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点和解决办法
高 云
摘 要: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大,国家进一步加大了高校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广大贫困生将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而贫困生认定是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和关键,如何通过合理的认定方式使经济资助更具针对性和公平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贫困生认定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中存在的贫困生数量也急剧攀升。数量庞大的贫困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高校工作的重点。如何落实国家的政策,将党和国家的雨露甘霖一滴不漏地撒到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身上、渗进他们的心田,使之化作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思想动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工作是经济资助工作的基础
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基本建立起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资助。面对如此细致而全面的资助政策,对贫困生实施援助的基础工作就是如何对贫困生的身份进行确认。它主要包括制订科学的界定标准和有效的甄别程序,只有制订了科学的界定标准和有效的甄别程序,学校才可能对每个申请贫困资助的学生进行准确的甄别,进而确定出最需要扶助的贫困生群体。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微观上,学校各项教育援助工作将正常有序地进行;宏观上,各种教育援助方式间将真正达到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的效果。
二、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认定实施办法。从理论上讲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应当无懈可击,不论是名额分配还是评选细则的制定,都是严格按照国家文件精神来设置的。但现实中操作起来仍然会发现漏洞。
1.家庭信息来源的不准确性
学校认定的依据之一是《高等学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其中前一张表由生源所在地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后一张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但是,不少地方出具的证明存在一定水分。有的因为出具证明的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使证明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有的因为学生家庭背景雄厚,取得一纸证明犹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相反,一些家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真正贫困学生却不一定能开出证明。并且,对刚入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学校不知底细,仅凭本人申请和地方证明进行认定难于做到准确无误。
2.贫困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建立在学生个人申请的基础上,而部分贫困生往往不愿意主动说出自己的难处。贫困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经济上的窘迫使他们总感觉低人一等,在同学中抬不起头,加之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对现代生活的了解也比较少,于是容易自惭形秽,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贫困生往往不愿意与别人谈论自己的家庭状况,更不愿意公开求助于学校、老师和同学,而是把困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他们缺乏坦然面对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在寻求和接受资助时,常感到人格受到了伤害。他们认为接受了别人的资助就越会被人瞧不起,于是宁可自己艰苦些也不愿意轻易求助。而且,根据文件精神,贫困生认定的结果需要进行一定范围的公示,这本来是工作透明、公平的表现,但却也成为部分贫困生不愿自愿申请的一个原因。
3.助学金的利益驱使
贫困生认定结果是发放国家助学金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因此,进入贫困生信息库之后获得助学金的机会也就越大。而助学金金额庞大,一等助学金甚至超过了高校“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传统荣誉称号的奖励,无形中使不少学生产生“自身再努力也不如当个贫困生实惠”的错误思想,冲淡了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的传统荣誉,投机取巧想尽办法争当贫困生,严重影响了贫困生认定的真实性。
基于以上原因,基层学生工作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排除少量贫困信息虚假的情况,让贫困生认定更公平、更透明,让有效的资源最终能落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三、解决办法
1.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正义感
要解决当前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各种困难,我们必须首先做好诚信教育工作。从学生入校开始,我们就要加强诚信宣传力度,在学生中形成诚信的共识。这样才能在自愿申请和民主评议阶段尽可能地获得真实信息。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勇于揭发同学中弄虚作假的现象,学会关爱他人,有意识地向老师反应身边同学的困难,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
2.通过个别谈话提高工作的准确性(www.daowen.com)
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个别学生是需要通过辅导员单独谈话来进一步掌握家庭以及个人信息的。大致需要了解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将这几点作为谈话概要,通过纲要来折射、引导、掌握更多的信息。
(1)自然地域性信息。这部分主要从生源地判断学生的经济状况。一般来讲各个省区都有一定贫困地区,比如辽宁省西部,中部的河南,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西、江苏北部等地区。重点集中在西部的贵州、甘肃、陕西、云南、西藏等地,贫困县高达几十个。这些地方的学生家庭经济的压力一般都较大,偶尔还会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
(2)家庭组成。家庭成员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生产者,这部分内容需要展开询问,因为这是估算学生家庭经济水平的关键。一般来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六人的居多,大部分是父母加老人还有两个兄弟姐妹。在家庭成员中一般是老人患有慢性疾病,父母中有一人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得过重病,兄弟姐妹都在读书,家里有外债。
(3)家庭收入来源分析。如果是务农的家庭,我们应考察以下内容:家中主要的农作物,规模多大,收入如何;是种植经济作物或是饲养家禽;家中是否有人外出打工,比如爸爸或者哥哥在什么城市做什么工作;其他家庭成员是否婚配,是否已经获得固定工作与收入,收入如何;有无比较富裕的亲戚愿意资助该生的大学生活,或者其他社会性的慈善资助。
(4)学费来源分析。学费来源分析内容有:上缴的学费如何筹措;其中自己家里负担的有多少,朋友亲戚借的有多少;目前家里的生活费需要多少,每个月能提供多少生活费;家里人每年的医疗消费大概要多少;兄弟姐妹们都在接受什么阶段的教育,是否获得资助,比如上大学的是否办理了助学贷款、中学是否有资助等。
(5)突发事故的考虑。突发事故的考虑包括与自身生活关系紧密的因素:对家庭经济状况起决定性作用的成员去世;家庭成员得重病因此而来的巨额医疗费;父母下岗;其他如参与传销或者生意场上导致的赔本;破产;自然灾害;等等。
(6)资助部分的考虑。对老生来讲,要适当参考学生上学年的受助情况,包括“奖、贷、补、助、免”各个方面,并着重观察在一系列的帮扶下,家庭情况是否有好转,同时针对现在的情况进行贫困生信息库的调整和更新。
通过深入细致的谈话,辅导员老师能更加准确地分析与掌握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在进行贫困生认定的时候提供相应的可靠信息,使程序化的工作更加人性化,同时也可以进行贫困生的励志教育。
3.动态管理,定期复查
通过贫困生认定建立起的信息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学生家庭情况的变化实时更新,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一方面保证需要帮扶的学生一个不落,另一方面也保证帮扶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同时学校应落实虚假贫困生的惩罚制度,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威慑力。认定过程中如有弄虚作假,一经核实即取消认定资格并追回因虚报而获得的各种资助,并且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
总之,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去精心处理贫困生认定工作,完善包括前期调查、认定和后期监督处理的系统工作,从而将资助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保证国家帮贫助学政策的顺利实施,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晴.高校贫困生认定的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9(8).
[2]谢玉辉.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J].科技教育,2009(10).
[3]李荣秀.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认定难的问题[J].网络财富,2009(5).
[4]祝凤清,彭永清,龙兴云.浅谈高校贫困生认定[J].科教文汇,2008(7).
[5]王红旗.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对策与新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9,2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