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长效机制
“合作”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机制;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学校和企业的战略诉求。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22)因此,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除了“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和“因地制宜”,采用多样、灵活的合作形式外,要认真把重点放在讲求效益、求实创新和建立长效机制上来。
1.形成战略同盟
合作和竞争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学校和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战略联盟”越来越成为双方共同的理性选择。
(1)着眼长远发展
战略同盟的形式,需要合作双方都有着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一方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产学研合作是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需要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引进与转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合作已逐渐成为企业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学、研)结合的道路”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是学校的发展战略。因此,学校和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既是国家战略的导向,又是企业战略和学校战略的内在要求。
(2)开发人力资源
我国正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企业和职业教育也要又好又快发展。面对高端、现代、新型、集约化的经济特点,企业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依靠高水平人才进行技术创新。而对职业院校而言,走校企合作之路,争取并依靠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主动服务企业的需求,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手抓规模、抓速度,一手抓质量、抓内涵,两手都要“硬”起来,职业教育就必须面向市场、开放办学、为企业服务。
(3)追求互利共赢
企业和学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注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创造企业文化和精神财富,成为企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学校的主要宗旨是培养人才,追求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如今,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办学,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服务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自觉行为。校企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其合作动机是双方利益和效益的驱动,其合作结果上是互利双赢,其结合点是双方共同的发展需要,即创造共同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使用。
校企合作,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取得了“多赢”效果和多方认可。对企业,企业获得了人力资源储备,获得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获得了低成本的外加工产品,获得了学校的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文化资源;对学校,建设了供需对接的专业,推动了课程改革,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创新了师资培训模式,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拓展了教育和培训服务领域,提升了教学质量,推进了“双证书”制度,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学生,学习有了目标,学费有了资助,毕业有业可就,就业能够对口,企业感知克服了自卑心理,企业实践增强了职业技能,企业文化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对社会,解决了上学和就业两大难题,为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分忧解困,促进了社会稳定。对政府,校企合作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
2.搭建合作平台
聚焦国家战略,融入地方经济,根植企业自主创新,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在这种共识下,政府支持、企业和学校双向融入就成为一种发展态势。校企合作也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首先要有政府引导搭台。几年来,中央政府积极倡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推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深入开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多个层面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校企合作的根本保障。
其次政府要加强统筹。统筹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协调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政策倾斜,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学生带薪实习、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合理利用市场手段,提高校企合作效率。
(2)完善运行机制
一是双方需求合拍的驱动机制。目前,应该建立企业调动机制,激励企业着眼于长期愿景下的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互利互惠多赢的利益机制。应该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产学研项目、技术开发、学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深层次、长远利益上进行合作;三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衡机制。人、财、物资源双向流动,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重视“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四是动态发展的调整更新机制。企业转产,学校调整专业;企业更新设备和技术,学校改造场地和课程;企业使用新工艺、新方法,学校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同时,学校要不断地适应企业、服务企业,进而在某些方面引领企业;五是双方参与评估考核机制。要制订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合作指导思想、条件、制度、参与度、内容、形式、管理水平、工学效果、合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检查,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www.daowen.com)
(3)加强管理服务
首先要重视校企合作的管理。加强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采取合同协议管理而非人情关系管理,强调规范管理而非随意管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条件、双方职责、实习岗位要求、生产目标、职业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此外,学生在企业实习要实行企业和学校双重管理和指导,要制订企业外聘教师的管理办法等。
其次可引入中介组织的服务。校企合作两方面的主体真正互动起来,还需要第三方组织的力量推动,既熟悉企业生产运营,又了解学校教育活动,还能保持中立立场,比较合适的是行业学会(协会)、民间团体。可以依托这些组织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策划、咨询、牵线、指导、评估等工作,为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服务。
3.推动持续发展
对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而言,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绝非权宜之计,因此,要激发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使校企合作能健康地、持续地发展。这种持续发展主要靠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1)深化合作层次
一方面要扩展合作空间。东、中、西部地区和地区之间、地区和行业之间、地区和院校之间、地区和企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打破行政区划、打破隶属关系、打破行业和企业界限,强强联手、强弱结合,异地招生、异地就业,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优势互补的姿态,跨校、跨县(区)、跨地(市)、跨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联动合作。
另一方面丰富合作内容。校企合作内容丰富,从硬件到软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办学到教学,层次不断递进。
第一层次:人、财、物的双向流动与合作。企业向学校捐赠资金、实训设备、技术手段,提供职业情境、实践场所,提供行业企业专家、技师,向学校发用人订单等;学校向企业提供培训场地、职业技能鉴定站、智力和技术咨询及培训服务等。
第二层次:教育教学各要素的全程参与。这包括: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核心,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训基地是保障,教材建设是抓手,实践教学是重点,学生成才是目的。
第三层次:精神文化层面的相互认同和渗透。学生体验企业真实环境、耳濡目染感知企业文化内涵,这种教育效果是单纯校园环境不可能达到的。相反,教育的先进文化、校园的精神文明以及科学精神、研究能力等,对企业也有很大的渗透力。
(2)推进模式创新
多样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属性,校企合作模式和类型的多样化,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特征。校企合作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职教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与“做”的关系上可分为: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分阶段完成学业、半工半读、顶岗实习;二是从招生和就业的两个环节上可分为:“订单式”培养、定向招生就业、企业冠名班,零学费就业、预就业;三是从教育教学过程或服务任务上可分为,项目合作及联合开发教学项目、学校承接科技开发与技术项目、合作开展竞赛;四是从企业和学校的资源流动关系上可分为:企业投资办学、企业捐赠资金、设备和场地共享、互为对方提供培训;五是从合作的范围半径上可分为:一校一企、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多校多企,一个专业一个企业;六是从管理组织上可分为:董事会、行业企业专家顾问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实习指导委员会;七是从合作程度上可分为: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模式、校企实体合作、校企一体化;八是从不同科类专业上可分为:工科类校企合作,文科类工学结合;九是从借鉴国外模式进行本土化探索上可分为: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模式、“三明治”教育模式、新洛桑工学结合模式等。此外,还有校企集团化合作模式,与海外、国外企业合作模式,股份制校企合作模式等。
(3)组建职教集团
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开辟一种由重点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参与,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桥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低投入、高产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
采取校校联合、校企合作,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形式,把学校和企业、市场和社会等有关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优化和功能整合,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共进的新机制。从打造“航空母舰”,到组建“联合舰队”,这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一个根本性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