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铁县商业与四大财东-《乾县民国史稿》

铁县商业与四大财东-《乾县民国史稿》

时间:2024-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是奉上级之命成立,但足见乾县的商业特别是县城的商业已是相当发达。抗战时期,乾县商会在商界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乾县县长亲率政界官员登门授予宁氏家族“壮志凌云”牌匾,一时传为佳话。其中也有几位家业宏大,可谓豪门巨富,这即是乾人皆知的所谓乾县“四大财东”。刘文伯在乾县城内有70多间商业门面,除自家经营外,其余出租。

铁县商业与四大财东-《乾县民国史稿》

第三节 铁县城商业及“四大财东”

在以农耕为主的陕西关中地区,乾县是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前章记述的清末乾县县城,曾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商业十分繁荣。民国时期由于兵连祸接,时局不安,县城的商业已远不如前。但乾县地处秦陇要冲,不仅是军事政治的要地,也是陕甘两省贸易和物流的交汇点,况且终究还有商业繁荣的历史渊源。县城和四乡六镇仍然惨淡经营,延续着乾县商业的香火。全县经营粮食、药品、花布、山货、铁器以及京广洋货的商人及其商号店铺,仍然不下千家。尤以县城为最多。乾县人韩有政先生搜集整理了一份民国时期乾县城内的店铺钱庄粮行名单,兹罗列于后。

位于县城内的商业当然不止这些,同时还有不少手工作坊的店铺。各类商业和商号经营的规模也大小不一。其中如敬恒泰、晋行公、广顺源、永顺祥、集义成、天生福、裕生厚、济远长等,都是规模较大的商户。在城内经商的多为本县人,也有少数外地商人,晋行公就是山西人的生意。几家粮行也颇有实力,如双盛德、益盛德、荣盛德、天生德、天生益等,极盛时每日交易粮食可达数百石。而药店中的西大街德义隆,正街普济生、公义堂,小东巷德寿堂等四家药店在清朝时就已兴办,历史悠久,资本雄厚,很有名气。布店以经营乾人自纺自织的土布为主,城内就有十多家。经营京广洋布的则称为京货铺。

民国4年(1915),乾县就有了商会。虽然是奉上级之命成立,但足见乾县的商业特别是县城的商业已是相当发达。商会,是一个相对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团体。商会的负责人一般都是在当地商界、政界和社会上有影响又有实力的地方绅士,又是由商民公推公举,所以在商界和社会上颇有影响和号召力。商会初建时是由诸商家公推选举正副会长和董事,办会场所设在东大街。民国16年(1927)按上级要求改组为商民协会,民国19年(1930)又改为商务会,设主席1人,常务委员2人,执行委员7人,监察委员2人。民国21年(1932)依旧称商会,直至民国政权结束。

曾长期担任乾县商会会长的宁耀亭在乾县商界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宁耀亭出生在乾县城内风水台巷一个耕读传家的富裕家庭。他从小就受到父辈和家庭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养成温良恭俭、礼貌待人的习惯。他从一个布店的学徒到管账先生,后来任乾县最大的粮行“荣成福”经理。他通晓商道,长于管理,在乾境商界和社会上颇有声望。民国25年(1936),正当不惑之年的宁耀亭,被乾县商界推举为商务会会长。此后,商会曾几次换届,宁耀亭都连选连任,直至民国36年(1947)解职。宁耀亭主持乾县商会在战乱和时局多变的情况下,制定了不少保护商业的措施,包括坚持对外来商人一视同仁,鼓励和吸引外来资金。同时,宁耀亭和商会对各商号店铺的经营也严加管理,倡导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维护和促进了乾县商业的稳定和发展。抗战时期,乾县商会在商界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宁耀亭带头捐款捐物慰劳前方抗日将士。民国33年(1944),宁耀亭送正在乾县中学读书的儿子宁世英参加中国知识青年远征自愿军(“出国兵”)。乾县县长亲率政界官员登门授予宁氏家族“壮志凌云”牌匾,一时传为佳话。民国34年(1945)11月,乾县首届参议会正式成立,宁耀亭以商界代表当选参议员,参与了乾县的政治活动。

宁耀亭送子抗日

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乾县无疑是贫穷而又落后的。就民生而言,县城和四乡六镇的从商者以及散布在各村堡的手工业者的日子稍好于单纯务农的农民,其中不少人温饱无虞或为小康之家。而能成就为富户“财东”者,莫不是地主兼营工商。其中也有几位家业宏大,可谓豪门巨富,这即是乾人皆知的所谓乾县“四大财东”。

刘文伯

(一)刘文伯,原名刘一敬,字文伯,后以字行。乾县东乡亓父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六月十四日生,家道累世丰裕,耕读传家。刘文伯幼入私塾,13岁时考入乾县高等小学堂,翌年转入陕西陆军讲武学堂学习,勤学好问且秉性旷达。辛亥革命爆发,西安反正,革命热潮如火如荼,刘文伯弃学从戎,在秦陇复汉军张云山麾下任教练官,在陆军第一师一团三营任连长。民国6年(1917),刘文伯参加陕西靖国军,历任营长、团长。民国14年(1924),刘文伯在国民革命军二军李虎臣部任旅长,民国15年(1926),在刘镇华围省城、“二虎守长安”时升任二军三师师长。西安解围后为国民革命军联军第八路第三师师长,又改为南路军。在河南被红枪会打败后退住上海。民国16年(1927)加入国民党。民国19年(1930)夏,杨虎城约请刘文伯任十七路军军事参议,进关时调任潼关财政监督专员,后调任陕西省盐务督销局局长。民国21年(1932),陕西仍处在年馑之尾,民食不给,匪患迭生。刘文伯被调任商洛五属绥靖司令,后又改任凤翔绥靖司令,翌年调任十七路军独立旅旅长。到了民国23年(1934),刘文伯面对复杂混乱的时局,厌倦了军旅官场,退隐西安和乾县故里,做些文化教育方面的公益事业。西安双十二事变,刘文伯旗帜鲜明地支持张、杨。他在西安的寓所成为共产党人来往的据点。事变后刘文伯被派任陕西省四区(商洛)行政督察专员,在职45天,杨虎城离任出国,刘文伯便返回乾县,蛰居故里。

刘文伯长期任职军旅,位高权重。特别是民国19年(1930)后任陕西省盐务督销局局长期间,当是聚财无数。刘文伯利用雄厚的积累不断扩大土地,发展工业商业,终于成为乾县首富。他在西安、乾县、临潼、高陵等地大量购置庄园房产和土地。在乾县有土地520多亩、9座庄院、120多间房屋、十多匹骡马,每年雇8个长工。另在高陵县有水田500多亩、几座庄院,全部出租。刘文伯弟兄四人,大弟刘一仲在家主持农务,三弟刘一纯学习纺织专业,负责刘文伯创办的平民工厂和土布改进社。同时,刘文伯还大量投资粮食集、药店、书店、文具店、木器店等商业。刘文伯在乾县城内有70多间商业门面,除自家经营外,其余出租。在西安除刘家自住的豪华公寓外,还有10亩多大的游艺市场,也是坐收租金。

刘文伯如此豪富,又在军界政界履职多年,一家人的生活极是奢华。兄弟四人居于四处,皆有大婆小妻,丫环老妈。刘文伯娶妻三室,自是养尊处优。但刘文伯为人豪爽豁达,慷慨仗义,他早年积极从事国民革命,退隐乾县后又十分热心公益事业,造福桑梓。他投资创办的平民工厂和土布改进社是乾县最早的地方工业。刘文伯虽出身行伍,却特别热心教育和文化事业,尊师重教。民国11年(1922),他在西安投资创办敬业小学,次年增设中学。在乾县创办敬业图书馆。民国23年(1934),他将西安敬业小学迁回乾县,命名为私立敬业高级小学,坚持继续办学。之后,刘文伯又慷慨解囊,支持创办了晓钟剧社,创造了乾县秦腔剧演出的辉煌历史,培养出一批以任哲中为代表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文伯作为一个国民革命者、民族资产者和社会贤达,为国家为家乡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文伯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他支援西北野战军800石小麦。他为抗美援朝捐献一架飞机。人民政府成立后他历任西安市政府委员、陕西省政府委员,并担任民革陕西省委委员。1961年刘文伯在西安逝世,享年68岁。(www.daowen.com)

(二)上子明。复姓上官,原名关连,县城内高庙巷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人,国民党员,西安简易师范毕业。陕西靖国军时期任靖国军第三路第一团军需,直奉战争爆发后留守河南小禹州任留守处长,后又任靖国军第七路军王珏的军需。靖国军结束后开始经商。之后又在李虎臣第三师担任军需。十七路军进关后,在刘文伯任潼关财政监督专员和陕西省盐务督销局局长期间,上子明在其属下任潼关常关税东门督察处处长、三河口棉捐局局长、潼关盐务督销所所长、三河口盐务督销所所长。刘文伯任商洛五属绥靖司令期间,上子明担任其司令部军需;刘文伯任凤翔绥靖司令期间,上子明任其司令部军需主任。

从上子明的上述履历可以明白,上子明有知识有文化,又有刘文伯的提携和关照,毋庸讳言,他有着得天独厚的积累钱财的环境和条件。

上子明后来不再担任军政界的职务回到乾县发家致富。“民国18年”年馑给多数人带来了灾难,也使少数有钱人有了发家的机会。年馑期间,上子明买进多处街巷、房屋和大量土地。既为地主又经营商业,上子明很快发达起来。灾荒过后,上子明已成为乾县数一数二的财东,拥有良田330多亩,自家雇用四五名长工耕种170多亩,其余出租。家中开有粉坊,泔河开有油坊,南仁村有80亩大梨园。家中两辆硬轮大车,一辆胶轮大车,七八匹骡马,一应农具齐全。在乾县城内置有7处街巷共22间街面200余间街房。城内宋家巷有两处油坊、一处花布店。其余街房全部租赁。上子明在城内自住一处4院23间大院,自家花园一座。在西安仓巷购置有一座三间大院的公馆。上子明还有更多的不动产。他在上海、汉口、重庆等大都市都有生意和商号。抗战期间在青海大批购进猪鬃。当时就有人如此评说:能如此在青海大进猪鬃者,一为孔祥熙,一为上子明。

在贫穷落后的乾县城乡,上子明一家富足而舒适的生活显得富贵而奢华。上子明有两个老婆、三个丫环,养尊处优。

上子明是个明白人。新政权建立后实行土地改革,他着其长子上铭新从西安回到乾县,向人民政府表示积极参加土改,把民众借粮借款的契约全部交给农会烧毁,主动配合政府把浮财分给群众,主动减租,带头缴纳公粮。上子明也因此获得一个“开明士绅”的名誉。

(三)畅生俊。乾县南乡北畅村东堡人。民国末年,畅家占有耕地400多亩,其中出租250多亩,自己耕种150多亩,有两辆硬轮大车6头大牲畜用于务农,同时开有淀粉加工作坊,雇工5人。兼营商业,在县城和梁村镇开设花布店。占有400多亩良田的人家,在乾县境内无疑是少有的大户。按全县农村人均耕地4亩多、地主人均占地9亩多比较,畅家共有27口人,人均耕地15亩之多。单就农业而言,有这么多的耕地,加上养猪养羊,自会地肥粮丰,越积越多。同时畅家又兼商业和农副加工作坊,在乾县南乡可谓富甲一方了。值得一提的是畅家并非光靠土里刨食的土地主。畅生俊从小读书,民国23年(1934)在南京五州中学读高中,并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后留学日本,由东京政法大学经济学部毕业。畅生俊回国后曾在同州师范、乾县中学、西安师资训练班、兴国中学、乾县简师等学校教书和担任教务十余年。民国36年(1947),畅生俊任乾县田粮处副处长。留学日本有学养,有钱又有社会地位,畅生俊在方圆享有较高声誉,同时他思想开明,热心公益,接济穷人,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乾县“四大财东”之一。

(四)李培荣与“济远长”。乾县东南乡薛录镇一家财东,掌家人李培荣。商号“济远长”,家居称“济远堂”。李家自清朝发家,老辈有一贡生光耀门庭。李培荣父辈弟兄二人,老大生有五子,老二生有六子,全家老少最兴旺时76口人。弟兄11人中,老五李培荣掌家。老六、老十主管农业,有良田700余亩,除出租200亩外,皆由自家经营。雇用长工十多人,三辆农用大车,十多头(匹)牲畜。家中老人和妇女出门走亲戚,另有两辆轿车专门伺候,在乾地尽显富贵荣耀。当地有“济远长赛过北京”之说。李家“富不离书”,自设私塾,子弟不论男女,皆读书识字。其中李锡持大学毕业,首任乾师校长。“济远长”既广有良田,又经商致富,坚持农兼工商百年不衰。工商业主要经营油坊和布店。油坊为油菜籽加工,号为“广济坊”。薛录镇及兴平县等地都有李家油坊。布店则发展到陕、甘两省。由于生意兴隆,除乾县及兴平等地外,从薛录镇到兰州,经彬县、长武、天水等地均有“济远长”的布店生意和车马店。所以乾县方圆至兰州沿路皆知乾县“济远长”,李培荣的名字反倒不见经传。

【注释】

[1]《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153页。

[2]《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