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学中的重要性

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学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4-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一方面,跨国公司推动了跨国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跨国银行的业务也为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提供不可缺少的支持,两者关系密切而相互促进。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已有较快的发展。

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学中的重要性

第一节 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一方面,跨国公司推动了跨国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跨国银行的业务也为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提供不可缺少的支持,两者关系密切而相互促进。

一、银行国际化的由来与发展

银行从事国际业务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银行业,但是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却与产业革命的进程密切相关。

英国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在当时国际分工的格局下,随着其“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它在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同时,也将短期贸易融资外汇金融委托于贸易商银行和东印度公司。贸易商银行兼有商人和金融业者的双重身份,它垄断了长期借款业务。19世纪中期后,英国先后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以股份公司形式设立了许多殖民地银行和海外银行,一方面从事长期借款和外汇融资,另一方面不断健全贸易商银行的自身机构。

在产业革命落后于英国的其他资本主义后起国之间,为了国际结算的需要,除了在伦敦设置机构以同英国保持密切联系之外,也纷纷形成与自身势力相联系的银行网。例如法国于1860年后渐渐形成了近代的股份银行,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为满足外汇业务的需要,注重在亚洲设立网点机构。另外,德国在普法战争胜利以后,成立了德意志银行,并由柏林的大银行共同出资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和银行。此外,上述银行还对欧洲大陆、中近东各国的铁路、矿山及石油部门进行投资。德国和法国银行国际业务的出现,打破了英国垄断国际金融的局面。

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明治维新为标志而进入资本主义要晚一个多世纪。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日本引进银行制度,于1872年颁布了国立银行条例,成立了能发行银行券的银行,致力于产业资金的筹措。日本从事国际业务的有关银行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专门从事贸易金融与外汇业务的银行,即横滨正金银行;第二类是设在殖民地的银行,如台湾银行和朝鲜银行;第三类是商业银行在殖民地设立的分支机构。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已有较快的发展。1904—1907年,英国已经拥有海外银行18家(175个支店),殖民地银行32家(2104个支店);法国1904—1905年的海外银行有18家(104个支店);德国海外银行的数量在1906年为13家(70个支店);荷兰有16家(68个支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跨国银行有了长足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对欧洲、日本的复兴贷款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性融资在世界各地设立了许多网点。在此基础上,随着50年代末欧洲货币兑换的恢复、外汇管制的放松、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旧殖民主义解体、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不断扩大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美国银行国际化、集团化的趋势日渐加强。20世纪60年代前后,世界范围内再度掀起银行国际化的高潮。经济发达国家纷纷运用电子通信设备,对跨国公司的业务进行国际结算,并提供长、短期信用。

到目前为止,虽然尚未就跨国银行形成明确和统一的定义,但与其他银行相比,跨国界提供银行金融服务、在国际金融市场发挥重要作用,可成为界定跨国银行的基本标准。

在学者Casson(1990)、Shelagh Heffeman(1996)眼里,跨国银行是指在国外拥有附属机构、分行或代表处的银行,或者是一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拥有和控制银行业务的银行。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历来把跨国银行列为跨国公司的一部分,不仅要求其从事跨国业务,而且对其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和形式都有规定,即跨国银行是指“至少在五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行或拥有大部分资本的附属机构的银行”。

英国的《银行家》杂志对跨国银行的定义为:一级资本(银行的实缴资本或实缴普通股本和未公开储备之和)在10亿美元之上,境外业务在其全部业务中占较大比重,并且必须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设立分(支)行的银行。除此之外,包括海外资产比重、总资产、海外员工比重等在内的指标,也是衡量跨国银行的重要标准。

二、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

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市场中的两个重要经济主体,虽然分别代表着生产资本国际化与借贷资本国际化的不同形态,但相互间联系密切,对此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从银行业务发展来看(www.daowen.com)

首先,银行针对企业的需要而逐步开展其业务。在银行业发展之初,其获得收入的资产业务主要是自偿性贷款,它是以企业的票据为抵押而对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信贷支持的服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外部长期资金的需求逐步增加,银行也开始经营长期信贷,提供固定资产贷款;伴随着企业直接融资需求的形成,银行又开始涉及证券业务,并推出如信托、咨询等新的服务项目。银行业务的演变过程,充分说明了企业始终是银行的业务发展中心,银行只有适应企业、迎合企业发展,才能发展自己。

其次,银行的组织形式也受企业活动的影响。从经济发展实践看,企业的组织形式也能决定银行的组织形式。如在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转变的19世纪下半叶,当工商企业领域出现了垄断浪潮后,银行业也从分散走向集中,大的垄断银行甚至还凭借其资金实力和其他行业进行相互渗透,成为金融寡头。这种连带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当企业跨出国界,实现不同国家之间资源、产品的调动时,银行自然也要适应这种趋势,从事跨国界的金融服务。

(二)从跨国银行的发展特点看

现代跨国银行的发展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跨国银行的蓬勃兴起为标志,这与跨国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成长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的过程吻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跨国公司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需要银行能够为其跨国经营提供安全、便利的金融服务。

跨国银行的发展以美国最为活跃,其发展情况具体参见表8.1。

表8.1 美国跨国银行发展情况(1960—1970年)

由表8.1可见,1960年在国外设有分支机构的美国银行只有18家,所开设的海外分行也仅有124家,到1970年在国外设有分支机构的美国银行达到53家,开设的海外分行也达到了536家;国外分行资产1955年为20亿美元,1970年则达到了526亿美元。资产增加的同时美国跨国银行的收益也得以猛增,1970年美国13家最大的跨国银行海外资产的总收益为1.7亿美元,而1975年该金额增至8.3亿美元,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达到36.4%。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美国跨国银行的发展如此活跃,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到1990年,有100家以上美国银行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资产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奋起直追,伴随着这一变化,欧洲和日本的跨国银行也开始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欧洲银行在这一时期积极谋求国际化发展,通过参加财团银行、扩张股份等方法增加自己的业务范围和资本实力,涌现出了不少具有相当影响的欧洲跨国银行。20世纪80年代,日本跨国银行异军突起。1980年,日本只有一家银行进入世界前十名,而到1987年日本已有7家跻身世界十强。

另外,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对外直接投资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来源国多极化的格局日益显现,跨国银行也发生着巨大的调整,总体上呈现出美国和欧洲银行地位重新上升、日本银行地位相对下降、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银行实力不断提高、银行业兼并之风日盛的多元化格局。

(三)从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互动的关系看

跨国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巨额资金,而且还要在子公司之间频繁调动资金以便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些要求无疑是一般银行难以满足的。只有跨国银行可以利用其广泛的分支机构,建立跨国公司的资料信息从而实现对跨国资金流动风险的有效控制。因此跨国银行经营的短期和中长期信贷业务、外汇业务、国际证券承销以及跨国金融咨询等业务,就自然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依托。有关资料显示,在跨国公司国外实际投资总额中,有25%以上的资金是通过跨国银行的中长期信贷而取得的。除此之外,跨国银行与众多企业的密切往来,既可成为其开展经济情报和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资源,又可帮助跨国公司开展国际业务。

跨国银行的业务范围从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到对跨国公司提供项目贷款,从资产负债业务到种类繁多的表外业务,其海外业务的收益占全部收益的比例已经达到40%~80%。由此看来,在向跨国公司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跨国银行也获得了丰厚利润

除了接受跨国银行的服务以外,跨国公司还是跨国银行最大的资金客户,它们的自留盈余、折旧基金和流动资金都是跨国银行存款的重要来源,这也是跨国银行把跨国公司看作是自己理想伙伴的原因。

跨国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密切联系使得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融合日渐增多,两者通过股权、人事等途径相互渗透、相互控制,逐步成为一体化的利益群体,如日本的三菱、住友等金融财团,因其较好体现了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十分令人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