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文学经典《平凡的世界》精彩揭示当代陕西

中国文学经典《平凡的世界》精彩揭示当代陕西

时间:2024-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45部平凡的世界路遥路遥无愧于现当代陕西乃至中国为数不多的杰出作家。《平凡的世界》是当之无愧的、由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创作的“当代经典”。他的代表作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都是路遥的青春之作。《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则是《人生》的展开部。路遥说他的《平凡的世界》是告别青春之作。

中国文学经典《平凡的世界》精彩揭示当代陕西

第45部 平凡的世界

路遥(1949~1992)

路遥无愧于现当代陕西乃至中国为数不多的杰出作家。他英年早逝,却给中国的文学事业留下了丰富遗产,也令同辈作家倍感一个奋斗者悲剧式命运的伤痛。路遥是那种李自成式的陕北伟大人物,他大气厚重,疾恶如仇,慷慨仗义,有一颗令人敬畏的高贵的灵魂。

——当代文学大师 贾平凹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弥漫着苦难意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的变迁史

当代文学有两个圣徒,一个是海子,他说,我终生的目标是成就诗与真理合一的大诗;另一个就是路遥,他说,我必须在40岁以前完成一桩事业——写一本大书。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界一个极其特殊的作家,路遥的一生,是自我燃烧的一生,是提起来便使万千读者潸然泪下的一生。这个上下求索,以生命来写作的真正的独行者,始终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受难天神西绪福斯一般,以毕生精力“推着巨石上山”。他深情地爱着这个世界,内心充满着不灭的青春激情。

不论是一生的贫困窘迫,还是时刻折磨身体的病痛,都无法阻止他在文学道路上毅然前行的步伐。对于路遥来说,写作就是“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终于,凭着苦行的意志,路遥以感动世人的笔触为自己赢得了“读者上帝”的青睐,而他留下的“大书”,就是《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当之无愧的、由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创作的“当代经典”。这部路遥文集中分量最重的、弥漫着苦难意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路遥十年磨一剑的心血结晶,也是他对人生苦难最切肤的认识和思考,多年来已被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奉为小说极品。在小说的悲剧意识背后,路遥已有了一种殉难的冲动。而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真实感,使得《平凡的世界》自问世那天起,就在读者中产生着持久的影响,十几年来魅力不减。在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发起的一次“到现在为止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的调查活动中,《平凡的世界》高居第六位(前三位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在调查公布的前28部作品中,没有其他任何一本1980年以后的当代小说。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在青年人中长盛不衰的小说,许多年来,它一直在民间默默地流行着。全书共三部六卷,于1982年到1988年间酝酿、创作完成。路遥以将近十年间的广阔历史背景,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的变迁史,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通民众形象。

华文精选

少安重新点着一支旱烟卷,对父亲说:“我的婚事你不要熬煎。我年龄还不算大。就是年龄大了,我不相信我就打光棍呀。到时我自个儿找一个。只要财礼少,我不挑拣人。女方不嫌咱家穷,能和咱们一块过光景就行了。”

“你也不小了,得看着给你瞅个媳妇。只要有你合心的,财礼多少不怕,咱们打闹着借,慢慢再还。我现在还能出山哩,少平高中也快念完了,咱父子三个熬上几年,就会把账债还完的。”

小说以沧桑的黄土高原为自然背景,主要讲述了发生在双水村的故事。在这个横断山脉环抱的黄土地上不起眼的小山村中,住着贫农出身的孙玉厚的大儿子孙少安,少安上学时考试总是班上第一,无奈孙家家境贫寒,少安勉强读完高小后便回到队里参加农业生产以养家糊口。但他绝不是甘于平庸之辈,他的抱负是要通过努力使全村父老摆脱世代的贫困,因而被乡亲们选为生产队长。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润叶与少安青梅竹马,高小毕业后留在县城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一直没有忘记孩提时代的好友少安,因此对正在县城读中学的二弟孙少平格外关照。少安明白润叶的心意,但却不想委屈了润叶。于是在家人的说合下,少安与名为秀莲的山西姑娘结了婚。少安的婚姻使润叶的内心如同翻江倒海。对爱情的绝望,加上对二叔田福军的敬爱,使润叶终于痛苦地嫁给了革委会副主任李登云的儿子李向前,这样既可以暂时摆脱思念少安之痛,也能避免李登云在政治上打击二叔。润叶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和幸福,与李向前过着几乎没有感情的生活。

少平在县城学习的几年间,抛弃了许多来自乡间的狭隘与偏见,视野也拓宽了不少,并与田福军的女儿田晓霞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毕业后,少平回到双水村当上了民办教师。而此时的少安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1978年,国家的政策逐渐变得好起来,少安把他的生产队也划成了几个农业作业组,搞起了“小承包”。谁知此事立即引起了大队、公社乃至县里一些领导的恐慌,最后,地区革委会做“终审判决”:坚决制止双水村的资本主义复辟倾向。后来,少安又承包了公社快要倒闭的砖厂,赚了钱的他出资重修了双水村小学,而秀莲却患上了肺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似乎都让少安感受到了。

华文精选

“我不想掏这些财礼。财礼重的人家我不会娶。咱们不能再欠账债,这样一辈子也翻不起来!”

“可是天下没有不要钱的人家啊!”

“慢慢碰吧……爸爸,天不早了,咱们回去吧!家里人一定心焦得不知咱两个出了什么事。”

于是,孙少安父子俩就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出了高粱地,在月光下顺着公路回家去了。

《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纯净异常、并且闪烁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之光的小说,它为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写史立传,也记录了那一代人难以忘怀的青春史。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的巨大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厚重、宏阔,为中国当代小说史留下了史诗般的艺术画卷。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路遥:生命之春

路遥是陕西文学春之代表。春天的特征,一是冬之余寒未尽,春寒料峭,甚至还有三月雪;一是大地逐渐萌出绿色,而后绿遍天涯。绿色是希望的象征,有了希望,也就有了生机勃勃的向上精神。路遥的艺术世界就满蕴着这种春天气息。他的代表作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都是路遥的青春之作。《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则是《人生》的展开部。

路遥说他的《平凡的世界》是告别青春之作。他赶在40岁以前写完了这部长达100万字的三部曲。该作在摘取茅盾文学奖桂冠之后,路遥以42岁英年猝然离世,倒在了青春门槛之外。(www.daowen.com)

我们不能不为路遥的历史预见性,为他对生活发展规律的洞察而惊叹:在中国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初见端倪,中国农民进城打工、重铸自我的潮流刚露苗头的时候,路遥就意识到发生在孙少安、孙少平身上的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变化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人类普遍性。《平凡的世界》这轴朴素而浑厚的现实主义艺术长卷的奇崛和光彩正是在这里。小说所达到的典型概括的深度和高度也体现在这里。这是只有对生活的整体流向有所把握,对生活含蕴生气勃勃的思想有所发现才能做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既师承了我国当代文学中的杰出的前辈柳青写作《创业史》的那种特有的严谨、深刻、精于典型人物的创造和典型环境的烘托,又有自己的发展。

——当代学者 曾镇南

1997年的冬天,我又读了一遍《平凡的世界》这部如今几乎已被文学界不大提起的作品,感受最强烈的,仍然是它的青春气息。也许是在枯寒的冬天阅读的缘故,我对作品中弥散的春天气息感受得愈发强烈。

《平凡的世界》是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它有冷硬如铁的现实,更有如春天般亮暖和温柔的诗意理想。它写了现实社会的冷峻无情,也写了人性的美好、人情的美丽和生活的温暖。这是一部属于春天的作品,是北方的春天,不是那种“江南三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一派明媚景象的南方的春天。北方的春天挟风带雨,常常风沙弥漫,还常有倒春寒,有比冬天似乎更冷的春雪。寒冷的冬之余威迟迟不肯退出,但在冰冻的土层底下却涌动着勃勃的春之生机;春天也并不都是风和日丽,风雨送春归,就是在风吹雨打之中,到处萌发出了春的希望。

《平凡的世界》写现实的严酷令人震悚。孙少平的饥饿,孙少安的艰难,双水村人的贫苦,以及那个时代政治的黑暗,思想的禁锢,文化的贫乏与人的精神的贫困,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真正来自社会底层的描写。然而正是在经历苦难的受难之中,人才体会到了生活的意义,人性的美之花才得以怒放。路遥写劳动之苦,苦得令人无法忍受,但他却对劳动充满了宗教般的敬意,他笔底下的劳动常常是普通人在忘乎生活根本之时得以正视现实并净化灵魂的炼狱,也是孙少平们在心底滴血的痛苦之时治愈伤口的苦口良药。劳动在《平凡的世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差不多就是宗教徒的礼拜仪式。路遥对劳动是深情赞颂的。还有爱情。爱情是青春的象征,也是给受苦受难中的普通人的一种最丰厚最美好的奖赏。路遥将平凡世界中普通人的爱情故事写得如诗如画,如歌如泣,感人至深。在现实的土地上劳动,在爱情的煎熬与向往中憧憬,不寄希望于虚妄,也不祈求神赐,这正是普通人的生活,它真实而富有诗意。

与春天的气息相对应,《平凡的世界》思想感情也是青年人的,它不给颓丧和消极以地位,不欣赏病态,而是赞扬百折不挠的追求和奋斗精神,赞扬积极健康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了爱,也充满了希望。正是这种春天般的明亮和温暖,给人鼓舞,使人在经受苦难时仍然觉得人生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人是在希望中走向远方的。(田玲华)

论路遥的农本文化意识的表现

将农村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悲哀和辛酸,同农村家庭生活、人伦关系的温暖情愫,溶解于人的经济、政治关系中,让严酷的人生氤氲着温暖的人情味,是路遥作品的共性。而透视这种人情,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对农村的生活方式、精神内核的洞见与理解,那就是对家庭伦理思想的关注,这一点,在《平凡的世界》里体现得最明显。孙玉厚一家的生活正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传统家庭生活的缩影。孙玉厚赡养母亲、供养弟弟、为儿子操心,无不体现了孝、悌、仁、慈的伦理规范。而懂事较早的少安,虽有别样的人生理想,但在家庭生活中,他又是传统伦理感情和人生义务的承担者。一心追求生命价值的孙少平,无论是在县城求学,还是在黄原打工,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家”。在他们的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体贴以及建立在尊老爱幼基础上的平等已经成为他们人生感情的重要支柱。这种家庭本位思想,尽管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包含着窒息人性(如压抑个性)的封建毒素,但对农村父老的爱和理解、同情,却使作者宁愿给予另一种诠释:人情。

深沉、宏大正是路遥所具有的艺术气质,也是他在全部创作过程中所苦心孤诣地追求的艺术目标。

——当代文学评论家 李 星

读后使人萦绕于怀的,无疑是普通人在时代变迁和苦难历程中昂扬不屈的生命力,以及由此隐含的对于民族近传统的反思与批判,这是《平凡的世界》超越路遥以往创作并跻身于当代优秀长篇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代文学评论家 白 烨

路遥十分鄙弃那种高蹈的个人主义、玩弄技巧的形式主义及虚无、颓废的老庄主义创作倾向,也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可疑的东西保持着距离。他的写作在精神气质上与俄苏文学最为接近。

——当代学者 李建军

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刘巧珍式的人物——李向前。他痴爱着田润叶,却没有回报,作家借润生之口写道:“两年来,他跟着姐夫学开车,姐夫不理姐姐如何对他不好,却像亲哥哥一样看待他。姐夫真是忠厚人,不仅对他家,就是对世人都有副好心肠。……他常对人说,人活在世上,就要多做点好事,做了好事,自己才能活得心安……”孙少安千辛万苦办了砖窑场之后,雇用了村里许多人,对此,少安是这样想的:“政策是政策,人情还是人情,作为同村邻居,怎能自己锅里有肉,而心平气和地看着周围的人吞糠咽菜?”这种朴素的乡亲意识,使少安内心升腾起某种庄严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则使人性美得以升华。

《平凡的世界》中,作家的矛盾已得以缓释:不管在何处,青年人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即可。因此,孙少平、金波、田润生、孙兰香、金秀等均义无反顾地奔赴城市,在城市里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英雄有用武之地,志得意满。这一点与河南人所表现出来的“城市潇洒”中难得的潇洒不同。在这里,农村人到都市后并没有堕落下去,而是以农村的美德去生活。如少平对于惠英嫂、金波对于藏族姑娘、润生对于郝红梅、润叶对于李向前甚至包括金秀对于少平也是情真意切,以善良争取爱情,以爱情印证善良,这与有些作家反映农村青年一到城市便堕落相反——农民的善良在城市大放光彩!(张喜田)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路遥是一位受难圣徒般的文学大师,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976年,年轻的路遥大学毕业,从贫困的小乡村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以创作小说而闻名于文坛。路遥被称为“土著”作家,因为他的一生,受到了太多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接受和继承了传统文化,以他熟悉的乡亲们的生活作为文学创作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路遥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着世界文化。他喜欢阅读《红楼梦》和鲁迅的作品,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大师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也被他反复翻阅、学习。

路 遥(1949~1992)

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加上路遥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广阔却又情深意长。路遥以平凡的人生构筑了辉煌的世界,他创作生涯中的全部作品都收入了5卷本的《路遥文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你怎么也想不到》、《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短篇小说《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痛苦》、《匆匆过客》等。

路遥是在用纠缠于心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体验生活,他的故土——陕北大地就是埋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独自一人前往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静思,他要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从路遥满含真诚的创作中,读者可以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看到他对文学的执著和写作时的艰辛。对于路遥来说,鲜花和掌声背后,有一条何其艰难的路。投身写作状态中的他,极度地执著,每天用16到18个小时来工作,身体完全处于一种病态。但为了完成小说巨著《平凡的世界》,不像曹雪芹一样留下遗憾,他只能继续奋斗直到结束。

对于路遥来说,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以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1992年,路遥终于因为过度疲惫患上肝硬化而病逝于西安西京医院,年仅43岁,给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人生》是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长篇小说。当年轻的路遥不停地奔波于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就是“城乡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他那样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的问题。《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再离开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形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体现了一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 ※ ※ ※

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无疑是路遥最出色的文字,成为他心血铸就的小说大厦《平凡的世界》之上的点睛之作。这部作品真正会让人看到路遥已然化为一头在文学沃野中默默耕作着的秦川牛。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血。让人顿时醒悟到:身为一个作家,其艺术生命是否终结并不以肉体的存在与否为依据。单单看这部作品,读者就会理解路遥为了艺术的创作而义无反顾地将自我生存忘却的精神,就会理解路遥的过早离去确实是人世间莫大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