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
【案例呈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最初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在60年代初掀起初澜,“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席卷全国的狂潮。毛泽东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成为一个历史时期内城镇知识青年的座右铭。从1962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曾有17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批发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指出:“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下乡上山”的概念。1965年后,因强调“向山区进军”,才把它颠倒过来,称为“上山下乡”。
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人生道路,还牵涉到了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当知识青年下到广大农村后,又使为数众多的农民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当知青运动成为一个过去时,许多人开始了反思。然而,不管如何评价这场运动,我们都不应忘记知识青年们对社会的奉献。知青中许多人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创业,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农村、边疆,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摘编自《党史博览》,2004年第1期
【案例讨论】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造成的后果有哪些?
【案例点评】(www.daowen.com)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一度涉及千家万户,对青年一代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于解决城镇部分青年就业问题、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发生扭曲,由安排知识青年就业的一项举措,变成了“文革”这场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导致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混乱。在“文革”中,广大青年学生出于对党和毛泽东的信赖以及防止国家改变颜色的真诚愿望,走上社会,揪斗“走资派”,停课闹革命。虽然中央一再重申复课闹革命,然而此时的青年学生已分不出正确与错误的界限了,“革命到底”的决心使他们仍然滞留在学校外面,进行所谓的“革命”。同时,由于招生考试制度的废除,积压在校的初、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多。据统计,1966—1968年三届初、高中毕业生总数达1350万人。而国民经济又全面衰退,造成大多数工矿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无法大量招收新的职工。这样,大量的中学毕业生实际上已经成为城镇的剩余劳动力,成为学校和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规模空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毛泽东的号召下骤然兴起,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政治风浪。1969年城镇知青上山下乡人数达260万人,创造了知青上山下乡人数的最高纪录。
导致这场运动的根本原因,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1953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并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国家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人的身上的策略,这引起了毛泽东的忧虑。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认为,过去17年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世界观也是资产阶级的。因此,有必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再教育”,补上“同工农群众相结合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这一课,彻底杜绝资产阶级情调与修正主义的腐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成为防修反修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造成了影响深远的沉重后果。第一,它加剧了“文革”造成的教育中断,耽误了一代青年的学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文革”中我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专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使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人才奇缺的问题。第二,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所执行的一套“左”的指导思想和做法不得人心,不但给国家经济带来重大损失,而且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文革”期间,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青共支出100多亿,但并没有真正解决知青就业问题。对于大量的知青下乡,农民是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接受的,在那些人多地少的地区,由于安置人数过多,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形成了知青与农民争工分、争土地、争口粮的状况,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第三,给知青在思想、文化上、个人生活等方面带来种种不幸。虽然上山下乡的实践使广大知青得到了一些有益的锻炼,但由于务农岁月的年复一年,知识无可发挥,使得知青在返城前差不多变成“文化农民或文化农工”,过早地失去学习的机会,造成知青先天性“营养不良”,这必然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机遇和范围。
对“文革”中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做政治运动来搞的做法必须否定。但对知青们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在艰苦的环境和国家民族所处的逆境中,他们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农村、边疆,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对此,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教学建议】
本案例适用于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部分的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动机及其危害。
【注释】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539、540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