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昌起义
【案例呈现】
1911年9月7日,四川成都发生保路风潮,即成都血案,激起骚乱。清廷为扑灭保路风潮,派出渝汉铁路督办、钦差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协助四川清军镇压。湖广地区(湖北、湖南)革命党人见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开始策动在武昌和长沙伺机起事。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谭人凤等人的推动下联合,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
10月9日,共进会领导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将其引渡至湖北当局。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文学社领导蒋翊武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武昌小朝街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蒋翊武逃跑。10月9日起义计划落空。
10月10日白天,清军大肆搜捕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下令军营官兵一概不得出营,并晓谕党人自首。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熊秉坤情急之下被迫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后起义士兵推举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夺取了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起义军缴获步枪两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第十五协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陆军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火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5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摘编自贺觉非、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案例讨论】
1.简述武昌起义的历史背景。
2.领导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什么?(www.daowen.com)
3.如何评价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案例点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撼动了整个中国。
20世纪初期,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面对危局,满清政府也曾进行内部调适,希望缓和矛盾。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最为激烈。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像一排排巨浪猛烈地冲击着清王朝这条快要倾覆的破船。
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新军工程第8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后,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了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两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形,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了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1911年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众人推宋教仁来起草该法案。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在日本研读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武昌起义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精神。有学者论及,这种精神首先表现在武汉革命党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们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掌握革命武装,抓住历史时机,发动首义,创立湖北军政府。其次是武汉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献身精神。武昌起义的胜利是革命党人长期艰苦奋斗和英勇流血牺牲换来的。如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烈士慷慨就义,程定国、熊秉坤勇于发难,纪鸿钧、王世龙舍身烧督署,都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广大武汉三镇人民群众也同仇敌忾,支援革命:商人捐款,工人、农民、市民踊跃参军,与革命军并肩作战,痛击清军。
在武昌起义的号召和激励下,至11月9日,全国有13个省和最大的城市上海相继进行起义,宣布脱离清廷独立。革命党人在各省积极发动新军、会党起义,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掀起自发的斗争,革命形势飞速发展,汇合成了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革命高潮。尽管在当时夺取政权的过程中、立宪派、旧官僚、旧军人等占据政权核心地位,有的地方政权只是变化了一下旗帜和服饰,甚至仅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上的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然而无论如何,武昌起义和各省的响应,终究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清王朝在全国革命的打击下,很快就土崩瓦解。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以武昌起义,各省独立为标志的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教学建议】
本案例介绍了武昌起义的史实。
本案例适用于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