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泾源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两年工作回顾

泾源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两年工作回顾

时间:2024-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体实验老师的艰辛努力下,全县课改实验工作正在按规定有效运行。下面,就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两年工作作以回顾。建立了由主管县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负责课改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实施。

泾源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两年工作回顾

艰辛的工作显著的变化——泾源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两年工作回顾

2002年我县被确定为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后,得到了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了我县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关注。课改两年以来,我们将课改实验工作作为推进“普九”进程、深化素质教育的良好机遇,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全面部署,认真实施,使全县103所小学和10所中学顺利进入新课程。在全体实验老师的艰辛努力下,全县课改实验工作正在按规定有效运行。下面,就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两年工作作以回顾。

一、加强领导,体现三个到位

两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改实验要成在教师,更要成在领导,领导与管理在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我县通过三个到位,强化了组织管理。

第一,责任到位。建立了由主管县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负责课改的总体规划和全面实施。从2002年9月县政府召开实验工作启动会以来,领导小组先后六次召开课改实验专题会议,先后拟订下发了《泾源县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泾源县各学科课改实验方案》等文件,要求领导小组的所有成员,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宣传等方面要给予课程改革最大的支持。只有明确了责任,才能确保课改实验顺利实施。

第二,规划到位。为保证课改实施具有教科研支撑,我们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指导组,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组,明确了学科负责制,确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示范学校,建立了领导蹲点包校、服务基层的服务制度。教育体育局出台了《泾源县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实施意见》,明确了课改职能学科组的职责,主要任务是:全程跟踪、指导基层学校的课改工作,参与基层学校规划、落实校本培训和教研工作,协助基层学校按照课改理念,重建学校常规制度和相关评价制度,传递课改信息,为校与校之间的学习交流牵线搭桥,协助学校及时总结课改经验,做好发现典范、树立典型、推广典型的工作。县课改领导小组每月定时定点召开学科课改联席会,由各学科组汇报交流当月工作,商议并确定下个月的工作目标及重点,不断改进指导方法,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第三,资金到位。要实现“普九”目标,要改善办学条件,要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我县没有小家子气,而是倾其全力,确保课改经费支持。自2002年3月开始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我县投入课改实验的经费已达23万之多。23万,数字虽然不多,但它是我县前15年教师培训经费的总和。两年来,我们组织500余名校长教师去银川,组织90多名骨干教师去灵武,组织40名管理人员去厦门,组织60名实验骨干去内蒙古乌海,聘请戴冰青、石风朝、马彦平、宋满林及各出版社专家共计60多人次到我县开展讲学活动。

二、加强培训,做到三个落实

教师培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有重要意义,我县进入课改后就确立了“不等不靠、抓紧抓好、全员参与、骨干先行”的师资培训思路,并适时对管理者和全体教师进行了多轮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和校本培训。

一是落实通识培训。课改归根结底是要改革教师的思想观念,所以全新教育理念的确立尤为重要。鉴于此,我们聘请专家,组织全县1200余名教师进行了为期3天的新课程、新理念培训。随之,我们又想方设法购买著名课改专家傅道春、余文森、刘兼等人的课改报告光盘200多张,下发到各学校供老师们学习。暑假,我们组织全县100多名校长前往银川,现场聆听了教育部国家课改专家的教育新理念报告。两年来,1000人以上的大型通识培训就有6次之多。通过培训,使课程实验学校领导、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更新,使课改实施有了坚实的理念支撑。

二是落实课标、教材培训。在通识培训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四个寒暑假,聘请相关教材出版社的教材编辑60多人次,分学科对全县中小学起始年级380多名教师进行了课标和教材培训。在学科培训中,我们还突出了参与式培训,使老师成为学习的主体,两年来我县100人以上的教材培训举办了8期。二次组织教师远赴吴忠中卫、银川进行课程教材培训。培训中,几十位知名专家与实验教师面对面研究教材,探讨教法。准确解读《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各学科实验教材进行了详尽分析,对如何进行教材实验的策略做了相应的辅导,对全县课改实验教师实施教学打下了基础。

三是落实校本培训。随着课程实验的逐步深入,集中培训已不能适应课改实验的需要,因为老师们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老师们急需有针对性的专业支持和帮助,鉴于此,我们逐步将培训的重心下移学校,并且提出了校本培训的具体要求。

①发现问题。学校领导要坚持随堂听课,经常地开展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课改调研。通过各种途径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问题,找准校本培训的切入点。

②剖析原因。结合实际,用新课程理念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剖原因,找准校本培训的突破口。

③确定主题。立足实际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是校本培训的目的。

④选择方法。校长要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用对话的方式,促进教师主动交流、相互接纳、共同提高。

⑤挖掘资源。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建设,注意发挥本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借助其他学校、社区、上级培训部门的培训资源,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

三、加强研究,确立实验方向

1.确立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新课程实验学习实践中,我们逐渐明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并以这些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

(1)围绕一个核心: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使课堂具有生命活力。

(2)紧扣两个抓手:抓住学习这个最基本的抓手,一是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课改究竟要改什么。二是要求大家扎扎实实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课改的具体目标和课改究竟怎么改。

(3)力行三个要点:第一,让刚毕业的、富有朝气与活力的青年教师担任首轮课改实验工作。第二,尊重实验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实验教师的教学需要。第三,鼓励实验教师大胆实践,要求指导者、评价者要戴放大镜找课改优点。

(4)关注四个焦点:关注全国课改进程,关注师生是否快乐,关注师生变化,关注群众看法。

(5)体现五个允许:允许老师模仿,鼓励老师勇敢尝试;允许老师出错,鼓励老师大胆创新;允许老师标新立异,鼓励老师按自己的方式做实验;允许老师提意见,鼓励老师坚持己见、不轻信、不盲从;允许老师质疑,鼓励老师一切从实,事事求真。

(6)促进六个转变:第一,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把自己视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第二,转变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第三,转变备课方式,鼓励教师集体备“同案”、用“同案”,促使教师把备课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上。第四,转变知识呈现方式,使知识呈现方式由“死”变“活”,更接近学生实际。第五,转变评价方式,尊重学生需要,激发学生情感。第六,转变管理方式,打破唯“升学率”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7)养成七个习惯:促使师生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赞美,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反省,学会创造。

(8)倡导八个还给:把尊重还给学生,把民主还给学生,把思辨还给学生,把信任还给学生,把欣赏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把提问权还给学生。(www.daowen.com)

2.构建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机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将成为探索者和革新者,这是教师在实施课改之后最深刻的体会。在充分调动教师内在探索欲望和动机方面,我们在课改之初,推行了“5+0.5”和“10+1”教研新机制,即“实验教师五天教学、半天研修,非实验教师十天教学、全天研修的大教研机制”。同时严格运行“三个三”课堂教学质量工程评价机制。做到工程评价和课改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两年多来,县、乡、校三个层面共举办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研讨会1000多场次,全县中小学教师牺牲了休息日,自垫路费,自带干粮积极参与教研活动。2003年我们针对大教研活动存在的不足,在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大教研活动得失的基础上,本着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又尝试建立并运行了以校为本、片区教研新机制。通过有效实施,校本教研使学校成了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人,而片区教研将乡镇与学校紧紧捆在一起,使相邻学校形成了一个研究整体,促进了团结协作、共同促进、同步发展的区域教研模式的形成,做到问题共同剖析,成果共同分享。2003年10月,我县在泾河源镇召开了以校为本、片区教研现场会。自此,校本教研的序幕正式拉开,以校为本、片区教研机制初步形成。

在校本教研会上,一位乡镇教委主任这样说,通过校本教研,现在我们乡镇每所学校都有一位兼职教研员。最令他开心和欣慰的是开展教研活动他不愁了,以前是镇教委强制学校开展,学校开展活动被动,教师参与活动更加被动,参与者常常是两个肩膀一个头,一言不发,一计不出。现在教师天天找他去听课,片区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每天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就连双休日都有活动。老师们感触更加深刻:“以校为本,就是以我们一线教师为本,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有了释放苦恼、表达困惑、交流问题的机会。”“我们不再受自身和环境的约束,我们有了交往和沟通的平台,我们在争议、交锋中发现对方、接纳对方、欣赏对方。”“每参加一次校本教研,我就会有一个新的提高。”可以说,以校为本、几校联片、乡校一体、以师为主的教研活动,使得教研的重心回到了学校,使得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也使得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而肩负责任。

3.强化管理,为课改保驾护航

本次课改,涉及到教育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原有的学校管理制度许多已经不适应课改的要求,所以重建学校管理制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县在教学管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学期3月6日,我们刚刚举行了新课程理念下校长、教务主任教学管理研讨会。研讨会上,我们初步确立了学校管理的四个走向,一是从制度管理走向人本管理。二是从经验管理走向科研管理。三是从“官本”管理走向服务管理。四是从封闭管理走向开放管理。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我县以区级课题《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发展评价与管理模式实践研究》为抓手,强化单元监测,强化教学质量分析,强化教学反思,强化校乡县三级监控。通过质量分析这个抓手,使得大家确立质量意识,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课程评价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管理的瓶颈,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运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实施,更是难中之难。我们不能奢求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就能解决许多问题,教育是慢的艺术,急功近利是绝对不可取的。建立起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管理模式,我们还任重道远,开发运行校本课程、搞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好在全国各实验区对以上问题已做了大量尝试,我们也在不断地努力,坚信有一天,一个符合人本思想,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全新课程体系,一定会在我县全面建立。

四、几点变化

1.关注学生成为现实

课改实验以后,每个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受到了老师应有的关注。老师在课堂上“坐好”“注意听讲”之类的话少了,留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多了。训斥、挖苦学生的现象少了,尊重和善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多了。以往所谓的“差生”也动起来了,教师减少了指责和不耐烦,学生找回了自信和尊严,找回了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老师应有的关注,学生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有巨大潜力的人。

2.教学目标从“一维”到“三维”

以往的教学,知识是唯一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面对活生生的学生,想得最多的总是知识。新课程既重视知识和技能,还充分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同样是三角形的面积,以往重视的是计算公式的简单运用,而现在教师更注重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猜测,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方法,形成对数学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作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3.教与学的方式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要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通过课改实验教师开始重视创设自由、开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其中,最可喜的是教与学方式正呈现出“三个超越”。一是教师敢于“超越教材”,敢于对教材进行质疑、修正、重组、加工、创新;二是“超越课堂”,课堂能够向生活延伸,向学生的心灵拓展;三是学生敢于超越教师,敢于质疑问难,能够经常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坚持自己的见解。

4.备课方式趋向个性化

学习是个性化行为,教学也是个性化行为,备课更是个性化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设计教学方案,老师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发挥教师独到的作用,如何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参与课堂,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同时,新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和学生的实际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改变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枯燥、落后局面,研究探索教学内容新的呈现方式成为老师备课的要务之一。备课时,老师们琢磨最多的是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方式把学习内容呈现出来,大多数教师都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投入查找资料、制作教具、创设情景、谈话交流、评价激励等方面。

5.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而言,就是要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行为习惯,这需要反思传统,挑战自我,求索新方式,重建新秩序。而教育反思就自然地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的“需要”,老师们写教学反思、写教学案例、写教学论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顺应课程实验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全县各乡镇、各学校积极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2002年底,《二中教研》诞生了,泾河源镇的《泾河教育之窗》也闪亮登场了,《泾源课改》在老师们的期盼中编辑发行了。对这本属于自己的杂志,老师们很是喜欢,每天都有老师送来稿件。市教研室主任宋满林以《泾源课程改革花开别样红》为题,对《泾河课改》的出版和泾源课改给予了充分肯定。原区教研室戴冰青副主任把《泾源课改》比喻为一颗希望的种子,她深切地渴望《泾源课改》这棵幼苗能有更多的人来呵护,能够尽快长成参天大树。目前,泾源七个乡镇,十所中学都有自己编辑的校内刊物。这一本本专集,一份份散发墨香的文集,恰如跃墙而出的山花,为我县课改百花园增添了靓丽的风景

近两年来,我县有30名老师的论文在人教社、语文社等教材出版社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有19篇论文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教育》《宁夏教育》等区内外杂志中发表,有130篇(件)论文、教学设计获固原市“五个百”一二三等奖。2003年12月,又有25篇论文、23节优质课选送参加自治区教育厅质量工程优秀成果评比。伍阳霞、任小萍等老师的实验课获人教社一、二等奖,王慧萍老师的实验课得到区教研室马兰老师的高度赞赏,当作典型课例在《宁夏教育》撰文剖析。这一切都是在课改以后才发生的,而它仅仅才是一个开始。

五、几点体会和思考

(1)坚持不断提高广大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增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感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2)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理解和指导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必须把更新教育观念贯穿到实验的全过程。

(3)坚持教师培训,努力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4)坚持培养课改骨干教师,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坚持民主决策,实地调研,发挥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课改实验工作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5)坚持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和动员,争取社会、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支持与参与,是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组成和力量源泉。

(6)坚持新课程文化建设和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新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根本所在。

(7)坚持实践创新,解放教师思想,增强学习意识、反思意识是课程改革取得预期效果的有效途径。

(本文获2004年固原市“五个百”论文评选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