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东变局带来的挑战和思考

中东变局带来的挑战和思考

时间:2024-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东变局带来的挑战和思考新华社顾正龙2010年年底,始于突尼斯的变革在北非、西亚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诱发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和政治海啸。其二,中国面临存在于国际社会多数意见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之间的挑战。这在逻辑上意味着中国认为国际社会的多数观点和《联合国宪章》等国际关系原则是一致而无矛盾的。其三,存在于中国外交原则立场和国家具体利益关系问题上的挑战。

中东变局带来的挑战和思考

中东变局带来的挑战和思考

新华社 顾正龙

2010年年底,始于突尼斯的变革在北非、西亚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诱发了翻天覆地的社会政治海啸。继突尼斯本·阿里、埃及穆巴拉克、利比亚卡扎菲以及也门萨利赫政权垮台之后,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亦出现严重危机。这场嬗变曾吸引了全世界目光,但一年半后的今天看上去就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了,随着该地区将要新生“自由和民主”这一希望而至的是一个更加混乱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也出现了不稳定因素,中阿关系似乎正在经历困难时期。

一、三大问题困惑中国—阿拉伯国家关系

60多年来,中国一直被视为阿拉伯国家的可靠朋友和坚定支持者。2011年前,中阿关系稳步发展,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发展关系的势头也越来越猛。阿拉伯国家曾对中国羡慕有加,乐意把正在崛起的中国视之为下一个超级大国和经济样板,希望中国能抗衡美国在该地区的霸权。然而突然之间,中阿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不再像过去那样被正面看待,友好中国的形象急剧坍塌,中国作为负责任超级大国的可靠性受到怀疑。很多人正在考虑,不能肯定这个中国就是他们曾想象的作为超级大国的中国。

据阿联酋《海湾新闻报》网站认为,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发生改变的转折点与以下三个重要问题有关:所谓中国对“阿拉伯之春”的负面反应,在联合国安理会“完全出人意料”否决叙利亚决议案,以及中国针对联合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的态度和做法,引起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不满。

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在安理会的否决票被认为是站在叙利亚独裁政权一边,阿拉伯媒体发表的许多文章首次将中国列入了“阿拉伯人民的敌人”新名单,被视为阿拉伯人新朋友的是美国和欧盟而非中国。一些阿拉伯博主甚至提出“中国寡廉鲜耻”的口号,阿拉伯人情绪化地将中国称为“阿拉伯人的敌人”,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遇到的挑战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在联合国就有关叙利亚问题投了反对票以后,确实有部分阿拉伯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媒体对中国表示了不理解,甚至于提出了批评,似乎中国没有展现可以信赖的、负责任的未来超级大国形象。然而,中国的立场首先是基于《联合国宪章》作为当前国际体系的基本文件,无法为强制政权更迭的任何行动提供合法性。其次,中国反对某些联合国决议草案,并不是因为这些草案是由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提出的,而是这些草案本身存在缺陷并需要完善。历史教训表明,强制颠覆政权的后果从来都是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痛苦和灾难。作为一个对于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和平负有关键责任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除了投出否决票的外交举动外,还采取了更为活跃的外交行动,将自己的外交原则立场“嵌入”叙利亚问题的博弈过程中。“嵌入”既是为了体现中国的外交原则,也是为了在未来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利益奠定基础。事实上中国跟阿拉伯国家的很多经贸往来、人员交流还在继续进行当中。而且我们也看到,真正对叙利亚采取强硬态度的阿拉伯国家只是少数,不是多数。有一部分则明确表示不赞成西方对叙利亚的做法;还有一些沉默的国家,沉默意味着这些国家是持保留态度的。

其二,中国面临存在于国际社会多数意见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之间的挑战。传统上,中国在阐释自己外交表态或者外交行动的立场时,一直以同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保持一致以及维护国际关系准则为基本理由。这在逻辑上意味着中国认为国际社会的多数观点和《联合国宪章》等国际关系原则是一致而无矛盾的。显然,至少在叙利亚问题上,多数国家的意见——至少是公开表达的意见与《联合国宪章》是存在矛盾的。

其三,存在于中国外交原则立场和国家具体利益关系问题上的挑战。中国反对外国强制颠覆巴沙尔政权,中国在涉及一国内部事务时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外国颠覆行动,这是中国的外交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在叙利亚问题上,主张颠覆巴沙尔政权的恰恰是与中国能源和贸易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阿盟。否决他们的决议草案体现了中国坚持原则立场的一贯性。有分析认为,阿拉伯社会面对的很多挑战并不取决于政权更迭,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四个国家已经进入过渡阶段,人们提出的问题:过渡阶段之后能否出现代表自由和公平的秩序。在这个问题上,起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地区和国际框架条件。

二、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是中阿双方共同的诉求(www.daowen.com)

分析人士指出,在一个高度敏感且对中国特别重要的区域,倘若中国的形象仅仅是一个遥远的、高高挂起的“无关人员”,则中国既无法为促进地区稳定作出任何贡献,最终也会导致在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不能维护原则的人最终也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小国可以对大多数事情待价而沽,而大国则必须维护自己的行为连贯性和逻辑一致性,因为信誉同样也是一个大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实际上大多数国家在联合国表达的与中国不同的意见并不意味着,国际社会已经形成共识要放弃《联合国宪章》,也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将因此与中国拉开距离。阿盟与中国的关系并非只受到叙利亚一个问题的左右,对于中国来说,加强与阿盟的关系最关键的,肯定不是在阿拉伯事务上事无巨细都赞成阿盟的观点,而是耐心而持续地深化与阿拉伯世界的联系,特别是提高在阿盟的存在。一个真正的朋友,是能够提出不同意见的朋友,而一个重要的朋友,是意见不只是说说而已的朋友。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翟隽作为中国政府特使在中东地区活动,传递的正是这样一些信息。在解决叙利亚危机过程中,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付出的努力表明,中国没有缺席,也不是旁观者,主张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是中阿双方共同的诉求。

中国外交捍卫了和平和各国主权,西班牙《起义报》发表署名文章认为,中国通过安理会否决票捍卫了和平与各国主权,标志着以真诚和尊重各国主权为主的新价值观的建立。黎巴嫩《明星日报》就中国在联合国投票否决有关叙利亚危机的决议草案发表的文章说,虽然否决票遭到了西方的责难,但在许多人的心中,中国是正在阿拉伯世界崛起的大国。中国在中东地区赢得更多的认同主要是因为它的不干涉政策,因为他们还没有忘掉被西方殖民统治和剥削的历史。北约在利比亚的行动让大多数人感到极其失望。外国军事干涉并没有解放这个国家,而是将之推到了内战的边缘。

文章指出,阿拉伯人现在开始转向一个不具威胁的国家,这个国家不强迫别国领导人下台,而是尊重他国主权。经过西方军事干涉后的阿拉伯人现在更喜欢主要依靠“软实力”进行斡旋的中国,这是因为北京被视为一个非意识形态国家,中国的外交政策对于中东的传统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东社会看重他们的文化,不希望模仿西方。

三、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经得起历史考验

中国总理温家宝3月14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要保障平民的生命安全。叙利亚各方都要立即停止对无辜平民的杀戮。第二,中国尊重叙利亚人民要求变革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合理诉求。第三,中国支持联合国和阿盟特使对叙利亚问题的政治斡旋。第四,对叙利亚人民现在遭受的人道主义苦难,我们深表同情,已经并将继续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中国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加紧做叙利亚各方的工作,开启政治对话的进程。

叙利亚危机持续升级,暴力事件不断发生,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制止暴力已经成为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关键,国际社会忧心忡忡。虽然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一直在进行外交努力,但本来就主张通过制裁叙利亚的方式,迫使巴沙尔交出权杖的西方国家开始出现没有耐心的声音。2012年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份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与2月4日在联合国安理会遭到否决的一份决议草案内容相似。在这两次表决中,中国和俄罗斯都投了反对票。有分析认为,从原则上说,中国和俄罗斯并没有拒不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而是提出了更切合实际并有可能取得成效的建议,这里指的是放弃决议中提出的违反国际法的做法,不应要求合法选举产生的总统放弃政权等内容。

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重视叙利亚和阿拉伯人民的关切,致力于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庇护谁,更不刻意反对谁,而是希望通过劝和促谈,为政治解决危机作出贡献。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密集的外交行动,同叙各方保持联系,并多次提出促进政治解决的主张,包括翟隽副部长作为中国政府特使前往叙利亚开展劝和促谈的工作,包括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大使前往地区国家访问,与有关各方沟通并提出中国政府的政策主张,以及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代表李华新大使与阿盟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沟通,这些都是在向世界彰显中国外交在为和平奔走,在为地区问题奔走,在为中阿友谊奔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与世界已经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与中东地区包括与阿拉伯地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中国对这个地区的局势变得动荡也表示堪忧,这是情理当中的,中国为地区局势降温作出的努力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纳比勒·阿拉比2012年5月2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有20多个阿拉伯国家派代表参加的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期间,阿中双方签署了未来两年合作的执行计划以及多项备忘录,涉及工业、冶金和卫生等诸多重要领域,从而推动双边关系深入全面发展。阿拉比说,得益于良好的双边关系,近年来阿中贸易发展迅速。2004年双边贸易额为360亿美元,2011年跃升至2000亿美元。他说,阿中不仅重视发展政治和经贸关系,还在文化和科技等多项领域开展了探讨与合作。他强调,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实现了全面发展,双方将继续深化各领域的合作。

分析家指出,中国跟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有着深厚的基础,有着传统的友谊,不会因为投票意见的不一致,会从根本上影响中阿友好合作关系的存在和继续发展。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的巨大利益正处于迫在眉睫的危险之中。现阶段双边经济关系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将继续发展。中国在与阿拉伯国家关系问题上采取的立场以及相应的外交行动虽然遭遇挑战,却经得起历史考验,而且日益显示出中国外交的成熟和灵活性以及开放性。

四、拿捏好尺度,淡定面对中东大变局

阿拉伯世界出现大动荡以来,中国中东外交总体上把握稳当、得体,无论是对所谓的“阿拉伯之春”的认知上,还是伊核问题上,特别是中国在联合国有关叙利亚问题上投否决票问题上,虽有不同看法,甚至有负面影响,但总体上是正确的外交选择。中国采取比西方超脱的立场,使中国免遭西方的尴尬处境。然而,鉴于复杂和多元的中东局势,对中国中东外交二极化评价越来越明显,外交并没有完全适应中国发展需要,同国际上一些国家比较仍有反差。中国在阿拉伯世界虽然谈不上面临“严峻”挑战,但中阿传统友好合作的环境的变化不容乐观。如何进一步开放式地面对中东乱局,目前似乎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有万全之策,需要淡定和观察,拿捏好尺度,与时俱进地进行适当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