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岛特色城市分析范例:城市形象与软实力

青岛特色城市分析范例:城市形象与软实力

时间:2024-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城市品牌的构建方式,我们称之为“青岛模式”。近年来,青岛港积极开拓市场,寻找腹地。

青岛特色城市分析范例:城市形象与软实力

第三节 特色城市分析范例之三:青岛

一、选择的原因

1.品牌城市

青岛实质上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城市,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5,其一次性能源几乎100%依靠外地输入。但在这种看似不利的局面下,青岛的历届政府与人民一起,仍然创造了独特的“青岛模式”,得到了全国的公认与肯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名牌战略”,宣告名牌企业与城市品牌共同发展的“青岛模式”的开始。从此,青岛在城市竞争力、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品牌经营、和谐城市建设等领域素有创举,相关政策保持连贯而又持之有效,在不断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直接牵动着青岛由品牌城市向城市品牌的发展步伐(见表4.2)。

表4.2 青岛近年来获得的部分城市荣誉

续表

青岛作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凭借其公平的市场秩序、良好的社会治安、舒适的生活条件、高效的政府工作、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有保障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等良好的投资生活环境,荣获“企业家满意奖”。

青岛拥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钢铁控股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玛集团、颐中烟草(集团)、双星集团、青岛广源发集团、利群集团、青岛港(集团)、青岛建设集团、山东绮丽集团等。青岛啤酒已经拥有百年的生产历史;海尔集团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企业,2004年实现全球营业额突破1 016亿元人民币;海信集团、双星集团、澳柯玛集团等均已成为中国的名牌企业。

与大连不同,青岛的城市品牌是在企业品牌的支柱上构建的,大体上是以通过企业项目来吸引投资,通过优质产品输出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当名牌产品积聚到一定量时,青岛开始由中国名牌城向世界名牌城转变;当品牌经济总量积聚到一定量时,青岛又依靠品牌经济为城市提供的雄厚物质基础,开始由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发展转变。这种城市品牌的发展路径可以简化说明为:产品品牌——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城市品牌的塑造与建立。这种城市品牌的构建方式,我们称之为“青岛模式”(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内容)。这种构建模式能够发挥品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网络效应和聚集效应功能,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从而快速提升城市的品牌。因此,与传统的产业型品牌城市大庆、克拉玛依、绵阳等不同,青岛的产业品牌具有更强的长期性、持续性、商业性。

2.港口城市

青岛港是著名的天然良港,是中国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青岛港主要由大港、中港和黄岛港组成,各港码头均有铁路相连,环胶州湾高等级公路与济青高速公路相接,腹地除吸引山东外,还承担华北对外运输任务。青岛港是晋中煤炭胜利油田原油的主要输出港,也是我国仅次于上海天津的第三大集装箱运输港口。

在港口吞吐能力连续多年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青岛港依然快速稳定发展,在2001年吞吐量突破1亿吨后,“十五”期间以每年净增2 000万吨的速度增长,2006年吞吐量突破2.24亿吨,净增3 700万吨,用五年的时间实现了第二个亿吨的跨越。2007年12月,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超越2.6亿吨,年净增量将超过4 000万吨,在全球港口吞吐量排名可望前进3位,跃居世界港口第7位,并有望在2008年突破3亿吨。

近年来,青岛港积极开拓市场,寻找腹地。2007年,青岛积极加强了与铁路、海关、厂家等的联系,在各地展开了一系列推介活动。如推动青岛海关与合肥石家庄银川等内陆海关签署区域通关合作协议,联手推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跨关区快速转关通关监管新政策,使青岛港的口岸功能在内地得到进一步延伸。

在外部扩大市场的同时,青岛港打造世界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内部服务质量,港口吞吐量达到每秒8.43吨,以全国沿海港口1.2%的码头泊位完成了全国沿海港口6.97%的吞吐量。在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了2006年到2020年综合交通网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并将青岛市规划为全国综合交通重要枢纽之一。

3.区位优势显著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7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青岛海岸曲折,岬湾相间,港区条件优越,是山东半岛和华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主要增长极之一。在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规划的《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青岛分别处于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和青岛至拉萨东西运输大通道上,在国际区域运输通道中与日韩、东南亚紧密相连。同时,在青岛周边的区市以及沿黄流域的河岸线上,还有十余个城市与青岛遥相呼应,成为以胶东半岛为龙头的一个具有强劲辐射力的“功能区”,是青岛广阔的经济腹地。

4.旅游产业发达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是我国首批通过的优秀旅游城市

青岛三面环海、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加上特殊的历史积淀,使青岛早在20世纪初期就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旖旎壮美的海滨风景线,起伏跌宕的海上仙山——崂山,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景,具有典型欧陆风格的多国建筑,浓缩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现代化的度假、会展条件,使青岛这座中西合璧,山、海、城相融相拥的城市,成为中国最优美的海滨风景带和海内外著名的度假、休闲、观光、商务、会展目的地。

青岛市区西部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老风貌保护区,东部为现代化建筑风貌区,新、老两区相融相映,形成了“海上都市、欧亚风情”的城市形象。青岛自西向东可以分为四个风格迥异的旅游区:历史文化与欧陆风情保护区、日新月异的东部都市观光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崂山国家风景区

近年来,在奥运机遇的推动下,青岛市旅游行业围绕建设国际海滨度假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旅游促销工程和旅游质量工程,全面推进旅游业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2005年,青岛市位居国内十强旅游城市中第9位,并被评为全国“公众最向往城市”和“最具风情城市”。2006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达到325.2亿元,同比增长26.7%,相当于全市GDP的10.1%,标志着旅游业已成为青岛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12月,青岛市入境游客突破百万人次,国内游客突破3 000万人次,旅游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此外,青岛市还是我国著名旅游节庆城市,连续当选2005年、2006年全国十大节庆城市,青岛国际啤酒节则在2007年荣登“2007年中国节庆产业十大影响力节庆”之首和“2007年中国节庆产业十大品牌节庆”之首。青岛市的其他著名旅游节庆还有青岛海洋节、樱花节、海云庵糖球会、大泽山葡萄节等。

5.奥运与青岛

青岛争取到为北京奥运会举办帆船比赛的机会,这一机遇将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推广带来深远的影响。作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举办城市,这是青岛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使青岛的国际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明显提升,也将为青岛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奥运会帆船赛举办期间,60多个国家的1 000余名选手参赛,共决出9个级别的11块金牌。为了顺利承办这项大赛,青岛市规划新建了新的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占地45公顷,于2004年5月开工,2007年12月全部竣工,包括陆域和水域工程。其中,场馆区包括陆域和水域两大部分。陆域工程包括奥运分村、运动员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媒体中心和后勤保障中心;水域工程包括奥运纪念墙、主防波堤、测量大厅码头、下水坡道等配套设施,全部投资将达32.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奥帆赛场馆,为青岛及中国日后帆船运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青岛将会充分利用“山、海、城”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特点,做足海上运动的文章,为青岛“帆船之都”的新定位提供更加广泛的城市认同,将青岛的城市品牌形象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城市形象定位

1900年,德国殖民者推出了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确定青岛的城市性质是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中心,这可以看作是第一个关于青岛的比较具体的定位。1910年,德国殖民当局结合青岛发展,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青岛市区扩张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德国人对城市的性质进行了调整。青岛已不再是其初始设想的军事基地和口岸枢纽城市,而是以商业和经济发展并举,结合交通口岸有机建设的集港口、交通、商贸和经济协调并存、共同开发的商埠贸易城市。这一时期,商业贸易在整个城市中占据重要地位,青岛建立了新的城市商业中心,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后,青岛市工务局推出《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这个规划根据青岛日益复杂的城市功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作了重新定位,把青岛定位为“中国五大经济区之一:黄河区的出海口,工商、居住、游览城市”。这次青岛城市定位的变化可称为城市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改变,定位中明确强调了交通、游憩的城市功能,定位上的完善也使青岛成为一座真正的现代型城市。值得强调的是,这个规划中还指出要通过园林卫生规划来保持青岛“中国之最美都市”的荣誉,实现城市居住、游憩功能。其后梁实秋在关于青岛的文章中曾称青岛为全世界最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对青岛当时这种城市人文定位的莫大认可。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从1939年6月起,根据日本政府提出的“华北产业开发计划”,日本把原属山东省的胶县、即墨两县同时划为青岛的两个区,组成所谓的“大青岛市”。根据青岛的状况,确定青岛建设的方针是“华北的门户、水陆交通要冲、军事上和开发华北的重要基地,也是工业及游览胜地”。这次的城市定位第一次考虑到了青岛在周边大区域中的价值地位。

1999年,青岛市政府对青岛城市发展做出了新的整体规划,其中对城市性质的定义是:以港口为主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区域性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化工、轻纺工业基地;旅游、度假、避暑、文化娱乐中心。

三、旅游形象定位

青岛将奥运、度假和海滨三个元素相结合,作为城市旅游定位的主要方向。青岛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城市总体旅游形象正式定为“奥运扬帆胜地、海滨度假天堂”和“帆船之都、多彩青岛”。

青岛作为真正的海滨城市久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又连续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中国最具风情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多项大奖,使青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正是这些价值无限的无形文化资产,使青岛越来越具魅力和人气,每年特别是夏季吸引着无数的中外客人来青岛休闲、度假、避暑。

青岛市以海滨风光、崂山名胜、历史名城、休闲度假为主题,开发出了以沿海海滨带为主体,以滨海城市组团、旅游景区、度假区为重点,延伸辐射陆域纵深和近岸海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整合,构成“一线、两翼为重点,城、海、山、陆联系互动”的总体发展格局。一线,即滨海公路沿线,是青岛旅游业主要的发展空间和产业集聚带。依托青岛滨海公路,旅游开发由东部主城和西部辅城海滨带向胶州湾及东西两翼延伸扩展,建设一流的滨海旅游带。两翼,即胶州湾东西两翼滨海地区,是青岛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可进入性和资源品位特色突出,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具备近期开发的条件,是青岛旅游开发的重点和主体。

在2008年前,青岛市将重点发展度假旅游和海上旅游,重点推动规划建设对全市旅游发展起关键和带动作用的基础项目、特色项目和高端项目;到2010年,将形成以滨海旅游带、近海岛屿、陆域旅游区点共同构成的特色突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布局和产品结构。作为其主要发展方向的旅游产品有:度假旅游(都市度假、海滨度假、海岛度假、温泉度假、山村渔村度假)、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商务—会展—节庆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和国际邮轮旅游几个大项。

四、城市形象特色营销

青岛市的总体营销战略是:“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巩固发展国内旅游市场,促进高端客源增长。构建以国际市场为重点,以奥运旅游为主线的国际化旅游促销体系,实现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营销网络‘三个突破’。”

1.大项目建设

大项目建设已经成为青岛旅游业迈向现代化的突出特色。近几年,青岛旅游大项目建设始终坚持“大企业、大手笔、大项目、大格局”,直接推动了一批项目的成功落地。2004年至2007年,青岛市累计开工建设重点旅游项目134个,投入资金245亿元,其中社会性投资占91%,一个多方投资、共同受益的旅游投资格局已经形成。在如此强的投资力度下,一批体现度假功能、具有较深文化内涵和竞争力的旅游大项目相继建成。其中,已开放的青岛海底世界、青岛啤酒博物馆、滨海步行道、青岛极地海洋世界、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金沙滩景区等40多个旅游景区(点),迅速成为青岛之旅的“必游之地”。据当地旅游部门的测算显示,游客在青岛平均逗留时间每增加0.1天,便意味着青岛旅游每年可增加上亿元的进账。以此来计算,游客在青岛平均逗留每增加一天,青岛旅游即会增加10亿元的收入。大项目纷纷问世,推动整个青岛旅游业实现层次性变革,过去的低端旅游开始向高端旅游迅速转变,这也是青岛大项目形成多元投资热潮的原因之一。(www.daowen.com)

与过去旅游大项目大多集中于市区不同,近几年在青岛建设的旅游大项目地域分布更广、扩张速度更快、产品更具纵深度。在全民旅游战略的强力推动下,今天的青岛旅游一举摆脱了长久以来的“市南情结”以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情结,迅速向崂山、市北、黄岛、城阳、即墨、胶南、平度等区市延伸,使这些区市改变了往日旅游大项目少有光顾的局面,灵山湾生态公园、天泰生态公园、红岛体育休闲区、石老人健身园、现代艺术中心、唐岛湾滨海公园、温泉主题公园、温泉健诊中心、鳌山湾滨海公园、大珠山风景区等一系列大型健身、娱乐、休闲项目陆续建成。

2005年10月,青岛以“2008相约奥运,扬帆青岛”为主题的城市品牌推介活动远赴欧美举行,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青岛市首次在欧美地区举办大规模的以奥运为主题的城市品牌推介、招商引才和旅游促销“三位一体”的大型活动,也是青岛市首次赴海外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和海外中文媒体综合宣传、包装、推介、展览,在新闻发稿量、使用语言文字种类、展具套数、展览场次等方面均开创了历次活动之冠。

2.节庆旅游

节庆旅游是近几年迅速兴起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与传统旅游相比,节庆游的自然依赖性小,牵动效应比较显著,对举办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休闲旅游方式,不再像传统旅游那样把游客排斥在旅游吸引物之外,而是更注重其体验性和参与性。青岛的节庆活动遍布七区五市,不同的季节有不同主题的节庆活动,如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北宅樱桃节、大泽山葡萄节、海誓山盟文化节等,其中最著名也最能体现青岛休闲文化特色的就是青岛国际啤酒节。作为青岛休闲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啤酒节自1991年首次举办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15届。历经15年的不断发展,啤酒节已从当年只有30万市民参与的地方性节日,发展成为今天超过200万国内外游客参加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东方啤酒盛会,从过去单纯的企业行为,发展成为青岛市的“市民节”、“狂欢节”,并作为青岛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在海内外具有相当的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节庆活动既可以作为一项休闲旅游产品发挥直接的经济作用,又能为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联动效应和社会效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青岛国际啤酒节已成为青岛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提高城市经营水平的重要品牌,对扩大青岛市对外开放、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3.人文特色

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市民广泛参与的节庆文化外,如今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正向“帆船之都”、“影视之城”、“音乐之岛”迈进。

体育是现代人的游戏,由于现代社会的大部分职业工种与体力脱离,致使人的肌体能力普遍衰退,因此,休闲体育渐成时尚。青岛原本是一座体育名城,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田径之乡”、“足球之城”,有着良好的运动传统和全民健身的体育氛围。如今青岛又是奥运城市,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伙伴城市,将承办奥运帆船比赛项目,以此为契机,青岛正着力打造“帆船之都”这一城市品牌。除了在浮山湾建设高水平的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外,青岛还开展和承接一些全国性和国际性的体育比赛和各类海上休闲运动项目。“心随帆动,驶向成功”已成为青岛的城市口号,它将激励青岛这座年轻美丽的城市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影视之城是青岛着力打造的又一张文化品牌。由于特有的自然风光,青岛历来就是影视摄制基地。现在,青岛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将在凤凰岛上逐渐开发以影视和大型节庆活动为主题的影视文化传媒产业,打造以凤凰岛为基地的中国影视文化品牌。

音乐之岛是青岛的第三张名片。青岛又名“琴岛”,它的城市标志就是一个持琴的美丽少女。如果说厦门鼓浪屿是中国的钢琴之都,那么,青岛就是当之无愧的小提琴之城,它是小提琴在中国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以吕思清为代表的一大批小提琴家从这里走向世界。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等国家级赛事永久落户青岛,使青岛的音乐氛围更加浓厚。同时,青岛大剧院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也为建设音乐之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强力的市场推介

近年来,青岛市政府每年直接出资在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等媒体连续播放青岛城市形象广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团分别在北京、上海、长春、深圳和韩国、日本举办了“青岛日”活动,在澳门地区举办了青岛电视节。2007年继续在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举办“青岛日”。

为了积极打开海外市场,青岛市政府还要求各有关部门在国内外招商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同时推介青岛旅游形象和产品,市经贸、招商、侨务、旅游等部门每年赴欧、美、亚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宣传、招商达70次以上。

近几年,由青岛市级领导带队,旅游、宣传部门和旅游企业参与,先后赴全国24个省、自治区的5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面向省内和周边市场,分别在省内9城市和山东周边7城市组织了由150人和8辆大篷车组成的大篷车促销活动,在各地反响强烈。

5.借力奥运、世博大型活动

青岛旅游紧紧把握住了2008年奥运会帆船赛落地青岛这一“天赐良机”,将城市宣传、旅游促销、对外招商和奥帆赛推介相结合,展开了“四位一体”的奥运旅游主题宣传活动。

在确立为北京奥运会合作城市之后,青岛与北京密切合作,搭建旅游宣传合作的信息平台,联合推广“相约北京,扬帆青岛”的奥运旅游,每年邀请各参赛国的百名新闻记者、百名旅行商来青岛采访、考察。2004年以来,青岛市先后赴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的20多个国家、38个城市举办了85场“相约奥运、扬帆青岛”城市品牌环球推介等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与3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旅游区域合作更趋密切;与海外1 500多家旅行商和200多家新闻媒体建立了联系渠道,组织了“百名海外记者青岛采风”、“青岛海外旅游推介会”等系列活动,邀请海外主要旅行商、媒体记者2 000余人次前来考察,极大地提升了青岛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青岛还积极地参与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的相关宣传促销活动,有意识地参与到上海世博会的全球推介中,努力发挥青岛的自身特色和优势,强化青岛作为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产品宣传,并与上海一起,联合推出“世界博览在上海,旅游度假到青岛”的主题营销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提高青岛度假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五、青岛未来发展

1.青岛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青岛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青岛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和“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并要围绕实现“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通过加快发展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把青岛建设成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海滨旅游度假城市。在青岛“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构建国际化城市框架体系”的城市发展战略设想中,在环胶州湾三点布局基础上,通过规划建设集经济发展、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滨海公路,将青岛市沿滨海地区整合为五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组团,与中心城区共同构建起大青岛新的城市发展框架。对于未来的城市蓝图,青岛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五大战略:青岛提出了以自主研发创新居首位的五大战略,即自主研发创新战略、城市大框架布局战略、特色优势培植战略、城市文化提升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五大新兴产业:青岛将积极培植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资源耗用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兴产业,并提出了五大新兴产业的概念,即高端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能源产业,创业产业以及临港物流服务业。

六大产业集群:构建国际化城市框架,全面建成六大产业集群,包括家电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造船产业集群、港口产业集群。

五大体系:“十一五”期间,青岛还提出了构建“五大体系”的工作,即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能源资源支撑体系,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系,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运转体系,法制、诚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体系。

2.青岛在半岛城市群中的发展空间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范围是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个设区城市,面积7.3万平方公里。由于青岛在半岛城市群中的独特地位,山东省委、省政府一直对其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支持。2005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青岛召开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工作会议,就进一步加快青岛发展、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作出全面部署。此后,青岛市立足做强自身、壮大实力、瞄准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这个总目标,对城市进行战略定位,在构筑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大城市框架、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三件大事上取得大跨越,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整体魅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沿黄流域经济带的最大出海口,成为中国北方、环黄海经济圈和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和制造业基地。

2007年前8个月,青岛市共引进内资项目912个,实际到位资金237.5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34个,到位资金74.6亿元,占全市总额的31.5%;千万元以上项目609个,实际到位资金218.3亿元,占全市利用内资总额的91.9%,平均单项到位资金3 500多万元;京津冀地区的投资项目114个,到位资金65.4亿元,占省外资金额的42.9%;江浙沪地区投资项目117个,实际到位资金32.4亿元,占省外资金额的21.2%。这表明,青岛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而且这种吸引力不限于山东省内,已经扩散至国内各个经济区域。

在陆路交通运输方面,青岛积极加强辐射周边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扩大自己的经济腹地。济青高速公路南线急剧延伸,与已建成的济青高速形成犄角,使青岛变单向辐射为沿着两条公路双向辐射。已经在规划论证的青烟威城市轻轨,将沿线县级城市纳入轻轨网络,彻底打破了胶东半岛诸强的交通壁垒。青银、同三等高速的建设也为青岛释放经济能量提供了畅通的血脉支持。2006年9月8日,有着百年历史的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竣工,开通后可满足开行时速200公里旅客列车的需要,济南到青岛的旅行时间也将由过去的4个小时缩短为2个半小时。全长近400公里的胶济铁路,横跨山东半岛,东连济南、青岛两大城市和蓝烟、胶黄、胶新三条铁路线,西接京沪线与陇海、京九、京广线贯通,沿线多条支线接入,成为确保山东沿海港口吞吐畅通和众多大中型企业运输需求的主要通道。

在半岛港口国际交往与年吞吐量方面,青岛港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个港口开通了航线,目前共有112条集装箱国际航线。2006年1月,青岛港与威海港合资经营的青威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揭牌,走出了山东省港口强强联合的第一步,对于发挥青岛港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港口资源、建设以半岛港口群为基础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都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

六、小结

1.持之以恒地推进城市发展和形象建设

自从20世纪80年代青岛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品牌经济发展方向之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历届青岛政府都积极地为城市品牌经济创造一个适宜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从1984年制定《青岛市1984—1990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1989年发出《关于在工业系统全面开展争创“青岛金花”活动的通知》、1994年发出《关于实施名牌战略、开展争创“青岛名牌”产品活动的通知》、1999年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工作的通知》,到2004年发出《关于建立新创工业知名品牌奖励制度的通知》,历届政府都对青岛的品牌建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推进。可以说,持之以恒的城市品牌建设推进工作,是青岛能够取得今天成绩的最重要的保证。

2.重视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有效配合

青岛市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企业、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结成了非常好的互动联盟。在确立了城市发展的名牌战略之后,青岛政府积极为当地企业搭台,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的专业展销会,为名牌营销搭建平台,提高名牌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为地方品牌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础;其次,青岛市相关部门积极保护知识产权,与品牌企业联手打假维权保名优,加强监管,采用先进的防伪技术实现对名牌产品的保护,防止侵权行为损坏名牌形象,全力维护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青岛还在实施产业结构规划、鼓励发展自主品牌、奖励自主创新和名牌申报等方面,均与企业、专家学者和一些相关社会组织展开了良好的互动协作。

3.培植龙头品牌企业

提到青岛品牌,人们很自然能联想到青岛海尔和青岛啤酒。2005年,在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集团共同实施调查的中国十大品牌中,青岛海尔成为中国榜首品牌,青岛啤酒则位列第四。随着海尔在欧美市场上取得的成功,青岛的城市知名度和制造业品牌也迅速随之扩展。在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品牌之都的城市有青岛、宁波、泉州(石狮)、佛山等多个地方,但从品牌的高度上来讲,中国却再没有第二个海尔,海尔对青岛城市形象的提升作用是很多城市几乎所有的品牌形象的总和都无法企及的。从追寻品牌数量到追寻品牌含金量,这是青岛在城市发展中摸索出的重要经验。

4.借力公关

继奥运会合作举办城市的头衔为青岛的城市形象添置了更加耀眼的光环之后,青岛又将眼光投放到同样是世界顶级盛会的世界博览会。早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期间,青岛就在中国馆展开了专门的城市推介活动。持续一个星期的“青岛周”活动在爱知世博会期间,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的参观者和媒体的普遍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权威媒体均报道了“青岛周”的情况,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加拿大《环球华报》、澳大利亚《澳洲新快报》等海外众多媒体也纷纷刊发新闻,介绍“青岛周”的进展。在“相约奥运,扬帆青岛”之后,青岛又借上海世博会的机遇,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相信这有望再次得到国内外游客的瞩目,为青岛的城市形象寻找到一个新的世界级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