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吉安祠堂简述及富田王氏宗祠诚敬堂

吉安祠堂简述及富田王氏宗祠诚敬堂

时间:2024-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吉安祠堂简述文◎李梦星我国传统社会的宗族祠堂,源于对祖先的崇拜,也称家庙,是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建筑,供奉历代祖宗神位等,依时祭祀。走进吉安乡间,随处都可见到祠堂。吉安的一些大宗族,倾力修建规模宏大的宗祠,以表示对祖先崇拜的虔诚,也显示宗族的兴旺气派和强劲势力,告慰先祖的在天之灵。吉安市境内目前保存完好的最大的一座祠堂,是青原区富田王氏宗祠诚敬堂。

吉安祠堂简述及富田王氏宗祠诚敬堂

吉安祠堂简述

文◎李梦星

我国传统社会的宗族祠堂,源于对祖先的崇拜,也称家庙,是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建筑,供奉历代祖宗神位等,依时祭祀。魏承思先生认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宗族的祭祖活动是在家庙里进行的。家庙是由各级宗子控制的,这就形成了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宗法制度。封建社会后期的祠堂是宗族祭祖的场所。他指出,祠堂的出现标志着族权与政权的彻底分离,宗法制度的最后消亡。

吉安古称庐陵,宗族村落最突出的现象之一,就是至今保留大量的宗祠,使不少研究民族史、社会学、古建史的专家学者惊叹不已。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研究考证,“吉安宗族设立祠堂祭祖大致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吉安宗族建祠祭祖已经比较成熟”。至于祠堂众多的原因,常教授认为:“吉安建祠祭祖的盛行,与其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的环境分不开。吉泰盆地开发较早,经济文化均较强盛,唐宋以来出了不少因科举成功而仕宦者,重视儒学和文化,多有世家大族,祠堂集中这一地区。”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建祠之风大兴,遍地开花。

尤为难得的是,虽经近代百多年间人祸天灾,有的宗祠损毁,但吉安人把宗祠当做宗族的象征,顽强地保护着,保留了数不胜数的宗祠。走进吉安乡间,随处都可见到祠堂。可以说几乎凡是姓氏宗族,都有宗祠;分迁另居的村庄,凡五六十户的大多建有祠堂,有的二三十户也是如此。至于聚族而居的大村,十几二十栋祠堂的比比皆是。

兴建宏祠,光宗耀祖

“宗族”除了代表血缘关系的“宗”之外,“族”就是通过血缘关系围绕所形成的力量。吉安的一些大宗族,倾力修建规模宏大的宗祠,以表示对祖先崇拜的虔诚,也显示宗族的兴旺气派和强劲势力,告慰先祖的在天之灵。宗祠为追远报本而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要体现出礼尊而貌严。吉安常见的宗祠,一般都高大宽敞,庄重肃穆,多两井三进。祠堂的第一进为仪门,也叫门厅,有的设有宽敞的门廊。无诰命之祠堂不能开山门。门厅后是前天井,接着是第二进前厅,为祠堂大厅,也叫正堂、享堂,是举行祭祖典礼和举行宗族活动的地方。大厅隔墙是后天井,上台阶连着第三进后厅,又称正寝、寝室,是供奉宗族列祖列宗神主或称木主、牌位、神位的地方。姓氏宗族的总祠都建得比较宽大精致,以示对开基之祖的尊敬和怀念。吉水县一清堂,红石翰苑牌楼上浮雕祥花瑞草、仕官文士,栩栩如生。井冈山葛田张氏大宗祠,门廊八柱,层层斗拱托起宽阔的飞檐翘角门楼,斗拱间饰柱国平陆侯门额,华贵而古朴。永丰县上固暗坑张氏宗祠,门罩石雕精美之极,祠檐布遍彩绘图画。

吉安市境内目前保存完好的最大的一座祠堂,是青原区富田王氏宗祠诚敬堂。该村是建村千年的大族。自北宋初年开基祖王经信(字诚敬)迁入繁衍至今,已有1200余户,近八千人,现仍在富田居住的也有400多户,两千多人。在500多年前的明朝中期,就兴建了王家诚敬堂,以后有所修葺。现存的建筑基本保留了原貌,长82.3米,宽44.3米,总面积为3645.89平方米。该祠堂坐东朝西,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屏风相对应,暗寓“人丁兴旺”。诚敬堂的大门门楼风格特异,整座门楼全由两根立柱支撑,顶层为四角棱型鏊鱼翘首,喜鹊聚巢阁。中嵌“兰桂馥馨”横匾,四周环以人物花草的木雕图案,翘角上的风铃叮当作响。门楼与大门之间为门廊,俗称“拴马廊”。祠有三道大门,6道小侧门。祠堂纵深为五个层次:门廊、前厅、天井、上厅、后厅。上厅正面高悬“枢密院”牌匾,因王氏祖先王休文是南唐端明殿大学士兼枢密院士,朝廷为表彰其功德而御赐匾额。门廊后有座飞檐翘角的“凉亭”,又叫“参亭”,即是参拜祖宗之处,又是商议村务大事之所。参亭两边各有一个水池。池中建有方围,围中植铁树一株,寓意“龙凤呈祥”。池子里的水四季不干,象征王姓子孙延绵不断,也象征宗族财源茂盛。天井里有4株与祠堂同龄的丹桂,分为两金、两银,为桂中珍品,虽然龙钟老态,但是每年两度花讯仍如期而至,香气馥郁,经半月方息。这座宏大的宗祠,功能齐全,构造精美,建筑工艺高超。最大的特点是布局别具一格,不同于常见的祠前后厅之间空出小型天井,两廊道相连的格式,而是前厅之后,为敞开的大院子,内有大块绿地,视野开阔。两旁是十余间长厢房,中间甬道相连,设有水池和亭台楼阁。天井配有石栏杆,参亭耸立,上厅高大且有穹隆状天棚。从结构看,是一座大型的院落式建筑。整座祠堂共用木料约两千多立方米,仅立柱就有88根,且直径均在60厘米以上。上厅的两根立柱为整根杉木,直径100多厘米,两人难以合抱,极为珍贵,称作金柱。祠堂为砖木结构,全栋的木料构件数以千计,均用木榫连接,没用一颗铁钉,结构繁复的正厅顶板斗拱和门楼鹊阁都是如此,可见工匠技术的精湛。

吉安县梅塘醪村李氏总祠,位于村庄的中段,在清代乾隆初年始建,是座宏大雄伟的建筑,据村民说原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祠堂,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300多方米。据族谱中的总祠图形以及听老人们的描述,该祠门廊畅阔,大门两侧是“喜厨”和“乐房”,第一进前厅是“历朝文献”和“奕世科甲”坊楼,中间大天井沟宽台阔,两边上角有“碑亭”;前厅两旁各有厢房五间,设执事房、斋戒所、分献所、礼生房、主祭房和钟楼、鼓楼等。走上台阶是第二进中厅,高悬“崇本堂”匾额,再进去是“宗元统会”堂,中厅后两边是阁楼,右为“诰命楼”,左为“敕书阁”,楼下设有“祭器”、“神庖”。第三进后天井前的后厅是“家庙正寝”,上面是摆祖宗神牌之处。该祠有100个柱子,中厅的柱子上刻有对联。门楼及前廊间雀替、梁檐雕刻精美,装饰富丽。因年久失修,在1958年大兴人民公社热潮中,被人锯断木料给公共大食堂烧火煮饭,破损不堪。2007年,族人投巨资在原址按旧规模重建,格局和外型如原祠,只是祠内梁架由木材换成钢筋混泥土框架,前后厅增设阁搂,仍是邻近乡村最大的宗祠。落成庆典时祠内摆150桌酒席,连摆3天。

吉安县永阳曲山村,是明朝状元萧时中的家乡,又有萧维桢中进士,萧良友中榜眼,萧应忱中探花,族人深感荣耀。明正德十年(1515),曲山萧氏宗族在永阳街下沿河路修建了状元祠,以开基祖文昌公为祠名。该祠正墙面布满了族中先贤所得的荣誉和官衔名称及彩绘图案。祠大院内有旗杆石;有瑞兽驼着大碑石,碑石上刻有皇帝的圣旨两道。祠内9个吊顶藻井,34对柱子。藻井造型各异,顶板和斜板都有彩画,内容有诗书传家、秉烛夜读、雁塔题名、衣锦还乡等。12间房间是读书房,向天井一面有48扇木雕与镂空的木门,饰角花100多朵。走马楼上的房间横梁上除了绘画外,每根横梁上还题写芝兰其室、悬发锥股、子孙瓞绵、庐陵望族、以儒为业、科名蔚起、三元鼎甲、状元及第、尚书世家等字。整座状元祠,俨然是宗族荣耀的展览馆。

吉州区长塘镇山前周家村,是明代江南巡抚、户、工两部尚书周忱的故里。他谥文襄,村中的周文襄公祠,至今保留了13道完整无缺的御赐石碑,碑石硕大,镌刻工整,十分珍贵。这些御赐石碑是从明洪熙元年至成化二十年间,朝廷对周忱祖父母、父母、继母、妻及子孙的诰封、敕命,极尽荣宠。

尊祖启贤,传文扬德

庐陵古村中的一些宗祠,修建得或雄浑壮观,或古朴典雅,或富丽堂皇。在发挥祭祀主要功能的同时,还在建筑及其装饰中,展示先祖的功德业绩,使后代子孙能见贤思齐;并宣扬三纲五常、君子风范等儒家伦理道德,以教化和启示后人,以传承宗风文脉,俨然把宗祠当成了将传统文化的展示室和传习所。作为家族的中心,祠堂也是族众修习礼仪及道德伦理的地方。于是,在建祠时,一方面尽其所能,用最好的材料,用最好的工艺,精益求精,使土木建筑及其装饰质量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一方面,发挥儒士文人的智慧,选择儒学经典,因族制宜地予以展示。可以说,祠堂优劣,是一个宗族,一个村庄古代建筑水平高低和文化积淀深浅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古村不少精美的祠堂中,能寻觅到庐陵文化的丰厚和华美。永新县樟枧刘氏家庙,体型巨大,五个拱型大门造形,实开三门,渗入西洋风格;正面墙上,标写族人荣任进士、大夫、御史、尚书等官衔名称,彰显先祖荣光。井冈山市湘洲高氏宗祠门前,树立排排石碑,镌刻先祖功名;遂川县石坑邹氏宗祠前宽敞的场地上,整齐排列近30尊科举功名旗杆石群,蔚为壮观。

吉州区曲濑乡卢家洲村,是江西第一位状元卢肇后裔的聚居地。卢肇是袁州人,唐会昌三年(843)中状元以后,出任吉州刺史。一支卢氏后裔明代时迁居泸水河东岸的洲旁,名卢家洲。村民在明末清初闯荡商海,在湖广一带坐贾行商,致富后回乡建宅修桥,改造村貌。最典型的建筑,便是在清嘉庆十年兴建了一座富丽的卢氏宗祠。该祠面阔三间,两井三进,砖木结构,占地676平方米。门廊为歇山顶,如意斗拱托起飞檐翘角门楼,斗拱间饰有70幅圆形细雕图案。门额墨书“科第征贡”四个大字,标示元代基祖卢仲文为乡举解元,贡入朝延的显赫身份。祠堂名为“彝伦堂”,表明卢氏宗亲崇尚遵循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该祠最华丽之处,是用大量珍贵的汉白玉建材。祠共有8座门,其门楣、门槛、门蹲、门柱、门臼及墙角石均为整块汉白玉。祠内还有16尊汉白玉柱础,8尊汉白玉石鼓凳。更为珍稀的是,面阔三间的明厅阶石,为整块汉白玉,最长的一块为中厅阶石,长5.37米,宽0.48米,厚0.30米,据说比故宫最长的汉白玉还长一米多;石阶底面雕有双龙履于地下,意为“龙脉”永存。用贵重的汉白玉建祖祠,扬祖德,表达了族人传承始祖状元文脉的强烈愿望。

安福县枫田镇车田村周氏宗祠相帅府,占地面积855平方米。清光绪六年(1880),为纪念该周氏宗族始祖周瑜而兴建。大门面墙为牌楼式立柱结构,上嵌“相帅府”、“翰林进士”、“理学名臣”匾额及人物图案浮雕,门外两尊红石质狮子工艺精湛。前厅廊梁上悬“父子兄弟叔侄进士堂”金字红底匾,前、中厅顶部两大藻井,雕刻精美。祠内分三直三进两天井,立柱108根,气势恢宏,经3代修缮,主体结构保存完整。

泰和县马市镇蜀江村欧阳氏宗族,科第连绵,人才辈出。从明永乐二年(1404)欧阳永俊第一个登进士以后,代不乏吏。有进士21人,举人28人。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礼部尚书、理学家欧阳德,吏部左侍郎赠工部尚书欧阳铎等。崇德堂和复亨堂两座宗祠中,“朝天八龙”、“兄弟尚书”、“父子进士”、“奕世翰林”、“鸣阳三凤”、“三世宪台”等巨匾高悬。崇德堂前悬“五经科第”匾,祠前印台上置探花、解元旗杆石,前院、坊牌、过道、正祠、敕书阁连成一体。敕书阁原是珍藏皇帝诏书、官服、祭器和文书谱牒、经典著作的地方,阁内曾设有教室,是教书育人之地。复亨堂又称书屋,堂名之字系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王阳明书法真迹。这块块匾额,既彰显了祖辈的荣耀,又激励着后人奋发读书,以文兴族。(该祠堂照片(局部)见第44页下)(www.daowen.com)

祠堂建筑最为雄浑堂皇,展示儒家伦理和道德教化最全面的,当属青原区渼陂古村梁氏总祠永慕堂。整栋祠堂高大雄伟,二井三进,占地1220多平方米。门廊以上置如意斗拱托起的飞檐翘角牌楼,嵌“翰林第”金字红底巨匾。因清末光绪年间,梁家璋入翰林院任官。斗拱中每个圆圈里都有一个字,从右边看起是“诗书门第”,“斗门阀冠”等等。三开大门,经天井由中间“官道”入中堂;厅前檐步置四角亭式抱夏,伸入天井间;中堂为五架梁,抬梁式构架,宽敞明亮。亭顶宝瓶,上面标志叫“方天画戟”,避雷镇邪;旁是独占鳌头的鳌鱼。中堂两边墙面由四个巨字“忠”、“信”、“笃”、“敬”占去大半,宣扬儒家力倡的道德观念。祠厅红石柱上有20副对联,都是“永慕堂”嵌字联,意为永远仰慕祖先的德行。据说以前每年过年前夕,族长为了考查族中文士人的才学,要大家嵌“永”、“慕”二字作对联,作得好的便书写镌刻在石柱上,以代代相承文风。门廊与中堂两旁的边门门额,左为“型仁”,意为“以仁为范”;这“仁”,正是儒家推崇的最高道德标准。右为“讲让”,意为“讲劝礼让”;这“礼”,正是维护封建秩序的核心。祠堂两边侧门的外门额,左为“入则孝”,右为“出则悌”,这是孟子所说日常行为准则。经两旁侧门进入上堂,饰有高耸的斗拱飞檐牌楼。红色斗拱间镶嵌取自于《诗经·周颂》的“对越在天”金字巨匾,意为以恭敬之心遥对祖先们的在天之灵。上堂正面台阁,摆放列祖神位。对面的中堂中门背面,书有朱伯儒先生的家训格言,黄色字暗红底,分外醒目。祠堂的屋顶藻井,也是一幅幅宣扬道德和人生的精美画圈。从前廊中门到后堂的顶部藻井图,分别为《鲤鱼跳龙门》《梧高集凤》《松鹤遐龄》《太师少保》《当朝一品》《八骏图》《官上加官》。七幅彩画简直就是最辉煌的人生缩影,福禄寿喜俱全。该祠堂始建于南宋初年,后经多次修复,清同治年间扩建,光绪十一年(1885)始重建,历二十年落成。此时正是渼陂村梁氏经济和文化的全盛时期。(渼陂梁氏宗祠门罩照片见第86页)

群祠林立,功能合一

吉安有的宗族和村落,并不是一两座祠堂,而是每房每支都有,每座祠堂都有堂号。哪怕是该房只几十户人家,也要建个祠堂。其原因当然首先是为了祭祀先祖,凝聚人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生产生活的现实出发,需要一个本房本支宗亲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如婚嫁丧葬仪式及其酒席的摆设,要有足够大的空间,而总祠是特别庄严的地方,一般是不允许搞婚葬的。何况大村人多,有时数家同时举行仪式,总祠也供应不了。还有公众议事、接待外客、节庆活动、公产堆放、后代教育等公共事务,单家住宅都满足不了要求,需要有座面积大的建筑物来容纳。于是,不少祠堂集书院、公共厨房、餐厅、公物仓库、会议室、戏台的功能于一体,众多的祠堂也就应运而生了。由于祠堂众多,在使用时,还有明确的分工。有专用于祭祀的,有专用于办喜事的,有专用于办丧事的,有用于祭祀兼停寿材的。祠堂的规制十分鲜明,不管祠堂几进,最后一进都是供养祖宗牌位的神龛,称之为享堂,享堂两侧的厢房为存储祭器的地方,称其为祭库。

吉安县梅塘醪村李氏宗族,分几个自然村,目前在农村的住户300多户,一千多口。可现存的祠堂除李氏总祠外,至少有18座祠堂。房派祠有东房祠、西长房祠、登龙房祠、黄花园祠,有以支房始祖命名的传芳公祠、仿公祠、宏公祠、务安公祠、务简公祠、务乐公祠、南塘公祠、北池公祠、克柔公祠、四公祠、宜俸公祠、宜秩公祠、朝俊公祠,还有专祀先贤的孝子公祠,都是明末至清末所建。只有黄花园祠1980年前后被拆、宏公祠十年前被火烧残留墙体,其他16座存留完好。这些房祠一般为两进,附有厢房;有的为一进,都摆本房历代祖先的神主牌位,也是本房本堂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渼陂村现存除总祠永慕堂外,还有孝友堂、节寿堂、求志堂、洪庆堂、启明堂、严敬堂、节孝祠等房祠、家祠10余座。吉州区钓源古村经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摧毁大半,不知原有多少祠堂,现保存完好的除欧阳氏总祠外,还有仁派宗祠、礼派宗祠、纶祖坊祠、经祖坊祠、楚苑公祠、明善祖祠、祭欧阳修的专祠文忠公祠7座分祠。别的村庄一般是总祠最雄伟,房祠、家祠较小,可是,钓源的房派祠比总祠仅规模稍小,却更高大结实,而且装饰华丽。也许是建分祠时该房经济实力比原建总祠时要强大,或是出于实用。青原区富田王氏宗族除总祠诚敬堂外,还有尊乐堂、仁心堂、四德堂、坚白堂、厚山堂、逸乐堂、发元堂等7座分祠。青原区富田匡氏宗族除总祠崇孝堂外,还有善乐堂、思养堂、踵芳堂、仁亲堂、复心堂、毓秀堂、攀桂堂、光裕堂等8座分祠。吉州区兴桥镇菰塘村,曾有10多栋祠堂,现存4座,黄氏总祠敦礼堂是祭祖、议事、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和族人办各种酒席的主要场所;各房娶亲、嫁女等红喜事在总祠进行,丧葬活动就只能在房祠和家祠中举行。

祠群规模最大而精美并保存完好的,要数青原区富田镇陂下村。该村有胡、罗两姓,360余户,1800多人口,大多为胡姓。村中原有36座祠堂,现存26座,其中10座有损残,16座保存完好。胡氏总祠敦仁堂,总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祠前有大院,牌坊上设魁星点斗雕塑,祠堂宽度近30米,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两井三进,内设天井、孱亭、回廊,由88根柱子构成,工程浩大。建筑工艺高超的星聚堂,门前楼台古式喜鹊聚巢双层三巢式木构,楼角翘起、泥塑卷草,楼栋东西泥塑鳌鱼,正中泥塑前后双面脸型物魁星点斗;樑托木雕龙、凤、麒、麟、兔、羊、鳌鱼等形象逼真,彰显祠宇的高贵与豪华;内部中厅孱亭,嵌“科甲联芳”四个大字;樑撑回头凤配上牡丹花,显得高雅秀美。顶部采用线纹形特制砖遮盖,中间设置着百宝瓷葫芦,装饰高雅;志善堂瑞公祠前檐泥塑人物、马头墙泥塑花卉,做工精巧;门担人物石雕、细致入微;内柱梁托、神龛,雕刻精致,线条流畅;啟正堂察院第上栋顶部为七星阁,后面用木栅栏为隔扇,透光良好,风格独特,后裔为纪念南京、广东、河南道监察御史胡接辉(学名胡达训)而建造。

堂载族产,施仁行义

吉安的宗族,或多或少有一些属于全族或支房的公产。在宗族管理中,祠堂不只是一座建筑物,也不仅是公共活动的场所,还是一个管理组织的代称,族产的载体。以祠或堂为一个单位,所辖包括该宗该房的人口、公共资产。有全族的,也有分支分房的,资产一旦确定为公属,除以公家的名义变更外,则长期稳定不变,历代传承,是祠堂族权系统的物质基础。这些族产称“义田”、“祭田”、“学田”等名称,除了祖宗遗留的,多系个人捐献。一经成为公产,即由宗族经营管理,与原主没有多大关系。族产出息或其他收入,多用作祭祀、教育和济贫扶困,还有桥梁道路、祠堂修缮等公益事业,属义行善举。这在百姓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缺乏基层公共设施投入的封建社会,是很有社会价值的。

关于堂中族产收益的使用,吉州区樟山文石李氏族在族谱中规定用于资助和奖励教育:“本族有人应试者,为一族之光。每覆一场,奖钱贰佰文;正桉取列前十名,奖钱八百文;取入桉首者,奖钱四吊文;入学者,公设下马宴。有下省观光者,公送程仪钱四吊文;进京会试者,送程仪钱拾六吊文;高中荣归,公设下马宴。”

最有社会价值的是以祠堂的名义设立义仓,救助受灾百姓或贫困弱势群体,对求学上进者予以资助和奖励。设立义仓,不仅仅是一人有难,大家帮助这种扶危济困传统美德的具体行动,也是良好族风民风的催化剂,还对化解贫富矛盾,维持族众的和睦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义仓创立的做法是丰年储备粮食,以备荒年之用,闲时积储,以解燃眉之急,将儒家提倡的“仁者爱人”精神化作了具体行动。一般是由族中绅士或有钱人家首倡,众人参予,积少成多,统一管理,拟订制度,按规定发放。吉州区曲濑乡卢家洲村近河道,人多田少,经商者多种田的少,一遇灾荒,贫而无力者吃饭都会很难。嘉庆十七年(1812)族长卢嘉缙在《义谷碑记》道:“思将祠内现存公项,买谷二三百担储之于仓,陆续发粜族间。”至于设仓之后的粮食经管和发放,碑记开列了5条规定,以保证公平公正。安福县金田乡柘溪村,是个千年古村。该村祠堂建筑群,由刘氏总祠和与其相互贯通的13幢分祠组合而成。义仓在其东侧并排而立,可储公祠稻谷9万余斤,用于祭祖或救济。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刘氏宗族忠义祠中,至今保存两块记录当年修葺惜阴文会、宾兴文会过程和捐输者名单的功德碑。有捐钱的,有捐田土屋宇的,有捐松、杉、柏、樟、枫树的;一些家寒实在拿不出钱谷田土的就捐一块门板,几条板凳,一担萝卜,两担干柴,一只鸡,甚至几双草鞋。真是有钱出钱,有钱出力,同心协力,以至于科第蝉联,人才辈出,终成望族。

吉安乡村存留的大量祠堂,是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如何保护和利用,是个很大的课题。前几年,吉安市文化系统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其中古祠是重要的对象,多数已进行了调查登记。但予以保护任务艰巨,需要宗族村民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利用方面,市宣传文化部门作了有益的探索,就是把大型宗祠当做村民健康文娱活动、科技普及、先进文化宣传的阵地,而不仅仅当做祭祖、庆典的宗族活动场所。新干、永新县等县进行了试点,受到村民欢迎。在吉安还有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值得关注,就是近10余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兴起建祠之风。有的是拆旧建新,有的是在旧址重建,有的是新建。仅吉安县梅塘乡,近几年不止建10座,有的还在建。全市又该有多少?如吉州区兴桥镇东界李氏村庄,明代晚期从梅塘乡醪村分迁而定居,原有宗祠堂名和祠名与祖居地相同,旧祠在河边,已破损。这个只20多户的小村,于2009年新建了近千平方米的大祠堂。这些新祠建设经费多为族中摊派和捐资,耗费了不少民资,文化内涵也远逊旧祠。如何对宗祠建设进行管理和利用引导?宗族观念的重兴利弊何在?都值得关注和思考。

注:

①魏承思《唐代宗族制度考述》,《史林》1987年第3期)

②常建华《明代江西吉安府宗族祠庙祭祖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第1期)

(作者:中共吉安市吉州区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