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足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概念与普通教育中的“能力”有着重要区别。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能力本位所强调的能力,应被理解为个体所具有的一种状态,一种能在动态的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采取专业化的、全方位的并勇于承担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行动。能力更多地表现为个体主动面对生活与积极应对生活的一种心理准备,一种获取显性的生存本领的隐性的心理条件。”(12)
1.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
实施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在组织涉农的社会服务时,十分注意廓清能力本位同技能本位、资格本位的混淆,努力实现思维范式的转变。即:“从狭义的岗位或职业的职业行动向广义的岗位群或职业群的职业行动的位移,从他组织的职业行动范围的被动接受向自组织的职业行动环境的主动构建的迁移,从客观外部世界需求导向的目标遵循与跟进向主体内心世界需求实现的目标参与和建构的转移”。(13)尽力使“职业能力来自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训练而又超脱职业情境而本体存在,即所谓源于职业情境而又高于职业情境。”并始终定向于“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发展有后劲。”
2.着眼能力要素的整合
有关的研究指出,职业能力是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组成的②,我们的社会服务实践也就从这三大要素着手。
(1)提高专业能力。遵循“立足农业产业、延伸专业链条、综合配套发展”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下工夫改进专业教学,以提高专业能力为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交融渗透,专业目标与专业规范互为支撑,专业教师与专业技工双重指导,专业实践与专业场景有效联结。
(2)获取方法能力。基本的做法是:促进自主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引导实践反思。
(3)习得社会能力。做好三件事是:适应工作环境,进行自我管理,加强合作交流。
服务“三农”的社会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十分注意各种能力要素的整合,因为“获得能力的重要条件是行动的整体性和执行完整的行为。这就不仅涉及工作行动内容的完整性,而且涉及循环性。内容的完整性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统一,内容的循环性则包括制定目标、计划、决定、执行控制和评价工作任务。”(14)如表1-1所示。(www.daowen.com)
表1-1 职业行动的完整性和循环性
3.注重基本关系的调整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审慎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有以下方面。
(1)整体素质与岗位技能的关系
整体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当学生的内在素质体现在特定领域和具体工作上时,就会外化为岗位技能,实质上岗位技能是整体素质的对象化、现实化,因此,要发挥整体素质对岗位技能的支撑和托举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既要注意整体素质在实际作业中的活跃表现、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又要加强在岗位技能训练中的价值引导、经验概括和态度形成,使二者相辅相成。
(2)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普通论和专业论的关系。我国学者的研究指出,强调文化基础的普通目标是不可忽视的,但基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看这二者的连续性,策略上则可通过专业化达成普通化的目标。(15)在实践上既要加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技能课程的联系,使文化基础课程服务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岗位技能的养成;又要改革专业基础课程,强化它和技术知识、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整合与联系,以工作任务和项目学习为中心,进行课程的重构与改造。
(3)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关系
学生校内学习是获得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和间接经验的最重要场所,这种学习无论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是实训的形式进行,它都必须是有控制、有目的、有计划的,为了实现校内学习的优质和高效化,改革的重点是它的内容组合、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都要与应用情境、工作任务、具体条件建立有机的、密切的联系。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校外实践则尤其是充分的、必要的,校外实践要注重对校内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有效激活、综合应用和拓展延伸,二者通常采用穿插式、分段式、组合式加以统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