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达夫《沉沦》:惊人取材,大胆描写

达夫《沉沦》:惊人取材,大胆描写

时间:2024-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2部沉沦郁达夫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是20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之一,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并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动了文坛。

达夫《沉沦》:惊人取材,大胆描写

第22部 沉 沦

郁达夫(1896~1945)

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是20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之一,爱国是他一生言行中最突出的倾向。他把锋利的解剖刀忍痛插向自己的胸臆时,苦笑中带着自我陶醉……综观他的小说,深沉素淡,富于散文美,不仅技巧上可以总结出东西,对于认识我们的过去也是有好处的。不认识昨天的人,就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也不会坚忍不拔地创造美好的明天。

——著名美术大师 刘海粟

★浪漫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郁达夫堪称中国现代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浪漫派文学大师,享有“中国的卢梭”之誉。正是以卢梭精神为灵魂,以王尔德、施托姆的色调为神态,并与屠格涅夫的“多余者”形象血肉相连,郁达夫才创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以大胆的、直抒胸臆式的表达,一举颠覆了中国文坛几百年的保守传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他引领了我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风潮,是现代浪漫派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中国最深入的接触并发展西方的“世纪末文学”的小说家,他以独立的创作实践改写了现代中国文学的旧景观,在青年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中国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成功的思想启蒙者之一,郁达夫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并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动了文坛。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以独特的表现手法,“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震动了当时整个新文坛和思想文化界。它的问世为中国当时新小说的创作又开辟出了一种新的形式,以至于郭沫若后来赞颂它说:“他的清新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社会里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

《沉沦》的问世,奠定了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大师地位,他站在个性解放的立场上,向封建专制主义、封建道德发起猛烈进攻,把悲叹民族的屈辱与哀伤祖国的贫弱融为一体,谱成伤春忧国的咏叹调,以哀婉的语言诉尽了时代青年的人生苦闷和青春悲哀,喊出了个性与人性的肯定、解放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开创了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沉沦》是郁达夫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撰写的自叙体白话中短篇小说集,是在“问题小说”占领文坛的情况下问世的。作为20世纪中国浪漫抒情派小说的先驱和中坚,《沉沦》集以“自叙传”的形式坦率表露自我——从外在行为到内在意识,有着“惊人的坦白,惊人的真诚”。

人生从十八九到20多岁,总要经过一个浪漫的抒情时代,而郁达夫的抒情时代,却是在惨无人道、军阀专权的岛国日本度过的,眼看着故国走向沉沦,在异乡又受到屈辱,他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一切,概括起来没有一刻不感到失望,没有一时不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心底悲鸣出来的,就是那本当时惹起了诸多非议的《沉沦》。

华文精选

他觉得学校里的教科书,味同嚼蜡,毫无半点生趣。天气清朗的时候,他每捧了一本爱读的文学书,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那孤寂的深味去。在万籁俱寂的瞬间,在天水相映的地方,他看看草木虫鱼,看看白云碧落,便觉得自家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有时在山中遇着一个农夫,他便把自己当做了Zaratustra,把Zaratustra所说的话,也在心里对那农夫讲了。他的Megalomania也同他的Hypochondria成了正比例,一天一天的增加起来。他竟有接连四五天不上学校去听讲的时候。

《沉沦》集包括《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等三篇著名的小说,其中《沉沦》描写留学日本的主人公“他”,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而被学校开除,为社会所不容;虽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来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的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受到极大的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了“忧郁症”患者。虽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在无比绝望中投海自杀。《南迁》描写的是主人公伊人高等学校毕业,迁到东京,即将成为帝国大学的学生,在租房子时,被房东N的养女M太太俘虏而被骗去了钱财与尊严,终如丧家之犬般狼狈;《银灰色的死》描写了留日学生Y君在妻子亡故后与小酒店女子静子无望的恋情,在得知静子有了男人后,Y君便在饱受“灵与肉的冲突”的痛苦中,毁灭了所有的希望和理想,最终孤独地走向死亡。

华文精选

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看看他的同学,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地在那里听先生的讲义,只有他一个人身体虽然坐在讲堂里头,心思却同飞云逝电一般,在那里作无边无际的空想。

写《沉沦》的时候,郁达夫“在感情上是一点儿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只觉得不得不写”。在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里,他毅然决然地写出了被病态情欲所折磨的青年的心灵,更是从侧面映现出没有独立主权的旧日中国使炎黄游子蒙受的偌大耻辱。小说集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同病相怜、忍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之屈辱的华夏青年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创造社元老郑伯奇在《忆创造社》中说:“《沉沦》一出版就打响了,差不多和《女神》一样地轰动。”泰东书局一连重版十几次,创出版史上最高纪录。当时,每当《沉沦》再版,许多青年连夜从无锡、镇江、苏州、杭州、嘉兴赶到上海购书。《沉沦》还激起许多文学青年的共鸣,他们有的模仿郁达夫风格写出类似的小说,有的崇拜者仿效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穿着香港布制的衣服,连言行也模仿着主人公。郁达夫以卢梭《忏悔录》式的率真,把人们的个性和情欲从封建礼教的牢笼中释放出来,因此,作品带有鲜明的反传统道德的叛逆倾向。小说史家杨义称郁达夫为“反抗传统道德戒律的悲剧诗人,同时也是反抗传统文学戒律的成功英雄”。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解读郁达夫的小说

《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它集中地体现了郁达夫的反复讲述故事的特征。《沉沦》乃至整个郁达夫小说的主题,是由四大因子所构成:文人、病体、自然、色疾。

郁达夫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及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当代学者 易 森

郁达夫绝不是一个颓废、厌世主义者,相反,他是一个以描写压抑、消沉为表象的,内心实际充满着追求光明、真理的积极入世者。动摇、幻灭不是他的主导,而探索、追求、进步、胜利,才是他的本质。

——当代作家 朱 文

英国的加莱尔说过“英国宁肯失掉印度,不愿失掉莎士比亚”;我们今天失掉了郁达夫,我们应该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

——郭沫若(www.daowen.com)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文人,爱书。小说中主人公一出现就是手捧一本华兹华斯的诗集。整篇小说中,提到主人公喜爱的作品,除了具有点睛作用的华兹华斯诗集外,还有爱默生的《自然论》、沙罗的《逍遥游》、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海涅的诗集、吉辛的小说、黄仲则的诗,共7种。至于为应付一时心态而读的法国自然派和中国淫秽小说(只笼统言之,不提具体的人名或书名)是另一种功能,此外暂不详论。爱书成了郁达夫小说人物的标志性特征。这书,是文学书,《沉沦》中的7种书大多是如此。《沉沦》这样描写了“书”的唯美功能:“当他起初翻开一册书来看的时候,读了四行五行或一页两页,他每被那一本书感动,恨不得要一口气把那本书吞下肚里去的样子,到读了三页四页之后,他又生起一种怜惜的心来,他心里似乎说:‘像这样的奇书,不应该一口气就把它念完,要留着细细地咀嚼才好,一下子就念完了之后,我的热望就不得不消灭,那时候我就没有好望,没有梦想了,怎么使得呢?’”

病体,是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基本特征。病主要包括两种形态,一是生理的病,在《沉沦》中是抑郁症,它基本上是来自于唯美追求与社会现实矛盾,是唯美追求失败而产生的生理之病。病体是作为“多余人”的文人的一种自然的逻辑延伸,是对唯美追求与社会现实这一无情矛盾的病变性反映。病体作为郁达夫小说人物的基本特征,既成为唯美追求失败的象征,又是感伤情怀得以感伤地抒发的源泉。

自然是主人公唯美追求的一个方面,自然美与社会丑、人的丑形成对照。《沉沦》一开头,就是主人公感到“不容于世人”、“孤冷得可怜”而走进自然景色之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感到像来到桃花源,如睡在慈母的怀里,如躺在情人的膝上,“身体觉得如陶醉似的酥软起来”。《沉沦》里情节的每一次进展,都有主人公与自然景色的相遇,小说共8节,每一节都有一次典型的自然描写,第一节已如上述,自然抚平了他的孤独感;第二节把美丽的自然与机械的学校对照;第三节从故乡秀丽的自然山水开始,进入回忆;第四节是把郊外自然的自然性与自身的性苦闷对照;第五节是到山上草地,平衡自己由昨晚性窥视而来的犯罪感;第六节是在山顶,自然使他上升到基督的胸怀,宽恕一切世人;第七节是从妓院窗口眺望自然,非美景的自然,黄昏红色和海影朦胧;最后一节是打算自尽前的自然,从西方青苍苍天底下摇动的明星,想到遥远的祖国。

色痴,是郁达夫小说写男青年性苦闷的特色:一见女色就引发性意识。《沉沦》生动地写出了色痴的按自然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顺序一步步递进的逻辑发展。《沉沦》主人公在日记上写道:“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给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

《沉沦》之始,先写出自然(自然美景)和理想(美丽诗歌)的统一,其后主人公之进入现实社会,既是自然之性和理想之性在现实中的变异,同时又是自然之性与理想之性在现实中的分裂。自然之性(欲)要求自身的实现,理想之性(爱)却要求性的理想实现,而理想的实现在现实中又不可能,自然之性不顾理想的要求一次一次地实现自己,从幻想到变态最终必然滑向沉沦。(张 法)

为郁达夫正名

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成就卓著、极有个性的大家。他的作品充盈着反帝反封建的热忱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恶与愤激;在艺术上,他倾向于浪漫主义,勇于开拓、创新。郁达夫生前就负有盛名,作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最后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贡献给了民族革命战争,就义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枪口下,从而更赢得了后世对他的深深景仰。

郁达夫早年曾留学日本,1921年他出版了《沉沦》,这是我国第一本白话小说集。小说集出版后,立即引起文坛的震动,行销两万多册。《沉沦》以他的独特的色彩和格调赢得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称赞。他那强烈的自我表现,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感伤情调,以及郁达夫式的坦率和露骨,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家。

华文精选

雪瑚的东京比平时更添了几分生气。从富士山顶吹下来的微风,总凉不了满都男女的火热的心肠。一千九百二十年前,在伯利恒的天空游动的那颗明星出现的日期又快到了。街街巷巷的店铺,都装饰得同新郎新妇一样,竭力地想多吸收几个顾客,好添这些年终的利泽,这正是贫儿富主,一样繁忙的时候。这也是逐客离人,无穷伤感的时候。

郁达夫的小说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重在表现他自己的体验和心境,这是郁达夫小说的典型特点,人们因此把他的小说称为自叙体小说。人们往往把他的小说当成了他的自传,据此说郁达夫怎么怎么样,这是不对的。小说毕竟是小说,它是经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的,必然有想象和虚构在内。

喜欢郁达夫的小说,首先是因为它美。有人说郁达夫的小说不美,全是丑恶,我不能同意的。他的小说,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终古常新的皎日,依旧在她的轨道上,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从南方吹来的微风,同醒酒的琼浆一般,带着一种香气,一阵阵的拂上面来。在黄苍未熟的稻田中间,在弯曲同白线似的乡间的官道上面,他一个人手里捧了一本6寸长的Wordsworth的诗集,尽在那里缓缓的独步。在这大平原内,四面并无人影;不知从何处飞来的一声两声的远吠声,悠悠扬扬的传到他耳膜上来。他眼睛离开了书,同做梦似的向有犬吠声的地方看去,但看见了一丛杂树,几处人家,同鱼鳞似的屋瓦上,有一层薄薄的蜃气楼,同轻纱似的,在那里飘荡。”

这是《沉沦》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仿佛一阵清风扑面而来,美丽而清新。

郁达夫早期作品抒情的基调是忧郁和感伤,主人公是一个最大的“孤独者”和“零余者”。有人说看了郁达夫的小说感觉很郁闷,这恐怕是没有领会作者的意图。郁达夫所抒发的苦闷是一种时代性的苦闷,社会性的苦闷,如他在《公开状答日本山口君》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一个军阀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铁蹄下的中国青年,一般手无寸铁,知识发达,追求光明,如饥似渴的青年,哪一个能不和我一样的漂泊?青年的渴求光明,是自然性,求之不得,就不得不苦闷。”由于汹涌在作品中的愤激情绪具有普遍性,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广大青年热切关注并有切肤之痛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作品发表之后,在读者中很自然地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佚 名)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现代文学史上,似乎很难找到一个郁达夫般天性忧伤而敏感的作家,也很难找到一个超越自我悲情而投身爱国事业的文学天才。郁达夫,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名文,字达夫,1896年出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幼年的贫困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再加上从小就聪颖好学,年纪轻轻时,郁达夫便已经拥有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

郁达夫(1896~1945)

然而,少年时代的经历却促成了郁达夫敏感、矜持和孤独的性格。更不幸的是,这种性格伴随着他东渡日本并进一步地加剧。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但同时也演出了一幕幕辛酸、孤独的留学生活片断,于是他下定“索性沉沦到底”的决心,终于在日本过上了一种放荡、麻木的生活,而这种性格也成为诱发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因素之一,促使他最终拿起笔杆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在激发郁达夫爱国热忱的同时,也使他早期的小说充满着忧伤、愤世的情感。

郁达夫在1921年发起成立了著名的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被公认为惊世骇俗的作品,震动了文坛。成功后,又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移居杭州,徜徉于浙江、安徽等地的山水之间,写了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郁达夫一生著述极其丰富,小说、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共有《达夫全集》、《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多部作品,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他毅然投入到抗战的时代洪流。1938年底,郁达夫远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1945年抗战胜利后,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立了纪念亭。

斯人已逝,其风长存。虽然天性低调、特立独行的郁达夫一生与寂寞为伴,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大师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烈士郁达夫的名字。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迟桂花》是一部最能代表郁达夫后期创作风格的名作,这部作者的个性与文笔最相融洽的中篇小说,将意境的渲染推向了极致。小说写“我”应邀参加朋友的婚礼,却为其寡居的妹妹所吸引,而率真的妹妹不但不知道“我”的心思,反而去宽慰“我”。在这对男女之间发生了一场似乎是意外的误解,感情的丝网在双方心里互相纠缠交织着,最终情欲净化为纯洁的兄妹之情,这是成人化的纯真,是一种精神道德上的满足升华。小说制造出一种超尘拔俗的纯净境界,艺术上堪称炉火纯青。

※ ※ ※ ※

郁达夫寄情山水的游记散文集《屐痕处处》,以清婉取胜,但也不时流露出激愤的声音。郁达夫写散文,在表达真挚、沉痛的感情时,往往还插入一些旧体诗,以补充没有说尽的余意和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显得跌宕多姿,更富感情色彩。《屐痕处处》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以淡婉的笔墨,描绘了平林沃野、水光山色,寄托了作者情怀,间有弦外之音。偶尔插入旧诗,意境更加深远。与郁达夫的小说一样,这本散文集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充分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怀。

※ ※ ※ ※

《春痕》是“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冯沅君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写出了和传统文化有着亲情的“五四”女性反抗革命运动时的艰难心态。小说以一个女子寄给她的情人的50封信的形式,以开头两个字命名。从爱苗初长到摄影定情,历时约5个月——从这50封信中,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的女性是怎样从勇敢精神变成沉郁性格的。女主人公青春的火焰,好像在每一集中已经燃尽,留下的只是带汁的苦果。她们在社会上经历了许多坎坷和不幸,从恋爱中也得到不少的教训和刺激。失败与碰壁使其变得忧伤、困惑,沉着而坚毅。作为20世纪初新文学最早的一批“女士小说”,其中心主题是大胆写出了当时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的恋爱心理,表达了“五四”时期一些人对封建传统的激愤和反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