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是生活一个在看起来无限大的空间里,人的双眼需要不断地环视周围的景物,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世界是如此之大,立体角达到4π弧度,即720°,而人眼的视角又那样小,尤其是以视轴为中心的中央凹区域仅1°20′视角。人眼为了搜索和看清目标,除了转动身体和转动头部等动作之外,眼球本身也必须要做多方向的运动。
4.5.1 眼球运动的目的
人眼视锥细胞主要集中于中央凹,为了正确地识别空间物体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眼球就要不停地上下、左右转动,按人的意志改变注视的方向,使视轴对准被注视物体,把整个物体的图像清晰地传送到中央凹及黄斑区。在整个视网膜中,中央凹的敏感度最高,能获得最清晰的图像,其中视锥细胞起主要作用,为此需要转动眼球;而视网膜周边区对闪光和运动物体等的刺激特别敏感,该区域视杆细胞起主要作用,如果外界光刺激发生快速的变化,视网膜的周边区立即会作出反应,眼球也就产生运动。
眼球在各方面的运动是由两侧大脑运动区(大脑8区附近)来控制的,一般来说,侧向运动的大脑皮层比较明确,即大脑右侧皮层控制双眼向左运动,左侧皮层控制双眼向右运动,但控制双眼上下运动及其他方向的运动,如旋转等,在大脑皮层的对应投射区域尚不很清楚。
一般而言,眼球运动的目的和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注视、辐辏和补偿。注视是使中央凹对准目标,辐辏使双眼视轴向内集合,补偿是眼球的反射性运动,目的是保持视线的稳定。
在注视点分布研究中,发现人眼在观察定向目标时,眼球并非固定不动,而是注视点在不断地扫描,但对图形的“特征”却特别感兴趣,停留时间稍长。在不同的实验中发现,注视点停留的地方,主要集中于光的交界处,尤其是拐弯处,如白衣服上黑点、图形的轮廓等。用闭合图形进行实验,则视线容易往图的内侧去,若在画面内有运动的图形,或在这些地方的图形存在一些不规则性,例如图形的一部分欠缺,或者只是一部分有不同的特性,注视点也容易盯住这些地方。
为获得近物的清晰图像,左右眼的位置和方向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使双眼形成单视。在调节机制中我们已叙述过,此时双眼产生辐辏运动,相应地瞳孔也发生收缩。从远物到近物的变化,人眼为看清物体,需通过调节、集合和缩瞳来完成,集合就是双眼辐辏,这种眼球运动就是人眼近响应。
眼球运动的作用,还可以起到补偿体位变化以维持视线稳定的目的。当人体姿势发生变化时,或者当我们目光跟踪移动的目标时,将会引起眼球的反射性运动。这种反射可以保证身体或头部突然运动时,眼球的注视方向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4.5.2 眼球运动的生理机制
眼球位于眼眶内,其活动是按一固定点旋转,该固定点称为旋转中心。在临床上或进行计算时,常认为旋转中心是恒定的,位置在眼轴上距角膜顶点后方13.5mm处,每只眼球的运动,都是由与其相连的眼外肌相互作用来控制的,每只眼球的眼外肌共有六条,即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图4‐10)。
图4‐10 眼球的眼外肌
眼外肌的功能和作用较为复杂,各眼外肌之间的关系,或起协同作用,或起对抗作用,以保持双眼共同协调运动。当一眼外肌行使其主要动作时,也有某些其他眼外肌来协助完成,这就是协同作用。外直肌的主要动作就是外转,而上、下斜肌的副动作也是外转,所以当眼球外转时,上、下斜肌就协同外直肌动作。眼外肌除互相协同的作用外,尚需相互制约,以免超过所需的运动范围。例如外直肌可以制约内直肌的过度动作,上直肌可制约下直肌的过度动作等。除此之外,两眼运动必须是共同的,即向右看时,两眼同时向右转,而且转动幅度应相等,这样才能保持两眼视线平行,这也是双眼单视的重要条件之一,需要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同时作等量收缩才能实现。这两条共同转动的眼外肌互相起配对作用。归结起来,在眼外肌的作用下,眼球可实现内转、外转、上转、下转、内旋和外旋等动作。需要指出,当眼外肌的结构和协同作用不一致时,或者当眼外肌出现损伤时,可能导致双眼斜视。(www.daowen.com)
4.5.3 眼球的运动类型
眼球运动有三种基本类型:注视运动、追踪运动和跳跃运动。
1.注视(Fixation)。把眼睛的中央凹对准某一目标的眼球运动称为注视(图4‐11)。眼球的注视运动是为了刺激更多的视细胞,有利于视细胞的适应和再注视,以便形成清晰而稳定的视网膜像。另外,当双眼观察一忽近忽远的物体时,双眼视轴之间的夹角会随物体的远近发生变化,即伴随微弱的聚散运动或辐辏。在实现对目标的注视后,眼球仍存在微小颤动,但这不会影响视敏度和深度视觉,如射击瞄准时,随着呼吸运动,全身各部位都在作轻微颤动,眼球也不例外,但这种颤动并不影响瞄准精度。此外,观察目标本身的结构特征,也可能导致注视运动的不稳定。当你试图去数清图4‐12所示图案中波浪线条的数量时,往往觉得非常困难,除非不眨眼睛一口气数完,否则会导致注视定位出问题,最终使正确计数变得不可能。
图4‐11 眼睛的注视
2.追踪运动(Pursuit movement)。一种比较平稳的、按正弦形式在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往复的运动。当眼睛在追踪一运动物体时,如果运动物体的速度不太大,那么双眼进行的是较慢的追踪运动。跟踪运动的目的,是注视运动物体并使运动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中央凹处。如果运动物体的角速度太大,尽管双眼企图进行跟踪,但不能完成追踪的目的,此时不能使运动的物体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举例来说,当透过快速运行的列车的车窗向外观察两旁的树木时,树木的影像因快速后退运动而模糊,即使人们试图用双眼去跟踪这些树木,仍不能使目标显得清晰。又如当电视剧或电影放映结束时,演职人员的名单会在屏幕上自下而上显示,此时阅读起来并不困难,因为追踪运动的速度能够跟上字幕的移动速度;但在某些香港电视剧结束时,字幕往往以很快的速度自下而上移动,此时就很难顺利地阅读演职人员的名单了。
图4‐12 注视运动的不稳定
一般认为,平稳的追踪运动是视轴跟随运动的物体时所发生的连续低速运动。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即使有意识地进行这种运动,也是办不到的。追踪的角速度相当低,据说最高约为25°~30°度/秒。在追踪高速运动物体的情况下,掺进了单挛运动。平稳的跟踪运动不是为了盯住离开视轴的目标物的运动,而是使落在中央凹上的目标维持在原来位置上的运动。广义而言,我们阅读时的眼球运动就是平稳的跟踪运动,相当于眼球去追踪从左向右运动的字体。作者认为,眼球的追踪运动的速度具有方向选择性,如阅读从左至右编辑的书报很容易,阅读从右至左编辑的文章较难。而在古代中国,书籍的文字往往是从上到下排列的,阅读起来又是另一番情景。阅读速度最慢的当数阅读从下往上编辑的文字(图4‐13)。所以,目前全世界大多数文字都采用从左至右的排列方式,我国台湾地区的某些书报及阿拉伯文等则采用从右至左的编辑方式。从下往上排列文字,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读者不妨试验一下图4‐13四种编排方式的文字的阅读,哪个更容易一些?
图4‐13 跟踪运动实例——阅读
3.跳跃运动(Skip movement)。离开平稳的追踪运动,就是跳跃运动或单挛运动。单挛运动是非常高速的运动,如果眼球的平稳追踪运动是以运动速度作为刺激而产生的,那么眼球的单挛运动则是由于视标位置改变作为刺激而引起的。由于视标位置的快速变化,眼球就产生跳跃运动。当我们随意地环顾四周时,双眼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会作快速扫视运动,快速扫视的振幅可能只是几弧分(微快速扫视运动)或者为几度。
跨度大的快速扫视常伴随头部的运动,如人眼阅读到达一行文字的最右侧时,需要把目光快速扫回到下一行的最左侧,以开始另一行阅读。这种快速扫视,其扫视时间约在10~80ms之间,眼球运动的平均角速度可达200°~600°/秒。实际上,当物体的运动速度在50°~55°/秒以下时,眼球的运动是追踪运动。但当物体运动速度相应提高时,则伴随有跳跃或单挛运动。单纯的追踪运动不能保证运动物体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高速运动的物体,只有在眼球跳动的情况下,才能看清楚。
在快速扫视和慢速追踪运动之间,可产生一种周期性的交替运动,例如在行驶的汽车或火车里,从窗子向外观看风景时,双眼在缓慢的水平运动和快速的扫视运动之间交替地运动着。这种在快速扫视和慢速追踪运动之间的交替运动称之为眼球震颤。在眼科学上称之为视性眼球震颤。这种往返摆动的眼球有快有慢,快的称为快相,慢的称为慢相,慢相与车进行的方向相反,快相与火车进行的方向一致。除了视动性的眼球震颤外,还有视力障碍性眼球震颤和职业性眼球震颤,这是由眼球致病,或者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如矿工长期在较暗的坑道中劳动等)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