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冯子材率军夺回镇南关的大捷

冯子材率军夺回镇南关的大捷

时间:2024-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子材在中越人民高昂斗志的鼓舞下,团结各军将士,大力整顿溃军,迅速稳定后方,广泛联络边民,加紧修筑工事,积极准备反击侵略军,收复镇南关。法军退出镇南关后,冯子材移驻关内8里处关前隘。镇南关、谅山一役,法军伤亡近千人,冯子材领导中国军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法国茹费理内阁也为此倒台。

冯子材率军夺回镇南关的大捷

四、镇南关大捷

关键词:中法战争黑旗军冯子材

【案例呈现】

1885年2月23日,法军攻占中越边境上的重镇——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广西龙州乃清军全军后路,商民惊徙,游勇肆掠,逃军难民蔽江而下,广西全省大震,形势十分严重。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挽回不利形势,除任命潘鼎新总统广西关外军事外,还起用了退职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冯子材虽年近七旬,但因久任广西提督,三次出关,威惠素著,颇得桂、越人心,被新任广西巡抚李秉衡等前敌将领推为前敌主帅。冯子材在中越人民高昂斗志的鼓舞下,团结各军将士,大力整顿溃军,迅速稳定后方,广泛联络边民,加紧修筑工事,积极准备反击侵略军,收复镇南关。法国侵略军慑于中国军民的强大声势,在炸毁镇南关后退出关外30里地的文渊城,伺机反扑。

法军退出镇南关后,冯子材移驻关内8里处关前隘。他和各军将领到前线反复勘察,选定形势险要的关前隘附近的有利地形构筑防御阵地,作为同法军进行决战的地点。关前隘在镇南关内约8华里处,东西两面高山夹峙,中间为宽约2华里的隘口。东面的大青山高800余米,向南倾斜与小青山相连,再南为马鞍山,一直延伸到镇南关的东面。西面的凤尾山高600余米,同样向南倾斜,直至龙门关,然后经一座大石山延伸到镇南关的西面。关前隘南面的谷地宽2华里多,谷地南端有几座小石山,往南直至镇南关都是起伏不平的山丘,统称横坡岭。冯子材命令部队在关前隘两旁的东西岭上赶修炮台多座,在隘口前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岭的土石长墙。墙外挖掘4尺宽的深堑,以利坚守。从而构成一套较完整的山地防御阵地体系。

冯子材周密布防后,便先发制人,于二月初六主动出击法军占据的文渊城,打乱法军侵略部署,提高了将士的战斗情绪。初七,尼格里为争取主动,率法军第二旅2000余人分三路发起攻击,进入镇南关,企图占领关前隘清军阵地。冯子材指挥苏元春、王孝祺等部迎击,战斗甚为激烈。当地壮、瑶、白、彝、汉等族人民也前来助战。越南人民闻讯,亦建立忠义军五个大团共2万余人在关外配合作战。经过一场激烈的白刃战,终于将法军逼离长墙,压下山谷。初八,法军分三路再次发起冲击。其主力猛扑关前,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英勇杀敌。接着,发起声势浩大的反攻,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法军勇猛冲杀过去,进行围攻。经过两天的激战,中国军队取得大胜,法军全线崩溃,狼狈逃出镇南关,退到文渊城。前线中国将士群情振奋,乘胜追击逃敌,于二月初十攻克文渊城。十二日攻克驱驴,重伤法军总司令尼格里。十三日收复谅山。十五日收复屯梅、观音桥。十七日收复谷松。法军犹惊弓之鸟,一口气逃到郎甲、船头一带。

镇南关、谅山一役,法军伤亡近千人,冯子材领导中国军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法国茹费理内阁也为此倒台。中国的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冯子材决定于二月底三月初亲率东线全军进攻北宁、河内。但就在此刻,清廷下诏停战撤兵,彻底破坏了前线军民乘胜进军的作战计划。

——摘编自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案例讨论】

1.中法战争是如何引起的?

2.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www.daowen.com)

3.为什么说中法战争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之战?

【案例点评】

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期间,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军的著名战役,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纪50年代,法国在远东地区积极推行殖民政策。1862年,法国吞灭了越南的南圻诸省,70年代又把魔爪伸向北圻。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国武装入侵越南,并企图以之为基地,进而入侵中国引起的,中国军民为阻止法国吞并越南和保卫祖国安全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完全是正义的战争。就军事而言,中国军民在此次规模远比两次鸦片战争为大的战争中显示了自己的决心和力量,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只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出现了“不败而败”的可悲结局,从而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首先,清政府的昏庸表现,进一步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胃口,以致边疆危机愈益加重,10年后便发生了后果更为惨重的中日甲午战争。其次,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略的扩大和深入,中国社会进一步地向半殖民地化方向沉沦。另一方面,通过中法战争,中国人民进一步意识到民族危机加剧和清王朝的颟顸无能,自觉和不自觉地为改变自己国家的命运而寻找新的出路,于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逐步汇合成为一股新的社会潮流,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进行了必要的思想准备。此外,清政府总结中法战争经验教训,认识到海军力量薄弱是法军得以横行东南沿海的重要原因,从而得出了“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的结论,于是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大力加速海军建设,于1888年正式建成北洋舰队,军事实力有所加强。(2)

中法战争中,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法军总数最多时约2万人,武器装备先进,特别是海军舰艇居于明显优势。清军前后参战兵力达10余万人,主要是武器装备远逊于敌的陆军部队,其所以能取得军事上的最后胜利,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的结果。其中,战争双方在战略运用方面的优劣得失,对整个战争的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战争经验的不断积累,清政府在正式宣战后采取东南沿海防御、北圻陆路反攻的方针,与以往相比,战略指导上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显示出高超的用兵艺术。他采取坚固防御阵地待敌,尔后转入反攻的作战方针,激励官兵奋勇杀敌,并采用主动出击、阵前伏击、近战歼敌、夜袭、包抄迂回、连续追击等灵活有效的战术,始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就整体而言,这一战略方针是比较符合当时的主客观情况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防御的意义。当时,北圻法军近2万人分驻于数十个据点,兵力相当分散。中国军队不但数量居于优势,而且比较适应越北地区的恶劣自然条件;同时,背靠滇粤,人力物力易于补充,无后顾之忧。战争实践表明,清军执行这一方针的结果,虽然迭经挫折,但最终效果还是相当可观的。这说明战略方针正确与否,固然是胜败攸关的重大问题,而方针一经确定,前敌将领是否得力,能否正确贯彻既定方针,便成为影响全局的决定性因素了。

清军武器装备的改善、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能在军事上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原因。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清政府在加强海防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加强陆军建设,主要是发展武器装备更新较快、训练要求较高的“练军”。而洋务运动的继续开展和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武器的更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中法战争时期,清军在武器装备特别是海军舰艇方面虽然仍比西方列强差得很多,但和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相比,这种差距毕竟明显地缩小了。部分清军不再囿于陈规陋矩,而是注意改进战术,以便避敌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是针对敌军枪炮火力较强的特点,进一步重视野战筑城的作用,镇海抗战的胜利和镇南关大捷的取得,都与防御工事较为完善直接有关。黑旗军和滇军普遍采用地营法,利用有被覆的野战工事近战歼敌,大大减损了法军的火力优势。在基隆、沪尾抗登陆作战中,清军还注意预设埋伏,诱敌上岸,待其脱离舰炮火力支援后,再与之短兵相接,近战歼敌,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镇南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并迫使发动此次战争的茹费理内阁于1885年3月31日垮台。然而,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中国军民在战争后期取胜所造成的大好形势,反而采纳李鸿章等人“乘胜即收”的主张,授权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方于4月4日在巴黎与法方代表签订《停战协定》,随后强令前敌将领按期停战撤兵,使中越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付之东流。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天津条约》,使法国侵略者得以在军事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造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奇异结局。

【教学建议】

本案例详细介绍了镇南关大捷的历史经过。

本案例适用于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