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双眼视觉与双眼视差
6.2.1 中央眼
人类的空间视觉和立体视觉主要是由双眼来实现的。借助于双眼视觉,既可以弥补单眼视野的不足,使我们的视野得以扩大;也可以克服生理盲点所带来的视觉缺陷,让我们始终看不到盲点造成的阴影。而更重要的,双眼视觉是我们获得立体视觉的最重要的基础。
正常人的双眼总是同时在接收来自目标的刺激图像信息,然后通过不同的路径转换和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最终引起对目标的完整的视觉。这些过程对人们来说已司空见惯,却从来没有感觉到双眼其实是在分别观察周围的景物,所看到的目标也不存在重影,好像是用一只眼睛看到目标一样。因此,可以用一个假想的眼睛来代替双眼,这只眼睛称为中央眼,它应位于前额的正中央,实际的左右眼以此为对称轴。中央眼是进行空间定向的重要依据。视觉的方向既不是左眼的正前方,也不是右眼的正前方,而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中心,从中央眼向正前方透射的方向。人们还以此来确定物体是在左侧还是右侧,因此,人类是依靠中央眼的视觉正方向来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的。
6.2.2 双眼视轴的辐辏
空间深度或距离的信息,既可通过视觉接收到的光流分布情况来获得,这是外部信息;也可以从主体内部由眼睛本身来提供,其中眼外肌的运动信息和晶状体的调节作用起着重要作用。在观察外界对象时,除了晶状体要对景物清晰成像外,双眼的视线也必须对准目标,即视轴向内转动,最终相交于目标上,这一过程称为双眼的集合或辐辏。双眼视线所成的角度,称为辐辏角。显然,看近物时,双眼的辐辏角增大;看远物时辐辏角减小;看无穷远处时,双眼视轴基本平行,辐辏角为零。在这里,目标距离的远近决定了辐辏角的大小,反过来,辐辏角的大小隐含了距离远近的信息,见图6‐4。
当目标在近处相对于观察者前后移动时,双眼的辐辏角随距离的变化非常明显;而当目标远于一定距离后,辐辏角随距离的变化将十分微小,双眼几乎无法分辨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辐辏机制对空间深度的知觉基本上不起作用。
图6‐4 不同视物距离时双眼视轴的辐辏(www.daowen.com)
6.2.3 双眼单视圆与双眼视差
早在19世纪Muller等人就发现,当两只眼睛的中央凹注视空间的某一点时,由于目标落在左右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因此可产生单一的视觉。这时如果其他目标的图像也投射到视网膜的对应点上,也可引起单一视觉。根据几何学原理,能够使双眼产生单一视觉的目标点,位于一个通过双眼节点的圆周上,这个圆周叫做双眼单视圆或双眼单视界,如图6‐5所示。
图6‐5 双眼单视圆
当双眼注视一个对象时,如果另外一个对象不在双眼单视觉圆上,那么后者在左右视网膜上的像并不位于对应点上。如果它们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差别很大,便出现复视现象,即把目标看成两个像。例如当我们注视远处目标时,同时把手指头放在眼前不远处,看到的手指便出现双像。这时闭上左眼,位于右边的手指像就会消失;反之左边的像消失。这种复视称作交叉复视,因为左像来自右眼,右像来自左眼。反过来,如果注视点是手指头,远处的物体就会出现双像,这时的复视是非交叉复视。这些双眼复视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只是我们不去刻意留心它,而且,双眼往往能够从这些复视现象中提取出三维深度信息,因此复视现象并不影响日常视觉。
当注视一个位于眼前的平面时,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平面像没有任何差别信息,因此视觉结果是一个平面。而观察立体目标时,由于左右眼之间的平均间距约为65mm,实际上双眼是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的,左眼看到的目标像左边的部分多一些;右眼看到的目标像右边的成分多一些。双眼接收到的图像的这些微小差别,经过视觉系统的加工整合,最终形成立体视觉。可见,双眼接收到的图像之间的微小差别,是产生立体视觉的必要条件,这些差别称为双眼视差。由空间深度或目标远近引起的双眼视差,在视网膜上表现为横向视差。以图6‐6所示的图解来说明,当双眼注视位于单视圆上的一点B时,它在左右眼视网膜上的像均位于中央凹,即左右眼像点b1和b2的对应位置相同。而远处一点A和近处一点C的左右视网膜像的位置,不但与B点像的位置有差别,而且每一点的左右眼像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如左像a1在b1的右边,右像a2却在b2的左边,C点像的位置正好与之相反。这些像点位置与注视点B的像点位置之间的差别,即为横向视差。按照一般的图形叠加原理,如果以注视点像为基准,将左右眼的图像叠加在一起,除了B点是单一视觉外,A和C将产生复视,即应该看到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五个点,从左到右依次为:c1、a2、b1(b2)、a1和c2。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视觉系统能够有效地从横向视差中提取三维深度信息,实际的视觉结果是看到三个位于不同距离的点。
图6‐6 双眼横向视差与距离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