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天后宫
周汝昌
天津天后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
第一次跨进天后宫门瞻拜娘娘圣像,是我初中年代的事情。我的初中母校是河北大经路北段中山公园内的觉民中学。十几岁的孩子到了卫里,不识路,不敢乱走,只因二哥祚昌(字福民)在宫北大街的一家钱号里当职员,我得他领路,这才有了一次很难得的进入天后宫的好机会。这次所得的印象最为宝贵和完整,所以记忆也很清楚。
那时的天后宫,本地人还是口语称作“娘娘宫”,走进天后宫大门,院落并不宽敞,被一个高约三四尺的砖台占据着。台上的建筑是一座形态十分古老而美观的大牌坊,这就是我平生所见的最为难忘的古代名胜景观——要知道,当时这种大牌坊的四周并没有留出多少行人的道路,并不像今天的大院子那么宽敞。
娘娘宫坐落在天津老城东门外,宫门直对着海河的正东段。老时候东门里外的居民还都得走上一段路到海河里担水食用。有一幅老天津城东门方位的珍图,城墙俱在,门外临水,一柱高竿,飘扬一面绣旗,上面有“天津府”三个大字。这已然是清代的景象了。后来把城墙拆光了,变成了白牌电车环行四周的“马路”了;而我升入高中的“南开”名校却偏偏又在西南角,这么一来,我向往再进天后宫的机会可就太难得了。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等到我再入宫门,已然是宫南、宫北大街都变成了“古文化街”了。还得让我告诉你:虽然名叫宫南、宫北“大街”,其实那种窄小、低洼的情景,你今日无论如何是梦想不到的!所以,等到前些年纪念天津从明初永乐设卫以来六百年的活动时,我曾撰一短联:
文化古街天后喜
梯航新港海神精
提起对联,我又想起今日人们所见到的天后宫正殿里面一对大抱柱上的长联,也是我所撰写的,其联文云:(www.daowen.com)
裁霞曳绣,辇凤翣鸾,士女总倾城,竞香影六街,万盏明灯迎五驾;
镊簟凌波,衔龙画鹢,神灵长静海,敷恬风九域,千艘楼橹会三津。
这副长联,内容丰富,本文只想解释两三处重点:一,为什么叫“三津”“五驾”?原来,明代重镇之地往往视中卫为正卫,两旁还有左右辅佐联络的两卫,所以合在一起叫做“天津三卫”。至于“五驾”呢,原来每逢娘娘大会时,一共有五台大轿列队而行出巡。为何一位天后圣母却又分出五台大轿来?其实并非真有那么多位娘娘一起出外过会,而是象征性的“化身法”: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痘疹娘娘,共为“五驾”。为何又要分而为“五”、合而为“一”呢?
要知道古时妇女有五大生命之关:第一,老百姓全家衣服鞋袜都要靠女眷亲手一针一线的劳作,每夜在那灯光很弱的油灯下作细针线活儿,双目若损,其困难之大就难以言说了;其次就是生孩子,母子平安是最大幸福,但往往发生难产的悲剧,送生者是祈福生产之平安无恙;再有,生了子孙却还有一大关,即古时小儿生天花没有特效药和专门医术,非常危险,许多婴幼儿都会因此不幸夭折。
天津卫人供娘娘,那意义太深刻了:男人漂洋渡海,南至闽广,北到辽吉,靠大木船,冒百险以运贩交通,年终方能回家团聚一次,他们在高超的航海经验技术之外,也需要精神的支柱——娘娘的慈恩加护。据传在狂风骇浪中只要桅顶的红灯一亮,必能化险为夷,随即风平浪静。所以,天津卫的老皇会娘娘“出巡”是“五驾”——五座凤轿相次而行,万人候驾,欢声雷动!请想,我们这种地方的百姓人家怎能不全心全意礼敬娘娘,要她保佑?这不是“迷信”二字所能解释、所能批判的重大历史实际啊!
我和天后宫的关系还可以补说两点:一,十几年前我在开纪念天后宫大会时曾向众多与会者首次提出,我们天津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母亲河,就是海河;一个是母亲神,就是天后娘娘。当时听众中就反响热烈,非常同意这种提法。第二,我倡议:我们这是纪念对我们天津人贡献最大的一位圣贤,我们纪念她,不应只说空话,应该实行礼拜,表示我们感念的诚意。这个提议也被接受了。我们首次列队鞠躬敬礼。
至于有关娘娘的其他话题,等以后若有机缘再作补充吧!
诗曰:元朝诗客拜天妃,永乐迁都始北归。沧海护航津卫福,林家妈祖大慈悲。
壬辰三月谷雨口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