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出现场-库艺术. 13

走出现场-库艺术. 13

时间:2024-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Out of scene走出现场文_田萌“计划”就像一份工作或一项工程,设定的条件亦如工作制度或工程指标。所以,在实施之前,我们将其称之为是“一个在设定与不可预设之间的行为艺术计划”。计划已经完成,身体走出了那个现场,也留给我们丰富的创作文本。周斌行者行为7月2日过程:在一座煤山的脊梁上行走,将其波浪形的顶部走成平滑的曲线,历时70分钟。

走出现场-库艺术. 13

Out of scene 走出现场 文_田 萌

“计划”就像一份工作或一项工程,设定的条件亦如工作制度或工程指标。创作是自由的,也是被强迫的,甚至被强迫的紧张感覆盖自由感——这也正是计划的张力所在。所以,在实施之前,我们将其称之为是“一个在设定与不可预设之间的行为艺术计划”。《30天》已经完成,周斌对计划的成果是肯定的,他说:“计划执行中,收获已超我的预想,不仅指作品,是对自己今后的整个工作与生活如何更有效地展开有了新的设想。”严格地执行这个计划,是周斌对自我创作能力极限的考量,也是一次炼狱体验。可是,我们没有看到周斌达到极限的状态,恰恰相反,他总能从所处环境中发现可汲取的创作元素,并及时将其转换为艺术的语言。在此,“环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一只偶然出现的蚂蚁,一颗覆盖在白色涂料下面的锈钉,也可以是798艺术区、一座煤山、一段铁轨等,它们没有什么既定意义等待表达,但他们随时都可被转换成艺术的语言。这构成了该计划的现场,构成了身体“表演”的现场。在一个注重直觉与体验的艺术家的创作中,蚂蚁、锈钉、煤山、铁轨等不仅是通过它们的材料性而被转换成艺术的语言,它们也通过自身的语言性确认了身体的存在。而意义就在身体与环境对话的过程中生成。计划已经完成,身体走出了那个现场,也留给我们丰富的创作文本。接下来,我们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个案,在现场之外来展示其成果,讨论其意义。

最后需要说的是,这个计划是由料阁子17号、库艺术杂志主办,得到多家媒体支持及诸多朋友们的帮助下才完成的,在此,我们要对他们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于重庆巴南(www.daowen.com)

周斌 一粒米 行为 6月30日(第9天)过程:在住处角落里发现一粒米,背对煤堆旁的铁路用力把它甩出去,再努力找回来。随笔:作品做大不容易,做小更难,而做不以话题讨巧的小作品尤其难。这粒蒙满灰尘的一粒米在我偶然看到它时被感动了,它本是被忘弃的,当被我再次丢弃,能否再看到它?

周斌 行者 行为 7月2日(第11天)过程:在一座煤山的脊梁上行走,将其波浪形的顶部走成平滑的曲线,历时70分钟。随笔:在住处的后面有一座煤山,第一次看到心里便被它庞大而静默的身躯所触动,我想我需要有一件作品与它发生关系。70分钟,我在它的脊梁上疲惫行走,改变了它的曲线,而它用深沉的静默衬托出一种乌托邦的情绪,超越观念的诗意气质。这段时间类似闭关修行的创作状态,让我体味到庄子的“心斋”之说,用气息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名称是构成作品含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与邵译农聊天时他突然说出的“行者”一词被我捕获,我直觉,它是这个作品最贴切的名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