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溪县人大代表邹爱华-风采与业绩

金溪县人大代表邹爱华-风采与业绩

时间:2024-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百姓利益无小事——县人大代表、何源镇党委书记邹爱华的公仆情怀文/陈振寿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对此,县人大代表、何源镇党委书记邹爱华铭记在心。锲而不舍解民忧2008年9月,邹爱华走马上任,由对桥乡乡长调任何源镇党委书记。百姓们的遭遇让邹爱华深感同情。2010年6月20日傍晚,受百年不遇特大暴雨袭击,何源镇杨蒋砂场的三名职工被洪水围困,面临生命危险。

金溪县人大代表邹爱华-风采与业绩

百姓利益无小事——县人大代表、何源镇党委书记邹爱华的公仆情怀

文/陈振寿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时值今日,这句朴素的民谣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百姓利益大过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如今显得尤其重要。不管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会变,为百姓谋福祉的公仆情怀永远不能变。

对此,县人大代表、何源镇党委书记邹爱华铭记在心。当她从一个人民教师转岗为县委办秘书时,她已经掂量出了百姓利益的轻重;当她从县城机关来到对桥乡担任乡长时,她更加感悟到百姓利益的分量;当她调任何源镇党委书记时,百姓利益早已融入她的身心,成为她决策的重要标尺。

作为一个女性干部,在担任基层领导的岗位上,邹爱华如何做到情系百姓,关注民生?何源镇一位副镇长这么评价:“她永远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为群众谋福祉上,她更像个双面佳人。她有时比女人更女人,有时比男人更男人。”让我们从她的工作中撷取几朵浪花,以此来折射她的公仆情怀吧。

锲而不舍解民忧

2008年9月,邹爱华走马上任,由对桥乡乡长调任何源镇党委书记。上任第一天,何源镇门口就聚集了上百个老百姓,他们是来上访的。这些人衣衫褴褛,面带愁容,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为首的几个怒气冲冲,拦住邹爱华不让进门,声称:“如果不把我们的问题解决,你这个书记当不成!”

此时的邹爱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随行的几个干部有些恼火:这太不像话了,人家一个女同志,刚上任就遭遇堵门事件。可邹爱华并不生气,百姓找上门来,又采取这种办法,一定有难言之苦。作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她绝不能避而不管。于是,邹爱华就在这些人中间坐下来,仔细倾听百姓们诉苦。

老百姓七嘴八舌,好半天才让邹爱华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他们都是原沟树垦殖场职工,2002年撤乡并镇时,沟树垦殖场被撤销,并入何源镇。按国家政策,原有职工纳入省、市农垦系统,享受农垦系统的优惠政策,不但能享受医保养老保险,退休时每月还能领取社保金1000多元。然而,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失误,沟树垦殖场并入何源镇后,没有纳入省、市农垦系统,原有的687名职工无法享受到农垦系统的优惠政策,社保、医保、养老保险全无着落。眼瞅着本县另一个农场享受到了农垦系统的优惠政策,这些职工痛不欲生,所有人都为晚年生活担忧。于是从2002年起,他们常常结伴上访,每逢何源镇换新书记,他们都会来大闹一场。然而,六年过去了,这事毫无进展。

百姓们的遭遇让邹爱华深感同情。她暗自决定,要尽最大努力让这些职工重回农垦系统。三天后,邹爱华来到沟树垦殖场,向200多名职工了解情况。当天中午,她又赶往东乡县的三个垦殖场咨询。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邹爱华先后向资溪、宜黄黎川等县详细了解情况,基本掌握了国家的相关政策。

随后,邹爱华先后向市农垦局、市财政局税费改革办公室的领导汇报、咨询政策,申请将沟树垦殖场的职工纳入农垦系统。可她得到的答复是,沟树垦殖场已从农垦系统脱管六年,已经找不到任何资料及依据,无法纳入。邹爱华并不灰心,她又向省农垦局、省财政局税费改革办公室的领导争取,可得到的答复也是无法纳入。邹爱华不放弃,她又到这几家单位重新登门拜访一次,再次提出申请。让人失望的是,她的申请依然被礼貌地拒绝。

许多人对邹爱华说:别浪费时间了,这个问题已经多次找过省、市农垦局,依然行不通。然而,那些职工焦虑的面孔、渴盼的眼神,又在邹爱华的眼中闪现。如果不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我如何面对这些职工?邹爱华想。

虽然屡遭拒绝,但邹爱华打定一个主意:就算你拒绝我100次,我还要来101次,因为百姓的利益大过天。

记不起是第几次上门了,省、市农垦局及税费改革办公室的相关领导已说不清,所有的人都被邹爱华所感动,都与她从素不相识逐渐成为朋友,他们从质疑到坚信这种事的真实性。于是,一个个调查组来到沟树垦殖场,事情最终真相大白。687名职工重新回到农垦系统,享受到了应有的待遇。

水深火热显本色(www.daowen.com)

有哲人说过:性格决定命运。邹爱华是个活泼、开朗、阳光的女性,做事干净利落,充满激情,这让她有了几许男人的风度,由此让人领略到她工作中雷厉风行的一面。

何源镇是个山区小镇,林木资源丰富,毛竹、杉木、松木等是当地百姓的一项重要收入,可凡事有利就有弊,山区里比其他乡镇有更多的火灾隐患。此外,由于大山阻隔,当地也容易发生内涝,水患也经常发生。作为乡镇的“一把手”,邹爱华在救火、抗洪、抢险等工作中,从来不回避,每次都在一线指挥。无论灾情有多重,危险有多大,邹爱华总是临危不乱,沉着应战,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把灾害减轻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2010年6月20日傍晚,受百年不遇特大暴雨袭击,何源镇杨蒋砂场的三名职工被洪水围困,面临生命危险。得知情况后,邹爱华立即用电话开始指挥:一面组织人员带着绳索、救生衣等救援物资赶赴现场,一面组织人员从县城运送冲锋艇到何源镇,自己也随后赶往杨蒋砂场。

暴雨仍在“刷刷刷”地下,洪水仍在“哗啦啦”地涨,杨蒋砂场正一点点被淹没。虽说三名被困职工离岸边不远,但由于水流湍急,又没有船只,救援人员不敢游过去救人,只能站在岸边干着急。夜色越来越浓,气温越来越低,这时从县城传来消息:县城的冲锋艇运到左坊、石门等灾情更重的乡镇,无法调往何源镇。

如果不能及时把三名职工救上岸,后果不堪设想。邹爱华当即决定:用绳索救人。救援人员把绳索抛往急流中,被困者用长钩钩住绳索,然后绑住自己双手,由救援人员拉上岸。由于水流湍急,被困者难以钩住绳索,救援过程极其缓慢。直到次日凌晨1点,三人才被救上岸。

在本次救援过程中,为安全起见,所有女干部都在晚上8点后离开受灾现场,唯独邹爱华是个例外,她整整在现场指挥了七个小时。

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何源镇,邹爱华救人一命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该镇有个65岁的老婆婆,姓倪。由于性格偏执,又易躁易怒,导致儿女都不喜欢她,不愿亲近她;左邻右舍也多与她吵嘴,不愿搭理她。故此,老伴去世后她显得格外孤独,心情压抑,屡屡寻衅闹事,也曾多次到镇政府上访,要求得到儿女与社会的关爱。虽说镇干部多次给她送去生活用品,但她总觉得没能如愿,扬言要拿着农药到镇政府去喝。

在许多人看来,这种事无法解决,也没必要解决,因为与己无关。可邹爱华不这么想,她总是把前来求助的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尽全力去满足百姓的要求。在解决百姓的难题时,她又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以便理解百姓的真正需求。在邹爱华看来,只要找到了沟通点、切入点及感化点,就一定能做通百姓的思想工作,因为,淳朴、善良的百姓个个通情达理。这一次,她把自己设想为那个倪婆婆,最终明白她并不缺钱,她需要的是一份亲情与世人的尊重。

2009年9月的一天夜晚,邹爱华带着倪婆婆的一名亲戚(她儿女都在外地务工),叩开了她的家门。当倪婆婆打开门的一刹那,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活了一大把年纪,从来没有镇党委书记进过自己的家门,而且,这个书记脸带微笑,进门就叫“倪婆婆好”。于是,邹爱华看到,这个倪婆婆欢喜得双手不知该往哪里放,好一会儿,倪婆婆才端过一条长凳,用袖子擦了又擦,连声请邹爱华坐。接着,倪婆婆又跑到村里的小卖部,高声嚷嚷着买了些饼干、糖果,最后还特意到邻居家去借鸡蛋,声言“邹书记看得起我,一定要吃完这碗水煮蛋”。

邹爱华在讲述这件事时,感慨万分:“其实,我看到倪婆婆家里有鸡蛋,也有饼干、糖果等食品,她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村里人知道邹书记晚上来看望她了,她得到镇党委书记的关心了,她觉得这样就在别人眼里有了面子。”

这个晚上的谈话非常温馨、愉快,自此以后,倪婆婆从未说过寻死觅活的话,也没有再找镇政府的“麻烦”。有人事后得知,那天晚上,倪婆婆真的买了一瓶农药,打算结束自己的一生,幸亏邹爱华的及时拜访。

邹爱华与百姓的故事,点点滴滴,还有许多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