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访谈实录-共同致富的楷模———湾底村

访谈实录-共同致富的楷模———湾底村

时间:2024-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答:果汁绝大部分是出口的,大概占总数的80%—90%,出口的话最少一个集装箱,主要销向韩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比较多,在国内各大超市很少,现在跟光明牛奶公司合作,借他们的品牌,由他们为我们卖货。现在土地产权正在转变,转变后可以交易。新村建设投资2亿元,这些钱绝大部分是由我们的集体企业出的。

访谈实录-共同致富的楷模———湾底村

十、访谈实录

(一)访谈1

时间:2013-07-05 13:45

地点:湾底村村委会

人物:村委会主任胡耀乾

记录人员:肖旭雨、周倩雯、娄洋

湾底访谈

记录内容:

问:我们主要想了解工业、企业,以及村民生活、村庄治理等方面的情况,想了解更多的细节,比如村里1998年引进桑果,目前有多少亩?

答:现在村里有两三百亩的桑地,主要供游客采摘。我们2010年下半年进行重组,本来是集体企业,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村办企业。现在我们村自己留了30%的股权,70%由经营者经营,这样就保证我们村一年的收入稳定。这个模式,也不单单是这一家企业,还有2家企业也是这样子。然后就是桑果这个东西生长比较快,它是当年种当年收,生长周期短,效益高,桑果数量大的话,再发展也还来得及。我们绝大部分桑果汁是外贸的,以后继续发展的话就发展到空气比较好的山区里。我们村里的桑果主要是让游客来采摘,现在已经举办了10届桑果节,就是2004年开始的,也兴办了旅游公司,主要是农民心地比较善良,人家城市里的人来了采几颗吃吃就采几颗,后来人多了,游客不仅自己吃还会带回去,村民就有卖钱的想法了,因此我们成立了旅游公司——天宫庄园,成立后我们是由自己经营,从1998年到2004年,宁波城里在卖的都是我们这里出的。后来随着交通事业的发达,食品卫生素质的提高,市民就希望自己到农村来采摘,这样比较卫生一点,再加上现在私家车也比较多,所以我们就开始卖门票,门票以后每一年加5元,到2012年我们的门票是60元钱,这样一来,带动了我们的生产发展。

问:种植桑果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以怎样的模式运作的?

答:原来我们在村里自己种,再让游客来采摘,采摘了以后,因为游客一般都是周末来这里采摘,从周一到周五,桑果成熟比较快,周日采完后,周一就没有了,周二、周三、周四说不定又开始发芽,不采摘的话要掉下来,掉下来就浪费了,所以说我们那时候就办了加工厂,也就是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这样就用桑果来加工桑果酒。大家平时喝的红酒葡萄酿制的,而我们的就是桑果酿制的,酿制过程一样的,葡萄酒有白色、红色的,而桑果酒是紫的,颜色比较好,所以说我们这样的也叫葡萄酒,只不过我们是桑果干红葡萄酒。这个是一种,还有一种是浸泡成的,用白酒浸泡,再一种就是榨汁以后,做成果汁,做这个数量比较大,像这样一瓶,我们出厂价8元多一点,252毫升,在香港卖24元,因消费者阶层不同定的价钱也不一样,果汁营养比较好。

问:桑果汁做了这么多年,市场的反馈信息怎么样?

答:果汁绝大部分是出口的,大概占总数的80%—90%,出口的话最少一个集装箱,主要销向韩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比较多,在国内各大超市很少,现在跟光明牛奶公司合作,借他们的品牌,由他们为我们卖货。

问:在出口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比如国外的质量标准高、反倾销之类的?

答:我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没有什么质量问题,所以说基本上不会遇到反倾销之类的出口问题。

问:为了避免桑果种植的季节性限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为了保证每一天都有水果可以采摘,有东西可以摘游客就会来,所以我们从桑果、蓝莓、葡萄、梨、草莓、杨梅、无花果、金橘,一年轮一圈,提高“三产”收入。

问:有没有想过在其他的地方复制这种发展模式?

答:这个东西很难做。我们附近有一家做空调的奥克斯,他们造过汽车,造成了,但投入得很多,也很难管,所以,不一定是到哪里去生产就能成功的,这个东西很难做。我们在其他地方投资也是要在比较稳定的工业园区,不可能到小山村里去搞。作为投资,一定要有钱挣,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我们现在是在发展自己的村庄,这里也有好多商机,自己搞好了,以后有能力再投资。

问: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股权是如何分配的?

答:股权的分配,我们是定个人股51%,集体股49%,跟企业不一样。我们周边地区有好多社区,他们的土地被国家征用以后,旧城改造,都搬到社区里面去,村庄也取消了,村民变为了居民。其他村庄合并了以后,70%是个人股,30%是集体股,他们的集体股主要是用于平常的办公,社区里面也有搞清洁卫生、绿化之类的,这些都要钱的。他们70%是分给股东的,每个股东2500元一年,我们村是加强集体经济发展,所以集体股要多一点,主要是用于发展再生产。他们每一年是把70%的钱拿来分光,我们2012年人均是4500元,2013年是5000元,一个股东是一股,股权不能转让,在世时必须自己用,过世后可以继承给后代。

我们还有一个举措就是新村建设。原来我们是有8个自然村,现在我们保留了一个自然村,其他7个拆掉,比我们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早了2—3年。我们的目的就是改变村民的居住环境,于是就请了同济大学城市设计院做了两个规划,一个是村的总体规划,一个是新村规划,花了50万元钱。做规划时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对村民家里的老房子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就是造房子,造了两年,2004年造好,2005年开始分房。分房子跟城市里差不多,都是抽签,抽签决定住哪层,套间比较多,随村民自己挑选。所有房子只给村民,不对外销售,不是商品房,人均有80平方米,每人大概2—3套。现在土地产权正在转变,转变后可以交易。现在我们这里的孩子结婚都不用愁房子,打消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新村建设投资2亿元,这些钱绝大部分是由我们的集体企业出的。所以说现在一个村庄要搞得好的话,得有这种集体企业。如果是民办企业,村里的路坏了要修让企业老板拿钱出来,第一次他们会拿出来,当他们碰到难题的时候,你不帮他解决的话就不好说了。唯有集体企业赚来的钱归集体,什么公益事业都可以做。

问:如今的湾底村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通过资料收集发现湾底过去也是比较穷困潦倒的,能跟我们介绍下湾底的历史状况吗?

答:那时候每个村庄一个姓,叫生产队。主要种稻,吃饱饭也很难说,是按口粮算的,一天9两,一个月28—29斤米,不像城市里的人有粮票,那个时候米是一毛三分八,很便宜的。那时候农民生活很苦,会断粮,只好吃大麦,但大麦不好吃,太硬。20世纪80年代,土地开始承包,粮食可以买卖,家里多出来的粮食去卖也没关系。当时这里的人均是一亩土地,都种水稻蔬菜不好种,每个人都有自留地,但是不能多种,多种会被刨掉。

1982年,吴祖楣担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村子在他的带领下慢慢发展起来。在“文革”的时候,他也受到了一些迫害。打倒“四人帮”以后,他有了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把老百姓生活搞上去的想法。他曾经将“穷则思变”四个字写在窗上,然而毛泽东语录里应该还有后半句“要干要革命”,他没写,因此在“文革”时就被“打倒”了。“文化大革命”后,为改变村里的状况,就搞集体经济。在1993—1994年的时候,原来的村办企业都转制了,但吴祖楣不支持卖村里的企业,他的决心就是我要好好地做,带领老百姓把自己的村子搞好,实现共同富裕。那时候他既是党支部书记,又是厂长,更重要的是他也是一名供销员,是之后带领村里的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村原来隶属下应公社,后来叫乡,现在叫街道。原来下应公社的时候我们叫五一大队,一个公社19个大队,我们是最穷的一个。到20世纪80年代,农业起步,引进先进的理念,慢慢搞起了农业科技,这样慢慢发展起来。农业兴起以后再搞工业,工业搞好以后,反过来再反哺农业,再以农业为基础发展第三产业,现在的旅游业是我们村新的经济支柱。

(二)访谈2

时间:2013-07-05 9:40

地点:景区入口凉亭

人物:外来务工人员李大叔

记录人员:肖旭雨、沈洁、娄洋

访谈外来务工人员(www.daowen.com)

记录内容:

问:打扰一下,大叔,我们做个采访,能问您几个问题吗?

答:呵呵,你们问吧,不知道我答不答得上来。

问:大叔,您贵姓?您是湾底村村民还是外地人啊?

答:我姓李,要真是湾底村民就好了哦,我是距这里还有几十里地的外地农村的村民,我在这里当保安,这边可以通向景区里面,不让外边的人进来。

问:是李大叔啊,您感觉湾底村怎么样啊?就是好不好,富不富裕啊?

答:年轻人,我跟你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农村活了大半辈子了还真没见过农村搞成这个模样的。你看他们的别墅,他们的小区,我还听说他们每家都有好几套房呢,还每年发钱,发东西,组织老人去旅游。湾底是个好地方咯。

问:李大叔,在湾底的外地务工人员多吗?

答:好多都是外地过来的,我认识的有安徽的、江西的,都是从很穷的农村过来在这里打工的,有的人在这里一待就是10年啦,有的刚来时候还没有结婚,现在小孩都快10岁了。

问:您觉得他们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好,那么富有?

答:这个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他们有钱吧,办法多。

问:您觉得这边文明程度怎么样?比方说,公共卫生、财产安全等方面?

答:跟我说文明我说不太清楚,卫生嘛,很好的,你看那边都是垃圾桶,整个村子隔不了多远就有一个垃圾桶。这里本地人不乱扔垃圾的,外地人也养成了不乱扔的习惯。财产安全得很嘞,这里的人都很富裕,不会干小偷小摸的事情,好多外面来打工的人有时候摩托车放在外面不记得锁了,一整晚都没事。

问:大叔,您在这边生活还习惯吗?村子对你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态度怎么样?

答:呵呵,这里的环境好,生活得很习惯,我这个工作就是有点闲。村子逢年过节都会给我们礼物的,有时候果子熟了也要分点给我们尝下,好多人都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哟。

(三)访谈3

时间:2013-07-05 10:30

地点:湾底村村民小区

人物:当地村民王阿姨

记录人员:肖旭雨、肖洒、何璐琦

湾底村采访人集体合照

记录内容:

问:王阿姨您好,您在湾底村生活了这么多年,感觉湾底村变化大吗?

答:这个变化是很大的。我在这个村生活了几十年,刚开始还是很苦的。几十年前这里和别的地方没什么两样,都很穷,以前我家里的房子也是很破旧的。这里的路也不好走,坑坑洼洼的啊,地也不多,种地的粮交一部分给国家,遇上灾年什么的,还吃不饱饭,哪能跟现在比呀。你看我们的小区还是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的。现在也不种地了,家里人都在村办的企业上班,我们自己也有股份,做不做事都有分红,我自己一般待在家里做些家务什么的,有时候出去旅游什么的,村里每年也会组织我们出去一两次的。

问:湾底村现在变得很富裕,您认为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我认为村里变好了,一个是要感谢我们的书记吴祖楣,他为村子做了很多事情,当年村里的一些破产企业收归于村子后,是他把这些企业做起来的,他带领村子发展企业,还给我们股份,带着大家种桑果,现在还种了好多其他的水果,城里人特别喜欢上我们这里采摘新鲜的水果,有人买,我们的收入就高了,这个比我们以前种地的收入要好得多啊,大家伙都尝到了甜头,有了干劲,都愿意听书记话,跟着书记走,觉得书记带我们走的路是对的。后来,城里来的人多了,书记又带着我们搞起了旅游。除了摘水果,游客还可以在这里参观、钓鱼、烧烤,也可以在这里住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村里的地大家一起种,只能种粮食,不能种其他的东西,种了很多,有时候却吃不饱,那个穷的呀,想想还是现在好喔。

问:现在你们都不种地,地由村企业集中经营,以后你们老了怎么办,像城里人一样有退休保障吗?

答:村子里的,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就那么几亩地,现在村子在统一管理,效益高些。我们把土地租给村里,村里给我们村每人10万元钱的股份,每年的分红足够一个老年人的花销了。另外除了分红,老年人还可以领到村子发给他们的养老金,老人基本上还可以存钱,各方面待遇很好,就算老了我们也不会担心生活问题。

问:村子会经常给你们举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来丰富你们的精神生活吗?

答:活动嘛,其实可以说是天天有,比如这个星级家庭评比,就要求我们天天要把个人卫生、生活安全方面搞好,要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个个都争先赶优。这里经常会举办一些活动,比如桑果节,许多外地人会过来,我们也会参加。老人还有专门的活动室,看书、玩牌、下棋,气氛还是很好的。

问:现在我们国家提出了“中国梦”,您认为自己的“中国梦”应该是怎么样的?

答:我觉得我们村的生活已经很好了,现在我们可以说就在“中国梦”中了,不过我相信,我们村的“中国梦”会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