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这列机车的不断推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持续了上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宣告结束,随后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使得中国无论是在社会制度上还是文化思想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人此时才逐渐开始抛弃对西方的偏见,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近代科学观点研究和倡导体育,使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由冲突中不断走向融合,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开始了初步的发展。
一、与国际奥委会建立联系
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最早联系肇始于远东运动会的筹办。远东运动会,原名为“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1911年9月,由菲律宾、中国、日本共同发起成立了“远东业余运动协会”,简称“远东体协”[4]。该会决定每两年一次轮流在远东各大城市举办“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发起人布朗曾向国际奥委会通报了远东运动会的情况。中国在积极筹办和参与远东运动会的过程中与国际奥委会发生了最早的联系,国际奥委会也曾正式通知中国准备参加将于1916年举行的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会议,但最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实现。1920年,国际奥委会致电远东运动会组委会,承认了远东运动会和远东体协。远东体协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发生联系的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1921年,在上海举行第五届远东运动会时,国际奥委会选派了日本委员加纳五郎为代表出席并致词。可以说远东运动会是中国开始迈入奥林匹克大家庭的第一步。翌年,国际奥委会选举中国体育界著名人物第2、第5、第8届远东运动会会长王正延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至此,中国与国际奥委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www.daowen.com)
二、正式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
1924年8月,全部由中国人组成的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上海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不但接管了先前由基督教青年会外籍人士主办的各种体育活动,还组织开展了更多的各种分区比赛、单项比赛、体育训练班等,而且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体协的分会组织。1927年以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相继加入了田径、游泳、体操、网球、举重、拳击、足球、篮球八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其他国际体育组织。第二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宋如海走上了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9届奥运会,这是中国人首次派人出席国际奥委会组织的大型活动。直到1931年,国际奥委会才正式承认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委会,中国运动员随即取得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此时,中国人实现参加奥运梦想的时机成熟了,中国运动员的脚步终于踏上了奥林匹克运动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奥林匹克大家庭。
从刘长春在1932年走上美国洛杉矶运动会的赛场,到1936年国民政府正式选拔和训练运动员以及武术表演团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再到1948年第十四届奥运会,中国共参加了三届奥运会,但面对着衰微的国力、空虚的财政、强敌的侵略、国土的沦丧和腐败的政府这一切内忧外患,中国运动员没有在奥林匹克盛会上拿到一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金牌,以至于一幅外国漫画这样嘲讽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身着长袍马褂、形容枯槁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鸭蛋,画题为“东亚病夫”[5]。体育的落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真实写照,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真实的现实境况。虽然,中国此时已经步入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门厅,但面对灾难深重的国家,中国人并没有在这个大家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