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图解》-图说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图解》-图说丝绸之路

时间:2024-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003美轮美奂的丝绸在德国南斯图加特的霍克杜夫村,发掘了一座约公元前500年的凯尔特人墓葬,内有用中国蚕丝绣制的毛布绣品。丝绸在西方人眼中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美轮美奂的织物,在有的国家,丝绸象征了奢侈和权贵。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丝绸之路图解》-图说丝绸之路

003 美轮美奂的丝绸

德国南斯图加特的霍克杜夫村,发掘了一座约公元前500年的凯尔特人墓葬,内有用中国蚕丝绣制的毛布绣品。1949年,原苏联考古学家在一座巨墓中发现了保存得很好的丝织品,并于其中发掘出精致的中国刺绣褥面,上有用彩色丝线以锁绣法绣出的杂处于花枝间的凤凰图案,该丝织品时间约为公元前478年。这一丝织品与新疆1978年发现的刺绣技法和图案的风格一致,说明早在公元前5世纪,带着强烈中国特色的丝绸就已经逐渐在世界各国显露踪迹。

丝绸在西方人眼中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美轮美奂的织物,在有的国家,丝绸象征了奢侈和权贵。

丝绸之路”的名字就是以丝绸来命名并得到广泛认可,可见“丝绸”在中西方观念中的象征意义。

丝 绸

人们通过养蚕,当蚕结茧准备羽化成虫时,将蚕茧放入沸水中煮,并及时抽丝。由这种方式取得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再经过精心编制而成的纺织品,就是丝绸。

丝绸特性

第一,舒适感。真丝绸是由蛋白纤维组成,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因此,当肌肤与滑爽细腻的丝绸邂逅时,它以其特有的柔顺质感,依着人体的曲线,体贴而又安全地呵护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

第二,吸、放湿性好。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氨基等亲水性基团,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气温下,它可以帮助皮肤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肤过于干燥;在夏季穿着,又可将人体排出的汗水及热量迅速散发,使人感到凉爽无比。正是由于这种性能,使真丝织品更适合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因此,人们都把丝绸服装作为必备的夏装之一。

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它的保温性得益于它的多孔隙纤维结构。在一根蚕丝纤维里有许多极细小的纤维,而这些细小的纤维又是由更为细小的纤维组成。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三,吸音、吸尘和耐热性。真丝织物有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与吸气性,所以除制作服装外,还可用于室内装饰,如真丝地毯、挂毯、窗帘墙布等。用真丝装饰品布置房间,不仅可以使屋子纤尘不染,而且能保持室内安静。蚕丝具有吸湿、放湿性能以及保湿性、吸气性和多孔性,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另外,真丝纤维的热变性小,比较耐热。它在加热到100℃时,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数合成纤维的热变度要比真丝大4—5倍。蚕丝的燃烧温度在300—400℃,属难燃纤维,而合成纤维的燃烧温度在200℃以上,即易燃、易熔。因此,采用蚕丝纤维作为室内装饰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尘、保温作用,还有阻燃功能。

第四,抗紫外线。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丝绸在吸收紫外线后,自身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丝织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黄。

丝绸文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孔孟儒家学说对于中国礼仪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完善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丝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礼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丝绸服饰是“分尊卑、别贵贱”的礼仪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饰具有特殊的标记,需要有一套正规的服饰制度来加以规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皇帝是万民仰视的真龙天子,拥有极其尊贵的身份,其衣裳配饰,从一串珠玉、一块冕板、一个图纹、一种颜色到一件配饰,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丝线的长度、衣料,都与礼制相关。因此,帝王服饰是整个服饰制度的准绳和基石。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的时候,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是出土于距今约四千七百年的良诸文化遗址。(www.daowen.com)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发明丝绸织造以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丝路上的丝绸贸易

在德国南斯图加特的霍克杜夫村发掘的凯尔特人墓葬,内有用中国蚕丝绣制的毛布绣品。这说明早在公元前5世纪,已有一条从黑海北岸经土耳其平原、哈萨克丘陵到准噶尔盆地、河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草原之路,将这一广大地区联系起来,并由此建立了贸易往来。

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社会喜爱的衣料,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到赛里斯国。由希腊语和拉丁语演化出来的赛尔、赛里、赛里克、赛里亚、赛里斯、赛里可斯,以及后来英语的锡尔克(silk)、俄语的旭尔克,都是丝绸的意思,皆来源于中国“丝”字的谐音。

处在中国北方的蒙古民族,自古十分强悍。一待水草丰茂、人马健壮,就对南方进行残酷的掠夺。

当时华北是我国蚕丝的主产区,丝绸是质轻、华丽的珍贵物品,容易掠夺,自然受到蒙古人的特别垂涎。他们以掠夺来的丝绸作为与斯基泰人交换黄金的媒介,自此吸引东来的商人络绎不绝。

商代时,游牧民族就活动于内蒙古和山西以北地区,并与商王朝有过长期的争战;西周时,猃狁仍旧是中原王朝和民间的严重祸害;战国后期,北方许多互不统属的氏族在一定地域内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匈奴族便由此形成。在他们看来,掠夺比自己劳动创造财富更容易,甚至更为荣耀。

汉初,匈奴南侵不已,公元前200年,匈奴战胜。从此,汉帝每年都要供给匈奴很多丝绸制品,匈奴人对于丝绸的获取由长期以来的掠夺转变为常规性地获取。这在《汉书·南匈奴传》中曾屡有记载。

到了武帝初年,汉武帝于边界设“通关市”,准许两国贸易往来,匈奴以其出产的牛马羊驼换取中国的缯帛酒秫等物。由匈奴人取得的大量丝绸可以推断,在汉武帝派张骞开拓西北丝绸之路以前,北方草原之路一直在东西方贸易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匈奴贵族所获得的大量丝绸,无法全部用掉,便运往西方贩卖。

公元前后,匈奴是蒙古高原的主人,控制了阿尔泰山南北、天山南北以及河西广大地区。匈奴失势后,鲜卑等民族崛起。南北朝时,突厥族建立了从蒙古高原到哈萨克丘陵的东西突厥汗国,取代匈奴人控制了北方草原丝路。

突厥是6世纪中叶在我国西北兴起的游牧民族,北周对突厥“岁给缯、絮、锦、彩十万段”,北齐时,“惧其寇掠,亦倾府藏以给之”,突厥贵族每年坐收丝绸数十万段,并将其中的大部分通过草原之路运往西域、中亚、波斯罗马帝国等地。

公元7世纪,回纥在漠北兴起,强制以马匹换取唐代的绢,从而获得大量的丝绸,史书称之为“绢马交易”。正如白居易“阴山道”中所说:“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新唐书·食货志》记载:代宗时(公元763—779年)回纥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回纥人把大部分多余的丝绸通过草原之路运往西域、中亚。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王朝与西夏政权,同样使这条古道发挥了作用,他们用从中原掠夺来的丝绸换取西方的珍宝。《宋史》记载:“会元昊请臣,朝廷亦已厌兵,屈意抚纳,岁赐缯、茶增至二十五万。而契丹邀割地,复增岁遣至五十万。自是岁费,弥有所加”,“景德元年,契丹统军挞览引兵分掠顺安、北平……(宋与之议和)岁遣契丹银、绢三十万”;《辽史·圣守纪》有云:“统和二十二年十一月,密请议和,愿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在这条通道的最南边,有一条支路曾起过非常突出的作用。即:经河套西行,经居延海,沿河西北山、马鬃山北麓,至哈密吐鲁番等地,从此西行。在宋、辽、金、西夏对峙时期,其他交通线路均难以顺利通过,商人便利用此路线东西往来。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并建立了蒙古汗国后,蒙古骑兵驰骋于亚欧两洲的广大地区,冲破了往昔各国的疆界,并在此辽阔的领域内,广设驿站,把各地联结起来,使东西方陆上交通畅行无阻,历代被各民族割据、阻断的古丝绸之路重新开通,草原丝路重又焕发青春。

元朝是对蚕丝剥削最为苛重的一个朝代。元太宗八年推行丝料之法,“每户出丝二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官;五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本位”。元世祖中统元年立十路宣抚司定户籍科差条例,列出各种户籍的纳丝标准,较以前更为加重,最高的每户每年须缴丝四斤,这些户籍分归诸王、后妃、公主统领。这些王公贵族把大量的丝绸用来调换西方的黄金、首饰、珍珠等物品。因此,在草原之路上奔向西方贸易的,大部分为官家子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