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构建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构建

时间:2024-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一、艺术与艺术素质的内涵艺术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主观情感和需求的文化现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在此指导下,许多知名大学都加强了艺术素质教育。我国有良好的艺术素质教育传统。而今,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在艺术素质教育上存在着诸如认识问题、师资问题、教学资源问题、与专业培养脱节等问题。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构建

第一节 理工科大学艺术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艺术与艺术素质的内涵

艺术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主观情感和需求的文化现象。艺术素质则指的是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即感受美、鉴定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艺术素质是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的统一。艺术涵养包括艺术经验、艺术认识,以及对各种艺术特性的了解和掌握,艺术能力包括艺术感受、艺术理解力和艺术创造力。艺术素质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在全部的艺术活动之中,并决定认识主体能否进入既定的艺术境界。艺术素质又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具有生成性和可塑性,是生活实践、知识修养、思想意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艺术作为精神生产与活动的过程,艺术素质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智具有认知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心智的发展,在其看来,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是教育的最佳途径,因为他们能够锻炼人的心智,使其更善于发现真理。亚里士多得师承柏拉图,提出了自由教育的观点,自由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保证个人的精神自由。亚里士多得的教育思想是当代综合素质教育的雏形。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

艺术素质具有启发作用,能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艺术本身构成人生活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缺少或替代的作用。

首先,艺术素质是创造力的必要元素。艺术的创造性与科学的创造性是统一的。创新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是各种内部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类认知中的智能因素至少可以分为八大类: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其中前四种智能必须依赖系统教育及后天培养。在其看来,人的智能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虽然这些能力同样重要且相对独立,但智能永远都是多维的。科学的教育体制应该关照学生所有智能的全面发展,从而在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能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加德纳的观点的提出,艺术素质培养逐渐成为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固定做法。

其次,理想的教育不仅教给学生谋生的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事业,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更加强烈的好奇心、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加丰富的创造力,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任何缺乏艺术元素的人生都不是理想的人生,艺术素质培养是完善教育体制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引导学生发展健全人格的方式。

二、艺术素质教育的提出

艺术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对艺术素质教育重视的共识,这种共识广泛存在于西方社会中与教育及教育管理息息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构。

艺术素质教育源于通识教育。美国通识教育实践源于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的个别教学活动,而后芝加哥大学进行了系统的通识教育试验。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制定了一整套横贯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领域,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使通识教育理念及实践获得普遍接受及推广。与科学相比,艺术更富于自我表现和创造力,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盖地艺术教育中心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由“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四个学科构成,开辟了全民艺术素质教育的新道路。至1994年,美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提出了艺术教育的原则、标准和要求,认为“艺术有助于全体学生发展理解和辨别这个充满形象与符号的世界的多种潜力”,“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向年轻一代提供有力的工具,使他们不仅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并能用他们自己创造性的方式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没有艺术来帮助学生促进他们的感知和想象,年轻一代就极有可能带着文化上的残疾步入成人社会”。同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也阐明了艺术素质教育的益处:“它有益于学生,因为它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艺术教育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知和理性的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想认识。”“它有助于理解人类的古今经验;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表达方式;学会解决问题的艺术方式,为人类面对各种不同环境提供表达、分析和发展的工具。”在此指导下,许多知名大学都加强了艺术素质教育。

我国有良好的艺术素质教育传统。孔子在他的六种教育科目中把“乐”放在第二位,北大校长蔡元培也曾经自开美学课,并成立多种艺术研究会,为北大奠定了文化艺术的基础。

而今,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在艺术素质教育上存在着诸如认识问题、师资问题、教学资源问题、与专业培养脱节等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艺术教育得到不断加强,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知识结构

目前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等都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和人文艺术素质的人才。因此,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人才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而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准确地说,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强的,无论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人文艺术素质则存在诸多问题。有研究者对全国部分高校的多名理工科学生进行了人文艺术素质状况调研,结合国内的其他调查资料,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匮乏,许多学生对基础知识知之甚少,由于过多地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忽略了人文艺术课程的学习,除了能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使接触也是简单机械的书本讲授和背诵,导致人文艺术知识的匮乏;其次是传统文化知识欠缺,不仅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对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也知之甚少;再者是艺术品位较低,由于缺乏文史哲相关的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表达能力较差,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缺乏基本的艺术细胞和审美情趣。

(二)人格特征(www.daowen.com)

据调查研究发现,理工科学生的人格特征大多表现出谦虚、克己、忍耐,处事认真、严肃审慎,他们比较保守,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标准,很少追求刺激去做冒险的事等。理工科学生之所以有这些人格特征,大致存在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这种人格特征与理工科学生的角色心理密切相关。这些大学生虽然还未走出校门,但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已经有了十分清晰的目标和定位,这种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早已经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他们。二是这种人格特征是受到了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是个精神社区,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养成有较强的传递性和渗透性,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及人格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理工科院校专业性较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过多地偏重于大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大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养成培养,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训练和提高。

(三)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成长很有帮助。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据相关调查结果来分析,理工科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基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思想素质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信仰明确、人生态度端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信任,对个人的诚实缺乏应有的信守,出现了道德滑坡和信仰的迷茫。

在价值层面,道德水准滑坡表现为缺乏基本的是非观念和完整的价值体系。理工科大学生大多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他们大多认为科技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他们认为科技教育才能产生出真正的“生产力”,而人文教育在他们看来只是“空头理论”、“花花架子”,这种错误的是非观念导致理工类大学生不注重人文艺术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自身人文艺术素养的匮乏、人文价值观念的模糊,理论知识多而实践常识少,专业知识学得多而社会道理懂得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形象思维较差。

(四)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在早前是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在心理健康层面,理工科大学生呈现出心理素质不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情况。由于他们整天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大多表现出性格孤僻的状态,只要稍稍受到挫折,他们很容易出现种种心理障碍,甚至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相关调研证实,在9种心理症状中,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性、人际关系敏感诸症状测试出来的程度,理工科大学生与18~29岁年龄的人有区别,理工科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症状比18~29岁年龄的人略重些。

(五)综合素质

素质一般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环境教育影响和自身认识与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品质,它是人的思想、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反映。素质在具有先天性的同时还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先天性体现了个体素质的遗传因素,可塑性突显了教育在提高个体素质中的能动地位。

在理工科大学中的学习和生活,培养了理工科大学生较强的专业素质,而他们的综合素质却相对较差,特别是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层面达不到社会对一个大学生所提出的时代要求。同时,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比较弱。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参加人文艺术活动、生产实习的愿望比较淡薄,甚至有的学生不喜欢上实验课,参加科技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较低,有意识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科技实践的甚少。

四、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21世纪将是科学在人类的全部智力、物质、感情以及审美等方面进行开拓、变革的时代,更是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当今社会已经从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对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技术而轻视人的全面培养”,在这个阶段,教育追求人的技术技能,艺术教育只是谋生的手段,与此不同,信息社会具有社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特性,人最有价值的财富是具有怎样的创新能力,因此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社会的更高要求,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的综合素质不但包括世界观、品德、学识、身体素质等方面,还包括心理素质和艺术素质,而创新能力则来源于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也在逐渐加快,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教育事业正肩负着为21世纪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素质,谁能抓住人才素质培养这个关键环节,谁就能够掌握21世纪的主动权。我国教育发展将逐步实行战略转轨,从科学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的,无论对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是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优化受教育者的素质为目的,其中文化素质的提高,就要靠艺术素质教育的扩展。艺术素质教育的扩展是人的全面素质提高的表现,艺术素质教育的扩展是与人的素质的更高要求相适应的。

未来人才的最大潜力,在于他们的适应性和开创性,而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那就是必须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我们的普通高等教育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德育、智育、体育,而且还必须有高水平的美育(艺术素质教育)。因此,加强和完善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理工科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人文科学知识,才能肩负世纪的重任。由此可见,艺术素质教育对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和紧迫。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高智力资源人群,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拥有者,更应成为人类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文明的推动者,理工科学生需要科学,更需要艺术、需要美,科学严密的逻辑思维和高尚的人文艺术气质都是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必须具备的。

理工科大学生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自身艺术素质的匮乏,并且他们有接受艺术素质教育的渴望,在他们中普及艺术素质教育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队伍仍然是社会人群中较小的群体,而且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只要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并且会有所成效;另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踏上社会后对他人的自然影响力大,他们会成为人们注目或效仿的焦点,他们的艺术水准得到提高后,可以带动和影响一大批人。另外,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性较强,接触社会的机会多,因而对其真善美的追求就更加迫切。

基于上述背景和原因,有必要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进行艺术素质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具备艺术感知能力和较高艺术修养的人,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社会群体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