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都
虎年的春节我在古都西安度过,借此仔细而悠闲地阅读了西安的历史文化胜迹,让我在震撼中大大增长了见识。
虎年的气候是极为反常的。立春了反而时不时地大雪纷飞,雪仙子试图挡住春天的脚步,锁住春的绿芽和花期。可不是,西安的大年初一、初二,都下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气温也有点湿冷,给本已绽放绿色的草地和树木披上了缕缕白纱,为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下雪的这两天,我就到古城中心地段逛街景,实地感受了西安的城市建筑艺术和历史古城的文化神韵,参观了西安鼓楼以及鼓楼展现的古家具、古董、字画等,浏览了几家大型购物中心。由于天气有点寒冷,外出人员相对较少,街道和商场的游客稀稀落落,我们在这种清静的环境中领略西安的古韵古意和现代时尚,闲散而从容,并不时在阅读西安古都中发思古缅怀之幽情。
历史的诉说
罗马哲人奥古斯都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的确是一个具有神奇历史文化魅力的古城都。古时被誉为“西有罗马,东有长安”的西安,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作为中国历史上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她是西部一座永恒博大的文化古都,就像一部鲜活的历史百科全书,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她在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以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史前文明的光辉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文明——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西安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她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全省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4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处,陵墓8822处,古遗址5700余处,文物点21100多个。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最早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令西安人乃至全中国人都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这次应是第三次游览西安,期间还在西安因公做过几次短暂的停留,感觉每次都是浮光掠影式的匆匆过客,对西安的印象极为肤浅。这次的游览时间较为充裕,自己对游览日程的掌控较为主动灵活,游览就格外从容,认识也要深厚许多。
明代古城墙
我先到市中心参观了西安明代古城墙,她既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也是历代西安人精神和灵魂的栖息地。西安古城墙是个长方形的宏大构制,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5公里。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有四个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每个门的城楼都有三重门,分别为闸楼、箭楼和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高翘,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高耸,气势雄宏慑人。
我从西边的安定门上到城墙,在城墙上面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走完一半的城垣。西安古城墙要比同样是修筑于明代的嘉峪关城墙雄厚、高大、气派得多,不愧是千年皇家城垣。在古代骑马穿行的城墙上面,我感觉现代人开着轿车都可双向顺畅行驶;城墙的用砖都是大块的实心厚砖,部分年代久远的砖上还刻有烧砖人的姓名,这是古代监督工程质量的手段之一;城墙外面的护城河,部分河段被营造成小桥流水般的诗意小景,部分河段被装点为步行休闲的活动场所,三三两两的老年人在此做有氧运动或拉扯有关西安皇城的绵延话题;城墙内保存了许多明清的小楼、小院落建筑或仿古建筑群,放眼望去,茶馆、曲艺小楼、古玩字画店琳琅满目,静落其间,西安古城的历史韵味飘然而至。
我揣想和探究古西安人生活情趣的意念油然而生。难道3000多年的恬静生活、诗情画意、斑斓逸史、情仇恩怨和战火烽烟,都一起沉睡在这座古城池之中了?看着周围的高楼大厦,俯瞰着从古城中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似有调侃这个历史老人的诡异意味。历史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和承接性的,谁能说现代的时尚建筑就不是未来历史的昭示与遗存?
石书与碑林
我顺着古城墙缓缓行走浏览,意外地发现了城墙下鼎鼎有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因为她是我早就仰慕观瞻的参观景点,只因每次时间仓促,总是与此失之交臂。这次我不期然与此会面,算是缘分和了却夙愿。我急不可待地就近找了一处下城的出口,直奔碑林博物馆。
虽然国家正在积极实施博物馆免费参观制度,但西安碑林博物馆不知是其名声太大,还是什么原因,仍是要买票参观的。进到博物馆,我先购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史话》和《西安历代名碑刻选》等介绍西安碑林的书籍,简要翻阅浏览了博物馆的布局结构和参观线路,便从碑林一室依次到碑林七室逐一参观,最后还参观了石刻艺术室,对西安碑林有了一个粗线条的感知和视觉扫描。深究细刨,西安碑林的形成可追溯到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历经千年时光的代代研磨和雕琢,才形成了今天的丰硕典藏和“艺术气场”。她现有的七座展室、七条碑廊和八座碑亭,共展出了一千余种碑石墓志。这里的每一座碑石,都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典藏着历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心血,也倾注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文博保护者的辛勤劳动,甚至付出了整个生命的坚贞守望。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如雷贯耳,凭借的是她900多年精雕细刻的文化打磨和历史沉淀,3000多件珍贵的藏石作品,中国古代书法瑰宝的集萃,汉唐石刻精品的荟萃陈列,中国最大的实质书库等几张耀眼的名片。我认为研究金石、书法和石刻艺术的学人及爱好者,必须是要到西安碑林博物馆细细品味,慢慢雕琢和悉心体悟的。尤其是想要成为书法和石刻艺术大师的专家学者,只有经过了诸如像西安碑林等这样沉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艺术的沉浸和熏染,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师的。
我来到碑林,仿佛置身于石碑的森林之中,徜徉在书法艺术的圣殿当中。碑林的书法艺术是真、草、隶、篆众体兼备,汉魏唐宋,名家辈出,汇集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群星璀璨、光华四射的生动画卷。进入碑林最引人瞩目的就是矗立在碑林广场的《石台孝经碑》,这是一座国宝级文物。此碑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隶书书写孝经并注释,碑文内容是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治国之本和约束民众准则的《孝经》。在碑侧刻有唐玄宗的一段行书批注:“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可见,处于大唐盛世之中的唐玄宗并没有陶醉自满,为了大唐基业的千秋万代,将孝奉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利、德之本,并刻石立碑,警示后世子孙,显示了当朝执政者的远见与卓识。
我仔细观瞻了藏于碑林一室的唐代《开成石经》,这是一座真正堪称碑林、蔚为壮观的石刻精华。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的《开成石经》,是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镌刻在石头上,以便于世世代代的人们学习与流传延续的一项伟大的文化典藏工程。共刻114石,每石2米多高,均两面刻字,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及《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部儒家经典,共计160卷,65万字,被称为中国最重大的一部石刻图书,有着天下“石质图书馆”的美称。我看到现场的参观者无不啧啧称赞,我也为我们古代的先辈们传承文化的勇气和毅力惊叹不已,心生浓浓的敬意之情。
据史料记载,为保护这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遗产,倾注了历代无数仁人志士的精诚奉献。仅嘉靖三十四年的陕西关中大地震,就造成《开成石经》40多块倒塌、断裂,当时重新补刻的文字就有96石113面,5.3万字;为躲避战争烽烟的摧毁,历史上先后两次搬移如次浩大的石刻碑林。我琢磨着,中国文明的巨石之所以如此厚重,就是因为其承载了太多太多智者的心血和汗水,承担了历史漫漫时光的研磨和考量。
现藏碑林二室的国宝级文物《皇甫诞碑》,刻写的是唐代贞观年间的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代表作。欧阳询经历了陈、隋、唐三个朝代,书法尽得隋碑峻利,又兼容北朝风貌,其楷书在笔法与结构上都达到了极致,是唐代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巨匠。同样藏于二室的,还有与其并称为“大小欧阳”的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这块碑因记述了道因法师出家求法和曾在大慈恩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的经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据说欧阳通对自己的书法特别珍惜和苛求,必须具备象牙或犀牛角的笔管,狸毛和兔毛的笔头,松烟和麝香的黑墨,才肯动笔写字。故而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很少。如果不是这块石碑,我们是难以欣赏到欧阳通的书法真迹的。
当我来到碑林四室时,看到了被称为《魁星点升》的一座碑刻。这是一方游戏性质的亦画亦字的刻石,刻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此碑图案为一鬼怪双手分持毛笔和砚台,双足托斗踏鳌,鬼的躯体则由“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表达了对科举取士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美好祝愿。应该说其图案构思精巧、灵动传声、寓意直指人心,令参观者兴致勃勃,畅想愉悦。我看到现场有专业人员在忙碌地做该碑的拓片,已经装裱好的拓片卖价两、三百元人民币,抱着良好心愿的游人们也有购买的。我思忖了一下还是作罢,对后辈寄托了过重的功利色彩的期冀也是肤浅的。一切顺其自然吧。
藏于碑林七室的《淳化阁帖》,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著名法帖。《淳化阁帖》原刻于宋代淳化三年(992),刻于木板,藏于皇室,毁于战火。西安碑林所藏的石刻本,是清代长安书法家费甲铸于顺治三年(1646)根据明代肃王府本摹刻的,共145石,均为两面刻字。《淳化阁帖》收录了古代至唐的帝王大臣及书法名家的法书手札共十卷,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宝占了五卷。该碑帖摹刻精美传神,笔法遒劲灵动,被誉为“发帖之冠”。《淳化阁帖》因是书法名帖,历代翻刻版本较多,随着历史风雨烟尘的打磨,留存下来的遗迹残缺不全,拓片也是散落民间,良莠不齐。我在兰州碑林中,也看到了《淳化阁帖》的碑刻芳容。尤其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该碑帖中载有被誉为“草圣”的东汉大书法家张芝的一笔书和有“银钩虿尾”的西晋大书法家索靖的草书,他们分别是我们古代的瓜州人和敦煌人。更让我们欣喜的是《淳化阁帖》肃王本原石刻碑就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原石刻144块,现存141块,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兰州碑林所刻的《淳化阁帖》在肃王府本原石刻的基础上,改双面刻为单面刻,改原石刻尺寸大小不一为统一规格,总刻石就由144块增至251块。
西安石刻艺术室可以说是为西安碑林画上的一个精美绝伦的收官之笔。匾额上的“西安石刻艺术室”七个大字为陈毅元帅所题。所展的石刻艺术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陵墓石刻如东汉画像石、东汉双兽石像、西魏石兽石刻、唐代蹲狮、献陵石犀和石虎、昭陵六骏等宏阔精湛的石刻艺术;宗教石刻如皇兴造像、景明造像、隋菩萨头像、唐老君像等古朴典雅的石刻艺术。
在众多的石刻馆藏中,昭陵六骏应是西安石刻艺术室的“镇室之宝”。昭陵六骏是安放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昭陵司马道上的六件著名石刻的总称。它们的原型是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并壮烈牺牲的六匹战马。李世民为了纪念为大唐基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六匹贴身坐骑,亲自做出决定,将六匹战马采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刻在整块岩石上并立于陵前以示纪念。李世民亲自为六匹战马写了颂辞,大书法家欧阳询亲笔书写,显示了李世民对六匹战马的情深意笃,也展示了大唐创业的艰难历程。这六组国宝级石刻文物,李世民的赞辞分别是:特勤骠“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青骓“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什伐赤“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汉骋足,青旌凯旋”;飒露紫“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拳毛騧“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鞭定蜀”。通过石刻雕塑和李世民的赞辞,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战马嘶鸣、金戈挥舞的古代战火场景。李世民的六匹战马威风凛凛、风驰电掣般杀向敌阵,那该是何等的气吞万里山河。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了这六匹神马的神威助阵,可能就没有了后来的李世民,以及煌煌大唐基业的建立。作为一代英明的君王,李世民如此的惦念和赞颂这六匹为他立下不朽功勋的战马,当是合情合理的事,也是我们深为钦佩的。
历史文化的传承往往又是诡异而充满缺憾的。气势恢宏,形象传神,刀法洗练的昭陵六骏石刻雕塑,作为国宝级文物精华,其中最精美的“飒露紫”和“拳毛”早在1914年就被盗运到海外,珍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现在西安石刻艺术室的这两件藏品只是复制品,其余四件真迹藏品也被割裂成数块,多有残缺,令人惋惜不已。值得我们庆幸的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光打磨,这两件文物又一次担当起了中美文物文化交流的“特使”。今年5月,西安市派出3名文物修复专家志愿者,专程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进行“飒露紫”和“拳毛”的修复工作。这一举动,同样得到美国文物专家的高度认同和积极配合,中美文物专家相互交流,真诚切磋,圆满完成了文物的修复工作,这对于人类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文物有代、有籍、有家,文化和文明却无疆界。悉心传承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应是每个地球人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无论是对古老欧洲文明胜迹的精心呵护,还是对悠久华夏文明的弘扬传承;不管是中国古代的帝王名硕,还是现代的有识之士,人们对待人类文明的虔诚态度,传承历史文化的眼界都是高远、深邃和睿智的。这从西安碑林、兰州碑林以及《淳化阁帖》等石刻雕塑艺术的代代延续,便是最好的千年历史见证。
典藏文明(www.daowen.com)
我每到一个城市,若是时间允许,我都会尽量抽时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因为地方博物馆往往就是所在城市的历史教科书和“微缩历史陈列室”,更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精魂所在。我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计划返回酒泉的当天下午,晚上十一时我将乘火车离开西安。当我急匆匆地赶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前一看,没想到等候参观的人是那样的多,等候领票的人排成了长长的一条龙,我琢磨着等我排到时离闭馆时间也就差不多了。我到窗前一问,才知只要掏钱买票即可优先进入。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买票进入了博物馆,总算没有留下新的遗憾。
让我吃惊的是,当我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翻开她精美纷呈的历史画卷时,才知道她并不是一座地域性的历史博物馆,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博物馆。我惊叹于她的博大、华美、辉煌、复古和厚重的历史承载,更折服于大唐盛世为其创造的巨大文明光华。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便如同走进了深邃而丰厚的华夏历史,那西周青铜文化的神秘庄严,秦汉大一统的雄浑广博,大唐绚丽富贵的灿烂与辉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兴衰沧桑,都在这里生动起舞,熠熠生辉起来。
凸显着大唐盛世建筑艺术风格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拥有37万件文物典藏,其中国宝级文物18件,一级文物829件。可谓精品荟萃,琳琅满目,以其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赞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在如此辉煌宏大的盛典当中,尤为耀眼的是其神秘威严的西周青铜器。西周的青铜器不但数量巨大,而且造型雄伟,纹饰古朴细腻,铭文丰富,制作精湛,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高水平。西周的青铜器根据用途又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等四类,食器中的鼎更是权力的象征,九鼎便是天下九州成一统的王者体现,相传周天子用餐便是九鼎八簋的王者风格。
奇异精美的汉唐铜镜是该馆的又一大精彩看点。古代铜镜是作为生活器具而出现和留存下来的。在中国铜镜中,汉唐铜镜因其制作精美、内涵丰厚、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受到人们的格外推崇。该馆的汉代铜镜如星云镜、四乳四虺镜、车马神兽镜、“位至三公”镜、日光镜和规矩镜等,构图奇巧、铸造精湛,内容多彩丰满,主题鲜明向上;囊括了天上人间、神人世界、奇禽异兽的铜镜主题纹饰;反映了当时宏大热烈的现实生活场景,寄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以及神秘莫测至今难以破解的铜镜铭文,为我们整体诠释了汉代铜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中国铜镜到了唐代发展到艺术的最高峰。从该馆展出的花鸟菱花镜、菱形宝相花镜、月宫镜、瑞兽葡萄镜、金银平脱鸾鸟衔绶镜等,都可以看出大唐铜镜大胆突破了圆形形制,铜镜的纹饰、铭文主题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是开放多元、雄浑博大、富丽堂皇、大气典雅的大唐盛世文化的生动观照。
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既真切地为我们复古了秦汉王朝的强大国势、军威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情态,还为我们形象地还原了中国古代生动传神、恢弘精湛的雕塑艺术,尤其是秦俑,可以说是中国陶塑史上空前绝后的艺术杰作。众所周知,1974年发现的陕西秦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将秦帝国的强大军团破土陈展于世界人民的面前。拥有七八千件之多的秦俑群体雕塑,这在世界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秦代的陶俑陶马,不但与真人真马相等,而且形貌和服饰皆仿原物,诸如花样繁多的发髻、连缀甲片的皮筋、扣接皮带的带钩、绑系腿部的裹腿等,无不细致逼真、丝丝入扣地刻写出来;秦俑还把对个体的形态气质和群体内在的精、气、神有机的融合释放出来,体现了“形具而神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要求。秦俑突出的艺术特点是集中塑造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多种人物造型,如表情冷峻、按剑披甲的将军俑,神色严峻、发须直立的军吏俑,双目竖立、目光深沉的兵卒俑,浓眉大眼、充满稚气的新兵俑等。总之,数量众多、形体高大、鲜活灵动、气势磅礴的陶兵马俑群,不但逼真地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帝王气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也让我们直观地领略到了以追求宏大场景为特点的秦代艺术的憾人魅力。
中国的陶俑制作技术到了汉代已经非常发达。从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的陶俑来看,汉俑比之于秦俑造型更加多样化,形象更加生活化。以写意为主的汉俑,用夸张的手法,粗轮廓的描摹,赋予了汉俑丰盈的感情色彩,以此形成了汉俑天真烂漫、古朴雄浑、简约传神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了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黄金时期的唐代,陶俑艺术也达到了辉煌的鼎盛时期。唐俑中数量最多的是人俑,人俑中最精彩的又是女俑。唐代女俑采用写实的手法,人物刻画比例精准,体态优美华贵,发型、服饰、体型、神韵、动作各尽其妙,妙不可言。初唐时期的女俑身材苗条,衣饰紧窄贴身,承袭汉俑“燕廋”的美学风格。到了盛唐时期,女俑大髻高绾,体态丰满,雍容华贵,反映了唐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富足安逸,人们追求健康丰腴的“环肥”审美情趣。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中西交通的畅通,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的作用非常重要,骆驼与人的情感日益深厚起来,这在唐俑中也被精彩地展现出来。1959年出土于西安市中堡村的三彩骆驼载乐俑,成为众多唐代驼俑中的珍品。唐三彩虽然首先出土于河南洛阳,但陕西博物馆却收藏了她丰富的精品。唐三彩虽然色泽艳丽多彩,但经过仔细分析,实际上主要有黄、绿、赭三种颜色,又因最早出现在唐代并流行于盛唐时期,故称“唐三彩”。唐三彩可以说是把中国陶文化的全部文化内涵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淬火,积累的经验、技术、艺术感悟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
当然,还有无法一一陈描的苍劲古朴的秦汉瓦当,富丽堂皇的唐代金银器,举世无双的唐代墓壁画,都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无与伦比的、凝固的历史精华,它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光彩夺目的三秦文化,沉静地呈现在世界各国人民的面前,让人们慢慢咀嚼和回味。
重现大唐华章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诗章上,大唐无疑是最绮丽、最华贵、最精彩的一章。但大唐离我们远去已经整整1100多年了,这个时间长度,对于人类来讲该是何等的遥远和缥缈呀,她的繁华、富贵、诗韵和气度等,我们真的是无法感同身受。我对大唐的直观感受,来自于现代过度追求市场效应的影视剧所营造的宏大而虚假的“场景氛围”。道是唐代众多如雷贯耳、汪洋恣肆、情溢三江的大诗人,以及他们留存于后世的一首首大气磅礴、文采飞扬、群星璀璨、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令人神往、梦幻般的大唐盛世。
当我走入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就如同进入了唐诗为我们描绘的大唐胜景之中了。
历史上的大唐芙蓉园是久负盛名的皇家御园。今天的大唐芙蓉园建于古都西安大雁塔之侧,原唐代芙蓉园的遗址上,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背景,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现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全园的景观,从帝王、诗歌、民间、饮食、女性、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交、科举、歌舞、建筑艺术等方面,全方位再现了大唐王朝的辉煌盛况。园中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相得益彰,是全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集中国建筑及园林艺术之大成。走进园子中,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杏园、陆羽茶社、唐市等众多特色景点所营造出的古典气韵,缓缓地向我们扑面而来;各类自然天成的碧绿色小山丘,曲径通幽的小路小桥,层次错落有致的松树柏树,情态娇美柔顺的垂柳,风姿卓越的梨树杏树,在倒影中含情对视的小湖小景,雍容华贵的唐代丽人雕塑,红黄相间的唐代小旗帜,以及每天上演的祈天鼓舞、“教坊乐舞”宫廷演出和“艳影霓裳”服饰表演,共同把我们引入了别有洞天的人间胜景。每晚上演的全球最大的水幕电影,集音乐喷泉、激光、火焰、水雷、水雾为一体,带给人们立体般的震撼。只是我对古典园林中演出现代立体电影感觉有点不伦不类,就放弃了这一项目的参观。
据说大唐芙蓉园的唐式古建筑在建筑规模上独领风骚于全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她可以说是一本完整的唐代建筑艺术教科书。大唐芙蓉园经典性的“新唐风”建筑范式,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所创设的,以其简约、淡雅、古典、流畅的大匠之气,为历史悠久的曲江文化增添了迷人的光彩。不但让我们现场感受了唐代历史上闻名遐迩的曲江流饮、雁塔题名、杏园探花、入仕出相、万民乐游曲江和百帝幸巡曲江等古代文化盛宴,而且为我们精致打造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宏阔圣殿。走入大唐芙蓉园,我恍若走入了唐代的时光甬道中,涌入眼帘的都是唐朝的艺术奇葩和文化元素,真有时光倒流、梦回唐朝的幻觉。大唐芙蓉园以她独特的天赋魅力和无可比拟的历史艺术架构,成为华夏子孙寻根追梦的文化祖庭和重温盛世的精神家园。
紫云楼是大唐芙蓉园的标志性建筑,高达39米,远远望去,就是一座气势宏大的皇家宫殿,她沉静地向我们透视着皇家的威严奢华与恢弘大气。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镀金巨大塑像,让我们一览开创“贞观之治”的大唐皇帝的赫赫风采。二楼上的场景式大型群雕,解说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与诗仙李白、诗人贺知章、宦官高力士、权相李林甫、郭子仪、奸臣杨国忠、波斯使节、日本使节及中亚地区的使节、武士、宦官、仕女等十七人,以开放博大的胸襟,纵论天下大事的人物场景。塑造这样的场景,让人容易联想起李白答外国使节书的故事,故事中的李白向唐玄宗要求降旨杨国忠为他研墨,高力士为他脱靴子的诗仙风采。我一层一层地攀援到紫云楼的顶端,从楼阁四边的外廊上,尽情鸟瞰了大唐芙蓉园的精彩设计和总体轮廓,只见亭台楼阁、栈桥湖水、青山绿树和白色雕塑相映成趣,充溢出和谐氤氲的诗意氛围,在远处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别样化古韵与格调。历史上的紫云楼,据载建于唐开元十四年,每逢曲江大会,唐玄宗必登临此楼,在欣赏歌舞、赐宴群臣之际,常常凭栏观望园外万民游曲江的盛大场景,与民同乐;而园外民众则雀跃争相一睹龙颜为快。在天色微黯的情景中,我从湖岸的对面观看紫云楼,倒影在湖水中的紫云楼水天一色,煞是伟岸、典雅和壮观。
众所周知,唐诗不但是唐朝的精魂所在,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呈现。现在的中国人,只要不是文盲(有的文盲也会吟诵几句唐诗),都会随口说出几句唐诗来。一部厚厚的《全唐诗》,仅仅收录了唐朝2800多名诗人的49000多首诗歌,而这些知名诗人们散佚的诗作以及没有记载流传下来的诗人和诗作,更是一个跨越千年的未知数。所以,诗歌毫无疑问是大唐芙蓉园的鲜亮主题。走进园内的唐诗峡和诗魂群雕,我们便如走进了唐诗姹紫嫣红的万花丛中。
唐诗峡是一组以表现唐诗为主题的综合性文化景观。她将精选的唐诗,由著名书法大家书写,镌刻于诗峡摩崖之上,相关的大唐榜书、中国印、瓦当图案等多种文化形式也和诗峡山势完美地融合起来,是一处充满浓郁文化底蕴的诗歌景观。雕塑人物围绕唐代诗歌内容及著名诗人的活动典故,构成了一组组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我们从这里沿路穿过,每次抬头看向崖壁,都能读到耳熟能详而又脍炙人口的古诗,还能观赏精湛的书法艺术,仿佛自己也成了盛唐时期的诗人和文人雅士。位于大唐芙蓉园东南茱萸台上的诗魂群雕,两个挥洒飘逸的红色大字“诗魂”特别的引人瞩目。登上茱萸台即可俯瞰全园的景色。茱萸台的立意取自于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寄情于景,激起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念。我和游客们稳稳地站在“诗魂”的旁边照相留念,感觉就像拽住了唐诗飞翔的翅膀。是的,我在这里拥抱了唐代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们是代表浪漫主义诗歌高峰的李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杜甫,田园山水派诗人王维,以及贴近民间大众生活的诗人白居易等。我们通过参与观看这些诗人活动、诗人形象和诗人诗作,在欣赏这些精美的雕塑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些诗人们的旷世风采和唐诗内在的精髓。
园内以唐代“茶圣”陆羽命名的茶社,也是园林庭院式的仿唐建筑群,其中的建筑均安排于开放式的水体庭院中,通过曲廊画桥连接,运用园林艺术的借景、置景手段,营造出浓绿深荫、轻风微波、水色宜人的意境。陆羽茶社是以彰显唐茶文化为主题,由帝王茶艺、文人茶艺、世俗茶艺等表演组成的综合欣赏经营性场所。只要我们游览时间充裕,到陆羽茶社品茶赏茶,谈诗论文,不失为一次高雅的精神享受。
当我走近大唐芙蓉园芙蓉池北岸的丽人行群雕时,看到的是一个个冰清玉洁,高雅清秀的唐代美人。这组21位唐代丽人雕塑群,取自杜甫名篇《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意,以唐代仕女游春踏青的民俗风情为素材,塑造出不同阶层的仕女形象。这组人物雕塑群自由的设置在水边、草坪、花丛、林间,分为“欣喜踏青图”、“骑马游春图”、“轻歌曼舞图”、“湔衣戏水图”四部分,充分表现出唐代妇女姣美、自信、从容、开放的景象。
我在白天全方位感受了诗意的大唐盛世后,夜晚又迈着休闲散漫的脚步来到华丽缤纷的大唐不夜城。这是一次高层次的精神盛宴,尽管是浮光掠影式的程序化视觉扫描。
华灯璀璨,夜色炫丽。我漫步在霓虹灯竞相闪烁,游人穿梭如织的大唐不夜城,恍若隔世一般。现代的夜巴黎、夜香港以及纽约的时代大道和时代广场绚烂的夜景,是否就是大唐繁华和高贵格调的延续和重现?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盛唐的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大唐不夜城的中轴景观大道是其精彩靓丽的神来之笔。在这条1500米横贯南北的中央雕塑景观步行街上,坐落着以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魏徵、玄奘等盛世帝王、历史人物、英雄故事、经典艺术作品等为主题的九组群雕,立体展现了大唐帝国在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至尊地位,显赫地彰显了大唐帝国的万千气象。贞观纪念碑是不夜城的地标性雕塑,由李世民骑马像组成及周围的附属雕塑组成,李世民威武端跨高头大马之上,面目威严,目光端凝,抖缰绳欲勒马前行,意气风发,傲视苍穹;四周的号手、旗手各半的24人仪仗队、鼓手2人及文臣武将各3人紧密追随;碑体正面雕刻“贞观之治”四字,背面为贞观政要名录。这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创作团队,将大唐时期的雕塑元素和西方纪念碑式雕塑创作手法相结合精心创作的,集中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盛况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和“房谋杜断”等我所熟悉的历史典故的主题雕塑,将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唐著名谋士的形象生动再现出来。整个中轴景观大道,通过雕塑、书法、诗歌、历史典故、音乐、喷泉、水景、灯饰、光色等艺术元素,渲染和流泻出大唐多姿多彩的人间胜境。
看着这些塑像,我不禁对大唐这位英武、开明、豁达、睿智的帝王,以及众多刚正不阿、勇于直言的谏臣,足智多谋、善于决断的智士充满了崇敬和仰慕。尽管历史是人民创造和书写的,但历史也反复证明了伟人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对此,大唐的诗人们对“贞观之治”都毫不吝啬地给予了称赞。杜甫说:“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白居易说:“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杜牧说:“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正是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和他带领的英明睿智的精英团队,才开创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诗)的经济文化繁荣景象。
虽然大唐不夜城的中轴景观大道古色古香,唐风唐韵,可两旁街道却充溢着时尚的艺术风潮。当我走出雕塑景观大道放眼望去,只见远去几幢古建筑群灯火璀璨,色彩缤纷,处处洋溢着动人的声色之美。到眼前一看,原来在古韵的建筑格调中营造着现代时尚的艺术经典,她们是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和曲江数字电影城等艺术色板。与此配套的还有大唐不夜城商业文化集成与渲染到极致的夜间消费方式。漫步其中,会有时光倒流翻转,思维跌宕起伏,目光应接不暇之挫感,脑海中浮现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诗句:“东风夜夜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大唐不夜城真是天上的街市,她重新点亮了大唐帝国长空振翼、九天冲霄般的诗歌的天灯。(2010年8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