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城南旧事》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城南旧事》

时间:2024-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38部城南旧事林海音林海音的作品里没有政治,写的是中国人儒家传统的仁爱,她不能归属于外省作家,也不能局限于台湾作家,她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作家。长篇小说《城南旧事》被誉为“北京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可谓20世纪华语文坛上最动人、最优秀、最美好的怀旧篇章,是一曲哀而不伤的骊歌。林先生的《城南旧事》写的是人类命运共同的东西,它是绝对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直到《城南旧事》。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城南旧事》

第38部 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2001)

林海音的作品里没有政治,写的是中国人儒家传统的仁爱,她不能归属于外省作家,也不能局限于台湾作家,她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作家。

——当代作家 符兆祥

★一曲哀而不伤的骊歌

★北京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20世纪华语文坛上最动人、最优秀、最美好的怀旧篇章

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的林海音,是台湾女性文学最重要的奠基人,在20世纪的台湾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没有林海音,就没有台湾女性文学的发生。作为台湾战后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开创了独特小说艺术的风格,自成一派,在台湾文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成绩斐然。

林海音是台湾文坛一位难得的创作多面手,不但散文写得妙趣横生,京味十足,小说更是为读者展开了无穷广阔的生活画面,并以细腻婉曲地反映了我国特殊历史时代的真实面貌而得到读者的极大赞誉。她在20世纪50年代当过著名的《联合报》副刊主编,提拔了大批优秀的年轻作家,在培育文学英才的方面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事迹至今为两岸文学界所津津乐道。就是这位身兼数职的著名女性,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以一本《城南旧事》温暖了几代中国人的心。

长篇小说《城南旧事》被誉为“北京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可谓20世纪华语文坛上最动人、最优秀、最美好的怀旧篇章,是一曲哀而不伤的骊歌。林海音透过英子的眼睛把北京城南的风光穿插其间,赋予全书一种别样的诗意。林海音就是英子,英子就是林海音;林海音创造了英子,英子也成就了林海音——许多年过去,两人已经交融为一体。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因为林海音而变成一种亲切、包容的角色,而林海音也因为《城南旧事》成就了自己半个世纪的怀乡梦。

《城南旧事》中像海水一样宁静的平凡人生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以它的丰富、含蓄与深邃拨动着几代读者的心弦。1983年,小说被著名导演吴贻弓搬上银幕。那份美丽、感人的乡愁和情思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影片上映后,林海音在大陆家喻户晓。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美丽宛如一曲骊歌的长篇小说《城南旧事》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再加上前面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合起来可看成作者以自己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在略带暖意的语调中舒缓地展开: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6岁的小姑娘林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童稚未消的英子以一双好奇的眼睛,观看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6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华文精选

“我就是小时候贪玩,书也没念成,后悔也来不及了。我兄弟,那可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他说,他长大毕了业,还要漂洋过海去念书。我的天老爷,就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奔窝头,我们娘儿仨,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呢!唉!”他叹了口气,“走到这一步上,也是事非得已。小妹妹,明白我的话吗?”

我似懂,又不懂,只是直着眼看他。他的眼角有一堆眼屎,眼睛红红的,好像昨天没睡觉,又像哭过似的。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小小的心灵充满了迷惘。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的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家来了两位客人:男的是北大学生,是英子家的同乡和常客;女的是从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身边逃出来的25岁的兰姨娘,这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也是英子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兰姨娘与父亲亲密关系,又让英子有些忌妒。

文笔细腻清秀或者真挚热烈都不困难,但幽默却是最高形式,我喜爱林海音这也是一个重要缘由。

——当代著名作家 铁 凝

林海音以高超的技巧,剪裁往事;而非以成人的思想和情感,解释童年。因此,传神之笔,美不胜收。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当代著名作家 高 阳

林海音很率真、很直接……就像她的文字,是直抒胸臆。林先生的《城南旧事》写的是人类命运共同的东西,它是绝对经得起时代考验的。

——著名学者 傅光明

英子9岁那年,宋妈的丈夫“黄板牙”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而来伺候别人。13岁那年,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城南旧事》追寻的童年往事,并不是只知道尽情享受的那种天真单纯的童年,而是充满着大人与童稚的互动、人性的刻画以及社会的描写、弥漫着哲思和诗情的童年世界。童年是最难写的主题,但林海音由于选材和叙述具有极高的契合度,使她能够成功地写下真实的童年记忆并且使之变成永恒,不超出孩子童稚的观察而写出一部动人的成人小说。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回忆原来可以这样美

总以为自己是个不爱回忆的人,没有保留旧物的习惯,也没有知心的老友可以叙旧,况且二十几岁的生命,纷纷扰扰,有知觉的岁月何其得少,回忆,要它来做什么?——直到《城南旧事》。

总以为混沌中的童年,没有外祖母的歌谣,没有门前的小溪,没有月夜篱下的蛙声,没有夏日老槐树的荫蔽,甚至没有呼朋引伴采蝶去,应该是忘却了吧。——直到《城南旧事》。

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事那些人,却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的某个角落里,此刻竟像潮水一般慢慢涌来。以为了无印象的童年,以为早已消退殆尽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脸,此刻竟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罢了——庆幸有《城南旧事》。(www.daowen.com)

一个孩子的眼眸,纯净得容不下任何尘埃,给这世界蒙上一层梦幻般的明朗。人世的挣扎与苦痛,在孩子的眼里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生命本来的模样。疯子也好,贼也好,贫穷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的眼里,丝毫不带有任何人间烙印,她的眼里只有生命本身。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间的。不禁觉得好笑,我们苦苦纠结的有关人本的思考,其实早有答案,因为人人生来就有一副纯净的眼眸,只是我们听任它一天天蒙尘而锈蚀了。悲哀吗?有点,亦不尽然。敏感如孩子,我们又何以沉浮在这世上?麻木与世故是成长的代价,少有人能逃离这样的宿命,何况大多数是欣欣然的。

《城南旧事》保留了那阶层北京的生活风貌,而且它里头的民俗部分也很重,这使她的作品有很大的乡土气,乡土气是林先生作品中很重要的气氛,有一种味道,看她的东西能闻出那种味儿。

——当代著名文学家 舒 乙

林先生写的是人性中最美的、永恒的东西。这是人类共同的,是历久弥新的。《城南旧事》电影给当时中国社会很大的启迪。我拍《城南旧事》是个缘分,这样的机遇一个人一生中也不见得会遇上,是非常珍贵的。

——著名电影导演 吴贻弓

看《城南旧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惊异:作者和编者何以能葆有这样清澈的眼眸,让年轻如我亦觉出自己的衰老?他们在现实中是否也这般率真,抑或戴着面具?孩子般率真的人,多是不入世而短寿的,尽管其中的一部分发出过耀眼的光芒。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这样的不疾不徐,温厚醇和,这样的纯净淡泊,弥久恒馨,这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看《城南旧事》,慵懒地坐在地板上,舒张开手脚,偶尔啜一口香茗,细细地品。因为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看《城南旧事》吧,如果你累了,倦了,想念母亲的怀抱了。你想要的,她会给你。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做一个有关童年的玫瑰色的梦。梦犹酣畅,人已远离。(凌 梦)

往事并不如烟

一首美丽的歌谣《送别》曾伴随着我童年远去的足音,可我从来不知道这凄美动人的歌声里面还有一段《城南旧事》,不知道有一位叫林海音的女作家深怀着新旧时代交杂的那份感伤,以童年的记忆写下了20世纪20年代北平城南的人情风物。而这幅旧北京风俗画,又上演了种种人物的命运遭际。

岁月的风尘日渐沉匿,一切仿佛远去,只当静然翻阅前尘往事的记忆,方始知晓其实往事并不如烟。

《城南旧事》故事里的尘香轻轻飘溢,我的心潮却荡起了波澜。

“人生百岁几日春,休将黑发恋风尘,去年此地君曾至,想见莺花待故人。”只要英子一闭上眼,她住城南时的那些景物与人物便会浮现眼前。童年的光阴已是日日远逝,只有那凄婉悠扬的《送别》的歌谣还始终萦绕在心头。于是她默默地想,默默地写,以生命最真挚,最深厚的感情,亲切自然地流露出了不朽的《城南旧事》。

华文精选

“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我抬头看看天,忽然想起来了。“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我念给你听。”

我就背起“我们看海去”那课书,我一句一句慢慢地念,他斜着头仔细地听。我念一句,他点头“嗯”一声。念完了我说:“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的吗?可是它也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呀?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坏人。”

林海音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几乎同时来到这世间,因此她可以看到那个旧时代转成新时代的一幕幕悲剧,尤其是中国女性的悲剧。在林海音笔底,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都是透过女人悲戚,酸楚的命运来寻觅表现的。无论从这个角度还是艺术的成熟上来分析,带有浓郁自传色彩和乡土风情的《城南旧事》都堪称经典之作。

林海音朴实自然的写作风格是我非常欣赏的,《城市旧事》以其浓郁清丽的诗意抒写和哀婉凄切的故事情节交融,仿如一首恬静淡雅,古朴无华,略带忧郁和哀怨的抒情叙事诗。人生世相,命运颠沛全在这平静淡然的诗意中呈现出来,却有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而英子的形象又是那么童稚可爱,善良活泼。林海音完全是以儿童的口吻来叙述这一切的:英子喜欢美丽可怜的疯子秀贞,同情身世飘零的妞儿,和小偷天真地约定有一天“我们看海去”,有意串合兰姨娘和德成叔……英子没有世俗的眼光和偏见,在那个充满黑暗、暴力和丑恶的时代,她却拥有一颗正义和美好的心。林海音以简朴的写作手法塑造童年的自我,怎不令人感动?于是有些学者也说它是“人生最简朴的写实,它在暴力、罪恶和污秽占满文学篇幅之前,抢救了许多我们必须保存的东西”。

读《城南旧事》内心是沉重的,毕竟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时代,但我仍然要读,毕竟它让我触摸到那个时代曾经的脉动和心跳。知道里面的故事,就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新旧时代已有太多的差别,但即便旧事远去,它仍有穿透岁月的永恒价值,沿着旧事的足迹去寻,我们并不难发现,这正如看《城南旧事》一样。想必作者也是怀着这样一颗心写下此书的吧!

旧事依稀,让我感动的还有太多,难以尽诉,但它留下的感伤和思绪却漫长。当感怀过这一段《城南旧事》,日后每每唱起《送别》这支歌谣时,我想我会更明白当中悠远的意味,便让歌声随那寂静的夕阳徐徐渐去,渐去……(张健敏)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林海音原名含英,最早叫做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因为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生于日本大阪,不久便回到日本侵占下的台湾地区。林海音的父亲不甘心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在林海音年幼的时候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于是在北京长大,直到1948年才重新返回台湾。

林海音几乎是和中国的“文艺复兴”——“五四”运动同时降生的,而那年她还是襁褓中的婴儿。读初中时,她开始大量阅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的作品,像凌叔华、沈从文、苏雪林、郁达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哈代、歌德、莫泊桑、巴尔扎克,以及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林芙美子等人,都是她所喜欢的作家。

成年后,林海音在台湾以写作、办报纸刊物、出版为主,岁月终究把她磨炼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细数起来,林海音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1950年写的一篇小小说《爸爸不在家》。

身为作家,林海音纵横文坛半个世纪,创作出了众多文学名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出版了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43部。代表作有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等,著作十分丰硕。

林海音的全部作品,大多是描写生活、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充满了温馨、淡雅的情调。她的大量怀乡忆旧的文章中,都散发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激情。而在旧日北平整整度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童年、青年时代在北京的25载光阴,被她称作“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景象都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她一向把台湾、北京看做她的两个故乡。无怪乎著名诗人余光中惊叹道:“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这位文如其人般温润伟大的现代女性,曾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01年她的逝世,无疑意味着台湾文学一个时代的结束。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晓云》是林海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一出台湾现代的生活、爱情、婚姻悲剧。妙龄少女夏晓云是私生女,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境清贫而当了何家的家庭教师。妈妈执意要她与追求她的踌躇满志的俞文渊相爱,而敏感、内向的夏晓云却不爱这个留过洋品貌才学兼优的人。何家的男主人梁思敬孤儿出身,梦想成为画家,由于经济窘迫而到何家公司工作,并被迫与没有爱情、大他8岁的何家的女儿何静娟结婚。夏晓云感到他们二人同病相怜,于是与之坠入爱河。但在他们私奔东渡日本的前夕,何静娟突然出现在夏晓云面前,一对相爱男女远走高飞的梦想变成了泡影。这时的夏晓云已经怀孕,她毅然躲到乡下,在新的苦海中,等待爱情之花绽放出美丽。

※ ※ ※ ※

《桂花雨》是著名台湾女作家琦君在《橘子红了》之外的又一部经典力作,是琦君淡淡思乡情的最好体现。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与她同处一个时代的琦君,也是一位出色的怀乡散文大师,其笔下的杭州,满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翻起这部往事追忆书,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时间是20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温馨中透着幽幽怆痛的古老故事,其中落寞的真挚,指引着读者在平凡人生中寻找心中隐约闪烁的光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