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时间:2024-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媒体迅速发展,可能导致部分传统媒体覆盖面有所缩小,甚至出现被互联网边缘化的情况,主流舆论阵地面临新的压力。(三)传播主体更加多元新媒体的发展使介入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进一步趋于多元。(三)冲击媒体发展环境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新媒体发展环境,影响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第三节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一、改变现有传播格局

媒体技术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新媒体初入世界时是供人娱乐的玩具,谁也没有注意它们的内容。人们习惯了新技术之后,技术就退居次要地位而进入了现实的镜像阶段,人们开始对内容做出回应。有的时候媒体还会进入第三阶段。此时的媒体就不仅反映现实,而且要重新安排、重新构建现实。新媒体的发展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关注通过网络呈现出的丰富内容和不同媒体形态。新媒体继续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改变现有传播方式,并有可能打破传媒业和通信业、信息技术业的界限,打破有线网、无线网、通信网、电视网的分割,兼容整合各种媒体形态,塑造新的传播格局。

(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

网络重要性的上升,网络功能的增强,正在形成一个瞬间完成传播、全方位包围我们头脑的新的交流环境。在新的交流环境里面,信息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被消除了,传受双方的界限也被打破了。在新媒体时代,从理论上说,每个人几乎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也缩小了;全球化传播渠道更加畅通了,网络即时通讯、网络博客、无线互联网等很可能实现全球互联互通,地理上的区隔被进一步打破,“地球村”进一步变成现实。信息传播的时间发生了变化,静态的信息接受方式向动态实时接受信息转变,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人际交流的话语空间也通过新媒体实现了有机整合,点对点的私人空间和连接无线互联网形成的点对面的公共空间既可以相对独立,又能即时贯通。

(二)媒体生态更加复杂

网络成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体,使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受众分化更加明显,舆论引导难度明显加大。这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深刻冲击,特别是对传统的媒体格局和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

我国正处于传媒事业高速发展、传播技术深刻变革的时期,媒体数量十分庞大,新型媒体不断涌现,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媒体生态环境日益复杂。不同媒体间的竞争态势也较为明显。新媒体迅速发展,可能导致部分传统媒体覆盖面有所缩小,甚至出现被互联网边缘化的情况,主流舆论阵地面临新的压力

(三)传播主体更加多元

新媒体的发展使介入新闻信息传播的主体进一步趋于多元。新媒体是以运营商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目前网络运营商正在实施战略转型,即通过多网络、多终端、多业务的融合和价值链的延伸,实现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十分明显,普通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采集、发布信息,“个人媒体”有可能得到较大发展。可以预计,传播主体多元化,特别是个人掌握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多、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空前提升,个人发布信息、形成舆论、“动员社会”、“穿透”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产生不良信息和不可控因素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对主流舆论形成冲击。

(四)受众分化更加明显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生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接收信息的方式、需求信息的类型、选择媒体的偏好等方面差异越来越大,媒体的专业化、小众化传播趋势日益明显,受众群体分化趋势逐步加剧。新媒体更多地体现了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人兴趣、个人需求,是完全个性化的传播平台。网络信息传播将会最大程度地体现个人的差异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在信息需求方面的个人价值。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必然会进一步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众传播更深入地发展,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的主流媒体往往到达不了某些特定受众群体,影响新闻宣传效果。

二、冲击舆论调控机制

新媒体的舆论化趋势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言论平台,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的表达空间。但新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性,以及传播内容的不可预知性、群发转发的不可控制性,使得“把关”难度增大,“把关”机制失效或缺失。加之整个行业发展环境和新媒体环境还不规范,因此,新媒体的舆论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的和潜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的冲击

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递更加及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5a”网络环境。从理论上讲,通过新媒体,“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 where)”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任何媒体(any media)”传播“任何信息(any message)”。这给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造成了深刻影响。从对热点引导的影响看,新媒体可以使个别媒体报道的地方性事件迅速演变成全国媒体关注的对象,由“局部热点”迅速演变成“全局热点”;可以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炒作出一个“××事件”、“××现象”,而且往往事先难以发现征兆,事后找不到责任主体,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从对正面宣传的影响看,新媒体形式多样、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难以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有了传播渠道和生存空间,这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构成了冲击,对如何确保舆论导向正确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冲击信息传播秩序

一方面,伴随新媒体舆论化发展,一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谣言迅速扩散,垃圾信息无孔不入,低俗信息大行其道,少数网站提供的黄色小说、图片、视频浏览或下载业务“受到追捧”,扰乱了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秩序。另一方面,新媒体舆论化带来的不是信息的平等,而是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已经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基础上,加剧了这一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就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取信息,因此,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11)这一理论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继续得到验证。而作为媒体发展的最新进展,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更是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三)冲击媒体发展环境

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新媒体发展环境,影响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进而言之,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把关人”缺失和“把关机制”失效,加剧了新媒体的舆论化趋势。新媒体融合了点对点的线性传播、面对面的网状传播等特性,其传播路径在理论上来说是无限的,无论是政府在宏观层面建立的“把关”机制,还是运营商、服务商在微观层面建立的“把关”机制,都会存在漏洞和滞后等问题,这就使“把关”难度大为增加,甚至变得不可能,也使得新媒体舆论的自由空间很大,舆论化趋势不断加剧。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舆论化趋势,又不断冲击“把关人”和“把关机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提供的平台自由表达意见,或许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成为“意见领袖”,新媒体上的舆论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的“把关机制”受到的冲击增大,新媒体的发展环境也就更加复杂。

三、纸质媒体走向消亡

“纸质媒体是否会消亡”不仅是一个富有争议的理论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千百万人职业发展甚至是饭碗的现实问题。在这场争论中,不少人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还有人错误地认为纸质媒体也有不少“优点”,将与新媒体并存。如果我们排除感情因素,理性地分析,就会发现纸质媒体的“优点”,其实都不成立。

(一)纸质媒体便于携带吗?

有人认为,传统的纸质媒体有其自身的优势,如便于携带,直观性强,阅读方便。果真如此吗?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纸的信息存储的密度大大低于新媒体,新媒体体积小、容量大、存储密度极高。事实上,在信息量相同的情况下,新媒体远比纸质媒体更容易携带。

从便携性的角度看,一张重量只有几克的DVD光盘可以存储4.7G的信息,相当于4.7×1024×1024×1024=5046586572.8字节(Byte),即可以存储2523293286个汉字。若以一本书平均20万字计算,一张DVD光盘可以存储12616册图书。试问,几克重的光盘与1万多册图书,到底哪个更容易被携带呢?

事实上,携带方便、阅读方便自由,正是手机媒体、电子图书阅读器的优势。

(二)纸质媒体比新媒体更具权威性、真实性吗?

有人认为纸质媒体权威性强。理由是纸质文献经历了上千年的洗礼,已建立起完善发达的编辑、生产、发行系统;在新闻报道方面,大多数纸质媒体有着严密的新闻采编和发布流程;在科学评价方面,出版社、期刊社建立健全了学术评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来保证出版文献的学术水平。

我们认为,在各类媒体的权威性、真实性上,我们需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我们不否认发布在BBS、个人博客上的信息,其权威性、真实性在整体上不如传统媒体,但是,谁能否认在雅虎(YAHOO!)、MSN等知名网站上发布的信息的权威性与真实性呢?在纸质媒体方面,难道一些格调低下的小报上的消息也具有权威性与真实性吗?还有人认为新媒体的报道缺乏深度,但是这同样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不难找到在深刻性方面的正反案例。新媒体发布信息的迅速性与深刻性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矛盾关系。事实上,在一些突发与敏感事件的报道方面,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具有更高的即时性、客观性与真实性,例如,手机所拍摄的画面就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有人认为新媒体没有采访权,只有转载与编辑权,缺乏原创新闻。但是,新媒体没有采访权只是我国特定时期的特定政策,事实上在娱乐、体育等新闻的采访报道方面,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已经能够发布原创内容。

在学术评价方面,国外不少高校、研究机构已经开始逐步认可在学术性新媒体上发表的学术文献;因为这些学术性新媒体跨越国界,聚集全世界顶尖的同行专家,这些专家可借助互联网便捷地讨论各类学术问题。

研究表明,新媒体在新闻可信度方面丝毫不亚于传统媒体。

我们采用了手机用户随机电话调查的方法。抽样方法是随机抽样。调查范围为我国的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北京、武汉、广州、成都。调查时间是2010年6月1日—7月31日。调查对象为个人手机用户,按性别、年龄、职业进行条件划分。设计样本规模为4 000人,在4个城市中,按调查对象条件各选择1 000人。本次调查共访问有效样本3 421人。

通过对新媒体使用现状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有趣的结果:可信度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丝毫不亚于传统媒体。

有人认为,新媒体的可信度低于严肃的传统媒体,尤其是低于报纸等纸质媒体。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手机、网络、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信任度分别为:22.4%、19.6%、20.7%、12.6%和34.2%(见图1—3)。图1—3 各类媒体新闻信任度

图1-3 各类媒体新闻信任度

我们关于新闻信任度的调查,颠覆了很多人认为的新媒体新闻可信度低的偏见。其实,之所以出现假新闻,与媒体形态没有必然关联,关键在于背后是否具有利益驱动,即是否有人通过假新闻来提高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

《新闻记者》每年第1期都会评选上一年度的十大假新闻。由于篇幅的原因,本书仅以2010年十大假新闻为例。2010年十大假新闻分别是:(1)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重庆时报》、《华西都市报》,2010年3月30日);(2)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中新社,2010年5月16日);(3)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北京晚报》,2010年6月1日);(4)70%举报人遭打击报复(《法制日报》,2010年6月18日);(5)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甘肃日报》,2010年7月7日);(6)喀什房价两个月就翻倍(《新疆日报》,2010年7月20日);(7)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传统媒体网站四川新闻网、荆楚网等,2010年7月22日);(8)传我军数百战机青岛空军演(传统媒体《环球时报》的网站环球网,2010年7月27日);(9)“偷菜”游戏或被取消(《西部商报》,2010年10月12日);(10)金庸去世(传统媒体《中国新闻周刊》的官方微博,2010年12月6日)。

我们发现,除了个别假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的网站之外,其实没有一条假新闻真正来源于新媒体。

(三)纸质媒体更经济吗?

有人认为,纸质媒体不需要专门的阅读工具,价格便宜、阅读成本低。

但是,我们认为,在社会总成本方面,纸质媒体远不如新媒体经济。

新媒体的传播省去了制版、印刷、装订、投递等工序,不仅省掉了印刷、发行的费用,还避免了纸张的开支,从而大大降低了总成本。

纸质媒体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同时在纸张生产过程也造成了严重污染。曾经有人计算过,一棵树平均可以制作成15 900张A4纸,或31 800张B5纸。如一本书平均280页B5纸,一棵树平均可做227本书。我国目前有在校中小学生2亿多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用15册课本计算,每年要用30多亿册课本,消费纸张达55万吨之多,需砍伐1 100多万棵大树。这从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是极为浪费的一件事。它显然是在增加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成本。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手机等数字技术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而森林资源会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纸质媒体会越来越昂贵。

(四)纸质媒体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吗?

有人认为,人类对纸质媒体的依赖、依恋及其千百年来形成的线性阅读的习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彻底改变。纸质媒体伴随着人们跨越了近两千年的风雨历程,人们已经习惯于它,并且对其充满了感情。

我们认为,感情与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对于从小就只接触纸质图书的年长者来说,纸质媒体的确符合阅读习惯;但是对于从小就接触新媒体的新一代读者来说,阅读新媒体甚至比传统的图书报刊更习惯。在发达国家,不仅携带笔记本电脑上学的小学生越来越多,而且正在推行的电子书包计划,使小学生刚入学就能接触新媒体。电子书包不仅存储了大量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讲义,可以上网更新最新的教材版本,还可以在上面批注、圈点、记录上课笔记。显然,经过一两代人之后,新一代的读者会更习惯、更喜欢新媒体的阅读方式。(www.daowen.com)

(五)纸质媒体对读者身体健康影响更小吗?

有人认为,人们阅读纸质书刊,除了接受书刊中的信息之外,还可以非常直观地得到美的享受。纸质媒体美观,墨与纸的对比度大,分辨率高,字符稳定性强,图像色彩效果好,很适合读者阅读,对他们身体健康、尤其是眼睛的影响很小。

但是,这只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判断,目前并没有权威的医学对比数据证明纸质媒体对读者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小于新媒体。其实,长时间地伏案阅读,不管是纸质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会对人的健康有所损害;与其说是屏幕损害了读者的眼睛,倒不如说是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阅读习惯损害了人们的健康。目前大多数读者的近视眼恰恰是由于从小阅读纸质媒体造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越来越人性化,如人体工程学的大量运用、显示屏技术的改善,阅读新媒体损害健康的观点将很难成立。

(六)纸质媒体更便于保存吗?

有人认为纸质媒体便于保存,有收藏价值,我国古代就有许多收藏家,由于他们的孜孜收藏,大量纸质媒体得以流传至今。读者阅读纸质媒体,除了从中接收信息汲取知识外,还可以直观地欣赏到崇高美和朴素美。例如,宋代书版,盛行骨架挺拔、秀丽悦目的宋体字,所印图书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千古珍品。而光盘、磁带、磁盘易损坏,任何污渍、划伤、磨损,甚至阳光、有机溶剂都可能导致载体损坏。计算机病毒使计算机系统很容易被破坏。

新媒体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信息存储密度极高、单位信息存储成本极低,因此,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迅速对数字信息进行大量的复制,作为备份,以防不测。而这是纸质媒体无法做到的。例如,《人民日报》有史以来的所有报纸内容可以制作成几张DVD光盘,而其成本不超过100元。事实是,难以大量备份的纸质媒体更容易损毁。纸质媒体的确有收藏价值,但是这恰恰证明其要消亡。

还有人认为,纸质媒体具有美感。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新款的电脑、手机不也具有高科技、人性化的美感吗?

(七)事实证明,纸质媒体在退出历史舞台

电子词典是目前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事实证明,电子词典正在取代纸质辞书,这是新媒体全面取代纸质媒体的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与纸质辞书截然不同的辞书形体,电子辞典有着独特的秉性,优势十分明显:(1)检索功能强大,方便快捷。纸质的《汉语大词典》只有笔画、部首、拼音三种检索途径,而其光盘版则提供了20多种检索途径。(2)容量大、体积小、存储密度高。纸质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有74卷,而其光盘版只有薄薄4张。(3)功能多,资源丰富。电子辞典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可读可视可听。特别是一些电子辞典的即指即译功能,对于纸质辞书是不可想象的。(4)修订方便,知识更新快。电子辞典由于其开放性,吸收新知易,数据更新亦快,特别是各种网络辞典,更是日新月异,修订完善都颇为快捷。(5)价格优势。一套纸质的《大英百科全书》需要1 500美元左右,而光盘版只要125美元,网络版更是只需85美元。一套纸质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需要4 000元~5 000元,而光盘版只需50元,价格优势不言自明。

在欧美和日本,电子辞典对纸质辞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日本纸质辞书的销量每年减少5%~10%,2001年的销售量为1 000万册,2004年则下降到800万册。与之相对的是,电子辞典的销售量却一直上扬。2004年度日本电子词典的销售量高达335万台,卡西欧等知名品牌销售额成倍增长。法国也是如此。久负盛名的《小拉鲁斯》词典,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电子词典的冲击而危机重重。在美国,整个20世纪90年代,由于微软的Encarta百科全书的低价甚至免费赠送策略,使美国的多卷本百科全书市场遭受重创。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12年3月15日报道:发行244年后,“大英百科”印刷版寿终正寝,即世界著名的资料类书籍《大英百科全书》在发行244年之后将取消印刷版。大英百科全书公司总裁考兹说,在电子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多达32册的印刷版《大英百科全书》已经无法和网络书籍竞争。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背景下,《大英百科全书》的印刷版几乎刚一出版就已经存在过时的问题,而网络版则能够不断进行更新。《大英百科全书》自1768年在苏格兰首次出版以来,一直不断印刷、再版,直到今天。但是,如今其销量的85%来自于网络销售。

2012年12月,德国的纸质传媒出现二战后最大倒闭潮。该国三家有影响的报纸在1个月内接连宣告破产,造成上千人失业。这三家著名的报纸分别是《法兰克福论坛报》、《德国金融时报》和《纽伦堡晚报》。

《法兰克福论坛报》于1945年8月1日在美军占领区成立,是德国最具传统的报纸之一。20世纪60年代,该报因揭露德国国防部“购买装甲车受贿事件”而名声大噪,从而建立起一个忠实的读者群。到1998年,该报共发展了12.5万名订户。从2000年开始,该报经济每况愈下,由于内容质量下降,订户也逐渐减少到原来的一半。虽经黑森州政府及社民党极力挽救而勉强维持了几年,但终告倒闭。

《德国金融时报》自创办以来多次获奖,其内容也在业界口碑甚高,但读者数量却呈下降趋势,但它自创办以来一直亏损而无以为继。而有93年历史的《纽伦堡晚报》也基于经济原因被迫停刊。

德国是欧洲报纸出版及发行量最多的国家。据德国报纸出版人协会统计,该国市场现有日报347份,加上26份周报以及6份星期日周刊,总发行量达高达2 400万份。不过目前印刷媒体的广告来源已严重萎缩,传统报纸的转型却还没有跟上。

(八)柯达公司的教训

如果20年前有人说柯达公司会破产,一定会被认为是痴人说梦;如果10年前,有人说胶卷相机会被数码相机所取代,一定会引起激烈争论。数据显示,柯达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分别在1996年和1999年达到巅峰,分别为160亿美元和25亿美元。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柯达公司的业务大受冲击。科技的进步是挡不住的,伊士曼之后的柯达公司尽管在数码领域拥有约1 100项专利,但却失去了开拓的勇气,也因此失去了一个时代。今天数码相机和拍摄手机已经“一统天下”,胶卷相机则成为了收藏品。更重要的是,2012年1月19日,柯达公司在纽约向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这宣布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柯达公司素有“百年老店”的美称,拥有131年的历史,它所提供的优质胶卷曾经独居全球胶卷市场的鳌头,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时间只过去了几十年,柯达公司却已经风光不再。柯达公司的事情发生在大洋彼岸,但中国消费者对此也有切身感受,在中国城市的一些柯达胶卷专卖店,早已由于市场销售的低迷而陷于亏损困境。而在国际市场上,柯达公司的严重衰退也早已不是新闻,自2005年以来,柯达公司没有一年不出现亏损;2008年以来,柯达公司已经连续4年出现严重亏损,其股票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时的310亿美元下降至21亿美元。

柯达公司的失败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首先,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不同,在数码时代,柯达公司基于传统相机的供应链优势和专利优势不复存在。其次,虽然柯达公司率先发明了数码相机,但它的成功实质是传统业务的成功,所以它的传统业务部门对公司的决策影响力甚大,其企业资源也会优先配置到传统业务部门,从而导致其转型迟缓。

目前,卡片数码相机正在被智能拍照手机所替代。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拍照手机难以取代数码相机,是因为拍照手机的拍照效果基本是玩具性质。比如,以前拍照手机CMOS镜头只是一个摄像眼,无法达到专业数码相机的取景标准;变焦功能只是数码变焦,不是真正的物理变焦,应用在CMOS镜头上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还有闪光灯,拍照手机也很难和数码相机相提并论。不过,随着新一代拍照智能手机的出现,以上说法逐一被颠覆。

数据显示,人们用智能手机进行视频和照片拍摄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传统相机及摄像机的使用量越来越少。

(九)智能手机加速纸质媒体的消亡

新媒体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其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互动性、成本低的优势。(12)

新媒体在不断进步与完善,存在的不足也正在被迅速地逐一克服。相反,千年历史的纸质媒体已经没有技术飞跃的可能。例如,人们在阅读纸质媒体时可以在上面画线、批注、圈点、折页,甚至撕页等等,过去的新媒体则不行;但是现在许多电子图书已经实现了对图书内容的批注、圈点功能。

新媒体的许多功能是纸质媒体永远不可能具备的,尤其是高速便捷的检索功能与知识聚类功能。新媒体可以有聚类知识项的功能。新媒体中的各个知识项,可以根据需要在某一基准上自动进行聚合;而在另一基准上又可以换一种角度自动进行新的聚合。纸质媒体的不足,如检索不便、信息贮存密度小、无法实现多媒体跨国传播、印刷发行成本高,正日益变得突出。

随着电脑的掌上化和第3代手机技术的普及,手机正在成为重要的新媒体。使得纸质媒体所具有的便携性等优势完全丧失。因为从小就接触新媒体的新一代读者会抛弃传统阅读的习惯,电子书可以使人们的口袋中永远有一个完整的图书馆,从纸上阅读到屏幕阅读,新媒体有望革新整个世界的阅读形式。

有人认为,过去关于纸质媒体消亡的预言都错了,但是我们认为关于纸质媒体消亡的大趋势并没有错,只是时间后移了。预言家是很难当的,对任何事物都做出准确的预言是不现实的,能够把握大趋势的预言家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们认为,由于中国、日本、美国等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纸质媒体读者平均年龄均超过40岁,而其人居寿命均未超过90岁,因此,可以预言50年后纸质媒体将在主要国家退出历史舞台。考虑到全球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100年后,人们将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纸质媒体了。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写道:“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13)

不过,我们要特别强调,人类的阅读行为不会消失,报社、出版社、期刊社、图书馆都不会消亡,相关从业人员不会失业,但是信息传播形态将彻底改变。今日的新媒体也会被更新的媒体形态所取代。让我们告别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的怀念,去拥抱一个崭新的数字化新媒体时代吧!

【注释】

(1)陶丹、张浩达:《新媒介与网络广告》,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参见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载《中国记者》,2003(5)。

(3)参见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14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参见虢亚冰、黄升民、王兰柱:《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1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参见宫承波:《新媒体概论》,1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6)参见陈晓宁主编:《广播电视新媒体政策法规研究》,16~35页,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7)所谓互动性,英文是Interactive,国内也有人称为交互性。

(8)参见《收入近四万美元 广告“爬上”额头》,载《北京晚报》,2005-01-27。

(9)马丁·劳伦斯·库珀(Martin Lawrence Cooper,1928— ),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著名发明家,因为率先研发出移动电话,被称为“移动电话之父”。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9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5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2)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2版,2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3)[美]菲利普·迈尔:《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12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