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和功能
1.注意的概念
注意和编码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没有它们,外部刺激就不能进入人脑进行信息加工。所谓编码就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变成内部表征的过程。编码过程包含着大量的认知活动。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注意总是集中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当然,注意并不限于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也需要注意。不管注意指向于个体自己还是外部世界,它都具有两种基本的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因此,我们把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应的,而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这就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心理活动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通常我们说“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就是指人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都共同地指向并集中于同一的刺激。二是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通常我们说的“注视”和“倾听”等,就是指人的某种有关的心理活动不仅指向而且持续地、深入地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2.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对于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种种刺激,只有加以注意,才能选出有意义的、重要的、符合需要的刺激。从各种可能的动作中选出与完成当前活动有关的动作,从保存在头脑的大量记忆中选出与当前智力活动有关的记忆,都有赖于注意的作用。由于注意的作用进入我们意识中的感知、动作和记忆的范围便大大地缩小了,其中一些(强的、重要的或新的)占着优势,另一些(弱的、无关的或很熟悉的)则受到抑制。如果心理活动没有注意的选择功能,我们就不可能将有关的信息检索出来,意识就会处于一片混沌状态。
(2)维持的功能。我们从外界获得的感知信息、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只有加以注意才能保持在意识中或进行精制的加工,转换成更持久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没有注意的维持功能,头脑中的信息就会很快在意识中消失,任何智力操作都无法完成。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人的生活是有目标的,无论是积极的目标或是消极的目标,都会使人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关注,将行为与特定的目标相比较,注意反馈信息,并相应地调节、监督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特定的目标相一致。如果行为与目标不一致,就进一步加以调节,在反馈环中进行不断地调节直至达到目标为止。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老师在讲台上展出一台新仪器,自然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在安静的阅览室内,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大家也会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注意那个声音。这些都属于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初级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刺激物的强度。任何相当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都会使人不由自主地加以注意。强烈的刺激固然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对引起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与这个刺激物同时出现的其他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一个强烈的刺激如果在其他强烈刺激背景上出现,可能不会引起人的注意;相反,一个弱的刺激出现在没有其他刺激的背景上,则会引起人的注意。例如,在喧嚣的工地,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会使人们注意;而在寂静的夜晚,轻声细语,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二,刺激物的对比关系。除了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外,还包括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以及活动和静止等方面的对比关系。如果刺激物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对比关系特别明显,就很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许多圆形中的一个三角形,孩子群中站一个大人,万绿丛中一点红等,都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第三,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相对于个人的经验而言的。新奇的刺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习惯化刺激不易吸引和维持注意。
第四,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突然出现与停止、减弱与增强、空间位置变化和运动比相对静止不变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夜空中的流星,一闪一灭或不停转动的彩灯,老师讲课时的突然停顿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无意注意虽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也取决于人本身的状态。属于人本身的状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要和兴趣。凡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论是机体的、物质的需要或者是精神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刺激物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在某次旅行快结束时,感到非常饥饿却又找不到餐馆,这时对周围环境感到了什么?可能很注意路旁的食品广告、店铺里散发出来的食品气味,甚至也许把所看到的每一家店铺都看成是餐馆。这正是需要和期待等心理因素对无意注意的制约作用。
第二,情绪和过去经验。喜悦或闷闷不乐时的情绪状态常常影响人们对周围事物或人的注意。可能觉得人们对你赞赏或不理睬似的,其实,这正是情绪影响了你的注意的选择方向,使你对世界的观察添上了色彩。过去经验也明显影响着注意的指向,如人们看报时所关注的内容往往不同。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任务,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当我们确定于某件事(如写作、做作业)之后,就会有意地把注意集中在我们认为要干的事情上,那个刺激物不论是否强烈、是否新异、是否有趣,我们都会集中于此,同时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因此,有意注意必须付出意志努力。
要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一些条件:
首先,加深对活动意义的理解。有意注意是服从于活动任务的注意。对活动任务的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那么,为完成这项活动任务所必需的一切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其次,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在明确了活动的意义,有了实现活动任务的决心和愿望后,只有清楚意识到活动的具体任务,才能组织自己的行为,将注意集中于所要完成的活动。
第三,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在活动的进程中经常提醒自己,特别是在要求加强注意的紧要关头,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对组织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把智力活动和外部的实际动作结合起来,有助于保持注意,更稳定地区分出注意的对象。
最后,排除外界的干扰。外界干扰不利于注意的坚持,应设法采取措施,排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例如,保持环境的安静,降低干扰声音的强度;预先把工作的地方收拾整齐,把一切可能妨碍工作的东西都去掉等都有助于注意的集中和维持。
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参与。倘若单凭无意注意去从事某种工作,那么,不仅工作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也难以持久。然而单凭有意注意从事工作,就要进行紧张的努力,付出巨大的能量,时间久了,会使人感到疲劳,所以必须有无意注意参与,工作才能持久。每项具体活动都是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机结合的结果。
二、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最早进行注意广度实验的是哈密尔顿。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弹子,让被试即刻辨认,结果发现,被试很不容易立刻看到6个以上的弹子,如果把石弹子以2个、3个或5个放成一堆,被试能掌握的堆数和掌握一个个石弹子数一样多。以后,心理学家用速示器在0.1秒的时间内呈现彼此不相联系的数字、图形、字母或汉字,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是:黑色圆点8~9个,外文字母4~6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
注意的范围受下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知觉对象的特点
在知觉任务相同时,由于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让被试注意用速示器呈现不同特点的外文字母,结果发现,对颜色相同的字母要比对颜色不同的字母的注意范围要大一些;对排列成一行的字母,比对分散在各个角落上的字母的注意数目要多一些;对大小相同的字母,比大小不同的字母所能注意的数量要大得多;对组成词的字母的注意范围,比对孤立的字母所注意的范围大得多。即是说,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知觉对象相同,如果人的活动任务不同或知识经验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会有变化。用速示器呈现不能构成词的一些字母,要求受试者说出字母写法上的错误,这时,他能知觉到字母的数量,比单纯要求他说出有些什么字母时的数量要少得多。这是因为要说出字母写法上的错误,就要更仔细地辨别每个字母的细节,其任务要困难得多。又如,用速示器呈现一句中文句子,我们的注意范围就远比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要大得多,这是知识经验不同之故。(www.daowen.com)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例如,当我们倾听一种微弱的刚刚能听见的声音(如钟表的滴答声)时,我们时而能听见这个声音,时而又听不见,尽管我们这时仍集中注意倾听。这种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注意周期性的短暂的变化,我们主观上觉察不到,并不影响许多种活动的效率。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注意就难稳定;反之,注意就容易稳定。注意的稳定性更与人的积极性有关。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积极的态度,有浓厚的兴趣、并借助有关动作维持知觉或思想进程,或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那么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相反,注意就容易分散。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注意分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时间作用的结果。那些与当前活动任务无关的突然的、意外的附加刺激,以及与个体情绪有关联的干扰都能引起注意的分散。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复杂程度、熟悉程度和自动化程度都会影响注意分配难易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愈是复杂、愈不熟悉、愈不习惯,注意分配就愈困难;相反,注意分配就容易一些。既进行智力活动又进行动作操作,智力活动的效率可能比动作操作的效率,有明显的降低。同时进行两种生疏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是无法完成的。注意分配的最重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果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这样注意分配也能够实现。例如,司机驾驶汽车的复杂动作,通过训练后形成一定的反应系统,就可以不费力气地完成,并且把注意分配到其他与驾驶有关的事情上。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例如,前两节课听一门功课,后两节课又听另一门功课,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门功课转移到另一门功课上,就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根本不同,前者是有意地根据活动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而后者则是不随意地改变了注意的对象。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原来注意强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就测验或发试卷,然后进入新课,这样教学效果往往不好,原因是学生对测验或试卷上的分数十分注意,以致很难把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上。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还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新注意的对象愈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越容易。
三、注意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工作,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可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又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干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1.防止干扰,保持学生注意的稳定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但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刺激物。例如,教室周围的噪音,教室内的装饰和张贴太多,教师的奇装异服,学生迟到等,都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是防止干扰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防止干扰,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尽可能保持教室周围环境的安静,教室的布置要简朴,不要有过多的装饰和张贴;②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尽量减少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慎重地处理好偶发事件,以缩短不利刺激对教学的干扰时间;③教师的教态要得体。首先语言要规范流畅,语调要抑扬顿挫;其次着装要朴素大方,避免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或衣着时髦,发型新异的现象。这些都会成为引起学生分心,影响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新旧知识要紧密衔接
教学内容要做到新颖性、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相结合,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将新旧知识相结合,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可以联系社会上和自然界中一些有趣的现象进行讲解,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一些生动具体的事例或成语故事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使用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适时地呈现实物,引起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并用启发法引导他们的思路。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练习作业,让学生将智力活动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组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有意注意规律的应用
1.进行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
教师在讲授一门新课之前,甚至某一章节时,要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学习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激发学生对未来结果的向往和追求,越容易培养间接兴趣,调动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
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计划周密,内容紧凑,安排适当的速度、难度和密度。如果速度过快,难度过大,同时内容又较多,学生无法接受,注意也就难以集中;反之,学生无所事事,也容易导致注意涣散。教学中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但又需付出一定努力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否则,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
3.加强学生意志力的锻炼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如果学生意志薄弱就很难集中注意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应不间断地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在干扰情况下,仍能稳定情绪集中学习。此外,还应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格要求学生,有助于意志力和有意注意能力的提高。
(三)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需要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共同参与。因为有意注意有目的、有计划,但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而无意注意是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但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两者各有其优缺点,在教学中若单纯依靠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都会有不良后果。例如,或者是教学工作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造成注意涣散;或者是由于长时间意志努力使人产生疲劳,导致注意分散。所以,两者都不能偏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一般来讲,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往往还没有转向教学。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课前检查,提问上节课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知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当教学内容逐步深入时,老师的讲授逐渐被学生理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有意注意就自然而然地转换为无意注意。当讲到重点或难点内容时,又要提醒学生加强有意注意,经过一段紧张的学习后,又可以适当地讲述一些趣味性的材料或者采取实物操作,使学生从有意注意转向无意注意。这就是运用两种注意相互交替和巧妙结合的规律组织教学,既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疲劳,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思考与练习
1.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2.试述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3.试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培养。
4.什么是遗忘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5.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