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究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究

时间:2024-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种需要理论”作为重要的激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但“90后”学生干部对传统激励方式认同感较低。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究

基于“三种需要理论”视角下的“90后”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探索

邹 俊

摘 要:以显性激励为主的传统激励手段已不适应当前“90后”高校学生干部的激励管理,以“三种需要理论”为指导,完善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对促进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三种需要理论,要在学生工作环境中为学生干部设置目标、赋予权力,通过目标的实现获得成就感归属感,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学生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种需要理论 “90后” 学生干部 激励管理

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当前,价值多元化、选择多元化已成为显著的时代特征,如何增强“90后”学生干部队伍凝聚力、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培育学生干部归属感,对锻炼学生干部能力、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实现学生工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种需要理论”作为重要的激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三种需要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三种需要理论”又称“成就需要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1917—1998)等人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而且人的社会性需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育等。很难从单个人的角度归纳出共同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求当然就不同,所谓“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他认为,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个体最主要的三种需要是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亲和需要。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是指达到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需要;权力需要是指(need for power)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欲望;亲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也称归属需要,是指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这三种需要是平行需要,但在需要结构中有主次之分,作为人们的主需求在满足了之后往往会显示更多更大的满足,即拥有权力者更追求权力,拥有亲情者更追求亲情,而拥有成就者更追求成就。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世界形势、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上因素相互交织,给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很大影响。“90后”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正日趋全面,他们具有价值观多元化、信息行为显著化、思想行为较独立、权益意识较明显、成就动机及实践能力较强等特征,追求自己的个性,对待传统荣誉的态度发生改变,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法在很多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阶段。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新形势下将“三种需要理论”引入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工作,发挥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高校要运用“三种需要理论”及方法,通过具体措施将其运用到学生干部激励管理工作中,努力提高学生干部激励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进而促使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工作走上科学规范之路。

二、“90后”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

当前,“90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干部的主体,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管理中开始崭露头角,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动机不纯、作风不正、自我约束力不足、情感脆弱、意志不坚等。加上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高校原有的激励方式已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激励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认为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学生工作者认为学生干部职位是自己通过竞选得来的,学生干部理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靠“个人觉悟”积极工作,不需要进行激励或者只需要很少激励。此外,因为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在学生干部的激励方式、激励内容、激励程度上因指导教师而异,随意性较大,缺乏关于学生干部激励管理的系统说明与规定,缺乏延续性。

2.激励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

根据激励管理理论,激励可以分为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两种。部分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对“90后”学生干部进行激励管理时,沿用的仍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生激励管理办法,采用加分、评优、入党优先等显性激励方式,忽视了隐性激励。但“90后”学生干部对传统激励方式认同感较低。此外,这种显性激励的时间均集中在学期末或学年末,缺乏及时性,影响激励效果。

3.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性和公平性

激励需要依据,依据源于考核。当前高校对党团学组织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对部门、系统的考核,缺乏针对学生干部个人的考核或者缺少可量化指标。此外,一些高校的激励制度和标准不规范,评价随意性较大,在具体激励时也没有对外适度公开,一些学生干部对此反映茫然。有劳动或付出,却得不到尊重,干多干少一个样,使他们不能依据激励标准和激励制度来改进工作,缺乏公平性,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三种需要理论在“90后”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是指利用满足学生干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某种需要来激发学生干部的动机,发掘其内在潜力,开发其能力的一种管理工作。依据管理心理学,人只有在受到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产生最高的学习、工作效率。(www.daowen.com)

根据三种需要理论的基本原理,完善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就是要在学生工作环境中为学生干部设置目标、赋予权力,通过目标的实现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产生一股强大、持续的内驱力,最终达到自主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的目的。

1.建立科学的学生干部评价机制,合理设置目标,满足成就需要

建立科学的学生干部评价机制,即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学习成绩、文化素养、同学关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内容进行全面评价;同时,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办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互结合,使学生干部工作的质与量都体现出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设置工作目标,即通过目标激励使学生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学生干部的执行目标取得一致认同,使学生干部在执行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自我控制,独立自主地完成个人目标,获得个人成就感,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提高工作积极性。

2.充分授权与肯定,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满足权力需要

学生干部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授权。被授权的学生干部由于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也愿意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目标负责。同时,学生干部得到了充分的授权,工作便有了一定的主动性,自信心、成就感、事业心也会增强,自然也就会竭尽全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使被动服从转为主动合作,其工作也会进入良性循环。在学生干部工作过程中,教师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关注,以激发学生干部持久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尊重学生干部个性需要,做好学生干部职业生涯规划,满足归属需要

学生工作作为大学生锻炼提升自己的平台,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开展工作技巧、交往礼仪、公文写作等知识的培训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干部工作交流会,由优秀的学生干部介绍工作经验。老师要与学生干部多交流、多沟通,倾听其心声,关心他们日常生活及心理状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给予细致关怀,排解学生干部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让他们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健康成长,增强归属感。

当前“90后”大学生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干部的主体,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90后”学生干部队伍并保持它的战斗力,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工作。只有正视“90后”学生干部的特点,做好干部激励调研工作,在三种需要理论的指导下做好干部激励工作,管理和培养好学生干部队伍,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示范性,才能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凤平.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管理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2]余海波,伍秀君.“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3]王世威,杨枝茂.个性化激励在管理高校学生干部中的运用[J].北方经贸,2010(3).

[4]宗彪,刁志强,等.高校学生干部激励中所存问题及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注释】

[1]校方已经尽到了注意义务,那么此时的理赔应当为实现公平责任的补偿;校方未尽到注意义务,则应当对学生方进行赔偿,此处用词存在的区别基于责任归责机制的不同所引起。

[2]即无过错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