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重大战略任务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重大战略任务

时间:2024-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站在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指明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至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重大战略任务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文明是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范畴,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表现为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进步状态,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増长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和社会风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文明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经进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崭新阶段。

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性质要求它不仅要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创造高度的精神文明。对此,邓小平有深刻的认识。早在197910月,他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邓小平一再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一方面强调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站在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指明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不仅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还要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精神文明,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同时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就是要促使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使全体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道德规范,它们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既起着凝聚民族力量、振奋人们精神、激发社会活力、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又保证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更好发挥。同时,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保证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全体人民的精神支柱,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和群众,使全体人民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并将之化为一种精神力量积极参加现代化建设。智力支持就是通过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思想保证就是要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要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我国原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就是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目标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包括在内。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突破了这种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指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不以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强调“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至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www.daowen.com)

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社会的精神文明都是以它同时代的物质文明为基础而产生并发展的。离开物质生产,离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文明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増强,国家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増加,使我们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基础上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可能。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入进行,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日益丰富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虽然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在同一个过程中并不总是平衡和同步的。尤其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等等,它们既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当这些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时,它们对社会发展起超前的指导作用。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不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理由,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以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相对独立性为理由,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可脱离物质文明建设。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促使社会健康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同时并举、协调发展的思想,在邓小平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中得到集中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门进一步打开,难免泥沙倶下,鱼龙混杂。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特别是在思想道德领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滋生蔓延,“黄赌毒”以及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死灰复燃。这些消极丑恶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挫伤了人民群众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多次指出:“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又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他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其中关键的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际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得比较硬,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得比较软。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特别针对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抓得比较软、针对社会风气的恶化提出来的。邓小平的精辟论述,指明了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精神文明这一手真正硬起来。

总结国际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清楚地看到,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就将成为畸形发展的社会,甚至蜕化变质。前苏联为了争夺霸权,同美国开展军备竞赛,不是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经济建设而是花在军事上,成为军事发达但经济落后、物质生活资料缺乏的畸形发展的社会。而他们在改革中,拋弃了马克思主义,把改革搞成了改向,使苏联倒退到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条件并不好,但我们仅花三年时间,就把国民党解决不了的吸毒、嫖娼等丑恶的东西一扫而光。那时党心、民心齐,社会风气正,促使了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后来忽视发展生产力,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直至出现“文革”的悲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但一些人却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使我们在取得了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某些地方却出现了社会风气恶化的现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如果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那样,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从未放弃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打开国门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加强了在思想意识领域对中国的入侵。当他们看到中国的改革不仅使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増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使社会主义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便大失所望,并出于意识形态的敌意和世界霸主的骄横把中国“恶魔化”,制造并宣扬“中国威胁论”,企图孤立中国,进一步达到遏制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目的。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两种社会制度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未结束,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事实证明,在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顺利前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全面发挥出来,我们才能既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又培养出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新人,从而免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裕而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对此,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时提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