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西晋剧名角二牛桂英-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晋剧名角二牛桂英-山西戏曲名角

时间:2024-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牛桂英牛桂英,一位闻名全国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在太原及张家口,牛桂英曾两次同毛毛旦合作,演出《火焰驹》中的《卖水》一折。1942年,18岁的牛桂英辗转来到晋剧的第二故乡——张家口。在京期间,牛桂英着力对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的长处进行研究。回太原后牛桂英加入了丁果仙所在的太原市新新晋剧团,任副团长。丁果仙是晋剧生角中女演男的开创者,牛桂英是晋剧旦角中女演女的佼佼者,一生一旦,一刚一柔,珠联璧合,享誉日久。

山西晋剧名角二牛桂英-山西戏曲名角

二 牛桂英

牛桂英,一位闻名全国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在她五十余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博采众长,苦心钻研,广泛吸收,在继承晋剧艺术的同时,从表演、唱腔、道白、服装化妆等方面,对古老的晋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取得了众所公认的艺术成就。她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成为晋剧牛派表演艺术的创始人,在晋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25年6月,牛桂英出生于山西榆次小张义村一家贫苦农民家里。原名月英,乳名英子。当时在榆次小北门有一个晋剧戏班“董家班”,她经常去看人家演戏,不久她就恳求父亲让她学戏。于是,九岁时投身梨园,有了第一个师傅梁柱。在师傅的口传身授下,一年之后她就能在太原的茶馆“唱票儿”了。但是抗战爆发后,日军飞机轰炸太原,人们纷纷逃难,她只得返回榆次。14岁那年她再次拜李庭柱为师学艺,师傅充分考虑了她的综合条件后,让她从须生改为青衣、花旦,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艺术命运。当时太原、晋中地区有许多承戏领班的,在师傅带领下,牛桂英进入祁县韩国华的戏班,开始了自己的戏剧人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正式登台,开始在晋中、太原演出,之后跟随师傅走南闯北,浪迹于山西、内蒙、河北大部地区及京津一带。为了糊口谋生,他们频繁串班。谁的戏班要人,就给谁唱。多则数月,少则几天。就是在这种漂泊不定的环境中,客观上给牛桂英提供了广泛接触各地名家的机会。有时候是同他们合作演出,有时候是从旁观看,有时候是切磋交流,她领略了各路名家流派的艺术风采,使她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在她串班演出期间,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整天都泡在戏台上,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学戏和演戏之中,处处留意,勤学苦练,有些戏就是在上下场门边看会听会的。当时她有幸与当时著名晋剧前辈艺术家盖天红、刘少贞、十四红、十二红、毛毛旦、水上漂、丁果仙、筱桂桃、乔玉仙等人合作,从他们身上汲取了丰厚的艺术素养,为自己的成才奠定了基础。毛毛旦是晋剧史上一位出色的悲剧演员,他在唱做方面均有独特的创造,尤其是他那粗犷的哭腔、深沉洒脱的表演颇有催人泪下的功力。在太原及张家口,牛桂英曾两次同毛毛旦合作,演出《火焰驹》中的《卖水》一折。他那刚柔兼备、婉转多变的声腔,喷口有力的吐字以及表演,结牛桂英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在过去,年轻娃娃给名角配戏是不容易的。但是牛桂英凭借自己的实力,还多次和十四红合作演出了《桑园会》、《芦花》等戏。十四红嗓音洪亮,唱腔优美,桂英在和他的合作中揣摩他行腔运气的诀窍。

在包头,牛桂英还有幸与晋剧名家盖天红合演了《四郎探母》、《未央宫》、《九件衣》等戏。盖天红的唱腔悠扬潇洒,高亢激昂,颇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气势,当时就曾由百代公司灌制了唱片,在观众中享有盛名。牛桂英同盖天红师父配戏,领略了他优美的唱腔,为日后行腔追求美与韵味定准了基调。

1942年,18岁的牛桂英辗转来到晋剧的第二故乡——张家口。这里晋剧名家荟萃,但也是晋剧、京剧争艳对峙之地。各路名家展露技艺,相互品评,艺术氛围极浓郁,从实践到理论都给予牛桂英极大的熏陶:像水上漂行云流水、婀娜多姿的台步;筱桂桃沉稳细腻的表演,朴实浑厚的行腔;十二红的柔音唱法与气息的运用;五月鲜、六月鲜雅俗共赏的唱词、念白,均给牛桂英以启迪,并为她所取。此间她还与京剧名家袁世海、李少春、高玉倩等人来往较多,在艺术上受到很多指点与熏陶。在张家口的六年是她艺术成长的重要阶段。(www.daowen.com)

1943年,牛桂英结识了晋剧前辈艺术家李子健先生,并受到他的指导。1947年,牛桂英随戏班去了北京,当时北京是各剧种名家云集之地。牛桂英和她的老搭档乔玉仙、王正魁、马兆麟、筱果子等人连演月余不重戏,常年在“三晋”、“开明”、“吉祥”几家戏院演出。此间,李子健先生和牛桂英接触更加频繁,他精心指导牛桂英练功。同时,对牛桂英从师父那里口传身授学来的演出本,在唱词、念白等方面进行雅俗共赏的加工,剔除粗俗、浅陋、生僻、晦涩之词,润色修改,使其具有文学性,李子健还亲自给桂英排演了《百花亭》,还有《断桥》、《清风亭》、《王婆骂鸡》等戏,成为桂英投身梨园以来受益最多的一位恩师。

在京期间,牛桂英着力对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的长处进行研究。演出之余常去看同行的戏,并向袁世海、李少春、新凤霞、高玉倩、李桂云等人求教,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晋剧演唱中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改变,并且很成功。有了与众多名家同台交流的机会,才使她在艺术上逐渐成熟,并有了敢于变革创新的可能。

北京解放后,她积极排演了《新四劝》、《小女婿》等现代戏。在《新四劝》中唱了评剧、京剧唱段,立即引起轰动,观众对她的表演赞不绝口。牛桂英成了京城名噪一时的晋剧名家。50年代初,牛桂英在丁果仙的邀请下,返回太原,开始了两人长期的合作。其实,二人早在1944年,就在张家口首次合演了《清风亭》、《九件衣》、《四进士》、《芦花》等戏,配合默契和谐,演出得心应手。1950年,桂英应邀赴晋与丁果仙第二次合作,在大中剧院献演了《坐楼杀惜》、《走雪山》、《桑园会》、《四郎探母》、《女中孝》、《蝴蝶杯》等戏,颇受观众欢迎。回太原后牛桂英加入了丁果仙所在的太原市新新晋剧团,任副团长。从此,两人开始了漫长的舞台“情侣”生活。丁果仙是晋剧生角中女演男的开创者,牛桂英是晋剧旦角中女演女的佼佼者,一生一旦,一刚一柔,珠联璧合,享誉日久。她们合演的《打金枝》、《坐楼杀惜》、《走雪山》、《九件衣》、《蝴蝶杯》等剧目均被誉为脍炙人口的晋剧表演艺术杰作。

几十年的舞台生涯,牛桂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腔艺术特点,在唱腔和道白上的艺术造诣非常深厚,突出地表现在咬字、发声和行腔的艺术处理上。她的咬字“喷口”很有功力,在发声收韵上非常讲究。她不仅按每个字的拼音发声,而且要根据晋剧板式、音域反复练习如何把字音远送。因此,她的演唱具有字字坚实、字音远达、清晰易懂的效果,创造了既保持山西口音特点,又能为省内外广大观众接受的发声、咬字、行腔方法。她的嗓音并不高亢,但她在自己的音区范围里,建立起自己委婉缠绵优美、深沉厚实的牛桂英唱腔。每逢遇到高音,她总是三回六转、抑扬相参、处理巧妙、舒展自如,别具一番韵味儿。曾有人把她的嗓音比作“云遮月”,初听不甚清亮,越听越觉得字字有情,声声入耳。在行腔方面,她不拘泥于老腔老调,而是根据剧情和人物的特殊要求去改革创新。她曾创造性地吸收过京剧、川剧豫剧、蒲剧、河北梆子、评剧、碗碗腔等兄弟剧种的声腔,借以丰富自己声腔的艺术表现力。她善于运用“颤音”、“升降音”、“装饰音”来传情达意,表现丰富浓厚的情感色彩,特别是她那别具一格的装饰性尾腔,沉稳质朴,婉转缠绵,形成了“牛派”的代表性声腔,更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牛桂英在唱腔、道白、表演诸方面对晋剧艺术,特别是青衣行当的提高与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她一生中演出过120余出剧目,塑造出了130多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展示出精彩的人物画廊:既有雍容富贵的嫔妃,善良贤淑的官宦夫人,又有宁静娴雅的大家闺秀,稳重端庄的庶民妇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角色如《打金枝》中的沈后、《三击掌·算粮》中的王宝钏、《骂殿》中的贺后、《重台》中的陈杏元、《蝴蝶杯》中的田夫人、《百花点将》中的百花公主、《明公断》中的秦香莲、《九件衣》中的姜巧云、《洞房》中的卢凤英、《坐楼杀惜》中的阎惜姣、《走雪山》中的曹玉莲、《小女婿》中的杨香草、《柳荫记》中的祝英台等等。这些经她精心塑造的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舞台艺术形象,与她那精湛的演唱艺术融为一体,在广大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如今,耄耋之年的老人,已经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的一生奉献给了晋剧,她的牛派表演艺术将得到广泛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