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少年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子夜》

青少年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子夜》

时间:2024-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1部子夜茅盾《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伉俪之作。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力作,《子夜》最早出现在“五四”以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是第一部详尽地展现了民族工业资本家命运的悲剧的、成功的写实主义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社会与经济问题的百科全书。“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青少年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子夜》

第21部 子 夜

茅盾(1896~1981)

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伉俪之作。

——现代著名文学家 瞿秋白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前10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力作

茅盾是中国与鲁迅齐名的文化巨人,被誉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在现代文学史庞杂壮观的作家阵容中,“茅盾”二字向来被开列在最首要、最显赫的位置。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的创作被文学界公认为“代表了整整一代的小说”。茅盾在中国文坛上孜孜不倦地努力了几十年,没有他的作品,现代文学史将留下一个巨大的空白。

这位永不倦怠、战斗一生的作家,在我国的小说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变中功不可没,和巴金并称为写“三部曲”最成功的作家。茅盾以其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认识,令几代读者由衷叹服。他的敏锐目光和犀利笔锋,透过《子夜》这部经典小说体现得最为鲜明。

1988年,日本选编了20世纪世界文学十大巨著,《子夜》赫然在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力作,《子夜》最早出现在“五四”以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是第一部详尽地展现了民族工业资本家命运的悲剧的、成功的写实主义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社会与经济问题的百科全书。茅盾创作的这部对于艰难混乱时期的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代表作,带有明显的法国小说大师左拉的巨作风范。茅盾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满足了过去以及当代人了解民族资产阶级真实生存状态的愿望,既有传世的文学价值,也有不可抹杀的珍贵史料价值。

《子夜》的问世,是茅盾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的标志,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长篇创作方面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坦途。即使放置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子夜》也无可非议地具有先驱意义。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茅盾耗尽心血完成的巨著《子夜》,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整个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风情——为人熟悉或陌生的,都赤裸裸地通过茅盾的大笔暴露在人们面前。那时的上海局势动荡,战事频繁,而社交场中的政客、军人、商人、投机者仍在歌舞升平中钩心斗角、纸醉金迷;广大的工人和平民却承受着经济不振、市场萧条的重荷,面临生存的绝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茅盾以高度的时代概括力和广阔的文学视野创作了小说《子夜》。

华文精选

坐在这样近代交通的利器上,驱驰于三百万人口的东方大都市上海的大街,而却捧了《太上感应篇》,心里专念着文昌帝君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告诫,这矛盾是很显然的了。而尤其使这矛盾尖锐化的,是吴老太爷的真正虔奉《太上感应篇》,完全不同于上海的借善骗钱的“善棍”。可是三十年前,吴老太爷却还是顶呱呱的“维新党”。祖若父两代侍郎,皇家的恩泽不可谓不厚,然而吴老太爷那时却是满腔子的“革命”思想。普遍于那时候的父与子的冲突,少年的吴老太爷也是一个主角。如果不是二十五年前习武骑马跌伤了腿,又不幸而渐渐成为半身不遂的毛病,更不幸而接着又赋悼亡,那么现在吴老太爷也许不至于整天捧着《太上感应篇》罢?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去,黎明就要来到。茅盾以此作为书名,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相当深刻。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小说的主人公吴荪甫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风云人物,曾游历欧美等国。一开始,赵伯韬全力拉拢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但吴荪甫却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以实业救国,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不料由于洋货在中国的恶意倾销,吴荪甫用尽心机收买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与此同时,军阀混战,吴荪甫家乡农民暴动,他参与的债券投机生意也在买办赵伯韬面前屡战屡败,使得他失去了在家乡建立“双桥王国”的美梦,于是,他勾结国民党政府保安队镇压农民运动,但却必然地遭到了失败。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野心勃勃、刚愎自用的吴荪甫使尽全身解数,拼命挣扎。资金紧张的他不得不克扣工人工资,终于导致了工人运动。最终他只得孤注一掷,以所有财产作抵押,在公债市场上决一胜负,然而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家庭的分崩离析近在眼前。这幕现实主义的人间悲剧旨在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和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永远无从发展。

华文精选

然而自从伤腿以后,吴老太爷的英年浩气就好像是整个儿跌丢了;二十五年来,他就不曾跨出他的书斋半步!二十五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书报!二十五年来,他不曾经验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第二代的“父与子的冲突”又在他自己和荪甫中间不可挽救地发生。而且如果说上一代的侍郎可算得又怪僻,又执拗,那么,吴老太爷正亦不弱于乃翁;书斋便是他的堡寨,《太上感应篇》便是他的护身法宝,他坚决的拒绝了和儿子妥协,亦既有十年之久了!

《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一幅巨大的画卷,其气魄之大,人物之多,线索之繁,尤其是对吴荪甫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典型民族资本家形象的塑造,不能不令人叹服。在茅盾看来,人是复杂而多面的,有利欲熏心的一面,同时身上可能还有某些基本的人性闪光点存在。茅盾不用单纯的善恶价值观判断人性的真伪,十分难得,这种独立的思考精神也使得《子夜》成为中国文学长城上一块沉甸甸的砖石。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子夜》的现代性

题材选择的现代性。为构建《子夜》这个现代艺术王国,光靠作者已熟悉掌握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不仅想通过这部长篇小说全面剖析上海这个畸形工商业社会所达到的现代化程度及其总体面貌、各种复杂关系,而且还要透过对大上海的客观分析来揭示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性质与发展趋向。这种地道的现实主义审美选择,决定他必须采取实地调查研究、亲身观察体验的办法。正如他在《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中所说:“我在上海的社会关系,本来是很复杂的”,“同乡故旧中间,有企业家,有公务员,有商人,有银行家,那时我既有闲,便和他们常常来往。从他们那里,我听了许多”。这种认认真真的调查在一段时间内成了他的日常功课,几乎每天他都在“东奔西走”。他除了亲访现代都市各种身份的人物外,并且实地考察了现代工业如丝厂和火柴厂,还亲自考察了现代交易市场如工商证券交易所;甚至连吴荪甫坐什么样的牌号的轿车这种小细节也反复调查研究过:原先想让吴坐福特牌小轿车,因为当时上海“流行福特”,后来经研究又改坐雪铁龙,因为“像吴荪甫那样的大资本家应当坐更高级的轿车”。

茅盾是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茅盾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胡耀邦

就中国现代文学史讲,我以为把茅盾当做有重大贡献的少数作家之一,是有充分根据的;这个根据不仅是党中央最后给他的历史性评价,而且也包括人民对他的作品的喜爱的程度。

——当代著名学者 王 瑶

我有这么个印象,他写《子夜》是具文艺家写创作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

——现代著名作家 叶圣陶(www.daowen.com)

框架结构的现代性。茅盾通过调查访问所搜集的大量材料,也许使他自觉地意识到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缩影的城市的各种新型关系比起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更复杂得多,深邃得多,这对他设计《子夜》的整体结构框架是一种无形的决定力量。《子夜》的结构框架与上海这座现代都市的人际关系的网状结构具有同构性。而它与双桥镇相关连那条风景线,不仅暗示出上海这座现代工商城市只是农业社会包围圈中的一个闪光的亮点,是一个蕴涵着希望因素的怪胎,而且也使《子夜》的网状结构更复杂、更真实。

人物塑造的现代性。茅盾在《子夜》里精心构造了现代化小说的艺术框架,塑造了众多带有现代色彩的人物形象,他们不同于张爱玲笔下那些在现代工商业都市已被异化、扭曲的人物,而大多是代表现代工商业社会生产力的人物,且在网状的人际关系中显示出各自的现代性格。我们惯于从政治的伦理的视角或阶级分析观点对《子夜》近百个人物做出政治定性或道德判断,这无疑是文学研究的重要选择,然而却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冲破这种思维定势,从“现代人”这个角度来透视《子夜》所塑造的众多形象,也许会有新的认识。

场景描绘的现代性。现代大城市的场所景色往往构成现代人生存的外在环境,茅盾在《子夜》中非常重视现代场所、现代景观的描绘,这不只是有力地烘托了那些现代型人物,也为小说艺术王国创造了浓郁的现代氛围。有些作家也热衷于描绘现代城市的景观,但他们的兴奋点与观照点却集聚在城市中的古老建筑、古老情调、古老风俗和古老故事以及那些非现代化的生活成分;而茅盾恰恰相反,他对那些有现代化特征的城市景观与现代化的大工厂、交易所有一种强烈的感知和浓郁的兴趣,不只是欣然接受了现代大城市五光十色景观的诱惑和喧嚣嘈杂的公债市场的挑逗,而且以浓墨来描绘现代城市的特殊声色、特殊景观、特殊场所,所以《子夜》没有中国古典小说那种古香古色,那种市井味、脂粉味和乡土味,而是充溢着现代气息。《子夜》所描绘的不是一个古典味的城市也不是一个病态城市,而是一个常态的真实的现代化的城市形象,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开创意义。(朱德发)

“新形式”的历史小说

简要概括地说,《子夜》正面展开的是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这位曾经游历欧美、精明强干并具有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工业巨子,有一个发展实业、建立强大工业王国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雄心勃勃地拼搏,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功,甚至一气兼并了8个工厂,成为同业的领袖。但是,在公债交易市场上,他受到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三条战线,条条不顺利,“到处全是地雷”。最后终因在公债市场和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

《子夜》写作之前,茅盾曾系统研究过西方近代小说的历史和写作技术,其中讨论到小说的故事时间。相对于那种隐没故事时间的作品,他特别指出,“至于标明发生在何年何代的历史小说,那就有了确定的范围,丝毫不能移动了。在这里,作者应该实践他的宣言,把正确的时代情形写出来”。这虽然说的是历史小说,但应该也适用于《子夜》。按照茅盾的看法,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作品,把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次要角色侧面描写,把虚构人物作为主要角色重笔刻画,应该视为一种“‘新形式’的历史小说”,并且,这种历史小说,在表现时代内涵上远比那些演义历史的作品深刻。《子夜》虽然没有把历史人物作为艺术形象刻画,但1930年中国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小说中占据了不可欠缺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新形式’的历史小说”。只不过因为是当代刚刚发生的事件,而《子夜》又以现在进行时态叙述,所以不易让人产生距离感。

茅盾同志是新文学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是现实主义流派的重要开拓者,是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领导人之一。在文学事业上,他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的成就是不朽的。

——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 周 扬

茅盾则是那种很理性的小说家,他缺乏巴金的热烈,也没老舍那么足的文人气,但似乎有着更大的气度、气势和气魄。

——当代学者 傅光明

《子夜》文本里的故事时间是1930年5月至7月,而茅盾最初动笔写作大概在1931年初,相隔不到半年,茅盾真的如捷克学者普实克所说,在“现实成为历史之前”就敏捷地把握住了它。但写作时辍时续,到1932年12月完稿,距小说的故事时间就有两年多了。注意到这个时间距离很必要,因为这两年多来,中国又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战争等大事件,当然都引起了茅盾的关注,但都未能让他产生改变《子夜》故事时间的念头。普实克曾说:茅盾即使在写历史小说的时候,吸引他的也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那些历史事件所具有的能够说明当代某些倾向的价值”。那么,茅盾坚持把《子夜》的故事时间框定在1930年,是为了说明他所处的“当代”的什么倾向呢?

他说:那是“比喻蒋政权当时虽然战胜了汪、冯、阎和桂、张,表面上是全盛时期,但实际上已在走下坡路了,是‘近黄昏’了”。由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小说中,会让吴荪甫站在北方军阀势力一边,这样表达对时局发展的态度:“他是盼望民主政治真正实现,所以也盼望‘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赶快沿津浦线到济南,达到徐州”,也就是希望以汪精卫为政治代表的北方军阀势力获胜。小说主人公的想法,当然不等同于作家本人的判断,茅盾当然不会把汪、冯、阎和桂、张势力看做是“民主政治”,但在军阀矛盾中,他批判的主要锋芒是指向了蒋介石政权,应该是很明显的。以往的研究者多称赞《子夜》用“社会科学”观点分析社会的力度,甚至由此把《子夜》命名为“社会分析小说”,其实,还应该进一步分析茅盾进行“社会分析”的立场,至少,他没有简单从“社会发展”的观点评判当时的时代,所以才在小说中发出强烈的批判声音。毋宁说,《子夜》首先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王中忱)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文坛巨匠茅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化名为方保宗、沈明甫。茅盾、佩韦、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1896年7月,茅盾出生于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是位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而母亲则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女性。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的文学、地理和历史教育,母亲算得上是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在一般的守旧之人眼里,当时那些被称为“诲淫诲盗”的小说类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就能得到开明母亲的允许。所以,《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名著,就成了他儿时爱读、常读的书。

茅 盾(1896~1981)

辛亥革命的风云使茅盾从侧面经历了革命的洗礼,他的民主思想不断滋长。历史的狂潮开阔了他的政治视野,触发了他的政治热情,他似乎感到自己肩上责任之重大。在大学里,他接受了以民主为旗帜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胸中的青春之火在燃烧。他像一只雏鹰,渴望冲向时代的暴风雨,去接受生活的挑战。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渊博的学识的茅盾,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扎实而长远。他的身份是多重的:一方面搞文学批评,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批评家;一方面又以文学创作著称于世。无论是卓越的小说家、优秀的散文家,还是出色的杂文家,都是对茅盾身份的界定。他的各种体裁的作品均带给人以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虹》、《蚀》、《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以及散文《白杨礼赞》、《冬天》等。

此外,茅盾还不断地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精心整理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他和鲁迅、郭沫若等作家一起,以辛勤的劳动开拓了现代文学历史的新时代。他坚持向正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的人们介绍世界现代先进的思想,与同人一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主编了《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热心公益的茅盾还曾经担任诸多社会要职,为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代文坛最著名的“茅盾文学奖”就是他慷慨解囊,以自己的积蓄设立的奖项,用来鼓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现在这一奖项已经成为中国分量最重的文学大奖。

茅盾最根本的身份是作家,但同时也超越了作家的身份——茅盾和他的作品所拥有并代表的,不是那种浪漫的激情之美,而是一种理智的冷静之美。他那种更偏向于内心自省的叙事风格以及由此蔓延而出的犀利的观察,对于中国人尤其具有警醒意味。作为文学大师,茅盾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东西,正是一份道不尽、说不完的冷静的感动。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长篇小说《腐蚀》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茅盾在香港写成的,也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以皖南事变前后的“陪都”重庆为背景,描写了女主人公赵惠明被国民党诱骗当特务,直到逐步走上自新道路的过程。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毫不掩饰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隐秘世界,真实地揭露了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重要支柱特务机构残害人民的罪行。在那个政治气压低沉得令人窒息的时代,茅盾以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向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提出了愤怒的控诉和勇敢的挑战,在广大读者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 ※ ※ ※

《林家铺子》是茅盾广为人知的小说代表作,以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展开叙述。那时的中国社会,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内有国民党官吏的敲诈和地主高利贷的剥削,混乱不堪,民不聊生。小说透过林家铺子的倒闭,反映了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茅盾清醒地指出:在这场悲剧里面,损失最为惨重的是向林家讨债的一群贫民。小说虽然写的是一家小小店铺的命运,却反映了整个国家经济破败的现实,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意义。

※ ※ ※ ※

《蚀三部曲》是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写于1927年到1928年的三部带有连续性的中篇小说,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幻灭》写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抱着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一次次感到幻灭,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复杂剧烈的阶级斗争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动态,在作品里有较鲜明的反映。暴风骤雨似的群众力量,地主豪绅的投机破坏,以及其他具有不同政治态度和性格的人物的活动,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

《追求》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