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越政权及其性质
南越赵佗自从听取任嚣遗言,自立为南越武王,立即安插亲党,逐步取代秦任命的大部分官吏。后来,虽然在汉使陆贾的劝说下,接受了汉的封赏,成为汉隶属的藩国,都城建于番禺(今广东番禺),传五世,93年,立国近一个世纪,疆域东与闽越相接,抵今福建西部之安定、漳浦;北以五岭为界,与长沙相连;南达海南岛,越南北部;向西到达今广西百色、河池、环江一带,与夜郎等小国毗邻,接受汉封,虽也“入贡朝请”,但在境内依然“称制与中国侔”。其独立割据的性质是十分明显的。其时汉属南越究竟是怎样治理的呢?根据记载和今人研究,佗在藩国中设立中央与地方机构。大体仿照秦制,以后受汉封赏,其政治体制并无多大变化,只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有所增补,完善。
按《史》、《汉》等史书记载,南越政权机构与官吏职位与内地基本相仿,中央有丞相、内史、御史、中尉、太傅之类重臣;文武百官有郎、中大夫、将、将军、左将、校尉、私府、私官、东府、泰官、常御、少内等职务;至于王室后宫,也仿效秦汉后宫体制,设王后、妃、嫔与太子册封等制度(《张荣芳·汉朝治理南越国模式探源》见《南越史迹研讨会论文选辑》)。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地方官有假守、郡监、使者、县(令)长及啬夫等,编制也基本仿照秦汉制度。不过在广大的南越基层地区,依然实行“以越制越”的政策,即由越族中的豪酋掌管基层政权。
南越国的军队包括步兵、舟兵、骑兵三大类。数量十分可观,据《汉书·两粤传》载,赵佗自称“带甲百万有余”。这自然有夸张的成分,不过至少也有数十万士卒(同上)。(www.daowen.com)
由此可见,南越政权是汉、越上层结合的产物。从中不难理解,南越政权既具有归顺汉朝的因素,又具有割据的倾向;二者性质并存、向心与离心兼具的双重特点,立国意识与汉越关系,从政权体系中已经做了明确的回答。
南越政权的出现,与北方汉人大量南迁是分不开的。秦为了经营岭南,一直强制商人及其子孙谪戍岭南。战国以来,中原工商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商业经济十分活跃,中原出现不少“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的大都会,著名的如燕之涿、冀(今北京市),赵之邯郸,韩之荥阳(今河南荥阳以北),齐之临淄(今山东临淄),楚之宛、陈(今河南淮阳县),郑之阳翟(今河南禹县)。尤以宋之定陶(今山东定陶县)最为繁盛,成为“货物无所交易”的“天下之中”(《史记·货殖列传》)。在工商业活动中,经营盐、铁、冶铸的三大工商业者最为富有。他们“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与之抗礼”(同上)。随着工商业富豪势力的增长,向外扩展成为必然的趋势。不仅如此,秦汉统治者深受富商大贾雄厚财力的威胁,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秦始皇时,谪戍岭南的对象中,总少不了商人及其子孙。就当时而言,岭南地区远远落后于中原,比如农业尚处于“火耕水耨”的阶段,一般人民的生活也只能是“饭稻羹鱼”、“不待贾而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商业很不发达,集市贸易刚刚兴起。不过从秦、汉大量移民之后,尤其谪戍商人及其子孙以后,岭南的落后面貌,开始出现明显而突出的变化。那时,汉、越关市贸易(主要还是指关塞要地的集市贸易)日益兴起,北方铁制农具,马、牛、羊等畜产都源源运往南越。从此,岭南获得了发展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必需品。如何维护关市的畅通,成了发展南越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到吕后执掌政权后,一度执行部分闭关政策,就使双方之间的经济利害关系表面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终于导致政治形势的对立,汉、越再度处于敌对状态,赵佗竟不顾一切地重走叛汉独立割据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