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维立体成像技术概述

三维立体成像技术概述

时间:2024-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维的东西,必定是立体的,如一个木制的立方体,本身是三维的,看上去又是立体的;又如全息术等三维成像技术,在空间上是三维的,在视觉上又是立体的。而对于三维空间成像技术,限于篇幅,仅讨论三维投影显示技术和全息术等。顾名思义,前者包括立体照片,体视镜,全息术等,后者如立体电影,立体电视等。

三维立体成像技术概述

10.1 三维立体成像技术概述

10.1.1 视觉生理学心理学基础

位于眼球后部的视网膜是一个弯曲的球面,而参与视觉的主要区域是黄斑及中央凹区域,总体上是一个平面结构。因此,视网膜只能获取二维的图像信息,第三维的深度信息,不可能单纯从单眼的视网膜图像中恢复出来,也就是说,单眼没有立体视觉功能。好在几乎所有高等动物都拥有两只眼睛,人类也不例外。虽然某些昆虫的眼睛数量多于两只,如蚱蜢和蝉有三只眼睛,跳蜘蛛有八只眼睛等,但研究发现,这些眼睛中多数只是光线感受器或红外探测器,真正称得上眼睛的,实际上还是两只。三维视觉或立体视觉正是由双眼视觉来实现的。

人眼具有如下的生理特性:双眼的平均间距即瞳孔距为65mm;瞳孔直径从1.5mm到8mm可变;最小的角分辨率约为45″,广义上称为1分视角;双眼最大信息传输速率每秒430万比特,单神经速率每秒5比特;双眼视野有很大一部分区域相交重叠,即双眼具有共同的视野。此外,人眼晶状体具有十分完备的调节功能,而双眼视轴还可以会聚和散开。这些都是获得立体视觉的生理学基础。因为立体视觉的产生过程包括同时视、融像和立体视等步骤,只有在双眼具有共同视野的情况下,才能同时将同一目标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从中接收有视差的图像信息,再将信息快速传递到大脑视皮层,并在视皮层融合,最终获得完整的立体视觉。前文已经指出,只要双眼接收到的视网膜图像(图对)之间存在视差,视觉系统就能将它们融合而获得立体视。这种有视差的图对,既可以来自实际的目标,也可以是人为绘制或制作的平面图像,利用这一原理,就可以发展出各种不同的三维成像技术或立体显示技术。

虽然在毫无心理学暗示时也能获得很好的立体视觉,如对随机点立体图对的立体视觉,但心理学暗示的确可以增进立体视觉功能。这些暗示因素包括视网膜像的大小,线性透视,面积透视,重叠和遮挡,阴影,结构梯度等。而且,更高级的学习与经验等认知性因素,也在立体视觉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我们可以把一个画在纸面上的立方体看成是立体的,可以从投影在荧幕上的电影画面中感受到立体景深。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荧幕、电视屏、计算机屏等,都是二维的平面结构,而我们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立体感。这其中,视觉心理学的暗示显得更为重要。

10.1.2 三维成像与立体成像的区别及联系(www.daowen.com)

平时在讨论立体和三维两个名词时,我们往往将两者看作是一回事而不作区分。严格而言,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三维更注重于物理学上的含义,而立体则是一个更接近于视觉心理学的概念。三维的东西,必定是立体的,如一个木制的立方体,本身是三维的,看上去又是立体的;又如全息术等三维成像技术,在空间上是三维的,在视觉上又是立体的。而立体的东西不一定是三维的,如画在纸上的立方体,或者双眼从立体图对中看到的立体目标等,本身具有的物理刺激是二维而不是三维的,或者说是假三维的。尽管如此,三维和立体又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本章讨论的三维与立体成像技术,其最终的接收系统都是双眼,因此实际上是以双眼视觉或立体视觉为基础的。在这种情况下,在本章的各个小节中,我们仍倾向于将三维和立体作为通用的术语而不作严格区分,统称为三维立体成像技术或3D立体成像技术。

10.1.3 三维与立体成像技术的分类

基于上述讨论,可把三维与立体成像技术分为两大类:1)双眼体视成像技术;2)三维空间成像技术(自动体视术)。

这两种成像方法的基本差别,在于记录图片所需要的信息数量不同。双眼像的信息数量仅是平面像的两倍,由此获得的立体像信息往往不甚丰富和真实,比如采用立体镜观察立体图对时,得到的深度感好像是一个平面的目标浮在背景前面一样。而一个真正空间像所需要的信息数量则常常是惊人的,只能由三维空间成像技术来实现。例如全息图像,不论观察者在哪个方向观察,几乎都可以看到与原有景物基本一致的丰富的深度感和立体感。这个问题将在稍后讨论。

这两类成像技术,按其所依据的原理和技术,又可分为若干类,见表10‐1。双眼体视成像技术中的立体镜技术、立体照相技术、立体电影与立体电视技术等,我们将作进一步详述。而对于三维空间成像技术,限于篇幅,仅讨论三维投影显示技术和全息术等。此外,按照成像技术的用途分类,又分为静止三维成像技术和动态三维成像技术等。顾名思义,前者包括立体照片,体视镜,全息术等,后者如立体电影,立体电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