力学工程地质、大学物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其中,高等数学是所有理工科大学生的共同课程,也可以说是理工科大学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与这一课程相似的还有大学物理方面的课程。在这些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理工科大学又设置了各个专业方向上的特殊课程,类似土木学院的画法及工程制图、工程地质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一类课程。通过理工科大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我们可以窥见理工科大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领域之一斑。大体来讲,理工科大学生科班教育的内容多是推理性、计算性和技术操作性的,这些知识是理性力量的体现,无论是推理、计算还是技术性操作,都需要严谨的精神,这就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知道,单纯的推理和计算过程是单调的,现代科技展现给我们的是,计算机基本可以代替人来完成单纯的推理、计算和技术性操作。我们可能根据这一事实就认为,人与计算机存在可互换或可替换的关系,这种互换和替换关系的前提就是计算机和人都具有相同的功能——计算、推理和技术性操作。根据集合论的外延性公理,我们将人和计算机两个种类看成某种特性的集合,那么,认为人和计算机是等同的两个集合,当且仅当认为下面两个推理成立:如果元素推理、计算和技术性操作属于人,那么这三个元素同样属于计算机;相反,如果推理、计算和技术性操作属于计算机,那么这三个元素也属于人。

首先来看第一个推理。如果元素推理、计算与技术性操作属于人,那么这三个元素就属于计算机。推理、计算和技术性操作属于人,与这三者属于计算机是否具有蕴含关系呢?这里显然没有直接的答案。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来这两个命题之间的逻辑蕴含关系。考虑计算机不过是对人的大脑的模仿,从这方面入手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将计算机这一名词换成人的大脑完全模拟器,同时,当我们说完全模拟器时,指的是它具备大脑的所有功能,而且大脑的所有功能就是上面提到的三个元素——推理、计算和技术性操作。此外,还需要附加一个条件:人的存在的各种方式受到且仅仅受到大脑的控制。如此一来,第一个推理中的两个命题就存在逻辑蕴含关系了。我们可以说,如果推理、计算和技术性操作这三个元素属于人,那么它们属于计算机(大脑完全模拟器)。同样依照上面提出的三个条件,第二个推理显然也成立。那么,从集合论的角度看,人和计算机就是等同的两个集合。这一论证结果似乎保证了这一事实的合理性:人与计算机存在可互换或可替换的关系。人同某种机器构成了可互换或可替换的关系,或者说,人同某种机器是等同的两个集合,也可以说,人和机器是等价的。如果大学生自身也这样看待自己和机器的关系,把自己当成机器,就是形成了人的异化。

但是,这一论证的三个前提条件都是为了得到这一论证结果而设定的,我们发现,这三个条件并不完全符合事实。首先,电脑人脑的模拟程度受到科学发展程度的限制,科学越发达,人类研制出来的电脑对人脑的模仿就更好,目前电脑的能力还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模仿而不是完全模仿。因为,电脑还没有自我设计和完善的功能,电脑的所有功能还是通过将人的各种推理转换成程序而得来的,所以,人的思维能力和范围总是大于电脑,而未来电脑是否能够达到对人脑完全模拟的能力还不可知。人的大脑也远远不只有推理、计算和技术性操作的能力,正常人都有感觉,感官接收到的信息通过大脑的处理就变成感觉,人的情绪和直觉的产生也与大脑相关。像人类感觉、直觉和情绪这样的东西,目前的电脑基本还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最后,人存在的各种方式仅仅受到大脑控制这一观点难免过于武断,尤其是中国人喜欢用“心”表明人思想和行为的来源。显然,前面得出的两个推理因为保证其成立的三个前提条件存在问题而失效,两个失效的推理也让其结论变得无效了——人和电脑并不是等同的两个集合,因而人和机器也不是两个等同的集合。

理工科大学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在校园里逐渐培养起来的弱化人和机器之间差异的氛围,防止异化的产生。理工科大学教育都偏向推理性、计算和技术性操作,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其技术性太强,文化课程的设置很少,学生接受的大多是计算、技术性操作训练。当然,不是所有工科类课程都是计算和操作性的,有些课程也类似于“文科”,但是这些课程无论从老师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多数都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东西,理论意义还是限于计算和技术性操作,仍然没有超出理工科的范畴。虽然其中也有很少的几门文化类课程,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学生的影响很有限。除了课程设置问题以外,理工科大学生在学校里也很少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www.daowen.com)

艺术素质教育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渠道。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得以体现,艺术是人文精神的一个生动而有趣的载体,它也将人文精神展现到极尽完美的程度,而且,艺术素质具有形象性,容易令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理工科大学需要以艺术为载体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来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使大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而不仅仅是投入生产的机器。

二、激发科学创造的灵感

理工科大学生毕业以后,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从事工作,都需要以自身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正如前面提到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基本由推理、计算和技术性操作这样三个大类构成。推理的训练严格来讲主要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积累。推理能力是在一系列前提下,依据某些基本公理和定义,遵循某些方法得到某个结论的过程。单纯完成这一过程只需要一个人具有缜密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它不需要更多的发挥,也不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计算与推理比较起来,更加显得是一个机械的程序,因为计算的规则更少,而对结果的诉求更加明显。技术性操作看起来似乎更加具有挑战性,更加生动灵活,但是,技术性操作的挑战性和灵活性主要来自进行操作的人对这一项操作还不熟练,熟练的操作往往都带有较强的重复性单一性,而这种重复性和单一性就保证了操作过程和结果的精确性。

然而,推理、计算和技术性操作的进行却需要别的东西来支撑,推理需要某些非推理性质的前提、公理和定义,而技术性操作是需要作为操作载体的各种事物。此外,推理的意义和语义、计算的目的和所针对的事物,以及技术性操作的目的和意义,都是这些过程本身不能提供的。推理的前提可能描述了一个关于某个具体事物的情况,推理的公理更多的是直觉的结果——不经论证但却经得起验证的东西,推理的定义也需要直觉来引导。推理所需要的直觉虽然不能被认为等同于艺术直觉,但是,艺术素质的培养可以让人对事物更加敏感,让人更加敏锐地观察事物,从而有助于形成更好更完善的定义、公理和推理前提。而只有对事物有了较深刻的领会,才能把握到事物的意义所在。推理的意义,一方面来自理论本身的历史传承以及理论本身的效力;另一方面,推理的意义有时在具体事物中体现为对这些事物的直观看法和领会,这些直观看法和领会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艺术熏陶。对计算和技术性操作而言,情况也是这样。在从事普通工作的职员看来,技术性操作可能不需要我们去追求太多意义,只要把日常的事情按部就班地完成就行了,而且,无论是公司还是事业单位,在那些技术性操作的工作中也不提倡有随意的变动,从而就体现不出什么灵活性。但是,人普遍都要寻求价值,广义而言,它也属于意义追求。之所以很多人对工作产生一种厌烦情绪,正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在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普遍面临的问题。技术性操作的方法往往比较严密,所以,要想在技术性操作的工作中有所改进,需要更多地从事物本身入手,我们可以更加艺术、更加人文地看待事物,让操作的结果更加艺术、更加人文、更加美好。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的研发方向和突破口也需要在事物本身中,通过改换看待事物的视角和眼光来取得进步,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