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长效运行机制建设的思考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长效运行机制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4-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的广泛参与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持续有效发展的基础。再次,志愿者组织的活动“运动化”。基于此,针对如何建设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长效机制的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长效运行机制建设的思考

大学志愿者组织长效运行机制建设的思考

王凤竹

摘 要: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对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实践发现,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其长效机制的运行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培育志愿精神,营造志愿文化创新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文化;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 志愿文化 长效运行机制 建设

当前,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扶持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建立,并促进它的发展,我校更是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大学生的广泛参与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持续有效发展的基础。首先,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众多,但是人均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较短,长期坚持志愿服务的人数并不多。其次,志愿者组织大多由团委包办,大学生缺少自主权。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大多由团委统一管理,大学生只是响应号召、完成任务,在参与过程中缺少自主权和发言权,缺乏主动性,参与和创造的动力不足。再次,志愿者组织的活动“运动化”。一些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缺乏连续性,并且对志愿者没有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志愿服务有时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让志愿者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此外,志愿者组织不能充分满足志愿者的参与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没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志愿者的心声和意见得不到及时和充分的重视,没有足够的学习培训和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基于此,针对如何建设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长效机制的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育志愿精神,营造志愿文化

首先,只有改变志愿活动“运动化”的现状,改变志愿服务重活动而轻精神培育的倾向,营造良好的志愿文化,才能保障志愿服务组织的长期良性运行。关于志愿精神有多种不同的表述,中国志愿者协会将中国的志愿精神定义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四个方面。在学者的观念中,志愿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人的一种天性和本能的体现,是一种利他主义精神力量,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同情、关爱、悲悯和尊重。这种天性和本能也是需要激发、丰富和升华的。志愿精神离不开人为的培养、构建,离不开长期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同时也需要志愿者自我修养的提高,形成一定的心理认同和相应的价值观。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必然唤醒志愿者的主体意识,可以有效地增强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保组织中的志愿者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从而为持续深入的发展志愿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自觉的意义上讲,大学生志愿者对自身所处的文化认识得越深刻,就越能解释自己为什么愿意加入志愿服务组织,越能加深自己的角色认识和文化认同。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对志愿文化和志愿精神理解得越透彻,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才越强,自愿行为才越持久。

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校团委通过制度化的举措经常进行志愿精神的宣传和教育,组织各种校内外的志愿公益活动,把志愿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浓郁的志愿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思考,并向国外大学学习,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德育课教学相结合。这种良好的氛围对于我们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志愿文化的精神内涵可视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培育志愿精神也就是要培育志愿者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让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平等待人,维护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观,才能促进人类更好地发展。

最后,要重视公民教育。受到完善教育的大学生应当是一名合格的公民,也理应具备较强的公民意识。只有启发大学生责任和权利意识、自主意识与奉献精神,才能使其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和合格的社会成员。通过公民教育,可使大学生有维护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自觉性,能自觉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谋求公民应得的福利,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

二、创新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文化(www.daowen.com)

社会学功能主义学派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存在都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需求,因此,志愿者组织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现实需求。大学生在志愿组织中形成了文化自觉,随即产生文化自信,这样大学生志愿文化对社会文化就形成了辐射作用和影响力,能有效促进志愿者组织在宽松、自由、和谐的志愿文化中得以长效发展。而这样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文化。

管理学角度来看,志愿者组织的主体是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既要强调群体活动,又要提倡学生自愿参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才能更好地施展他们的才华。所以在志愿服务的项目选择上要有所侧重,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长期的建设和坚持。

另外,学校应鼓励由下而上自发地成立各种志愿者组织,动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而团委只是做协调、服务和指导工作,并且,要讲究品牌化管理和科学化建设,保证内容的丰富,通过互动交流等方式创造出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机制和文化氛围,极大满足每个参与者的精神需求,保护每个志愿者的参与热情,通过民主、公平和透明的政策和制度来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文化目标的实现。志愿服务只有成为志愿者自愿参加的富有乐趣的活动,才能产生长久的吸引力。

三、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除了组织文化,一个组织没有严明的组织纪律,组织目标也很难实现。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志愿服务组织才能够长期良性运行。目前对于建立激励机制都没有过多的争议。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张瑜服务队这一志愿服务组织为例,学院为每个志愿者建立志愿服务的档案,统计他们的服务时间,每学期举办两次志愿者总结交流会,并进行服务时间统计公布。在一年的志愿服务期满之后,学院发放志愿者证书并评选先进个人。不仅如此,学院在学生的推优评优、评选奖学金、入党、综合测评和就业推荐等工作中重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形成鼓励志愿服务的优良外部组织环境,维持志愿者的热情,提升志愿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举措对于他们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除此以外,志愿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应当把学习培训作为激励机制中的重要部分。学校要重点培训大学生志愿者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社会资源的运用能力、解决和管理冲突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多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经常性地进行志愿服务经验交流、小组讨论、个案研究和朋辈辅导也能较好的提高志愿者的服务素质,保障他们学有所获。

对于是否建立约束机制,各方面认识不一致。因为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志愿行为,但是如果不认真对待,不严格要求,志愿服务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这就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来保障。一方面是坚持考核和评估,评估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效果及时总结,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对违反志愿者手册中纪律的志愿者应当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给予他们相应的处分,让大学生志愿者形成对服务对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吴鲁平.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2]田军.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