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郑和:图说丝绸之路-图说丝绸之路

郑和:图说丝绸之路-图说丝绸之路

时间:2024-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051七下西洋载史册:郑和郑和,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六百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正式从江苏刘家港出航,至福建长乐集结并等待季风,开始了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旅程。郑和在这里登上他的宝船,并对船只进行编队,开始了他不可思议的旅程。郑和七下西洋,航海只是手段,外交才是目的。

郑和:图说丝绸之路-图说丝绸之路

051 七下西洋载史册:郑和

郑和,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六百年。这个有如启明星般的名字,曾点燃15世纪的文明曙光,辉映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在他出发八十七年之后,意大利人哥伦布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被他误认为是亚洲岛屿的美洲新大陆;九十二年之后,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年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郑和当年开辟的航线抵达印度西海岸;一百一十六年之后,葡萄牙人麦哲伦穿越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后来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郑和以率先近一个世纪的脚步,领跑了世界航海探险运动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约于明洪武四年出生。

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那时他还不叫郑和,他叫马三保,十一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的儿童之一。这是艰辛的开始,也是荣耀的伏笔。

1385年开始,十一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塞外、北平,处处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迹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在他十六岁时,见到了当时的燕王,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当即被选为燕王的贴身侍卫,从此伴王左右。毫无疑问,那时他已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少年,并且从那时开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中看到,他右手握着腰间佩剑的剑柄,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不禁想象他一剑出鞘,是怎样迅疾凌厉。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练刀舞剑,夜夜苦读诗书。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在经历二十多年难苦卓绝的生活后,他成了地位显赫的大内太监。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正式从江苏刘家港出航,至福建长乐集结并等待季风,开始了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旅程。刘家港原本只是一个贫穷的产稻村落,此时已成为一个“高樯大桅,集如林木”的港口。郑和在这里登上他的宝船,并对船只进行编队,开始了他不可思议的旅程。船队的人员规模是惊人的,二万七千八百多人,相当于现代一个军团的编制!船队除了配备的文武官员,还有大批技术人员、翻译、工匠、水手,仅医士和医官就有一百八十名。这种规模空前的远航前后进行了七次,持续了二十八年,船队的足迹遍及马六甲海峡、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造访了当时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有人说,出动这支庞大的船队,是为了寻找一个重要人物——建文帝朱允炆。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支耗资巨大的船队,并不只是一支豪华的侦缉队。

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明政府征集全国各地技术高超的能工巧匠,花了整整二年时间,在今江苏南京、太仓等地造就了二百多艘巨型海船,这些海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最大的船长达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分上下四层,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宫殿,最小也长约十三丈。这些船只分工明确,有指挥中心乘坐的最大的宝船,有防御和战斗功能的战船,有补充供给的粮船,还有一种在船只之间快速综合补给和通信的马船,以备不时之需。

一支如此庞大的特混舰队,如果在航行中没有一定的队形是很难保持秩序和便于指挥。郑和船队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队形,指挥宝船位于中心,战船位于外围,粮船等则位于中围,这种队形与现代舰队的大型编队航行队形很相似,既便于指挥和统一前进,又有良好的自卫能力。

郑和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航

在没有无线电等现代化通讯设备的15世纪,郑和船队联络方式也科学有效,他们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鼓锣作号,并前后相继,左右相挽。

正是由于郑和船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密的组织能力,加之郑和的军事才能,所以当他们在遇到强大的敌人时总能取胜。

船队是这样的庞大,人员是这样的众多,航线又总是陌生的,一路常与风暴、暗礁、浅滩相伴,但是郑和船队,航行了一程又一程,一年又一年。

郑和七下西洋,航海只是手段,外交才是目的。对亚非各国进行友好访问,把明朝对各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付诸实践,正是他的政治使命。

在通讯落后的明代,前去和一些遥远国度进行外交,就像现代社会去敲陌生人的家门一样困难。并且那时东南亚各国野蛮落后,他们之间矛盾重重,形势复杂,纷争不断。可是郑和不但打开了东南亚与西亚诸多国家的国门,还让他们和平相处、互通有无。

郑和把大明王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也把中华古代文明种在了风情万种的异域。他忠实地执行“以德睦邻”、“厚往薄来”的“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外交政策,致力弘扬中华礼教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手工艺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肩负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

郑和雕像

郑和以舟楫之便,促进了部落间的融洽。长期生活在固定地区的人们看到了异邦文明的多样性,滋生了对文明进步的向往。一些宣扬文化宗教使者,一些弃水登陆的水手,一些传播水稻种植技术、渔猎技术、织造技术的工匠,一些不经海上颠簸的老弱病残和在风暴中弃船求生者,被留在异域孤岛,渐渐融入当地的生活,客观上起到了提升土著文明的作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几百年,他们眼巴巴地眺望东方,等候祖国的宝船来接他们回家。湿润的目光一次次地被连天洪涛挡住,凝成行行苦泪,最终风干成荒冢青碑上斑驳难辨的汉字。只是在若干年后,有人依稀听说自己的祖先是从东方来的一条大船上下来的,有青瓷花瓶瓦罐碎片为证。两位秘鲁专家甚至发现美洲土著人的DNA与中国广东人相似。这一医学发现的背后,该有多少动人而又酸楚的故事!

大明王朝表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和博爱仁慈的胸怀,以和为贵,广施博予,照顾各方利益,协调多边关系,既树立中国权威,又不伤及各国利益,远近岛屿一样亲近,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各种宗教和平共处,多个民族相互依存。他们以和合文化安抚各邦,以儒家礼仪教化四邻,以强大的海上武力震慑兴风作浪者,文宣武备,恩威并重,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维持国际秩序、维护诸国稳定、保障海上安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www.daowen.com)

郑和宝船上满载的是精美的金银、丝绸、瓷器漆器、铁器、金幡、香炉、香油、中药茶叶、食物、家畜、植物等礼物,以及操有各种手艺的能工巧匠、精通各种语言的翻译和宗教人士,沿途各国人民惊奇而热烈地迎接着这些来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穿着长袍彬彬有礼的使臣。郑和船队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变成海洋的节日和节日的海洋。

沿着郑和开辟的友谊之路,诸国君主使臣纷至沓来,献贡礼拜,形成“万邦来朝”的盛景。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亚非国家使节来华三百一十八次,平均每年十五次。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四个国家先后有七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十八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三位国王访华期间病逝,留下遗嘱要托葬中国,明朝都按照君王的待遇一一厚葬。

传播浩荡皇恩,普洒文明雨露,也使郑和赢得了声望和爱戴。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到处为这位中国的“和平之神”、形象大使建庙竖碑,冠以“三宝”之名的庙宇、山城、街道、港口、宫殿、水井、石碑、禅寺,遍布各岛。人们不会为强盗树碑立传,只有和平的使者,才能享此殊荣!

郑和来到南洋后,以强大的武装作后盾,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要安分守己,不可以欺寡凌弱,同时铲平危害海上交通海盗

东南亚地区地形复杂,岛屿密布,港湾众多,当时诸国林立,局势动荡。海盗势力强大,横行在东南亚、南亚海上,经常打劫来往的客商,十分猖獗,周边小国也无力解决,严重影响了海上贸易。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抵达东南亚地区时,就有商人怨声载道,许多国家抱怨。当时东南亚最大的海盗集团盘踞在苏门答腊岛东北地区旧港的陈祖义,近邻国家对他无可奈何。

旧港,是太平洋进入印度洋咽喉马六甲海峡的必经之地。由于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控制着东西方的海上交通,向来为兵家所重视。陈祖义是广东潮州人,洪武年间,因在家乡犯法,全家逃往海外,在华人聚集的旧港定居下来。经过一番努力,陈祖义成为当地的头目,纠集一伙海盗占据旧港,以抢劫过往商船为生,杀人越货,横行东南亚海域十几年,成为史上最大的海盗集团的头子,其成员最多的时候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范围包括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南海、印度洋等地,绰号“海盗王”。总共有超过万艘以上的过往船只遭其掠夺,明朝有五十多座沿海城镇被其攻陷过,南洋一些国家甚至向其纳贡。为此,当年的明太祖朱元璋曾悬赏五十万两白银要陈祖义的首级。而到了永乐年间,赏金更是达到了七百五十万两。要知道,当时的明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才一千一百万两,所以陈祖义成了有史以来赏金最高的通缉犯。

后来,“海盗王”陈祖义跑到了三佛其(今印度尼西亚的巨港一带)的渤林邦国,在国王麻那者巫手下当上了大将。国王死后,他干脆自立为王,成了渤林邦国的国王。他也到永乐皇帝那里进贡,可他的贡品不是在本国的港口准备好的而是走一路抢一路,返航的的时候再一路抢回去,而且陈祖义海盗集团的抢劫手法十分的残忍,实行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严重地威胁了海上航运、贸易的安全。

1406年,郑和第一次到达旧港的时候,就肩负这永乐皇帝赋予的使命——伺机剿灭海盗集团。郑和深知陈祖义盘踞旧港多年,势力很大,有较深的根基,绝非轻易就可以消灭,而且整个船队还要继续访问一些国家,所以没有惊动陈祖义海盗集团。第二年,郑和船队返航时驻泊旧港,派人去见陈祖义,准备招抚他,劝其改恶从善,停止海盗活动,想利用和平的方式争取陈祖义归顺朝廷。陈祖义看到郑和船队有雄厚的实力,兵强马壮,没敢贸然采取行动,表面上装作愿意归顺,暗地里却召集人马,策划乘夜抢劫郑和船队。当地另一位华人领袖施进卿得到消息,及时传消息给郑和。郑和立即召集所有将领进行周密的部署。

一天夜晚,天色漆黑,海盗在陈祖义的指挥下倾巢而出,海盗们驾着海盗船悄悄地向宝船摸来,他们小心翼翼爬上宝船,看船上一片寂静。海盗们自以为偷袭得手,便迅速向其他的海盗船发出信号,黑暗中陈祖义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狞笑。海盗们加快速度,一窝蜂扑向船队。此时郑和帅船上灯光突变,一盏盏红灯高高挂起,霎那间,郑和船队全部灯火齐明,船队官军勇猛冲杀,各种火器齐发,海盗们被突然的进攻打得晕头转向,许多海盗落水,其余的调转船头逃跑。而早已埋伏好的明朝船只迅速从两翼包抄过来,将全部海盗团团围住,陈祖义急红了眼,纠集剩下的海盗负隅顽抗,想集中所有海盗从一点突围而出。但在训练有素的明朝官兵面前,海盗们毕竟是一群乌合之众,四下溃散。陈祖义的老巢被郑和派兵彻底捣毁,一时间火光冲天,陈祖义一看大势已去,只好缴械投降。

此仗全歼海盗五千多人,摧毁海盗船十余艘,还缴获了七艘,生擒匪首陈祖义等三人。陈祖义被郑和随船队押解回国。永乐皇帝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节的面斩首示众,警示他人。郑和为东南亚海域铲除了海盗匪患,维护了海上航行的安全,受到周边各国和商旅的欢迎。

对于那些素来发动战争的国家,郑和船队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给予了必要的打击,其中在第三次下西洋时,爆发的锡兰山之战就是最典型的。

锡兰山是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的要地。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访问锡兰山。

郑和到达锡兰山时,岛上分裂为三个敌对的国家,僧伽罗人在中部,泰米尔人在北部,阿拉伯人在南部,处于相互争夺的战争状态,因此对外人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访问锡兰山时就遭到冷遇。为此,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为了改善关系,按照岛上的习俗,专门布施立碑。但当1410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却爆发了一场战争。关于战争的起因,中国和锡兰两国均有不同的记载,中国的《明史·郑和传》、《明太宗实录》,以及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巩珍在他们记述中和当时郑和所立《通番事迹记碑》、《天妃灵应之记碑》明确记道:郑和率领船队访问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想暗算谋害郑和,令其子向郑和索要财宝,并夺取船队货物。郑和有所察觉,率领船队离开锡兰,去印度半岛西南的古里国进行贸易。郑和船队回航时,又停靠锡兰山,亚烈苦奈儿假意邀请郑和,想把郑和一行诱骗到国内,暗地里却秘密发兵五万阻塞郑和退路,切断与船队官兵的联系,欲抓住郑和,索要船上的财宝。机警的郑和发现亚烈苦奈儿的阴谋,一方面派人抄小路赶回船上,通知船上官兵加强戒备,防止敌人偷袭;另一方面认为亚烈苦奈儿集中兵力袭击船队,后方王城必空虚,于是亲率两千精兵,奇袭了王城,一举俘获国王亚烈苦奈儿、王后及其王子、大臣等。早已准备的船队,打败了进攻的敌军。郑和押解亚烈苦奈儿一行安全返回祖国。

当亚烈苦奈儿被押解到南京时,惶恐不安,深知必死无疑。但明永乐皇帝朱棣怀柔天下,念当亚烈苦奈儿鲁莽少知,宽赦了他,并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命锡兰山国王在王族中选拔贤良智慧者担任国王。不久锡兰山王族推举贤者邪把乃那为国王,永乐皇帝欣然遣使赐印封王,亚烈苦奈儿一行也被送回国内。

1431年,新登基皇帝朱瞻基派遣年已六旬的郑和第七次出航。此时,这位历经刀风剑雨的老航海家,知道这很可能是一生中最后的航程。船队穿过曼德海峡,沿红海北上,不久,郑和与世长辞,客死前往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的途中,被葬于古里,享年六十二岁。明宣宗将他的衣冠冢筑于南京牛首山南麓,让他永远守望着自己出海的始发点。并敕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因为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忠心辅佐成祖、仁宗、宣宗三帝,故而得此号(明代时太监是一种官制,到清代时才成为宦官的专称)。“三宝”是明朝人对郑和的尊称,明朝人以佛教所谓的“佛、法、僧”三宝来尊称郑和,而他旧名则应写作“三保”。由于郑和业绩广为流传,在后人的著作、小说、评话等都冠以“三宝太监”之名,久而久之,“三宝太监”就成为郑和专有的代名词。中国人世世代代都在讲述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下,对于陈祖义的几千人,亚烈苦奈儿的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地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洋事业,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伽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诉他们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郑和的船队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四百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