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业经营的基本要素-商业经济学精要

商业经营的基本要素-商业经济学精要

时间:2024-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商业经营的基本要素一、商业资本(一)商业资本及其构成资本是商业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最基本要素之一。有形资产是指商业企业和经营者拥有或者控制的以货币计量并以物质实体形式存在的经济资源。商业无形资产的内容主要有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商誉、特许权等。借入资本又称负债,是商业企业和经营者从各渠道取得并必须偿还的那部分资本。银行各种长、短期借款是商业企业和经营者借入资本的主要来源。

商业经营的基本要素-商业经济学精要

第一节 商业经营的基本要素

一、商业资本

(一)商业资本及其构成

资本是商业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最基本要素之一。没有预付资本,就没有为卖而买的商业活动;没有资本的增值,商业活动也就失去了内在动力。商业资本是商业企业和他营者为从事商业活动所拥有、占用和支配的商品、货币以及其他一切财产的货币表现,是能够在商业活动中增值的价值。商业资本的物化形态表现为商业资产。商业资产按照其形式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1.有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商业企业和经营者拥有或者控制的以货币计量并以物质实体形式存在的经济资源。按其周转方式和价值补偿方式,有形资产主要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单位价值量较高,使用年限较长,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的资产。固定资产是商业企业和经营者进行商业活动的主要手段,通常表现为商用房屋建筑、机器设备以及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在商业企业全部有形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一般在25%以内。但是,固定资产是企业顺利进行商业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基础,它有利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效率和服务质量,扩大企业知名度。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业活动的扩展,要求把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经营手段不断应用于商业领域,使商业企业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因此,固定资产在全部有形资产中的比重将有所上升。

流动资产是指可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变化或耗用的资产。流动资产按其存在的具体形态和管理的要求不同又分为货币资金、存货、短期投资和结算资产等。流动资产在商业企业全部有形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大约在70%以上。其中,直接用于商品购销业务的资产即商品存货又占全部流动资产的80%左右。流动资产的使用状况对商业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加速流动资产的周转或商品存货的周转,是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2.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商业企业和经营者长期使用、以某种特有权利和技术等经济能源形态存在,能为企业和经营者带来超过同行业一般收益能力的资产。无形资产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企业所承认的无形资产的内容也不尽一致。商业无形资产的内容主要有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商誉、特许权等。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独立的资产形态,是客观存在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理论研究的欠缺,我们往往忽视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管理与评估,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与浪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将越来越被经营管理者所重视,越来越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这无疑会起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发展市场经济等效能。

(二)商业资本的来源

1.所有者投资。所有者投资是指国家、法人和个人投入的资本金。国家资本金是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法人资本金是指其他法人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个人资本金为社会个人或本企业职工以其合法财产投入形成的资本金。此外,还有外商资本金,即港、澳和台湾地区以及国外投资者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在经营期内,企业对资本金依法享有经营权,可用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占用和对外投资等等。投资者对其投入企业的资本金,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走。

2.企业积累。所有者投资与企业积累,统称为投资者权益。企业积累主要包括:(1)公积金。是指企业为了增强自我发展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按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以及在资本筹集过程中取得的,以备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等方面的那部分资本。公积金按其形成渠道的不同,分为资本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2)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利润总额扣除应交所得税、应交特种基金,提取盈余公积金等已分配利润后的余额。企业本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可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

3.借入资本。借入资本又称负债,是商业企业和经营者从各渠道取得并必须偿还的那部分资本。借入资本主要来源于:(1)金融机构借款。银行各种长、短期借款是商业企业和经营者借入资本的主要来源。根据有关规定,商业企业和经营者可以向有关银行申请商品周转贷款、临时贷款、预购定金贷款、结算贷款等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2)社会集资。主要是向社会公众发行企业长、短期债券,筹集资本、解决资本临时不足等问题。(3)其他借款。从上述以外的渠道和非金融机构借入的资本如同行业的拆借、企业之间的各类应付款、预付款等。

(三)商业资本运行特征

商业资本作为能够在商业活动中增值的价值,其运行有与其他资本运行相同的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有:资本运动增值规律,最大利润规律,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日益融合规律等。商业资本运行也同样遵循资本运行的这些共同的规律。

但是,商业资本作为只局限于商业领域的资本,其运行还有自己的特征。与产业资本比较,商业资本的不同特征主要表现为:

1.资本的职能不同。商业资本是局限在商业领域的资本,其职能主要是通过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取得商业利润。而产业资本的职能是通过生产过程创造价值并使预付资本增值。

2.资本的运动形式和循环阶段不同。商业资本只有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两种形式,只经过购买和销售两个阶段,而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态。

3.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商业资本的循环由于只经过购买与销售两个阶段,购买和销售直接发生联系,所以相对产业资本来说,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要快些,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商业资本的占有量相对要少些。

4.影响资本运行的因素不同。与产业资本相比,影响商业资本运行的因素复杂多变。商业资本的运动速度、效率不仅受经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供求、价格变化等的制约,因此,商业资本的波动性要大些。

总之,商业资本是一种具有特殊职能的、局限于商业领域里的资本。认识商业资本运行的规律和特征,有利于加强对商业资本的管理和使用,扩大商业规模,提高资本的增值率。

(四)商业企业的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亦称资本运营或资本运作,是指对企业可以支配的资源进行筹划、重组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使资本增值,以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经营的内容主要包括:

1.实业资本经营。实业资本经营是指企业投入资本购建经营设施、设备和商品等,形成实体资产,使企业资本存量增加、经营能力扩大和竞争能力增强的行为。实业资本经营实质上是商业企业从事具体商业经营活动,它是从事资本营运的基础环节。商业企业投入资本从事实业资本经营之时,就是企业媒介商品交换、提供有关劳务的开始。由于实业资本经营的运作主要以物质形态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为载体,资本的变现能力差,因此,商业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正确决定资本的投向、投入数量和结构,并在整个实业资本经营过程中对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管理,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2.金融资本经营。金融资本经营是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主要以买卖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期货合约为表现形式。商业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不参加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运作。金融资本的经营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在整个资本经营中运作最复杂、操作难度最高。商业企业进行金融资本经营,一定要事先分析有关的风险,研究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加强风险管理,培养或聘请专业人员从事具体的操作,这样才会为得到高回报奠定基础。

3.产权资本经营。产权资本经营是商业企业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资本所有者及其代理人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产权资本,通过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增加投资主体等,来实现资本的扩张和资本的保值增值。如通过合资或合并,扩大资本规模;通过对产权的转让或收购,分散风险,保证资本收益最大化等;二是指企业经营者依据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经营企业的法人资产,以实现企业法人资产的保值增值。如通过资产交易使资产从实物形态变为货币形态,或者从货币形态转变为实物形态,改变不同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再如,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或进入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兼并、收购、参股、控股和租赁等。产权资本经营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商业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

4.无形资本经营。无形资本经营是企业对所拥有的各类无形资产进行运筹和谋划,使其实现最大化增值的活动。无形资本经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无形资产交易。无形资产交易通常采用许可合同方式来进行,主要是对自己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的使用权,通过签订许可合同有偿转让他人使用;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后,购买其他企业或个人的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的使用权;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某项业务的特许权等;其二,利用无形资本筹资。利用良好的商誉,取得合作伙伴在供应价格、货源、结算方式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利用自己良好的信用,优先获得银行贷款和金融机构提供发行企业股票债券的方便条件,加快筹资速度;利用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造的名牌、商誉、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引进外资,拓宽筹资渠道;利用企业的管理优势、商誉、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承包、租赁、参股、控股、并购形式实现资本的扩张等。无形资本经营是知识形态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无形资本经营过程是推广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过程,它对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将起重大促进作用。

二、商业人员

(一)商业人员构成及其行为目标

在市场经济中,国民经济的运行表现为生产与交换的统一。商品生产出来以后,只有进入消费领域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然而商品是物,没有长脚,不能自己进入消费领域。商品要实现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需要有人格化代表来推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1]“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一致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2]对商品起监护和推动作用的人格化代表就是商业人员。对商业人员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过,“在商品生产中,流通和生产本身一样必要。从而流通当事人也和生产当事人一样必要。”[3]因而,从全社会来看,总有一部分人力资源停留在商业领域,从事着媒介商品交换的劳动,成为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商业人员。

按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商业人员主要由商业投资者、商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构成。他们参与商业活动的动机有所不同,因此,其行为目标也有不同。

商业投资者行为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原因是:第一,利润最大化直接体现了商业运行的目标。它是商业投资者进行商业投资的内在动力。第二,利润最大化是商业从业人员追求个人收入不断增长的物质基础。商业从业人员以从事商业活动来达到不断改善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愿望和动机,只有在商业企业盈利增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第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润是生产目的与商业行为目的的统一。当其他条件不变,用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扩大销售等正当手段谋取的利润越多,商业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越高,商业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对商业发展也越有利。

商业从业人员行为目标是个人收入最大化。商业从业人员收入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业行为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同利润最大化目标既相统一,又有矛盾。其统一性表现在,商业从业人员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就会激发其劳动热情,尤其在个人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情况下,商业从业人员的个人利益得到一定满足,可以形成人人关心经营,各个重视效益,主动提高其服务质量,注重自身形象的氛围,从而推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其矛盾性表现在,如果商业从业人员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或个人收入的提高,不注重企业的积累和长期发展,会影响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商业经营者的行为目标是商誉不断提高。商誉是商业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最重要的财富。商誉的树立既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举所致,而是企业形象、经营管理经验、商品质量、服务水平、职工素质、资信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中,商誉的高低关系到商业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决定了经营者自身价值的大小。如果商业行为主体具有良好的商誉就会使他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业务兴旺、经营规模扩大、能获得超过一般行业水平的利润,商业经营者的年薪就高,个人价值就大;相反,则会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其生存和发展将会受到极大影响,商业经营者个人价值低,甚至毫无价值。

(二)商业人员数量变动规律

商业领域占有人力资源的数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会不断增加,这是被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证实的一个商业发展规律。如美国商业职工人数1958—1978年增长了79%,而同期,工业人员只增长了41%,商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8.4%上升到20.1%;1979—1989年,在美国新就业的人口中,95.7%就业于服务业,其中,劳动密集型零售业新增职工数占服务业新增职工总数的25.8%;日本1988年批发业职工人数是1952年的5.1倍,批发业职工数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例由1952年的2.3%上升到1988年的7.2%;同期,零售业职工人数增加两倍,零售业职工数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例由1952年的6.2%上升到1988年的11.4%。我国也呈现出这种趋势,其客观依据是:

1.商品交易量的快速扩张是影响商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产品总量不断增加,从而引起商品交易量的扩张;(2)商品率不断提高,进入商业领域的商品越来越多,也引起商品交易量的扩大;(3)许多中间产品需要经过商业活动进入再加工的生产过程,才能成为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的增加,也会引起交易量的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会使商业活动中的劳动量大大增加,势必要求商业人员随之增加。

2.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影响商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的直接因素。消费水平呈上升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体表现为社会商品购买力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商业人员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3.生产领域的劳动向流通领域的转移是影响商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部门的许多职能将要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由商业部门来承担,生产者原先承担的一部分劳动会不可避免地转化为商业人员的劳动。如生产者原来附带的销售产品的职能,会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商业部门由商业人员去完成;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商品储存、运输、分类、编配等劳动会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在商业领域由商业人员来承担等。与此相适应,商业人员数量会不断增加。

4.商业人员劳动效率提高的速度一般慢于工农业生产者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影响商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的一个基本因素。商业领域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较低,加上商业人员的劳动以服务性劳动为主,也很难采取完全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来提高劳动效率。这也会相应增加商业人员的数量。

5.服务供求的增加是影响商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商品不仅以产品实体形式出现,而且还以服务形式出现,同时,在市场竞争等因素作用下,经济主体和个人也扩大了对专门服务的需求,服务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内容。与此相适应,商业人员的数量也会增加。

虽然,商业领域占用的人力资源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中,商业人员的数量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则会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商业领域人力资源的开发

现代社会,人力资源是商业运行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商业企业运行的关键要素。商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是指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各类有效方式发掘和提高人力资源的德能、智能和体能潜能,以适应商业活动发展需要的行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培训,使其文化、技术、技能、组织管理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把商业人员的品德、智慧、知识和能力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发掘和培养,并在商业活动中对这种资源合理组合和调配的过程。(www.daowen.com)

商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1)造就综合素质高的职工队伍。通过对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营业员等进行相关的技术培养与业务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学习与训练,把商业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能力、潜在的智能发掘出来,从而造就一支有道德、有文化、精通经营管理、熟悉现代经济与商业运行规律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职工队伍。(2)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通过对现有商业人员的使用、考核和奖惩工作,发现与选拔有道德、有能力、有技能的人,并根据他们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价值观等安排相应的职务,放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并根据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直接聘用有关的专业人员进入商业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商业信息

(一)商业信息及其内容

商业信息是商业活动中各种事物发展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客观反映,表现为能被传递、接受、理解和评价的各种有用的消息、数据、指令、报表、情报、信号等。商业信息是商业活动的经营要素之一。商业信息通过口头交谈、大众媒体、电子计算机等传递、存储手段,沟通商品生产者、商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成为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决策依据和企业制定具体行动计划的指南与基础。

商业信息作为信息的组成部分,具有信息的基本属性,如普遍性、客观性、依附性、可传递性、共享性等。除此以外,因其所处的特定范畴,还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双向流动性时效性和市场性等特征。

商业信息的内容十分宽泛,通常包括:

1.商品供给信息。商品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市场的商品数量,商品供给信息就是在商业活动中直接和间接反映商品供给的信号、指令、数据、情况和消息的统称。商品供给信息主要包括:(1)生产信息。是直接和间接反映商品生产的资料、数据、情报等信息,它包括生产能力、产品结构、物资能源供应、新产品开发等信息。(2)商品可供量信息。是指直接和间接反映商品可供量的资料、数据、情报等。商品可供量信息主要包括商品可供量与结构、商品供给渠道、商品供给价格、商品供给方式和商品库存等信息。

2.商品需求信息。商品需求是指消费者或用户在一定时期内向市场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其关键是掌握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情况。与商品需求有关的一切经济资料、数据、情报等构成了商品需求信息。商品需求信息主要包括:(1)商品消费信息。是与商品消费活动有关的一切经济资料、数据、信号、情报的统称,主要包括商品消费量、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和消费倾向等信息;(2)商品购买信息。是与市场商品购买活动有关的一切经济资料、数据、信号、情报的统称,它主要包括购买动机、购买力、购买行为和购买结构等信息。

3.商业竞争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多元市场主体相互竞争下进行的。市场竞争作为一种外部压力,推动着商品经营活动的发展。企业应该将生产经营同类商品企业的有关信息汇集在一起,以便比较,找出差距,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市场竞争信息主要包括产品竞争信息、价格竞争信息、服务竞争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

4.商业环境信息。商品经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有关直接和间接反映商业环境的资料、数据、迹象和情况等为商业环境信息,主要有政治环境信息、经济环境信息、人文环境信息和自然环境信息等。

(二)企业商业信息应用的原则

1.应用的商业信息要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致。企业应用商业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只有当运用的商业信息的种类和内容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致时,才会取得较好的经营成果。因此,优选商业信息成为必要。

2.应用的商业信息要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为此,在确定应用某一商业信息之前,应对该信息做出判断与估计,尤其是对一些复杂而重要的商业信息的应用,更需要经过充分论证。

3.应用的商业信息要与企业实力相符。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选用商业信息,保证企业实力可以达到利用商业信息开展经营所要达到的目标。

四、商品和服务

提供商品和服务是商业企业的两大功能,因此,商品和服务也是商业经营的基本要素。

(一)商品

1.商品的类型。商业企业经营的商品可按不同标志划分为若干类别、组别和品目。

商品按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总称。它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原料、材料、燃料、生产运输工具、机电设备等。生活资料是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产品,也称消费资料,按其满足人们需要的不同,可以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

商品按价格高低和消费范围大小可分为高档商品、中档商品和低档商品。就同等使用价值来说,高档商品通常为价格昂贵、偏重于豪华新颖、工艺装饰以及名贵材质,适合于高收入消费者消费的商品;中档商品一般为价格适中、质量可靠、广大消费者普遍需求的商品;低档商品一般为价格便宜、消费面广,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

商品按销售畅滞程度分类,可分为畅销商品、正常商品和冷背呆滞商品。畅销商品通常为品种、规格、花色、质量、价格适应消费者和用户需求,销售顺利的商品;正常商品为消费者经常需要,花色品种比较固定、商品销售比较稳定、起伏不大的商品;冷背呆滞商品为不时兴、不适合当地消费需要、销售困难的商品。

2.商品运行规则。商品运行即商品实体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运动过程。商品运行的目标是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和最短的时间,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为商品所有者和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效用。

由于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商品运行的规则也就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的规定。

(1)商品使用价值运行规则。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来看,商品应按自然规律的要求运行。其运行规则主要有:①以使用价值为中心运行。贸易活动中的商品在自然形态上是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商品价值也不会存在。商品运行以使用价值为中心,首先要求运行中的商品必须适应消费需要。其次,要求商品运行的时间不能超过商品使用价值的物理、生化性能客观规定的时间。再次,要求在商品运行中尽量减少使用价值的损失。②按合理流向运行。商品流向是指商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空间运行方向。商品生产出来以后,总是要通过交换活动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因此,无论产销距离的远近,时间间隔的长短,商品最终都要从产地流向销地,进入消费领域。商品合理流向就是商品从产地到销地客观上存在的最经济、最合理的流动方向,是商品流向和经济合理移动路线的有机结合。商品的合理流向,具体表现为商品从生产地流向消费地;商品近产近销,从生产充裕地流向生产不足地;商品从价格低的地区流向价格较高的地区。③经过适度运行环节。商品运行环节是指商品在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全过程所经历的商品运行主体变换的次数。一般来说,商品是经过生产者——各类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诸环节,实现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商品运行环节的多少,对于商品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交易成本的高低具有重大影响。商品运行环节过多,就会减缓商品的运行速度,拉长商品运行时间,增加流通费用,加重消费者负担,最终又会抑制商品迅速步入消费领域。然而,商品运行环节也并非越少越好。首先,从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正是由于商业的独立化、专门化,才使得贸易运行规模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扩展并成为可能。因商业产生而出现的多种形式的流转环节,可以在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条件下,深购远销,将商品远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其次,如果流转环节过少,有可能造成因为无力将商品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缩小商品流通范围,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样,商品在运行中停留时间反而过长,劳动耗费不但不能减少,还可能增加。因此,商品的运行应经过适度的环节。

(2)商品价值运行规则。从商品的价值属性来看,商品应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行,其运行规则主要有:①价值主体规则。在市场经济中,价值是商品运行的原动力,价值主体规则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因此,商品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按其价值进行交换,并以此为手段,通过适度运行环节不断的换位,最终进入消费领域。②节省时间规则。商品运行时间是指商品离开生产领域以后至进入消费领域以前所花费的时间。节省时间规则要求商品在每一运行环节上,只花费必要的时间,尽可能缩短商品运行的时间,快买快卖。商品运行时间的长短直接反映着商品运行速度的快慢和经济效益与效率的高低。③最大利润规则。从经济关系上考察,商业经济就是一种利益经济。商品运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品经营者经济利益的具体体现。最大利润规则就是要求在商品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商品运行各环节的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保持商品运行成本最小,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商品经营者利益,为商品运行的连续性提供基础与动力。④适度规模规则。商品运行的数量应根据成本——收益比较和运行力状况来决定,商品运行量的增长幅度与收益增长幅度或商品运行加速度相等,并尽可能使规模效益递增或商品运行速度提高。一般来说,商品运行的合理规模与其运行的配置技术水平以及自然性质有关。所以,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商品类别,各有自己的运行规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配置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运行适度规模也会发生变化。

(二)服务

商业行业是一个以服务为主的行业,商业企业是满足顾客在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到合适商品需求的服务企业。顾客到购物场所不仅要购买有形商品,而且还希望获得相关的服务。

1.商业服务的内容。商业服务是商业企业以销售商品为目标、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生产和生活特殊需要的活动。商业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

批发商和零售商为用户和消费者服务大体上可以分为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1)售前服务。售前服务是商业企业通过精心研究消费者心理和购买行为,用一系列方法激发其购买欲望的各项服务工作。售前服务的核心是吸引潜在的顾客,激起购买欲望而达到销售的目的。售前服务主要提供合适的营业时间、组织适销商品、广告宣传、商品检验和整理、为顾客提供各种方便以及提供良好购物环境等服务。(2)售中服务。售中服务是商业企业在商品销售过程和提供劳务全过程中为顾客提供的各种服务,其功能是为顾客购买商品提供便利,完成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常见的售中服务主要有接待、展示、解释、指导、示范、操作、挑选、计量、包装、捆扎等服务项目,此外,还有提供消费信用、明码实价、营业人员耐心周到的服务等。(3)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指商品出售后,商业企业继续向购买商品的顾客提供的各种劳务性服务。商业企业搞好售后服务工作,既是维护消费者利益的需要,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维护企业信誉的需要。商业企业的售后服务的内容主要有送货服务、安装调试服务、维修服务、退换服务、信用服务、技术培训服务和处理顾客意见等。

批发商和零售商为生产者服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1)产前服务。主要有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和生活资料销售服务等,为生产者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决策依据。(2)产中服务。主要是提供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资金服务,为生产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必要条件。(3)产后服务。主要提供加工、储存、运输、产品销售等服务,为生产者开拓市场,实现商品价值。

2.商业服务的供给。顾客对商业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然而商业服务的供给却是有限的。商业服务的供给通常依据下列因素来决定。

(1)顾客需求。商业企业提供的商业服务没有标准模式,不同的顾客、不同的消费目的、不同的消费时间与不同的消费地点,顾客对服务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消费者期望大型百货商店提供导购、送货上门、退换、售后保修等多项服务,而对于超级市场和平价商店,则更多期望的是购物便利与价格合算。不同商业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不相同。商业服务的供给必须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提供顾客最需要的服务。

(2)企业特点。商业服务的供给不仅要考虑顾客的需求,还必须要考虑企业的特点,如企业的地点、经营规模和市场定位。企业特点不同,提供的服务也不同。例如,在大城市商业区的零售企业提供的服务,与市郊购物中心类似零售企业提供的服务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不同业态、不同规模、不同档次、不同特色的商业企业,其提供的服务是不一样的。

(3)竞争对手提供的服务。商业企业提供的服务要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并也提供这些服务或类似服务,或者用比较低的销售价格来取代这些服务。

(4)主要经营服务对象的购买力。主要经营服务对象的购买力越高,他们愿意支付的最大需求价格也越高。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商业企业可以提供的有利可图的服务也越多。反之,商业企业只能提供一些基本服务,使它们的服务项目与顾客的购买力水平相适应。因为从长远来看,商业企业为提供服务所花费的费用,必然会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来求得补偿的,这样一来,企业可能会失去部分目标市场份额。

(5)提供服务所需的费用。提供服务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从短期来看,有可能减少利润收入;但从长期来看,会带来销售额的增长和利润的增加。通常增加或取消服务项目的经济标准是,提供服务所带来的边际收入等于提供服务的边际费用。

五、管理

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管理是一种具有无限威力和惊人效益的经济战略资源,是生产力和商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商业的发展与增长。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分工和协作越来越细,商业活动越来越复杂。商业人员、商业对象和商业手段等要素在其构成和组合形态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管理作为商业活动要素的组合中枢,可以提高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配置,扩大其他资源的利用范围,在商业运行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

首先,管理制约着商业总体能力的发挥。在市场经济中,商业要素的内涵与外延日益深化和扩展。从构成上看,商业要素不仅包括传统的人、财、物,而且还包括信息、技术、管理等新要素;从质上看,各种商业要素日益智力化、软性化和技术化。这些要素在商业运行中不能简单相加,而应组成一个有机系统。这就需要通过管理,把商业活动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商业人员为主体,诸要素有机结合的商业能力系统。从一定意义上讲,商业能力系统=(商业人员+商业手段+商业对象+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它表明管理在商业能力中起着乘数作用,管理水平的高低就会产生出不同的商业总体能力。

其次,管理是商业人员协作发展商业能力的组织要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活动要素的组合日益社会化。它只能在社会范围内经过复杂的程序才能取得成功,而不像在小商品经济时代中商业要素基本上在一个家庭细胞中进行组合。这种社会化组合需要管理,没有管理,商业要素不是难以组合,就是混乱组合,不但效率与效益极差,而且还会破坏商业的运行。

再次,管理可以放大商业能力,是商业增长的重要因素。管理把许多孤立的个人结合成一个能动的团体,把许多单体劳动组织起来进行协作,它所产生的商业能力必然超过同样数量单个劳动者个人商业能力的简单总和,起到放大商业能力的作用。通过管理的作用,调动商业人员的积极性,使科学技术、信息、物质设备等要素充分发挥作用,为采用更先进的技术、经营组织等准备条件,能变潜在商业能力为现实商业能力,还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商业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