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筱月来
筱月来,蒲剧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他以文武小生而成名,在蒲剧小生行当中独树一帜,成为造诣颇深的一家流派,和阎逢春、王秀兰、杨虎山、张庆奎被誉为晋南蒲剧五大名家。
筱月来出生于1905年5月,原名段连杰,乳名呆娃。临汾尧都区东芦渠村人。年少时由于家贫,生活无着,11岁进入赵城侯村娃娃班学艺,工小生。幼年既体格魁梧,相貌英俊,被大家誉为“人参娃”。十三四岁时,筱月来因倾慕杨登云的云盛班,前来投班。杨登云是蒲剧著名二净,也是蒲剧“革新派”先驱。筱月来很崇拜这位前辈,故拜杨登云为师。从师父那里,他除了学习武打戏外,杨登云的艺术创新思想,对他的感染和影响力则更为深远。云盛班是当时的著名班社,集中了很多著名的艺人,演员阵容十分强大,在这块艺术的沃土中,筱月来广采博收,并受名小生彭福奎亲授,很快就成长起来。1922年筱月来随班到太原演出,一出《黄鹤楼》使他成名,因彭福奎乳名月来,观众遂誉其为“筱(小)月来”。二十来岁时,筱月来就成为云盛班的著名小生。与彭福奎、宋福林、姚恒春被誉为小生“四杰”。
筱月来出科后,搭过很多戏班担任主角,先后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演出。在兰州期间曾因嗓子变化,改演短打戏,如《狮子楼》中武松、《男起解》中陈伯玉等,箭袍戏《独木关》之薛礼、《战宛城》之张绣等,靠甲戏如《回荆州》之赵云、《伐子都》之子都等,被誉为文武全才。后在他的努力下嗓子练出一股“复音”,他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巧妙运用,以腔不裹字,字不裂腔称绝,特别是在尾音上不挑不甩,别具特色,自成一家,使他在西北有很高的声誉。
抗战时期返回西安,先后入晋风社、虞风社演戏。特别是在“虞风社”期间,他请一位号称“关公戏通”的京剧艺人为他传授关公戏,尽管当时蒲剧名角董银午的“关公戏”已很有名,但他认为“牡丹虽同,花色各异”,他另辟蹊径,悟出“庄重、倨傲、稳健、含蓄”八个字,终于开辟出一条“关公戏”的新路。他演的《古城会》、《挂印封金》、《出五关》、《华容道》等戏名重一时,为人称道。他解放前期演出的剧目很多,主要有《白水滩》、《溪皇庄》、《三拉堂》、《黄鹤楼》、《夺元》、《小别母》、《独木关》、《八件衣》、《七星庙》、《日月图》、《双玉镯》、《长坂坡》、《战宛城》、《二度梅》、《狸猫换太子》、《垂金扇》、《古城会》等。(www.daowen.com)
1950年他回到山西,进入山西蒲剧学社。1958年随山西省人民蒲剧团并入晋南专区蒲剧一团。五十年代他曾两次随蒲剧团赴京演出,受到好评,声名远播,被列入“蒲剧五大名演员”之列,并和北路梆子、中路梆子的知名演员参加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团。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4年,他以饰演《燕燕》中的李素卿,获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1957年饰演《墙头马上》中的裴少俊,获得山西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演出奖和演员奖。不幸的是,60年代初他身染疾病,从此离开了他热爱的戏曲舞台。1968年4月辞世。生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剧协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他排演了不少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传统戏有《西厢记》、《燕燕》、《墙头马上》、《法门寺》、《双莲鸣冤》、《赵氏孤儿》、《少华山》;现代戏有《看谁胜利》、《血训图》、《骨肉之亲》、《老虎嘴》;新编历史剧有《红娘子》、《青田县》、《屈原》等。
生活中的筱月来文质彬彬,气质不俗。舞台上的筱月来更是举止潇洒、器宇不凡。他嗓音清亮、甜润、醇厚,深受观众欢迎。他最大的特长是气质不俗,能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注重人物精神风貌的刻画,动作洗炼大方,表演含蓄蕴藉,不温不火,格调高雅,从不以繁枝缛节的程式和特技卖弄噱头。故其所演角色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如他的代表作《截江》中的赵云,骁勇善战,沉着镇静;《屈原》一剧中,把戏曲和话剧手法融为一体,正气凌然、气概不凡的楚国伟大政治家兼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矗立于舞台;《黄鹤楼》中周瑜,器量狭窄,矜持自负;《燕燕》中的李素卿,薄情寡义,朝秦暮楚;《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书生气十足而又痴情的张君瑞。凡此种种,均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精品。筱月来不仅在饰演大角色上出众,在饰演小角色上他采用“画龙点睛”的办法,塑造的小角色也同样出彩。如反串老生饰演《窦娥冤》之张驴父,丑相百出,滑稽可笑。《石佛口》中通过一个夸张的倒牛奶的身段动作就塑造出了善于阿谀奉承的小番子;他在现代戏中反串《智取威虎山》中的傻大个,《骨肉之亲》中的陈修德,《李双双》中的陈支书等,别出心裁的化妆造型,饶有情趣的表演,无不为观众津津乐道。观众评价他“装龙像龙,装虎像虎”,确为蒲坛一代名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