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品价格构成及税种解析-商业经济学

商品价格构成及税种解析-商业经济学

时间:2024-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价内税也称间接税,是指能直接计入商品价格的税种,这些税金直接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一部分,可作为独立的价格要素计入商品价格,并最终由消费者负担。商品的理论批发价格由进货价格、流通费用、商品利润三个要素构成。零售价格是商品在流通过程最后一道环节的价格。

商品价格构成及税种解析-商业经济学

第三节 商品价格构成

一、商品价值构成与商品价格构成

商品价格构成是指构成价格的各个要素及其在价格中的组成情况。由于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因此,要了解价格构成,首先要了解价值构成以及价格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

(一)商品价值构成

商品价值分三部分或三个要素:商品生产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部分V;劳动者为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部分m。C部分又叫物化劳动,V+m部分又叫活劳动,商品的最终价值包括生产领域转移和创造的价值以及流通领域转移和创造的价值。后者指流通领域的生产性劳动,如运输、贮存、保管、包装等活动创造的价值。这些劳动本质上是生产领域的劳动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和延伸。

(二)商品价格构成

价值构成的三个要素的货币表现转化成价格构成的四个要素,即生产成本、流通费用、企业利润、国家税金。生产成本相当于C+V,利润和税金相当于m。

1.生产成本。构成价格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一定量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物质费用和劳动报酬的货币表现。它是价格构成的主要部分。现行会计制度中还包括属于m再分配的利息,其目的是为了从企业核算的角度,考核费用与效用的关系,促使企业以尽量少的费用开支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

2.流通费用。构成价格的流通费用是商品从生产到消费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货币表现,它分为追加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前者是流通领域生产性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它增加了商品的价值,成为价格的组成部分;后者是商品买卖活动所耗费的各种费用,它只与商品和货币的形态变化有关,如广告费、通讯费、从事买卖活动的商业职工工资、文具纸张、账簿、柜台、衡器等方面的开支。这些费用是非生产性的,它不增加商品的价值,而是从剩余产品m中扣除一部分来补偿。

3.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又分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产业利润在工业品中叫做工业利润,在农产品中叫农业纯收益。商业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构成因素之一,是从各种销售价格中减去进货价格、流通费用和税金后的余额。按流通环节,又可分为批发利润、零售利润等。

4.国家税金。税金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以不同的税种和税率对企业和个人征收的一部分社会纯收入,是价格构成的要素之一。从税收和价格的关系分,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价内税也称间接税,是指能直接计入商品价格的税种,这些税金直接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一部分,可作为独立的价格要素计入商品价格,并最终由消费者负担。目前按税法规定,价内税主要有消费税资源税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关税以及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等适用的营业税等。

价外税也称直接税,是指不能直接计入商品价格中的税金,这些税与商品和劳务价格没有直接关系,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目前按税法规定,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对土地、财产、特定行为所征收的税金等。

需要指出的是: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为价外税,在零售环节则合并为价内税,具有价内税和价外税的双重特征,但仍可作为价内税来考虑。

(三)价格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

价格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可用图6-2表示。

上述关系的主要要点是:

1.价值构成是价格构成的基础,价格构成四要素是价值构成三要素的货币表现。但是,按照价格构成要素计算出来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本身。它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

2.生产企业的完全成本不仅包括价值构成中的C+V,而且包括属于剩余产品再分配的利息,以及从剩余产品中扣除下来补偿给流通中商业部门的流通费用。

3.商业的追加流通费用是流通领域生产性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商业的纯粹流通费用,商业利润、商业税金有两个来源:一是生产企业让渡给商业的差价;二是商业本身生产性劳动为社会创造的价值部分。生产领域创造的剩余产品,并不是完全在生产领域实现。就是说,生产者的出售价格并不等于它的全部价值或其转化形态,而是要在剩余产品中让渡给商业一部分差价,这就成为商业补偿纯粹流通费用和获得利润的一个来源。

图6-2

注:虚线表示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让渡的那部分价值的转化形态

二、批发商业价格构成

批发价格是指成批销售商品时所使用的价格。现在,不论是谁,只要购买量达到批发起点,都可以享受批发价格。按产品分,批发价格有工业品批发价格和农产品批发价格;按地区分,有产地批发价格、中转地批发价格、销地批发价格。

商品的理论批发价格由进货价格、流通费用、商品利润三个要素构成。具体包括进货价格、运杂费、保管费、包装费、利息、损耗、经营管理费和批发利润等项目。其中,运杂费、保管费、包装费称为直接费用,它与进货价格一起构成商品的进货成本,直接按发生的金额计入批发价格;利息、损耗、经营管理费称为间接费用,分别以进货成本、计耗成本、批发价格为基础,按相应的利息率、损耗率、经营管理费率计入商品的批发价格,因此,商品理论批发价格可通过下列公式推导求出:(www.daowen.com)

理论批发价格=进货价格+流通费用+批发利润

      =进货价格+运杂费+保管费+包装费+利息+损耗+经营管理费+批发利润

将上述公式经过整理可得:

在批发环节,增值税在价外收取,但买卖双方在结算时,则将销项增值税包括在内。

三、商品零售价格

商品零售价格是指零售商业企业或工业、农业和其他行业兼营的商业企业、自销门市部向消费者个人或社会集团出售商品时所使用的价格。向农民出售的农业生产资料,也使用零售价格。零售价格是商品在流通过程最后一道环节的价格。

理论零售价格也由进货(批发)价、流通费用、商业利润构成。其推导原理同理论批发价格一样,其公式是:

在零售环节,零售价格是价税合一的价格,因此,

四、理论销售价格公式的简化和运用

用理论批发价格公式和理论零售价格公式虽然较方便,能一次将商品销售价格计算出来,但公式包含的项目多,而且要逐项计算,手续繁杂,工作量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计价质量。为了计价方便,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计价中的差错,实际工作中,商业企业往往将上述两个理论价格公式作进一步简化,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简化方法:

1.综合差率法。即企业将理论公式中的利息率、损耗率、经营管理费率和利润率等套用理论销售价格公式中的相关数量关系求得一个常数,这个常数被称为综合差率,并将其作为计算销售价格的依据。综合差率的计算公式是:

用综合差率计算销售价格是以进货成本为基础的。无论是实行计划价格(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商品,还是实行市场价格的商品,当上级主管部门规定或经营企业自定了综合差率后,定价人员都可根据商品进货成本及所定的综合差率来制定销售价格。目前,一些从不同进货地购进商品的直接费用额相差较大或直接费用额在流通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商品,均可采用综合差率法来计算销价,其计算公式是:

商品销售价格=进货成本×(1+综合差率)

2.固定差率法。这种方法较之综合差率法更为简便,它是在综合差率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简化,其办法是将从各主要进货地购进同类商品所支付的直接费用(运杂费、保管费、包装费)换算成直接费用率,然后将直接费用率与综合差率合并在一起,计算固定差率,通过进价和固定差率直接计算销价的方法。其公式为:

固定差率有顺加和倒扣两种形式,它们都是和进价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当上级规定或企业自定了固定差率后,定价人员可以直接根据商品的进价和固定差率计算商品的销售价格。其计算公式分别是:

销售价格=购进价格×(1+顺加固定差率)

销售价格=购进价格÷(1-倒扣固定差率)

固定差率特别是顺加固定差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十分广泛,少数工业品产地批发价格计算时所用的进销差率、大部分农产品产地销售价格(产地批发价格、调拨价格、零售价格)计算时所用的购销差率、大部分工农产品销地批发价格计算时所用的地区差率、工农产品零售价格计算时所用的批零差率,用差率法计算的工农产品质量差价的质量差率、用比较法计算的工农产品季节差价的季节差率、少数地区饮食品所用的成本毛利率等,本质上都属于顺加固定差率。

倒扣固定差率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也不少,部分以销定产的工业品批发价、出厂价计算时所用的销进差率、工业品调拨计算时所用的调拨折扣率、工农产品批量优待价时所用的批量折扣率,大部分地区饮食品价格计算时所用的销售(内扣)毛利率等,本质上都属于倒扣固定差率。

在运用综合差率法和固定差率法计算销售价格时,必须搞清是综合差率还是固定差率,是顺加还是倒扣,特定的差率只能使用特定的公式。

3.固定差额法。为了计价更方便,在实际工作中,还可对某些单价较低、费用较稳定的商品,在固定差率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简化,将从购进到销售的各项费用、利润、税金等统一换算成一个固定差额,然后按进价加这个固定差额计算商品销售价格。其计算公式是:

销售价格=进货价格+固定差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