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代孝文化:盛行原因揭秘

汉代孝文化:盛行原因揭秘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的快速灭亡,使汉王朝必须思考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寻求新的统治方法。把孝道作为统治思想的重要原则,以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汉代的“以孝治天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两汉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在目前我们国家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的情况下,孝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汉代孝文化盛行的原因

那么,汉代为何要“以孝治天下”呢,又何以能行得通呢?这是因为:

其一,时代的需要,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要求以“孝”作为统治工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代选择以孝治国是由汉代特定的社会物质基础——小农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决定的。小农经济是汉代社会主要的经济形式,个体家庭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源泉和社会生产的直接承担者,其稳定和繁衍有助于小农生产的顺利进行。小农经济的兴衰和汉王朝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整个国家的物质如粮食、布帛以及兵役、徭役等都需从小农家庭出。汉代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了小农户耕织养家、养国的重要性,小农家庭安则国安,小农家庭衰则国衰。正因如此,所以有汉以来统治者就非常关注小农的组织和管理。在选择治国纲领时,统治者积极借用家庭的道德观念来管理民众。在寻找治国理念的过程中,他们被先秦儒家孝道观念所吸引。先秦儒家学说包括政治意识在内的各类观念多以家族道德为原生点,儒家孝道不但是最好的家庭黏合剂、幸福源,而且又可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是最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思想滋养剂。统治者可以利用孝道去限制与引导小农户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可以训育出孝子,孝子又可以转化为忠臣,忠臣则利于统治管理。

国是家的放大。汉代面临家族、家庭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及整个社会的现实基础的事实,统治者试图用家庭道德为政治服务,使家庭道德与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国”与“家”相沟通、“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以强化封建统治权,使君权得到社会大众的自觉拥护。统治者依据家国一体的观念,改造原来的家庭孝道,加以大力提倡,孝道观念就成了汉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本位。

其二,汲取了秦快速灭亡的教训。

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的快速灭亡,使汉王朝必须思考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寻求新的统治方法。汉初的统治者为了免蹈秦的覆辙,建立新的社会统治秩序已是当务之急。他们花大量精力去总结秦失败的教训。政治家和思想家一般认为尚“暴政”、“酷刑”,弃绝“仁政”、“德治”是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汉代力图和“暴秦”划清界限,适应社会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需要,提出“以礼为教”,并从儒家孝道思想中得到启发。

统治者把家庭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一方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小农家庭内部团结;另一方面,把小农家庭血亲伦理观念的孝道引申、扩展、转化到政治和社会范畴,从人性根本上发展出“孝”、“忠”,强调“忠孝一体”的政治伦理观念。所以汉代一改秦的统治方法,在“任刑”的同时,更强调“任德”,用血亲关系来维系社会、家庭内部的稳定。把孝道作为统治思想的重要原则,以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

汉代统治者认为君、父之间不仅具有许多相通之处,甚至还可以合而为一。正是出于此种认识,统治者希望借助孝道作用巩固其统治。后来的宣帝对此目的讲得十分明白:“导民以孝,则天下顺。”[13]

其三,“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是推行“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保证。

历代以儒学作为主要统治思想的政权,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都与伦理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儒学最重伦理纲常道德,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代建国初期,由于经济情况较差,为了与民休息,选择了比较保守的“黄老思想”为统治指导思想。但在使用道家的同时,也兼用儒者入朝为官,著名的有叔孙通等,这些儒者都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不断地向朝廷建议用儒家的德化、礼治、仁政来治理国家,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从武帝开始,统治思想发生了明显的重大变化。汉武帝令三公、诸侯王等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最有影响的是儒学大师董仲舒,他到朝廷应试,援引《春秋》大一统之精义,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建议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的指导思想,大力培养儒家知识分子以充实国家官僚机构。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等级制度,树立大一统的君主的绝对权威,受到武帝高度重视。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而给汉代统治者的统治披上了一层道德外衣,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因此统治者不但赋予它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权威,还借用国家力量去推行它,如用国家法律来奖惩孝与不孝等,以至于原来仅仅属于道德范畴的孝观念被提升到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点,成了汉代的治国方策。

汉代的“以孝治天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两汉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自然也引起了后来许多朝代的兴趣并借鉴之,甚至发扬光大。许多朝代皇帝的谥号等也用上孝。比如东晋孝武帝,南朝宋的孝武帝,北魏孝文帝、孝明帝、孝庄帝、孝武帝,北齐孝昭帝,北周孝闵帝,南宋孝宗等等。又如唐代也有“孝悌力田”科、清末还有“孝廉方正”等的制度,在后世也得到了充分的延伸。

孝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形成具有内涵深刻的孝伦理体系,并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孝文化。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伴随孝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状态而逐渐闪现出人性光彩与文明印迹。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其中夹杂着一些不良成分,但也掩盖不住它在历史文化中的文明光辉。即使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孝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仁爱思想和对国家的忠诚意识,也是值得提倡的。特别是在目前我们国家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的情况下,孝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注释】
(www.daowen.com)

[1]《孝经·开宗明义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2]《新语·至德》,见许嘉璐《文白对照诸子集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3]《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4]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5]《汉书》卷六《武帝纪》。

[6]《汉书》卷六《武帝纪》。

[7]《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

[8]《汉书》卷八《宣帝纪》。

[9]郑玄注:《孝经序》。

[10]《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11]《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向栩传》。

[12]《后汉书》卷五十八《虞傅盖臧列传》。

[13]《汉书》卷八《宣帝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