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考察细节散记-见闻与思考

美国考察细节散记-见闻与思考

时间:2024-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看美国——美国考察细节散记2005年10月5—17日,应全球最大的制种企业美国杜邦先锋公司邀请,我有幸陪同市政府主管领导与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管人员赴美国考察洽谈合作项目。而我要叙述的是考察期间所看到的美国细节问题。但在美国主流社会受歧视的黑人警察为我们所做的这件事,却给我们考察组的几个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深远的启示。在美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明小节让人记忆犹新。

美国考察细节散记-见闻与思考

我看美国——美国考察细节散记

2005年10月5—17日,应全球最大的制种企业美国杜邦先锋公司邀请,我有幸陪同市政府主管领导与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管人员赴美国考察洽谈合作项目。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走马观花地考察了先锋公司总部的科研中心、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及其所在地依阿华州首府迪茂斯,美国中部重镇芝加哥,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纽约,景色宜人的夏威夷群岛。百闻不如一见!浮光掠影的实景考察,我对美国富庶的国土资源,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事业,领先的科技水平,超前的环保理念等,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美国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已被世界认同,诸如此类的文章比比皆是,观点各异。而我要叙述的是考察期间所看到的美国细节问题。俗话说,窥一斑而见全。细节往往反映态度,态度决定全局甚至成败。透过细节,我们可以分析和判断事物的一些本质和面貌。

细节之一:热心肠的美国黑人警察

美国因为经济高度发达,家庭汽车拥有量较大,被称为是“建立在车轮子上的国家”。在美国没有了汽车这一代步工具,人们的外出行动就极为不便,因为出租车非常少。10月9日晚9时,我们在芝加哥唐人街吃完晚饭准备打出租车返回酒店,于是分两拨人在路的两边挡出租车,但怎么等也看不见出租车的影子。一个黑人看出了我们的意图,主动提出要为我们拦一辆出租车,我们表示同意。于是这个黑人便挥舞着双手,大声吆喝着为我们拦挡出租车。结果是这个黑人忙乎了半天,出租车没挡来,却招徕一辆黑人警察驾驶的警车。黑人警察将为我们挡车的黑人驱撵后,对我们说,不能让刚才的黑人为我们挡出租车,否则,他会讹诈我们二、三十美元小费的。过了一会儿,黑人警察为我们领来了一辆出租车,很有趣的是,街对面的另一拨人误以为我们拦了两辆出租车,在急急忙忙中误上了黑人警察的警车。当我们说明情况后,黑人警察让另一拨人在原地等待,他又为我们同行的人去拦领出租车。在回酒店的途中,出租车司机对我们说,他是在别的区域跑车的,这名黑人警察打电话,让他所在区域的警察拦住他,然后跟这辆警车来接我们。我们到达酒店少许,另一拨人也紧跟着到达,他们乘坐的同样是那名黑人警察领来的出租车。在返回酒店以及在后面几天的考察途中,大家对这名黑人警察帮我们打出租车的事津津乐道,赞不绝口。我们没有考察过全国出名的济南交警,更不能简单类比。但在美国主流社会受歧视的黑人警察为我们所做的这件事,却给我们考察组的几个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深远的启示。

细节之二:卫生“死角”的文明细节。

在中国,卫生间或洗手间被称为卫生“死角”。相比而言,我们家庭卫生间的洁净程度可能要好一点,而公共卫生间的洁净程度就很不敢恭维了。有些卫生间不是苍蝇飞舞、臭气熏天,就是污水满地、垃圾成堆,让人无法下脚完成人的“第一急”。我们在美国期间,所到之处,不管是先锋公司的企业卫生间,还是宾馆、饭店、机场、商场、旅游景点的公共卫生间,其干净程度和对人的细微关怀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则,他们的卫生间大都在人的视觉所达到的显眼位置,你一下车或到达就能一眼看到,再加上工作人员的指点,就能便捷去上;另一则,他们的卫生间清理的干洁程度自不细说,甚至还在卫生间里分门别类准备了便用卫生纸马桶坐便纸垫、洗手液、擦手卫生纸、烘干机垃圾桶等,门口备有饮用水,各有分工,各归其位,便捷顺手。有的卫生间还喷洒着淡淡的香水,播放着柔曼的音乐。尤其是我们光顾了依阿华州议会大厦的卫生间,它不但具备了以上条件,还准备了开水壶、茶杯和饮用咖啡,你还可以顺便冲一杯咖啡提提神。透过卫生“死角”的文明细节,往往就能反映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这并不是我的一家之言。据说我们曾接待过一批外国客人,一个外国客人“内急”,只好在公路沿线的一个简易卫生间去解决问题,结果这个外国客人从卫生间出来后呕吐不止,一问才知是我们的卫生间不但太脏,而且爬满了臭虫,引发了他的呕吐欲望。这虽然是一个个体特例,但透过这一现象,应对我们卫生“死角”的文明细节予以深思和重视。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家庭的文明建设和文明程度,应当体现在各个细节和每个角落。否则,这样的文明就是残缺不全的,就要大打折扣。

细节之三:对残疾人人文关爱。

就人类整体而言,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其自身的生理残疾,决定了其行动的不便和生活障碍。从国家社会而讲,理应为残疾人营造人文关怀的舆论氛围,提供实际的生活帮助和救助;对每一个健康人而言,都应义不容辞地为残疾人尽一份关爱之心。在美国的一家机场转机时,我惊奇地看到一对残疾的老年夫妇,双双坐着轮椅,由机场工作人员推着他们跑来跑去办理转机手续,从行装上判断,这对残疾人夫妇好像也是旅游的。我在想,在陌生的美国,我们正常的健康人在考察途中都生怕跑错地方,以免耽误了转机和乘机,而这对残疾人夫妇却很平静地来去自如,他们有没有这样的思想顾虑?也许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机场为残疾人提供了这样的人文服务,所以他们就和健康人一样了,平静而自如,通畅而无阻。接下来的几天,我看到美国的卫生间处处都有残疾人提示和残疾人专用座。在芝加哥、纽约我们入驻的酒店,也会看到为残疾人开设的进门专用通道,只要你轻轻按一下按钮,双层的残疾人通道门便会轻慢打开。而健康人走的都是旋转门。在夏威夷的一个酒店停车场,我又很突然地发现了残疾人停车位,尽管停泊的车辆很多,但残疾人停车位仍在静静地等待它的主人,并没有非残疾人去占领它。我在静默观察的同时,也为此深深的感动。我们在一家酒店等车时,我发现他们的旅游豪华轿车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小凳子,遇到腿脚不方便的客人,他们就会将小凳子放到车下,由导游和工作人员在两边热心搀扶你下车。对残疾人而言,真正需要的关怀,就是渗透在细节当中无微不至的关爱,丝丝入扣,润物无声,令其身心温暖而舒畅,生活方便而无碍。

细节之四:记忆犹新的文明小节。

文明就是要造就富裕和谐的国家和彬彬有礼的人民。别林斯基说:“外表的文明要同内心的文明一致,外表的整洁和文雅应当是内心纯洁和美丽的表现”。在美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明小节让人记忆犹新。在杜邦先锋公司考察的几天当中,不论是在总部机关,还是在加工企业和科研基地,每每遇见公司职员都会向你问好,有时正低头走路或与随行言谈,不期然就会听到向你问好的打招呼声,刚开始还真有点唐突或莫名其妙,加之语言不通,颇有些尴尬的意味。经过几次尴尬后,我们也学会了回应的办法,慢慢地也就应对自如了。我原以为这是先锋公司的内部要求和行为规范,后来进了商场、宾馆、景点等公众场所,仍然会遇到类似的文明小节,这才发现我的判断是错误的。在美国的第一个早餐西餐快餐,我们用完餐刚要准备离开,随行的先锋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提示我们,要将各自所用的餐具整理放入不同的垃圾袋。我细一观察,发现大家都在井井有条地这样做,所以在西餐厅中也就看不到一片狼藉的景象。学会了这一招,在接下来的考察当中,我们就再也没有出现“老土”的现象。进入美国西餐厅,我看到听到的是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轻声细语的交谈和细嚼慢品的餐饮,感受到的是一种惬意的舒展和随意的放松。这与我们在唐人街中餐馆看到的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大声吆喝的吃喝碰杯形成很大的反差。在美国的街道上,“车让人”的礼貌和耐心,让我们心存感激,也是所有考察了美国的人的共同感受。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只要是你站在街道边打算过街,人家的车就会提前刹车等待你过街。说起这件事,一位已经考察过美国的同行说,在美国你不过街,就不要在街道边等待,否则,车就会一辆辆停下来让你。怪不得我爱人曾在兰州进修时一授课的老外说,他们在中国不敢过马路,也不敢开车。看来,原因就在这儿。在夏威夷的街头,我们看到在沿街制作了一个个玻璃陈列柜,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类印刷精美的旅游介绍和广告宣传册子,有大有小,还有地方性报纸,供市民和游人随意拿取浏览,非常方便。因为行李箱空间有限,我有选择地带回了几本。由此,我就想,若摆放到中国的街头又会是什么情况呢?此时,我又想起了酒泉街道边不断被砸坏的广告牌和磁卡电话机,心情真的很复杂。

细节之五: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宜。

追根溯源,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之一,但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学家活学活用、发扬光大、付诸实践了。美国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美国以人为本的环保意识和举措同样毋庸置疑。我们所考察的美国先锋公司就掩映在迪茂斯的绿树和草坪之中,它的周围还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工厂,生长茂盛的庄稼,各具特色的居家宅院,纵横交错的公路,安静的停车场以及停泊的各色车辆。他们的工厂、宅院一律依自然地形而建,没有高大森严的围墙,气派豪华的大门,来往巡逻的保安,以至于我们在先锋公司总部门口留影时,找不到代表公司名称的鲜明语言标志,在他们一家较大规模的加工企业,我们才看到在公司马路对面草地上树有一块公司名称的石碑。他们的工厂、宅院周围的硬化面积非常小,绿化也是随周围自然地形而搞,该花种花,宜树栽树,适草制草,不搞统一的花草和树种,也没有横平竖直的网格对称,感觉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迹,看起来像是自然形成的田园景观,非常的和谐宜人。我们在前往先锋公司一家加工企业考察的2个小时车程中,沿途所看到的庄稼地也是随自然地形而种。当然,他们的庄稼浇灌一方面是靠雨水,另一方面是靠大型喷灌设备来完成。美国的公路也是随自然地势而修建的,他们没有将公路垫成统一的高度,也不要求一定要笔直。我们坐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台阶上小憩时,成群的鸽子、小鸟就在人群中飞来跑去,我们拿出飞机上发放的小食品来喂它们,这些小生灵们就纷纷凑到我们面前来觅食,高兴地飞到我们的手上和肩膀上,跳来跳去,与人尽情地友好嬉戏,引得周围的游客举起相机不断拍照。美国的环保和绿化可以说是武装到“顶”了。在纽约,我发现许多楼房、住宅的楼顶上都种植了花草,一些路灯电杆上挂着一盆盆鲜花。我一了解,才知靠雨水就可以为这些花草提供必要的湿度了。在美国考察的日子里,我没有看到裸露的土地,他们优美、自然、和谐的环境,洁净、清醒、宜人的空气,以至于使我产生了审美疲劳,在回国的途中昏昏欲睡,进入了绿色的梦境

细节之六:随处插挂的美国国旗

国旗代表一个国家的旗帜,体现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美国的星条国旗就时时处处无不体现着美国的主权和尊严。美国国旗从我在芝加哥机场办理入境手续时进入我的视野,一直就飘闪在我的眼帘,挥之不去,显得有点招摇和霸气。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国旗不但悬挂在他们所有的政府机关、军事单位、学校等,还插挂在美国各类大大小小的企业、商场、宾馆、餐厅、旅游景点、出租巴士以及每个居民的门口和窗户上。当你漫步美国的大街小巷,举头朝前望去,各类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建筑物上,到处飘扬着美国国旗。再后来,我还发现美国许许多多的工业产品和日常用品上都印制着美国国旗,让你一目了然地知道这是美国货,无需再翻看商标,多省事。当我参观了美国的珍珠港以后,我便真正明白,原来到处挂插美国国旗,是美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结果。发生于1941年12月7日的美国珍珠港事件,瞬间就使1177名美国海军将士殉难而长眠于亚利山那号上。美国政府为了纪念这些殉难的海军将士,在葬身水底的亚利山那号战舰两侧修建了纪念堂,上面高高飘扬着美国国旗,一面大理石墙上刻满了所有在战舰上殉难者的姓名,供民众凭吊纪念,不忘国耻。美国人围绕珍珠港事件开发的教育纪念产品和旅游产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上面全都印刷着美国国旗和亚利山那号纪念堂。由此可见,美国的国家主权意识和爱国教育,已通过国旗教育深深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难怪我爱人说,她曾在兰州进修时,一个美国教授每天换衬衫,天天必将一个国旗小徽章带在衣领上,随身携带着一个印制有美国国旗的小挎包,时时向人们昭示他是一个美国人,他爱他的国家。看来,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不喊在口头上,而是时时、处处体现在行动上。这让我们深思久远。

细节之七:高度的物质文明与惊人的现代垃圾。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总面积9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亿,是世界上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生产规模巨大,部门结构完整,国民生产总值长期居世界第一位。其动力、钢铁、冶金、机械、原子、化学、纺织、军火、建筑等工业高度发达;农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商品化和科研水平在全球遥遥领先,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乳制品、烟草、马铃薯等产量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庞大的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业雄居世界首位。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支撑了广大民众超前高档的生活消费,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也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惊人的现代垃圾。我们在美国西餐馆吃一顿快餐,东西吃得并不多,但一顿饭结束后,清理扔掉的各类一次性杯、盘、碗、刀、叉、盒等却是一大堆,餐馆中的清洁工不停地在打包运走。在纽约街头,我发现到处都摆放着套着黑色塑料袋的垃圾桶,不但摆放的密度大,而且垃圾桶的容量也较大,不时有垃圾清运车在繁忙地装载。无论是在美国的大街、商场,还是在企业、公园,人们行走都端着杯可乐等饮料在喝,喝完往垃圾桶随手一扔;上下班的人们拿着成沓的报纸看完就往垃圾桶里扔;在公园、草地晨练散步的老人们提着快餐盒、端着饮料、拿着报纸,吃完、喝完、看完就统统进了垃圾桶。照这样的速度制造垃圾,垃圾桶不满才怪呢。我在惊叹于美国创造的发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惊讶于美国对能源的巨大消耗和制造现代垃圾的速度和数量。美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美国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四分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燃煤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对石油进口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而家庭耗能又占美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5%。曾在美国一家拥有3辆汽车的做法早已退出时尚经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把“能源之星”计划推向普通家庭,从家庭着手倡导节能,并向每个家庭每月征收7—10美元的垃圾处理费。但这对于过惯了富裕享乐生活的美国民众而言,收效甚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表明,按现在的消耗速率,已知的天然气只能延供70多年;煤可使用250年;现有的1亿万桶石油储量只能供应50多年。这样的预测也许有些耸人听闻,但人类面临的资源和能源危机已不容回避。

细节之八:繁华的纽约时代广场与街口的乞丐醉汉。

我在没到美国之前,已对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繁华有所耳闻。10月11日晚,当我们驱车赶到夜幕下的纽约时代广场时,还真被它的繁华和时尚所震撼。广场本身并不大,但它四周高低错落、风格别致的高大建筑上,布满了各类巨大的电子屏幕,屏幕上不停地播放着各色立体电视;在强大超重立体声的伴奏下,形态各异的三维广告接连不断地冲击你的视觉神经;变化莫测、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极大地装点和渲染着时代广场的富丽堂皇;万头攒动的汹涌人潮,穿梭不息的滚滚车流,昭示着时代广场兴旺的人气和现代高科技的巨大魅力。置身其中,我们东瞧瞧,西望望,眼睛显得不够用,真有一种进入人间天堂的感觉。我认为,要想感受美国的现代与发达,纽约的时代广场就是一个窗口。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时代广场观光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几个沿街乞讨的乞丐,这与时代广场的繁华时尚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走到广场的一个街口,一个醉汉口吐白沫躺在街上,与周围的环境和气氛显得格格不入,把我刚刚刺激亢奋起来的良好情绪冷却了下来。实际上,流浪乞讨是一个古老而棘手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社会福利系统不健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既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存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美国在传统上将生活无着落的贫民称为“流浪者”、“乞丐”等,后来统一规称为“无家可归者”。1987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无家可归者援助法》,全美50个州中有49个加入了联邦救助项目,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了某些有限的援助。但无家可归者仍然构成了一支庞大的流浪乞讨大军,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城市秩序和面貌。据美国无家可归者联合会估计,美国城市大约有300万以上无家可归者流浪街头和公共场所。所以,1990年以来,美国大约有40个城市制定了禁止无家可归者在公共场所乞讨和露宿的规定。尽管如此,我们在繁华现代的纽约时代广场,仍然与无家可归者频频“会面”。看来,在经济高度发达,自誉为高度重视人权的美国上流社会,迄今为止,仍然没有解决好无家可归者的生活问题,这可能也是美国干涉别国人权问题的“软肋”。(www.daowen.com)

细节之九:高福利的种族政策与行将灭绝的土著人。

位于太平洋中心,远离美国本土4000多公里的夏威夷群岛,是美国的第50个州。它最早是由土著人历经千难万险、流血牺牲发现和开辟的领地。美国人夺取这个领地后,由于土著人持续不断地抗议,加之美国人也感觉有些理亏,遂对土著人实行了高福利的种族政策。如每月为每个土著人发放500美元的生活福利,对土著人的住房每月象征性收取1美元房租等。可能连美国政府也没有想到的是,这项高福利的种族政策,竟然使土著人濒临种族灭绝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土著人本身不太聪明,又有点懒惰,结果美国政府这项高福利政策的实施,更使土著人过起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悠闲生活,他们整天睡懒觉、晒太阳、搞同性恋等,变得更加懒惰愚昧,不愿意干活和创业。我们在土著人居住的一个海滩的大树下,就看到两个男性土著人抱在一起卿卿我我,旁若无人。当地有一个形容土著人愚笨的笑话说:土著人换房顶的灯泡,不知道踩凳子,只知道一个土著人抱起另一个土著人来完成;而上面安装灯泡的人也不知道用手拧,只要求下面的人抱着他左右旋转来拧灯泡。为了搞清楚土著人懒惰和愚昧的成因,国际社会和美国有关组织专题对这个民族群体进行了调研,结论是,这是由于土著人大量近亲结婚所造成的。于是有关组织建议土著人要尽量与外族人通婚,优化改良土著人种,提高人种的素质;美国政府为此也在政策上规定,只要有四分之一的土著人血统就可享受政府补贴。令人难以料想的是土著人纷纷与外族通婚,很快,夏威夷全州连四分之一血统的土著人算在一起,也只有近2000人了。高福利、懒惰性、同性恋、盲目与外族通婚等,使土著人行将灭种。美国人又对剩余的土著人像保护大熊猫一样进行严格的保护。可以预见,过不了多少年,土著人这个种族将会成为历史遗迹。实践证明,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必定要落后,而落后就要任人宰割,直至灭绝并成为历史标签。有关国家政要和名人早就高瞻远瞩地呼吁了,关键就看人们的行动了。

细节之十:发达的现代文明与冷漠的人情关系。

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2001年全美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081亿美元,人均达3.58万美元;个人年平均收入为3.1万美元。美国如此发达的经济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应该是舒适而安逸的。但在美国有一种说法,说美国人是孤独的生,孤独的活,孤独的死。美国人经济生活丰厚富裕了,但人的情感却成荒漠了,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没有想到的。我们在美国考察的日子里,不断看到许许多多的美国老人或独自一人、或老两口颤颤巍巍地旅游,身边并没有年轻人陪伴或照顾。我们的华人导游说,美国人就这样,老年人不管子女的事,子女也很少照管老人。父母将子女养到成年以后就再也不管了,子女的学习、工作、生活包括婚嫁生育等都要自理;而子女也往往很少再顾及父母的生老病死。美国的老人们就靠退休金或政府发放的社会保险金,孤独地走完风烛残年的余生。在美国时不时会发生独身老人去世而无人知晓的事情,只有邻居长时间发现不见老人而报警才得知。究其原因,一方面,我认为是美国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无暇顾及老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经济的高度发达,使人与人的关系物质化、金钱化了,加之美国又是一个新型的移民国家,没有沉淀和传承这种血浓于水的中国式亲情关系,使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显得麻木和冷漠,让人匪夷所思,不得甚解。这应是美国“文明的缺憾”。我爱人因工作性质,经常接待外国专家,她说外国专家对中国政府官员的热情好客,对中国百姓的朴实真诚,对中国家庭的浓浓亲情等,经常是赞不绝口,并深深感动和羡慕不已。我坚信,不管中国经济如何发展和发达,但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永远不会变异。

细节之十一:过度的热量摄入与肥胖的美国民众

美国这个国家太“肥胖”了,真的急需要“减肥”。我在一家商场的门口默数了一下,过去了10位女士,有7位就是胖子,这个肥胖的标准还是我目测的、一目了然的形体感观,不是医学上关于肥胖标准的实际体型体重的检测结果。你举目望去,人群中腰部臃肿、臀部肥大的胖子比比皆是,像企鹅一样摇摇摆摆,艰难行走,我看着都感觉费劲,心口压抑。

美国人为什么越来越肥胖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民众的高度关注。早在1970年代末期,美国营养学家们就已经为其国民的不良饮食习惯而担忧。美国人自幼年开始就把牛奶当水喝,平均每人每年要吃100公斤以上的牛肉。如1974年美国平均每人日摄取热量3350千卡,其中主要的热量来源于蛋白质、油脂、谷物,还有大量的甜食等。而此时美国人的生活舒适度增加、体力支出减少,摄入的热量消耗不掉,从而产生“热量积蓄”现象,这种现象为美国人带来的是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的生理负担和疾病。另外,美国人大量食用双料三明治、鸡肉汉堡包、特大比萨饼、大包装油炸土豆条等公用“垃圾食品”,这是他们过度发胖的又一大内因。31岁的广告和MTV制片人兼导演摩根·斯普尔洛克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他连续30天,三餐只吃麦当劳的食品,包括饮用水。吃了一个月麦当劳后,斯普尔洛克不但体重激增了8公斤,各种健康指标也急转直下。他变得容易乏力,精神不振,胆固醇水平提高,肝功能下降,股关节也因不适应骤增的体重而感到酸疼难耐等。这一实验,使快餐业巨头麦当劳成为众矢之的,被舆论的质疑和指责弄得焦头烂额的麦当劳急忙推出一系列低热量的新食品,积极赞助美国政府的全民健康减肥行动计划。美国联邦疾病控制中心指出:1999年,14%的美国青少年体重超标,已经是70年代的3倍;约13%的6~11岁的儿童体重超重,也比20年前翻了一番。2002年11月,纽约市因长期食用“洋快餐”变成肥痴的儿童在法院控告“麦当劳”引起他们肥胖的问题。美国大约有1800万人患有被称为“无形的杀手”的糖尿病,每年有20多万人死于糖尿病,尚有2000万人是准糖尿病患者。目前,有64%的美国人体重严重超标,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久将超过烟草,成为美国的第一位死因。肥胖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公害”。

为此,1996年1月美国农业部推行了“食物指南金字塔”,目的在于减少因肥胖而导致的心脏病、高血压、某些癌症、糖尿病等与饮食有关疾病的发生。2005年1月美国农业部又推出了标题是“走向健康第一步”的新“饮食指南”,饮食指南的要点是“强调要吃得适度、不过分,同时要多运动”。美国联邦政府还致力于推行全民健康减肥行动计划。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一致认为,改变传统的西方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可以使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延长10年。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要改变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无异于在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一个民族的命运,难于上青天。在美国的日子里,我们看到西餐快餐充斥着美国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仍在络绎不绝、津津有味地吃着“垃圾食品”;美国人还请我们吃烤得半生不熟的牛排,喝牛奶、嚼奶酪、品各类水果沙拉和生菜、畅饮可口可乐等。我还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美国人喝什么水果饮料都要加冰块,不喝开水只喝凉水还要加冰块,那是因为他们摄入的能量太大了,需要降温降火;为什么他们时时处处都在身上喷洒着浓浓的香水,那是因为他们身上热量强挥发出的异味太大了,需要遮盖和隐藏。看来,如果美国联邦政府的全民健康减肥计划再没有实际效果,那么,“文明人吞进了文明病,用自己的嘴巴和牙齿在制造坟墓”的现状就会愈演愈烈。

细节之十二:不衰的洛克菲勒家族与高耸的联合国大厦

恕我孤陋寡闻,在没到美国之前,我对洛克菲勒家族的情况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只是到了纽约参观联合国总部时,才第一次听到洛克菲勒家族这个字眼。原因是联合国总部所占的那块地皮和一个大会堂是洛克菲勒花上千万美元捐赠给联合国的。这一下子激起了我了解洛克菲勒的好奇心。之后,我参观了洛克菲勒广场、洛克菲勒大街、洛克菲勒小金人广场等建筑,开始认真解读洛克菲勒及其家族。1839年7月8日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名叫杨佳小镇的约翰·洛克菲勒,一生凭借其异常冷静、精明能干,富有远见,独具特色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10亿富翁。作为石油巨子,他在相当一段时期控制着全美国的石油资源,并创设了托拉斯企业制度,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他奥尔蒙德海滩别墅里去世了。但他开创的事业在家族中已传承六代而长盛不衰。洛克菲勒家族成了美国10大超级富豪之一,也是当今美国知名度最高的家族之一。他的孙子纳尔逊·洛克菲勒曾当上了美国副总统,而他的另一个孙子大卫·洛克菲勒则是赫赫有名的大银行家。洛克菲勒家族如今的财富到底有多少,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洛克菲勒作为一个超级富豪,他还是世界著名的慈善家。他及他的家族所从事慈善事业的规模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的。老洛克菲勒先是创办起芝加哥大学,接着向亚特兰大斯伯尔曼学院的黑人妇女提供教育资金,然后又发起成立了一个医学研究组织,该研究组织后来发展成为洛克菲勒大学,老洛克菲勒还建立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资金达10多亿美元,捐出的资金达7.5亿美元。北京著名的协和医院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而建成的;1932年中国发生霍乱,也是得益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才有足够的疫苗预防而不致成灾。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说:“洛克菲勒用坦诚、敏锐、动人的笔锋描绘了自己的一生。”

在今天的纽约,看着洛克菲勒中心、世贸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国总部大楼等这些与洛克菲勒家族直接关联的标志物,回味着与这些存之卓卓的美丽建筑有关的主人公传奇般的故事,我的内心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人类追求的终极幸福到底是什么?洛克菲勒家族的传奇经历故事和联合国60年来孜孜以求的不懈努力,似乎都在解答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为自己在不经意中悟出的人生命题兴奋不已。现在人类面临各种问题的挑战,而联合国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中心。联合国并非世界政府,也不制定法律,但他的185个会员国是主权国家。当我看到在高耸的联合国大厦内,联合国及其系统内的各个组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担当着促进尊重人权,保护环境,防治疾病,促进发展,减轻贫穷、维护和平等这些关乎人类命运的大事时,我的内心既涌动着浓浓的春意,也油然而生出对洛克菲勒家族的深深敬意。有什么事情不能坐下来好好商量呢?

细节之十三:发达的航空交通业与令人尴尬的安检方式

虽然美国的版图很大,但人们出行却非常的方便快捷。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航空运输业十分发达。我们在美国短暂的考察行程中,走了4个城市,坐了5次航班,其中在芝加哥转机3次,加上往返的国际航班,12天中先后坐了8次航班。在美国坐飞机就像乘汽车一样频繁和方便,中国老百姓关心的机票价格也很便宜。所以,飞机在美国已经成了大众化的交通代步工具,而铁路的客运功能却在弱化,有些地方的客运铁路还在逐步拆除。现在,全美的600多个大中小城市都遍布机场和航线,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内全都建有机场,主要城市的国际机场和国内机场分别建造,国际机场平均每分钟起降两架次飞机,一些主要城市还建有供私人飞机起降的机场,我们所去的纽约就建有4个国际和国内机场。我们首站到达的芝加哥国际机场,转机来去还要乘坐窗明几净、视野开阔的轻轨车,极目望去,偌大的机场,飞机起起降降,就像一群群小鸟飞来飞去,机场的飞行密度可想而知了。但美中不足的是美国的航空安检,令我们尴尬和生厌。可能是2001年发生“9·11”事件的缘故,把美国人搞得神色紧张,疑神疑鬼,对飞机安检格外谨慎和小心,生怕基地恐怖分子和危险爆炸物品上了飞机。这就害得我们一次次脱外套、脱鞋、解抽皮带等。幸亏我的衣裤的扣子没坏,否则,我就得一直用手提着裤子过安全通道并接受安检人员的检查。再就是令我们生厌的安检脱鞋子。让我们早早脱了鞋子排队检查,等候的人一多,地上踩脚的垫子小而短,一部分人就只好光脚踩在冰凉的地板上,一方面很不人性化;另一方面,那个踩脚的垫子也好,冰凉的地板也好,都不怎么干净,加之人踩得多了,不传染细菌和疾病才怪呢?我在经历了这样一次遭遇后,脚底半天都是冰凉的,心也是慌慌的,感觉很不美好。

细节之十四:短暂的历史文化与拥有量巨大的历史文物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年轻的新兴移民国家,从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算起,至今只有短短217年的历史,与泱泱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相比,从时间概念上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短暂发展历史的国家,他创造的现代文明,却使我们有点相形见绌。他以无可雄辩的事实,向世界彰显了他先进的科技文明和发达的物质文明。通过参观美国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我感觉到美国虽然历史短暂,但美国人对待历史的心胸是大气的,心态是健康的,视野是宽广而极富时空穿透力的。美国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与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齐名的世界三大顶级博物馆之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收藏的无数稀世文物,是许多艺术品爱好者梦寐以求一饱眼福的“圣物”。每年来这儿参观的游客达500多万人。成立于1870年的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博物馆,藏有300多万件世界艺术珍品,如同一个浩瀚的艺术瑰宝的海洋;博物馆有19个专业部门,负责各类藏品的征集、保管和展览;展品有来自全球各地的绘画、雕塑、挂毯、壁画、乐器、服装、兵器、家具和彩色玻璃等,仅服饰馆就收藏了4个世纪以来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装1.5万件。他每一件展品的背后都有—段动人的故事。比如,那幢雄伟壮观的埃及古神殿是由埃及政府赠送给美国的。专家们从尼罗河边原封不动地把它搬到了纽约,从而成为埃及以外世界上仅有的一座古神殿。神殿的总重量为800吨,据说拆的时候为了确保重装时保持原貌,专家们不仅绘制了细部图,还给每块砖上都打了标号。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馆位于二楼北侧,是馆中最大的地域性艺术馆,收藏了从西周到清末的3000多件作品,有不少文物是稀世珍宝。1980年代初,博物馆还仿造了一座小型的苏州园林,庭院中的“明轩”里陈列着许多中国明代的家具。还如收藏馆内的五代董源的名作《溪岸图》,就是中国早期绘画的三大名作之一。中国馆里还有一幅高6米、宽10米的壁画,画中的众佛神态各异,场面十分壮观,从文字介绍看,这是一幅元朝时期的壁画,来自山西省广胜寺。壁画虽历尽沧桑,可画面仍相当清晰可见。

诚然,美国的历史是短暂的,但美国沉淀历史的眼光是长远而细腻的。走进大都会博物馆,我们就像走进了历史的隧道,穿越时空界限,在零距离感受着古老的世界文明;我们带着时间的尘埃,倾听历史老人的叨叨叙述,听他们讲述岁月的故事,讲述人间的沧桑和开拓人类文明史的血雨腥风。我们在大都会博物馆一日之内匆匆跨越千年时间与万里空间,人很快就感觉困倦了。因为他沉积的巨大文明太厚重了,压抑得我们不得不气喘吁吁。

(原刊2006年《阳关》第1期,2006年1月《酒泉日报》连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