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遵义会议:关键一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

遵义会议:关键一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

时间:2024-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他们的赞助,遵义会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在十年动乱中,毛泽东又说:“遵义会议王稼祥投了关键的一票。”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可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历史在这里选择了毛泽东。

遵义会议:关键一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

四、遵义会议上“关键的一票”

关键词:遵义会议毛泽东红军

【案例呈现】

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时,我党和红军的命运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严重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开始长征。长征途中,“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博古李德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时,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损失惨重,士气十分低落,领导集团分歧严重,而敌人已调集40万军队,准备围歼向湘西转移的红军,形势十分严峻。12月,红军进入湖南通道县,中央在这里举行了军委扩大会议,讨论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问题。毛泽东提出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以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这个主张得到王稼祥、周恩来张闻天等人的赞成。于是,红军立即由湖南进入贵州黎平县,在这里,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会议,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新的行动方针,放弃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并确定适当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五次反“围剿”及长征以来的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王稼祥在长征途中,因伤痛缠身,不能承担具体工作事务,但他仍然视革命事业为第一生命,关注和思考如何摆脱困境,使红军转危为安。他觉察到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必须下决心来一个根本转变。在红军长征途中,王稼祥积极主动地做了许多工作。他首先与毛泽东沟通思想,向毛泽东倾吐了自己的担忧和疑虑。他说,如果这样下去,红军就不行了,要改变目前危急局面,必须纠正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改变中央的错误领导。毛泽东很赞赏他的想法。接着,他又把自己的想法和毛泽东的观点,同张闻天交谈,取得了一致意见。他还利用各种机会,找了其他一些负责同志交换意见,并取得了这些同志的支持。由于王稼祥的工作,使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逐步为中央多数同志所拥护,为酝酿和准备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奠定了基础,这对于挽救中国革命的危局,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1935年1月红军进占遵义城,获得了短期休整的时机,于是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极力为自己与李德的错误辩解,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客观方面,对自己的错误毫无认识。周恩来作了军事问题的补充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张闻天作了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这个报告是毛泽东、王稼祥和他自己的集体意见。接着,毛泽东首先起来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失败教训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作了透彻的分析和有力的批判,并正确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指明了今后正确方向。这时,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观点和方针路线完全摆到桌面上来了。在此关键时刻,当毛泽东话音一落,王稼祥马上站起来,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严厉批判了李德、博古在军事上的错误,郑重建议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并由毛泽东出来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由于王稼祥第一个出来明确而坚决地支持毛泽东的观点,接下来绝大多数同志相继支持毛泽东。在选举时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增补王稼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随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从此,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毛泽东在红军中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历史事实证明,王稼祥在这个历史关键时刻,对党和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后,在党的“七大”期间,毛泽东曾说:“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个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没有他们的赞助,遵义会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1945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七大”关于选举问题的讲话)在十年动乱中,毛泽东又说:“遵义会议王稼祥投了关键的一票。”陈毅对王稼祥在遵义会议的历史功绩,还曾作了生动的比喻:“稼祥同志好比楚汉之争的韩信,韩信归汉则汉胜,归楚则楚胜,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摘编自戴惠珍:《王稼祥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载《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

【案例讨论】

1.怎样理解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中的作用?

2.为什么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案例分析】(www.daowen.com)

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遵义会议都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可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历史在这里选择了毛泽东。但历史的选择离不开人为的因素,提到遵义会议,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王稼祥,他为遵义会议的召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征路上的王稼祥因伤一直躺在担架上,也正是这次受伤却给他提供了一个和毛泽东相处的机会。长征开始时,毛泽东因大病初愈,加上当时因受排挤心情苦闷,因此身体非常虚弱,行路困难,所以出发时也躺在了担架上。这次同行,他们走一路谈一路,晚上还要一起宿营,这使王稼祥有充分的时间了解毛泽东,他也渐渐地被毛泽东的学识谈吐、理论修养、对中国革命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革命发展的预测所深深吸引。王稼祥逐渐意识到党和红军必须改弦更张,更换领导,该是毛泽东“出山”的时候了。在这场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的政治斗争中,一定要准备充分。

王稼祥首先想到的是周恩来,因为周恩来是最高“三人团”的成员之一,但他和李德、博古又不一样,他为人正直,对毛泽东同志十分尊重,他也曾经多次说过,毛泽东同志有很高的军事才能。王稼祥想到的第二个人就是朱德,朱德肯定会支持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因为他和毛泽东搭档多年,朱毛不分。接下来,王稼祥又想到了洛甫。对洛甫王稼祥是很有信心的,他和洛甫是在苏联时候的同学,他知道洛甫颇有正义感,有话敢说,也多次对自己表达过对李德、博古的不满,对毛泽东的不少主张都表示过支持。

考虑周全后,王稼祥不顾伤痛,开始“活动”。他首先和洛甫单刀直入地说:应该撤掉博古、李德,改由毛泽东来领导,你看行不行?果不出他所料,洛甫一口答应,坚决支持:好哇,红军离不开毛泽东,让他来领导红军理所应当的。王稼祥说:好,那就到遵义城开一个会,总结一下党的军事路线。洛甫表示赞成。

1935年1月,红军占领贵州遵义。敌军追兵一时还未跟上,部队得到十余天休息。中央利用这一机会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毛泽东发言批评错误的领导后,王稼祥接着发言,第一个在会上提出应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在绝大多数同志的拥护下,会议改选了领导,毛泽东成为政治局常委,王稼祥也被培选为政治局委员。这次会议,成为中国革命从一个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的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终于转危为安。

王稼祥是从教条宗派集团转变到正确路线方面来的第一人;是提议召开遵义会议的第一人;是在毛泽东发言后支持毛泽东的第一人。后来,毛泽东高度评价王稼祥:“他是有功的,他是在教条主义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他投了关键的一票。”(2)

【教学建议】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要让学生了解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本案例适用于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部分的辅助教学,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