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引进外资的理论分析
列宁曾经指出:“当我们国家在经济上还极其薄弱的时候,怎样才能加快经济发展?那就是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不少西方学者虽然也不乏涉及外资问题的相关论述,但涉及的内容比较零散,不够集中、深入。在理论上着眼于引进外资能弥补国内资金和外汇不足,并对此问题进行相对系统分析的可首推钱纳里(H.Chenery)与斯特劳特(A.Stront)的两缺口模型(two gap model)。因此,在对外资规模、外资结构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尝试对外资性质,尤其在外资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方面做原理分析颇具意义。
一、外资与宏观经济平衡(I-S=M-X理论模型)
外资与宏观经济平衡的关系体现在借用外部力量,通过引进外资弥补国内资金不足,从而实现国内经济失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化。但要真正搞清该模型的含义,还必须以宏观经济的恒等分析为基础,在对作为标准式的I-S=M-X模型的由来以及有关失衡状态调节方式有了了解和比较后,才能理解该模型的内容和结论。
(一)宏观经济恒等分析
由总供给=总需求,便有:
总收入=总支出(10-1)
在封闭经济中,由于不考虑对外贸易的因素,所以上式仅表现为:
总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即:Y=C+I(10-2)
如果考虑开放经济中存在着进口与出口的事实,式(10-1)将变为:
国内供应+国外供应=国内需求+国外需求
即:Y+M=C+I+X
也即:Y-C+M=I+X(10-3)
由于收入减去消费等于储蓄,即Y-C=S,左边的收入与消费之差便可由储蓄S替代,即:
S+M=I+X(10-4)
经移项处理,式(10-4)又可变为:
I-S=M-X(10-5)
式(10-5)为宏观经济恒等的标准式即两缺口模型。对于标准式可以作以下说明:
第一,等式左边为储蓄缺口,表现为投资与储蓄之差。
第二,等式右边为外汇缺口,表现为进口与出口之差。
第三,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既受4个变量的制约,还受两缺口自身均衡的制约。一是储蓄制约(或投资制约),即经济的生产受投资制约,而投资又受储蓄制约。二是外汇制约(或贸易制约),即为促进国内生产所必需的进口受出口的制约。此外,等式两边的两个变量之差又相互制约。
(二)宏观经济失衡的调节方式
以上所导出的经济发展恒等式(10-5)显然只是一种标准分析。事实上,由于投资、储蓄、进口与出口这四个变量的独立变动,必然出现储蓄缺口大于或小于外汇缺口的两种失衡状态。人们应考虑如何将失衡状态调整为均衡状态。
1.内力调节
所谓内力调节是指在恒等式内部,即分别对M、X、S、I四个变量自身进行的调节。
(1)由I-S>M-X→I-S=M-X(依存度低)的调整。当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时,可从不等式的两边分别进行调节。
①调节不等式右边。不等式右边的进口和出口都可进行调整,以扩大外汇缺口来适应储蓄缺口。
第一是增加M,即多从国外买进物资以解决国内因投资需求过度所形成的物资短缺,但此举需要追加外汇,外汇的追加必须以扩大出口为前提。因此,进口的增加不得不受出口的制约。
第二是减少X,即少出口以解决国内因投资需求过度所形成的物资短缺,但此举会进一步减少下一期的进口。因此,出口的减少不得不受进口的制约。
②调节不等式左边。不等式左边的投资和储蓄都可进行调整,以缩小储蓄缺口来适应外汇缺口。
第一是增加S,即加大储蓄,但这种方式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又会降低消费,也就是说,由于此举的局限性在于降低消费水平,因此一般人也难以接受。
第二是减少I,即减少投资,此举虽以降低经济增长为代价,但由于在这一轮的调节中对其他变量无影响而可以采纳。
需要说明的是,在削减投资、增加储蓄、增加进口和减少出口等这些措施中,通过削减投资来实现均衡的可能性大些,而其他措施都不太现实。
(2)由I-S<M-X→I-S=M-X(依存度高)的调整。当储蓄缺口小于外汇缺口时,可以从不等式的两边分别进行调节。
①调节不等式左边。不等式左边的投资和储蓄都可进行调整,以扩大储蓄缺口来适应外汇缺口。具体做法包括:要么增加投资,要么减少储蓄。从理论上看,这两种方式虽然都可实现由失衡状态向均衡状态的转化,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是增加投资。由于投资的增加需要增加储蓄抵补,在储蓄已经全转化为投资时,增加投资是无米之炊,因而也体现出此举的局限性。
第二是减少储蓄。如果减少的储蓄用于消费,由于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此举又会缩小投资规模。
②调节不等式右边。不等式右边的进口和出口都可进行调整,以缩小外汇缺口来适应储蓄缺口.这种通过减少贸易逆差来实现平衡也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其措施是要么减少进口,要么增加出口。这两种方式虽然都可实现由失衡状态向均衡状态的转化,但增加出口一般会受国外制约。相比之下,减少进口却没有制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四种调节措施中,削减进口是最容易做到的,而其他措施都因为有一定的制约而缺乏实际的操作性。
2.外力调节
外力调节是指在恒等式中I、S、M和X四个变量之外,即通过引进外资来实现由失衡状态向均衡状态的转化,它填补缺口的作用明显地不同于内力调节方式。宏观经济失衡不外乎表现为I-S>M-X和I-S<M-X两种状态。现分别进行以下分析:
(1)对I-S>M-X状态的外部调节。如果将上述状态代入数字分析,结果会更直观一些,即对11-7>9-6,通过引进一笔外资来平衡,此时引进一个单位的外资,因可作用于两个缺口而使不等式变成等式:
第一,作用于左边的储蓄缺口,便可由原式的失衡变成平衡,即: 11-(7+1)=9-6。此式可表述为:引进的一笔外资,作为增加的投资,不需要相应扩大国内储蓄来抵补(而内部调节却需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投资的“增加”,是相对内部调节必须将投资由11削减为10后才能实现平衡的方式而言的,实际上是用国外储蓄作为国内投资的来源,在原理上表现为缩小储蓄缺口来与外汇缺口平衡。
第二,作用于右边的外汇缺口,便可使原式的失衡变为平衡,即:11-7=(9+1)-6。此式可表述为引进一笔外资用于进口,不需要相应扩大出口来抵补(而内部调节却需要)。此时外资的作用是扩大外汇缺口来与储蓄缺口平衡。
(2)对I-S<M-X状态的外部调节。当11-7<9-4时,引进外资的作用仍可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通过增加投资后扩大储蓄缺口来与不等式右边平衡,进而变成等式即11+1-7=9-4。二是通过外汇流入即类似于扩大出口的作用,以缩小外汇缺口来与储蓄缺口平衡,进而变成以下等式11-7=9-(4+1)。
以上分析说明外资可以弥补东道国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缓解其资本短缺矛盾。根据联合国工会组织的统计材料,从1960年到1973年,27个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占其投资总额的58.2%,21个中下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相应比例为32.5%,中等收入的21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应比例为20%,中上等收入的10个国家的相应比例为14.4%。
二、外资规模的确定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让外国资本流入,无非是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或承担开放资本市场的义务两方面的原因。分析经济增长与投资的关系,可以有两种思路,即“内资主导型”和“外资引进型”。前一种模式立足于经济增长与投资、投资与储蓄关系来作分析,它将所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仅限于国内储蓄,即为通常所说的“建设规模与国力相适应”。后一种模式将制约经济增长的投资分为内资和外资两大部分。与此相应的储蓄也包括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因此,研究外资规模的思路是:第一,对经济增长与投资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对制约投资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三,分析投资需求与国内投资供应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外资的需求规模。
(一)经济增长与投资——哈罗德—多马模型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几乎在同一时期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增长模型,由于二者前提、假设、结论都十分相似,西方经济学界通常将其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该模型如下:
这里,gw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s为储蓄率,即储蓄额(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单位储蓄及个人储蓄等)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C为资本产出率,即新增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数量。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有下面两个重要经济假设:
(1)哈罗德认为,一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包括整个社会全部的机械设备、流动资金等)和该社会的总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即C=K/Y,这里K为资本额,Y为该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C为资本产出率。哈罗德的第一个假定是资本产出率C在较长时期内是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还可以得到:
(2)假定储蓄额S等于投资额I,或储蓄率等于投资率,即:
这里,s为储蓄率,I为投资额,Y为国内生产总值,S为储蓄额。
下面,在上述两个假定前提下推导公式(10-6)。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率可以定义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阶导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即:
这里t为时间,通常为年。由式(10-6),我们知道,C为常数,由(10-7)式可得:
从而:
投资I可定义为资本在单位时间中的增量,即资本的一阶导数,故上式变为:
又由式(10-8),可得:
从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率公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取决于储蓄率的高低,即取决于新增资本的数额;另一方面又取决于资本产出率的高低,即取决于新增资本的利用效率。据此,人们可以利用其展示的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经济增长对投资的需求。
(二)经济增长速度模型
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是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产品M三个部分构成的。如果设Wt为某一部门第t年的社会总产品价值,并且我们以一年为再生产周期进行考察,显然,我们有以下五个关系式:
Wt=Ct+Vt+Mt (10-11)
It=Ct+Vt (10-12)
这里,It为第t年的投资额,Yt为第t年的国民收入,Jt为积累率,Ft为第t年的积累额,E为利润率。
在进行了上述设定后,就可以推导出经济增长速度模型,并且发现它与哈罗德—多马模型惊人地相似。
将式(10-12)、式(10-15)代入式(10-11),得到:
Wt=It+E·It=(1+E)·It
即:(www.daowen.com)
Wt=(1+E)·It(10-16)
从而有:
Wt+1=(1+E)·It+1(10-17)
由于本期的积累用于下期的生产投资,所以有:
It+1=It+Ft
将式(10-14)代入,得:
It+1=It+Jt·Yt
代入式(10-17),有:
Wt+1=(1+E)·(It+Jt·Yt)(10-18)
设第t+1年的社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为Gt+1,则:
将式(10-16)、式(10-18)两式代入,得:
这里,为单位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简称投资收益率,我们假定它在各年
保持不变,并记为σ,那么:
Gt+1=σ·Jt
(10-19)
可将式(10-19)视为经济增长速度模型。把这个模型与哈罗德—多马模型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为资本产出率C与投资收益率σ互为倒数,而储蓄率s与积累率Jt在内容上是相同的。
由以上经济增长速度模型可知,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是由投资收益率(σ)和积累率(J)两大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如果投资收益率和积累率同时上升,那么经济增长速度就加快,反之,如果投资收益率和积累率均下降,那么经济增长速度就下降;如果投资收益率和积累率一个上升一个下降,则要看上升或下降的程度才能确定经济增长速度上升或下降。
(三)外资规模
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要素投入的数量及相应的要素配置效率,配置效率作为一种质量指标,变化速度相对缓慢,甚至在一段时间内相对不变。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与要素投入的数量呈正比例变动,即要素投入越多,经济增长越快;要素投入越少,经济增长越慢。
外资作为一种来自于国外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国内要素相同。在要素配置效率与其他要素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与经济增长目标相应的资本需求规模就可测定,在国内资本积累能力一定情况下,外资需求规模就等于相应的资本需求规模与国内资本积累能力之差。
1.资本规模的测定
资本需求规模也就是资本需求大小,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模型可以确定一定时期内实现预期经济增长速度所需要的国内投资的水平。
由经济增长速度模型Gt+1=σ·Jt可以得到:
这可看成由经济增长目标决定的需求规模。
2.资本积累能力的测定
首先,引入以下影响实际积累能力的几个变量:
(1)基期人均消费水平,用Xt表示;
(2)计划期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长率,用X'表示;
(3)基期的总人口数,用Qt表示;
(4)计划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用Q'表示;
(5)基期国民收入额,用Yt表示;
(6)计划期国民收入增长率,用Y'表示。
那么,由积累率等于积累基金与国民收入之比,或者等于1减消费基金与国民收入之比,很容易得到计划期的潜在积累率。
由于基期人均消费水平为Xt,计划期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为X',那么计划期人均消费水平为:Xt·(1+X')。
由于基期总人口数为Qt,计划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Q',那么计划期人口总数是:Qt·(1+Q')。
所以,计划期的消费基金是:[Xt·(1+X')]·[Qt·(1+Q')]。
由于基期国民收入额为Yt,计划期国民收入增长率为Y',那么计划期的国民收入是:Yt·(1+Y')。
从而,我们可以得到计划期潜在的消费率是:
如果我们用JSt表示计划期的潜在积累率,那么:
3.外资规模的测定
在获得资本规模和资本积累能力即资本需求和资本供给模型后,可以得到外资规模是:
这里是资本需求。
从而,可以得到外资需求的绝对水平是:
三、外资结构
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除了规模要适度外,结构的合理和优化也是外资管理的重要内容。外资结构指的是东道国引进国外资本的组成,通常包括引资方式、资本来源国、引资部门以及引资区域等。不同的结构将对东道国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引资方式对东道国的影响
一般来说,引进外资大体有两种方式,即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引进国外借贷资金。这两种方式对于东道国的影响各不相同。
首先,利用借贷资金存在着还本付息的巨大债务压力,一旦使用不当,效益不好,或者规模失控,出口锐减的话,就可能发生债务危机,卷入借新债还旧债、债务割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使经济发展背上沉重的负担。如在一段时期内,拉美国家举债的规模之大和增长速度之高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是独一无二的。外债为拉美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大量资金的同时,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沉重负担,最后引发了债务危机。而吸收直接投资不存在这一问题,因为经济活动全部由投资国承担。相反,东道国还可以坐享税收。但是,直接投资如果宏观管理不力的话,整个行业、整个部门,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命脉都可能落入他人之手,民族企业会受到排挤和压抑。如新加坡利用外资以直接投资为主,这使得炼油、电子、造船三大支柱工业都为外资所支配。利用借贷资金则不同,只要不发生债务危机,别国就无权干涉,东道国与他国的关系只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其次,利用借贷资金在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国际上技术保护政策的限制,真正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很难获得。直接投资由于其利益与投资者直接相关,所以投资者为了获得成功,为了追逐利润,常常会投入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这样,东道国在利用资金的同时,也就可以获得本国需要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以及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与知识。特别是在新兴工业和尖端技术方面,不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就难以奏效。但是,如果缺乏较强的驾驭能力,直接投资就可能片面追逐高额利润,而那些迫切的、重要的但利益少、周期长的项目却无人问津,造成工业畸形发展。
最后,利用借贷资金必须配备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资金运用和经济效益上多少带有点风险。而吸引直接投资,政府基本上无需过问,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外汇收入和就业机会。但吸收直接投资所付出的代价比利用借贷资金要大得多。据巴西统计,11家外国大企业1965—1975年从巴西获得的利润是其投资的4.9倍。墨西哥认为,1950—1975年外国企业1/3的再投资来源于在当地投资获得的利润。而且从国际总的趋势来看,外国企业利润汇出的比重有所提高,这对东道国是不利的。
由此可见,吸收直接投资和利用借贷资金都有利有弊,单独使用都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应该结合起来,使其扬长避短,互相配合补充,恰到好处。至于两者比重如何,应该视各国具体情况而定。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引进外资的方式之所以存在选择,除了引进外资方式自身固有特征的原因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即东道国资本短缺的类型和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东道国资本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基础设施、福利设施为特征的社会资本,另一种是以生产与提供某种产品和劳务为特征的行业资本。社会资本短缺表现为生产条件不足,这类资本的形成耗资大、周期长、收效慢,多为企业无力或不愿从事的项目。而行业资本短缺表现为生产能力的不足,这是以某种产品为特征,与某种行业领域相联系的资本项目。通常的情况是,东道国政府以引进国外借款资金来弥补社会资本的不足,改善生产条件,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弥补行业资本的不足,进而增加生产能力。
从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来看,经济发展初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经验不足,方法不多,调节和驾驭能力差,对直接投资控制得要严一些。如果这时把直接投资作为主要形式,不易奏效。相反,从利用借贷资金开始,可以事半功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后不久,一度将外资企业收归国有,然而在民族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大量利用了各种借贷资金后,又向外国企业重新开放直接投资市场,这一情况正好说明了这一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用外资能力的加强和经验的积累,可以适当放宽对直接投资的限制,加快直接投资。
(二)外资的来源结构对东道国的影响
外资的来源结构可分为外资来源的国别、地区构成和外币币种构成两个重要方面。外资的来源结构主要对东道国的经济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国际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相对过剩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也有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开始从事对外投资活动,但是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欧盟仍然在国际投资活动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取代英国成为资本输出最多的国家。日本战后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政策,在数十年间迅速崛起,紧随美国成为第二号经济大国,对外投资规模日益上升。欧盟中德国、英国、荷兰、法国资本输出的规模较大。
东道国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应防止外资的来源仅限于少数国家。这是因为,上述做法会形成东道国对少数国家的依赖,危及东道国自身的经济安全。在殖民时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受制于西方大国,政治上也不得不依附于这些西方国家,陷于经济上受到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悲惨境地。
外资来源结构的第二个方面指的是外币币种构成。外币币种构成应该合理分散,避免引进的外资币种单一,这一点在借入国外资金时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在归还国外借款时须支付借入货币。这样,一旦出现借入货币汇率走强,那么势必会加大东道国的借款成本,使东道国蒙受损失。如果借入币种相对分散,风险也就相对小得多。
(三)引资部门对东道国的影响
外资在东道国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形成外资产业结构。合理的外资产业结构,有利于改善东道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产业技术结构以及中间要素投入结构,对国内产业结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外资产业结构的这种效应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
1.提高东道国国内产业结构的技术矩阵水平
产业结构的关联是诸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总和。产业结构关联的基础是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关系,这种生产技术关系又与中间产品的消耗系数联系在一起。中间产品的消耗系数反映了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关系,由直接消耗系数所构成的矩阵称技术矩阵。技术矩阵水平的提高将导致经济发展转换到具有更高速度的“大道”上。在利用外资的情况下,通过外资将引入一部分中间产品。如果这部分中间产品所包含的技术水平高于国内中间产品,并且在整个中间投入占相当比重,那么整个技术矩阵水平将提高,从而加速经济增长。
2.增强国内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
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是指产业之间耦合状态以及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结构聚合质量的提高意味着产业之间关系的协调,即各产业之间有较强的相互转换能力和互补关系及和谐运动。国内产业关联耦合中出现的短线制约和长线闲置,可以通过外资得到调整和缓解,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
3.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代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而形成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兴起和发展,将会使传统产业的结构和技术面貌发生重大变化。高新技术向各产业渗透,使各个产业在不同程度上都能用先进技术装备起来,有利于形成一个素质较高的多层次的产业技术体系。因而适时地利用外资,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对东道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上所述为合理的外资产业结构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然而,外资产业结构也会不像东道国所期望的那样,从而给东道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外资为追逐利润,投向那些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的项目,却未投向东道国急需资金支持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从而加剧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状况。
第二,大量外资涌入少数产业,使国内企业受到压制,最后形成外资控制这些产业的局面,这不利于东道国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