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的路径

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的路径

时间:2024-07-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必须明确目标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的路径

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魏 刚

(渭南市行政学院

【摘 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真正的农村产业革命,必将引起农业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农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农村经济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必须明确目标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经营 推进 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真正的农村产业革命,必将引起农业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农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农村经济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如何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一、总体目标及思路

1.总体目标

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使产业化组织的产品质量、效益和加工增值能力有一个大提高;产业化组织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按照比较优势形成的农业产业带初具规模;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体制趋于完善,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产业化经营在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2.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重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动力,以建立与国内国际市场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二、指导原则与实施方略

(1)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业产业化组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抢抓市场机遇,依靠市场信号来组织生产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增加产业效益。

(2)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收益成果,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签订合同等多种形式,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4)鼓励农民兴办生产、加工、销售、技术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自身应得利益。

(5)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

(6)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加大执法力度,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立足客观实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经济,加快新产品的产业化开发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8)采取形式多样、有先有后、循序渐进、分层实施、协调发展的推进方式,以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9)坚持以科技为手段,用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装备、新产品来彻底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10)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推行生态和清洁生产模式,推广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新、优、特农产品,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对策与政策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加大农业产业化推动力度

一是要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第二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与突破口,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的根本途径,是推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高效、优质方向发展的动力,是培植地方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是要建立县、乡(镇)两级集财权、事权为一体的、具有权威性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管理机构,对产业化的发展规划、配套政策、项目立项、“产业链”认定等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同时明确各级领导责任和工作机制,切实做到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制度考核到人、成效奖罚到人,使之真正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着力点。(www.daowen.com)

三是科学制定有关基地、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等的标准体系,大力推行申报制度。

四是对于农口有关基金和周转资金,在坚持“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的原则下,按一定比例实行分口掌握、统一投向、利润分成政策,以保障资金在产业化方面的倾斜力度和规模。

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并不断调整优化结构。要在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努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多下工夫,防止盲目地“多角经营”、上项目、铺摊子。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改造,实施名牌战略,用优质名牌产品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龙头企业要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方向,坚持这个方向,龙头企业才能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一是采取措施稳定现有的农业科技队伍,加强对农民和农业科技干部的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二是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人才从事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组装集成与配套,强化一线科技力量。重点支持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进一步加强现有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五是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调动科研院所、农业推广机构、大学、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核心,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4.始终立足当地优势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和不同经营方式,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路子。首先,要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对本地区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交通区位、历史传统等一切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因素全面分析,认真研究,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劣势所在。其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选择最具优势的产业、产品重点培育、重点发展,使之成为主导产业、支柱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5.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一,强化城镇体系规划,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城镇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要防止不顾条件,一哄而上,用行政手段人为造城。因此,需要通过制定更高层次的规划来指导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为此,要抓紧编制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尤其是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发展的重点;要建立完善的镇域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改进编制方法,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素质,确保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强化经批准规划的法律权威,严格规划执法,依法查出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同时要适当调整县域内乡镇行政区划,突出县域中心镇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发展小城镇的关键目的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从而发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积极作用。第三,尽快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第四,将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入城镇的居民。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新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要结合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城镇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的措施,提高他们对城镇生活适应能力。第五,积极探索促使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发展、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以此作为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手段。第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资金作用,开辟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新路子。长期以来,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各级政府可用于小城镇建设的专项投入较少,难以支撑大范围的小城镇建设,这是小城镇建设水平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唯一的出路在于改革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广辟资金渠道,建立小城镇的多元投资体制。也就是说,在适当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小城镇开发和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应建立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投资和建设体制,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进程,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外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使其产业化。可将各种开发公司与小城镇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建立小城镇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配合的体制,将农民在小城镇投资兴实业、购买住房和其身份的转化结合起来,使农民在小城镇的定居和投资开发小城镇建设具有永久的利益保障等。

6.深化农村改革

一是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侵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要坚持“条件、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正确引导,加强管理,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地流转规则,实施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和流转合同制,指导和规范流转行为,保护依法形成的土地流转关系和双方权益,及时调处流转纠纷。同时要培训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自愿流转提供有关信息、咨询、经济补偿、委托代理、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服务。要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都要由农户自主决策,政府要加强引导和帮助,但绝不能违背农户意愿搞行政命令、瞎指挥。二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三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保证中小企业的融资应该成为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其中最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以中小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发展就有障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不会顺畅,转移的速度就会减缓。四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7.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方向是“用好绿箱政策,用足黄箱政策”。一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要着力全面改善农村的水、电、路等小型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引导投资方向。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体现在能创造许多就业机会,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够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消化过剩生产能力,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二是加大农业公共服务投入,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动物检疫防疫体系,帮助农民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降低农民的生产流通成本。四是各类农村投资项目的安排、技术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要与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加大对产业经营的支持力度。五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提高农民素质的当务之急在于确保完成义务教育,再则就是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议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教师工资全部由中央政府财政拨款支付;扩大对流动人口职业培训的公共财政支出,以降低农村人口流动就业的成本;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私人或非国有机构投资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以对流动就业的青年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8.优化经济环境

要千方百计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创新农业产业化的外部运行机制。一是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改革审批制度,规范和简化办事程序,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二是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全面清理收费项目,实行“收支两条线”“收缴两分离”和会计委派制等综合管理制度,治理各种对农业企业和农民的违纪违规收费行为。三是要认真听取农民和企业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坚决纠正和防止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四是查处假冒伪劣,打击欺诈蒙骗。五是推动银企合作,维护社会信用。加强农业企业改制管理,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加强审计司法监督,推进金融安全区建设,规范中介机构行为,打造“诚信经济”。

9.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只有其经济利益得到合理保护,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才能正常运转。实践中农业产业化发展之所以存在运转不良、效率不高的问题,除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的原因外,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自我保护能力差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实质而言,农业产业化绝不是不同利益主体的简单拼接,最关键的是必须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内在利益关系,形成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护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由于千家万户的农户基本上处于分散孤立状态,靠单个龙头企业直接去连接点多面广的千百万农户是极其困难的,不仅会大大增加经营成本,而且容易产生损害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利益的各种摩擦,使产业链难以稳固和规范。因此,不论从何种角度评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应有的题中之议,多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联合经营抵御市场风险、增强利益保护能力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实践中由于政策支持相对不足,不同类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经济规模小、服务功能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把对农民自己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放在与龙头企业同等重要的位置,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工具给予有效的政策支持,在赋予合法地位的条件下促使其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层次显著提高、利益保护功能明显增强,通过与龙头企业建立规范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效率更高和稳定性更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万宝瑞.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1(4)

[2]施虹.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1(6)

[3]刘泽民.推进农业产业化需要实现五个创新.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2)

[4]谭荣邦.认清形势,抓住关键,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访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理论前沿,2002(4)

[5]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中国农村经济,2002(5)

[6]胡德春.中西部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个基本原则.理论前沿,2003(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