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适应发展需求:育人理念与实践探索

适应发展需求:育人理念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4-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适应发展需求温家宝总理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中,精辟地概括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

适应发展需求:育人理念与实践探索

(三)适应发展需求

温家宝总理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讲话中,精辟地概括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

他还对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目标任务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组织社会服务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正是按照党和国家的这一系列要求而确定的。

(1)落实具体要求

温家宝总理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一个农业职业学院,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是它责无旁贷的义务。具体讲,促进社会就业,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就业率。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可以说,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社会服务都是围绕这些要求展开的。

(2)聚焦关键问题

中央2007年1号文件指出,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的多种功能日益凸现,农业的基础作用日益彰显。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2008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全党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中央一系列文件的精神,为我们清晰认识当前农业面临的矛盾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提供了极为明确的方向,也使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社会服务的实施有了基本的依据。

(3)完善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农业职业教育是涉农的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增强“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还应遵照中央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的要求,积极投身到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去。

2.紧跟市场变化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贯彻就业导向的方针,必须面向市场,分析职业劳动的变化趋势,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积极应对出现的新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开辟与用人单位衔接与沟通的渠道。

(1)了解职业劳动的变化趋势

贯彻就业导向的方针,首先要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劳动的内在能力,着力于“促内劲、强内力、练内功”。了解职业劳动变化的趋势,无疑会使学生提高认识、开阔眼界,自觉、主动投入职业实践。

当前,社会职业劳动正发生急剧变化,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态势十分明显(16),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劳动分工出现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现代社会中职业劳动性质种类的变化表现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蓝领阶层与白领阶层、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三大复合趋势,发展中的劳动岗位呈现边际岗位的形态,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的本领。

二是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现代社会中职业劳动的智能结构出现跨专业技能(计算机、外语)、跨行业技术(工具、手段)、跨产业意识(环保、安全)三大复合态势,发展中的职业呈现边际职业的架构,要求劳动者具备跨职业的本领。

三是信息爆炸催化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能通过一次性学习掌握一生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一次性学习的思维定势已经过时,显性学习、隐性学习、虚拟学习的形式成为可能,促使劳动者要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本领。

四是竞争机制促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能一生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而保持不变。一次性职业的思维定势也已经过时,跨职业、跨行业、跨产业的职业变动成为可能,迫使劳动者要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市场变化的本领。

这一系列的变化必将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实践,创新学习的方式和策略。(www.daowen.com)

(2)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

掌握市场需求动态是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和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性工作。为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与科学技术进步的趋向,跟踪人才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变化,提高对市场反应的敏感性,健全常态的信息采集、研究和动态反馈的机制,灵活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加强调查研究和论证分析。

1)调查项目内容

①市场人才需求。市场人才需求主要是人才类型及其数量的特征。

②市场变化预测。市场变化预测主要是人才需求消涨的趋势。

③就业形势。就业形势由供需关系确定。

④劳动就业政策走向。

⑤对特定职业的从业要求。

2)调查方法采用

文献法。查找政府相关部门的公报、各种报告及文献资料。

②调查法。要求科学取样,综合采用访谈、问卷、调查表等方式。

③咨询法。重点是对部门管理者及专家的咨询。

论证分析主要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资深的从业者及企业负责人、教学人员三结合进行。论证分析的基础是由调查所获得的信息与数据,并由此归结出需求的动态信息。

(3)取得用人单位的支持信赖

有计划的、持续的涉农社会服务,必然使学院的广大师生直接地进入用人单位并实际地从事专业工作,这对于增进学院与用人单位的相互了解、信息沟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院的社会服务形式丰富多样,无论是“定单式”的专门实践、义务性的支农服务,还是半工半读、顶岗劳动,其实都是学生展露才智、发挥效能、表现特质的最佳机会,这比一份单薄的求职书和自荐表要生动得多、丰厚得多,同时,这也为获取用人单位的接纳和青睐开辟了一条新的门路。

3.提高内在活力

学生在学校教室里学习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由于游离于应用情境,不具有“在场性”,很难激起人的内发动机,使知识在需要的时候被“活化”并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重构和生成,因此,只有在具体的职业活动情境中,特别是在应用知识的社会服务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内在活力才可能被全面激活。

(1)激发内动力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活动的诱因和内趋力。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迪西和里安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学习,就必须在追求能力培养、学习自主和社会联系三个方面得到周围环境的有效支持。根据这一理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满足学生对于能力、自主积极性和社会联系的基本要求,它们是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必要心理状态和重要因素,因为特定的需求经历会对兴趣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兴趣是从经验中发展而来的,是否产生兴趣以及产生怎样的兴趣,都取决于完成任务过程中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17)显而易见,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实践,完全可以在能力、自主积极性和社会联系三方面同时满足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2)提升适应性

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从业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于职业能力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它主要指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变革的能力,包括预见和适应重大变革所需要的性格和素质、态度和价值观。他们也认为,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是把通过职业培训所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创造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表现。

从世界范围看,当今社会企业界要求教育系统不再单纯是培养个人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或仅仅使其参加生产某种东西,而是要求他们具有把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够开创新的企业、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就业能力意味着不仅能够一次性就业,而且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化;需要就业的人员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职业的创造者、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具备从一个岗位转变到另一个岗位,或者从一个企业转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这是当今世界企业界、经济界对职业能力、就业能力要求的一种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职业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态度,以适应变革的需要。(18)不言而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3)增强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的信念,所以又称能力动机。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身行为和成效的一种主观判断,是反映个体能力的敏感指标之一。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对所参与的活动充满自信,乐于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实践中能积极主动地监控和评价各方面的信息,为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应当说,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学生会自觉地为解决问题而表现自己的才智,释放自身的潜能,并在各种具体成就的积极强化中不断增强效能感,从而更加自信和自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