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战略管理流派的研究及分类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战略管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复杂程度也如管理大师孔茨称为的理论丛林一样,战略管理理论何尝不是丛林遍布?
一、盲人摸象——明茨伯格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亨利·明茨伯格教授对战略管理理论作了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大家对战略管理理论的认识犹如盲人摸象寓言中所比如的那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将战略学派分为说明性流派、描述性流派和结构性流派,然后又将三个流派细分为十个学派(见图1-1)。
图1-1 战略学学派
他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战略管理出版物的数量以及受关注的程度,具体见图1-2。
图1-2 战略学学派的分类依据
各种战略管理理论的主张和代表人物如表1-1所示。
表1-1 各战略学学派的主张和代表人物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国内学者关于战略管理流派的划分
明茨伯格的梳理,比较精辟地阐述了各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及要点,使人们能在战略管理的丛林中找到方向,并对战略管理理论有了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但这些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层次性没能清晰地理清。国内一些学者在明茨伯格的战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做一些新的划分。
1.项保华(2000):将战略管理理论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分为早期的战略管理思想、传统战略管理阶段和竞争战略阶段。
(1)早期的战略管理思想。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并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
另一位管理学大师巴纳德提出,管理科学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他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19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Andrews)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波特将其称为企业战略的第三种观点。
(2)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继1965年的《公司战略》之后,安索夫在其1972年的论文《战略管理思想》中,正式提出“战略管理”的概念。1976年又出版了《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但是,真正标志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形成的是他在1979年出版的《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一书,因为,《战略管理》系统地提出了战略管理的八大要素模式:外部环境、战略预算、战略动力、管理能力、权利、权力结构、战略领导和战略行为。(www.daowen.com)
安索夫认为,所谓战略管理是把公司战略当作对象来进行系统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在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想:从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它是一种思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毫无疑问,公司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之一,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具体负责企业经营的经理人都需要对此进行系统地计划和控制,包括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确定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公司的投资预算等。因此,进行战略管理就成为经营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项目,包括战略管理的概念和特征、战略管理的构成要素、战略管理的原则、战略管理的体系及战略管理的过程。
在安索夫的战略管理思想提出之后,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了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包括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学习学派、定位学派等十个不同的流派,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企业战略的形成,在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都曾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过一定作用,对后来的管理思想影响很大,本书将在第三节详细论述十个流派的理论。
(3)竞争战略阶段。随着企业生存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竞争优势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愈来愈重要。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做长远和全局的规划,创造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在这种经济大背景下,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涌现出了三大主要战略学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他们从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不同方面发展了战略管理理论。
行业结构学派代表人物迈克尔·波特教授创造性建立了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供方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并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最一般的基本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
核心能力学派认为,现代市场竞争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已经不再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取决于其行为反应能力,即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变化中的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因此,企业战略的目标就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
战略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企业竞争战略的基础。企业在战略资源和运用这种战略资源的能力方面的差异,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2.周文燕等(2004):在项保华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19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理论,即动态战略竞争阶段。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众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易于变化和难以预测。面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产业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竞争者富于侵略性的竞争行为以及竞争者对一系列竞争行为进行反应所带来的挑战,传统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无法满足现实商业生活中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需要。于是,近年来一些管理学者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即“动态能力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1)动态能力论。该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的认识:过去的战略理论是由从企业战略的层次上对企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的分析构成的,而对企业怎样和为什么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建立竞争优势却论述不多。动态能力论则主要是针对基于创新的竞争、价格/行为竞争、增加回报以及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等领域的竞争进行的。它强调了在过去的战略理论中未能受到重视的两个方面:其一,“动态”的概念是指企业重塑竞争力以使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保持一致的能力,当市场的时间效应和速度成为关键、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未来竞争和市场的实质难以确定时,就需要企业有特定的、对创新的反应;其二,“能力”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战略管理在适当地使用、整合和再造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需要。
(2)竞争动力学方法。竞争动力学方法是在竞争力模式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竞争的企业质量、企业的竞争速度和灵活性分析,来回答在动态的竞争环境条件下,企业应怎样制定和实施战略管理决策,才能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和维持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竞争动力学的研究和分析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被普遍地应用在战略管理的实践中。其一,它研究处于竞争状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作用,这种竞争作用产生的原因,以及竞争作用发生的可能性;其二,它研究和分析影响企业竞争或对竞争进行反应的能力要素;其三,它还对不同条件下的竞争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3)动态竞争的主要特点。动态竞争的主要特点是:①动态竞争是高强度和高速度的竞争,每个竞争对手都在不断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Strategic Interactions)明显加快;②任何一个抢先战略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的反击行动所击败;③任何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可以保持的;④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领先,更主要的是及时地建立新优势;⑤在静态竞争条件下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保持和发挥竞争优势,主要对成本与质量、时间和专有技术、建立进入障碍、规模优势等四个领域的竞争有直接贡献,但在动态竞争条件下,上述四个领域所建立起来的优势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3.陆善勇(2005):从科学哲学研究的角度,根据“正—反—合”三部曲的规律,以“理性”、“非理性”为界限,将古典战略理论、现代战略理论、新古典战略理论划分为理性理论、将后现代战略理论如动态能力理论、学习学派等称为“非理性战略理论”,而将以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M.Christensen)和迈克尔·E·雷纳(Michael E.Raynor)为代表的“双战略模式”理论称为“综合”战略理论。但其分类基本上也是在明茨伯格所提及的十大学派基础上所作的分类。他将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归入古典战略理论,将波特的定位学派归入现代战略理论,将核心能力学派归入新古典战略理论。
4.王革等(2004):按照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时间继起性将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进行梳理,概括为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范式分析阶段,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分析阶段,多种范式并存阶段。
5.耿弘(2000):也是从战略发展的先后顺序,将战略管理理论分为: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上述分类与流派,多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分类。由于新的战略管理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所以国内学者仍试图对各种战略理论作出不同的分类。
战略管理理论的分类让我们从纷纭复杂的理论中理出了头绪,下面我们可以对这些理论所内含的思维进行分析,便于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战略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