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是市场运行的关键

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是市场运行的关键

时间:2024-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多数商品而言,需求与价格呈反方向运动: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这就是需求规律。需求曲线是指在给定的时间以及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与商品需求数量的关系。具体在一个坐标系中,以横坐标代表商品数量,纵坐标代表商品价格,则表5-2作出的需求曲线如图5-2所示。

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是市场运行的关键

第一节 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是市场运行的焦点

一、商品供给

(一)商品供给的内涵

商品供给通常是指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量。商品供给要成为现实的供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出售的意愿;二是有供应的能力。这就是说,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它包括新生产出来的商品量(这是主要部分)和市场原有的存货两个部分。

(二)供给量

供给量是生产经营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总数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1.供给量是生产经营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而不是实际出售的数量;

2.供给量也是生产经营者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是一种有效供给;

3.供给量是一种流量,它与某一特定时期相联系;

4.供给量是指某一市场、某一价格水平下的供给总量,而不是个别的供给量。

(三)供给价格

供给价格是指生产经营者为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它是由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支付的边际成本决定的。所谓边际成本是指生产经营者增减一单位产品量所支付的追加成本。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边际成本是随商品量的增加而递增的,这使得供给价格也随着商品量的增加而递增。

对于多数商品而言,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降低而减少,这就是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供给量就增加。

(四)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为了了解商品供给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我们把某一特定时期生产经营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量与不同价格之间的关系用一个表来表示,这种表就称之为供给表(见表5-1)。

表5-1      供 给 表

表5-1描述了生产经营者对某商品的供给情况:当某商品价格为2元时,他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是10公斤;当商品价格提高到3元时,他愿意提供20公斤;依此类推,当价格上涨到7元时,他愿意提供的数量增加到60公斤。

如果我们根据供给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中描绘出一条曲线,该曲线就是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商品供给数量的关系。具体在一个坐标系中,以横坐标代表商品数量,纵坐标代表商品价格,则表5-1做出的供给曲线如图5-1所示。

图5-1

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正方向的变动关系,供给规律表面在供给曲线上,是一条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表明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供给商品,价格越低,生产者供给越少。

对多数商品而言,在一个商品市场上,生产经营者供给某种商品的数量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1.商品本身的价格。在价格升高的情况下,供给数量会增加;在价格降低的情况下,供给数量会减少。

2.相关商品的价格。假定饼干的价格上涨,生产者将生产饼干代替生产面包;假定奶油的价格上升,而奶油与面包是一家生产者生产,会使面包的供给量增加,像面包和饼干这样的都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称为替代品,面包和奶油这样的消费时有关联的商品称为互补品。

3.预期价格。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可能对供给量有重大影响。如果预期行情看涨,生产者就会囤积居奇、待价而沽,或增加供给;如果预期行情看跌,供给数量将会减少。

4.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变动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价格或技术变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势必增加生产成本,减少供给量;生产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产量的增加或成本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在原有价格下增加供给量,而政府的税收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也会影响生产成本的变化,提高税率和银行利率,将会使生产者负担加重,造成生产成本提高,供给便会减少;反之,供给就会增加。

5.自然条件。有些商品的供应量与自然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农产品、矿产品、夏天和冬天的水电供应量等。

二、商品需求

(一)商品需求的内涵

商品需求通常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同供给一样,需求的成立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购买的意愿;二是有购买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意味着需求并不等同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也不是其他条件变化后引发的新的需求。

(二)需求量

需求量指所有的消费者在某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总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1.需求量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它与消费者实际购买的数量不同;

2.需求量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量,是一种有效需要量;

3.需求量也是一种流量,它与某一特定时期相联系;

4.需求量是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总量,而不是个别的需求量。

(三)需求价格

需求价格是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在西方经济学中,一般认为需求价格取决于一定数量的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来讲,效用是他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而边际效用则是消费者主观心理上感受到的,他所消费的某物品中最后一个单位产品的效用,一般也是该物品的一系列递减效用中的最小效用。由于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一般随着物品的增加而递减,因此,需求价格也是随着商品量的增加而下降的。

对多数商品而言,需求与价格呈反方向运动: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这就是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需求量就增加。

(四)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为了了解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情况,我们可以把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用一个表来表示,这种表示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就称之为需求表(见表5-2)。

表5-2

表5-2描述消费者对某商品的需求情况:当某商品价格为2元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该商品数量为60公斤;当价格上涨到3元时,消费者愿意购买50公斤;依此类推,当价格上涨到7元时,消费者只愿意购买10公斤。

如果我们根据需求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中描绘出一条曲线,该曲线就是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指在给定的时间以及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与商品需求数量的关系。具体在一个坐标系中,以横坐标代表商品数量,纵坐标代表商品价格,则表5-2作出的需求曲线如图5-2所示。

图5-2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价格与数量之间存在反方向的变动关系,需求规律表现在需求曲线上是一条向下方延伸的曲线,表明价格越低,消费者越愿意购买商品,价格越高,对该商品的需求越少。(www.daowen.com)

(五)影响需求的因素

对多数商品而言,在一个商品市场上,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1.商品本身的价格。在价格升高的情况下,需求量会下降;在价格降低的情况下,需求量会上升。

2.居民的收入。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其对某些商品在一定价格下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这主要是一些较高档的非生活必需品;而对另一些商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则可能减少,这主要是一些较低档的、而且有较多替代品的商品。

3.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如果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兴趣比过去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会增加;反之亦然。

4.相关商品的价格。假定棉织品的价格上涨,若消费者随之以化纤制品代替棉织品,那么棉织品价格的升高会增加化纤制品的需求量;假定相机的价格上涨,相机的销量会减少,与相机配套使用的彩色胶卷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减少。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5.预期价格。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可能对需求量有重大影响。当出现通货膨胀、行情看涨时,消费者会纷纷抢购商品,需求量将会增加;当出现通货紧缩、物价下跌时,消费者往往会产生持币待购心理,可能会适当减少当前的购买,需求量将会减少。

6.预期收入。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会对需求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经济形势向好,预期将来收入会大幅增加,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会增加当前消费,特别是高档商品的消费,需求量将会增加;反之,如果经济形势不景气,预期今后收入会减少,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消费者往往会减少当前消费,需求量将会减少。

7.时间变化。一种商品的需求量,还与年、月、日、节、昼、夜等时间因素有关。例如旺季的需求量高于淡季的需求量;夏季空调、电扇的需求量高于冬季的需求量;双休日和节假日一天的需求量可能是平日需求量的几倍甚至更多。

三、商品供求关系

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是商品流通领域中极其重要的一对关系,是市场上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联系的两种经济现象。供给要求需求来实现,需求又要求供给来满足,供给制约需求又适应需求,需求依存供给又引起供给,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一)商品供求是对立的

商品供求关系之所以是对立的,其主要根源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市场供给和需求是两种不同主体的经济行为,是相互独立的经济现象。商品供给通过使用价值,即实物形态表现出来,其主体是由生产者、经营者构成的卖方;商品需求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其主体是由各类消费者构成的买方。所以,无论是从主体要素,还是从客体要素来考虑,供给和需求两者都是独立的经济现象;二是供给和需求有着不同的形成条件和制约因素。商品供给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产的技术条件(如生产发展水平、规模、产业结构、商品率等)联系非常紧密。商品需求是在分配过程中形成的,受社会经济条件、心理因素,尤其是消费因素制约很大。

(二)商品供求又是统一的

从本质上看,商品供给是社会的有效劳动创造的,有多大的社会劳动支出和社会资源,相应就有多大的商品供给;商品需求是由劳动支付能力决定的,劳动支付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商品需求量的多少。两者统一于劳动支付能力这一标尺上。从现象看,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实现过程是相互依存的,商品供给是由市场上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集聚构成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需要通过货币流通来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商品需求则是由分配形成的一部分货币收入构成,它要通过货币与商品的相互运动,使货币转换为现实的消费对象。否则进入市场的商品会因无人过问而滞销积压,现实的购买力也会因所需商品脱销断档而不能实现,从而导致供给和需求的不适应。另外,潜在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也需要靠对方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供给和需求。

商品供求关系可概括如下(见表5-3)。

表5-3

(三)商品供求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则是相对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作没有发生过的事情”。[1]商品供求不平衡是绝对的,这是因为:

1.供求关系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生产和消费之间在客观上就存在着矛盾。如果从更广泛和更具体的意义上来理解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就要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包括在内。

2.供给和需求形成的条件不同。生产不等于供给,消费也不等于需求。从生产到供给,从消费到需求,各自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即使生产和消费是一致的,在其形成供求关系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制约因素不同以及双方制约作用的力量不同,也会发生供求不平衡。

3.即使形成的供求关系是一致的,但在其实现过程中,也会受市场上种种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制约。由于条件和环境的不协调及经常变动,作用的方向和程度也不一致,在实现过程中平衡也会变为不平衡。

总之,商品供求不平衡是绝对的、普遍的。但国民经济发展又要求商品相对平衡。这是因为:

其一,供求关系相对平衡,商品价格才能实现,价格与价值才能相符合。在分析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的关系问题时,马克思指出:“如果用来生产某种物品的社会劳动的数量,和要满足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适应,从而产量也和需求不变时再生产的通常规模相适应,那末这种商品就会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2]“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也就是说,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3]

其二,供求关系相对平衡,经济规律才能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合理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作用是通过供求规律来体现的,如果供求比例失调,价格长时间、大幅度地背离价值,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就受到限制和扭曲。竞争规律也一样,如果供求比例失调,市场混乱,竞争就难以正常进行或助长垄断而抑制竞争,或投机猖獗而使竞争被扭曲。

其三,供求关系相对平衡有利于物价稳定和货币流通的正常化。如果市场供求关系失调,有很大一部分商品的供应量或需求量不能实现,就会造成一股强大的压力,迫使价格总水平上涨或下跌,以达到供求平衡状态。同样,供求关系失调,市场物价波动,会造成货币流通的混乱,影响货币正常发行,影响货币购买力的稳定,影响银行信贷平衡和现金收支平衡。

上述种种理由表明,虽然商品供求不平衡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保持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平衡是保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四)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是结构平衡和总量平衡的统一

商品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即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总量平衡则是结构平衡的保证。

1.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如果出现了结构不平衡而总量实现了平衡,就会出现价格的混乱,一部分供过于求的商品,会出现价格下跌,价格低于价值;另一部分供不应求的商品则会出现价格上涨,价格高于价值。由于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是由形态各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实物产品构成的,它们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那么,那些不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的供给总量就不能适应消费者实现现有的购买力,从而导致总量的不平衡。

2.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的保证。当供求矛盾处于总量失衡时,由于体现商品需求的货币购买力是价值独立的存在形式,它可以购买任何商品,同任何商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而且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当实际的需求量和相对价格水平发生变化时,需求总量就会按照不同的比例在各类商品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就会造成商品供求出现结构平衡的矛盾。只有商品供求总量平衡时,商品供求结构平衡才有保证。

四、商品供求规律

根据马克思对商品供求的分析,在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的矛盾运动中,在商品价格的作用下,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会不断趋向一致,趋向平衡,这就是商品供求规律。商品供求规律是商品流通中特有的规律,这个特有客观规律的主要内容是:

(一)供求的变动引起价格的变动、供求调节市场价格

其表现形式是: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就上涨;供过于求时,商品价格就下跌;供求平衡时,商品价格相对稳定。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供给量不变,市场价格就会按照与市场需求相同的方向变动,市场需求量增加,市场价格就会上涨;市场需求量减少,市场价格就会下跌。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变化,市场价格就会按照市场供给量相反的方向变动,市场供给量增加,市场价格就会下跌;市场供给量减少,市场价格就会上涨。供求关系的改变,引起价格的上涨或下跌。这就是说,价格运动是受供求关系制约的,供求调节着市场价格。

(二)价格运动调节着供求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生产和消费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一般来说,价格的变动虽然不能决定商品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但却能决定个别商品供求的变动,如果某种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就会刺激该商品的生产,增加该商品的生产量和上市量,同时又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供求关系会朝着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某种商品市场价格下跌,则会抑制商品的生产、减少该商品的生产量和上市量,同时又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供求关系则会朝着供求平衡,甚至供不应求的方向发展。马克思指出:“如果供求决定市场价格,那末,另一方面,市场价格,并且进一步分析也就是市场价值,又决定供求”。[4]

这就是说,供求的变化和价格的变化,从相反的方向,形成一个循环,一个经济过程。

(三)供求和价格相互运动的轴心是商品的市场价值

从根本上说,供求与价格相互作用的运动,是由商品的市场价值决定的。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如果供求调节着市场价格,或者确切地说,调节着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那末,另一方面,市场价值调节着供求关系,或者说,调节着一个中心,供求的变动使市场价格围绕着这个中心发生波动”。[5]这就是说,从短期看、从形式上看,当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某一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供给量与需求量发生变化,市场价格会出现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从而引起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发生偏离,市场价格可能高于、低于商品价值。但从长时期看、从本质上看,各种同市场价值偏离的市场价格,会平均化为市场价值,从而使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部分,会作为正负数互相抵消,使市场价格趋近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决定着价值和供求的运动。

(四)供求规律是价值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

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变动,是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两个不同,但又有密切联系的客观规律。它们在运动中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又互有区别。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市场价值形式和运行的内在支配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价格的形成和运行都离不开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但在具体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价格和价值并不是始终一致的。价格可能与价值相近,也可能与价值相偏离。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这是因为,价格形成不仅仅以价值为基础,而且受到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供不应求时,价格会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又会低于价值。因此,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和趋向一致,不仅与价值规律相联系,而且与供求规律相联系,这种价格与价值的一致或偏离,既是供求规律作用的表现,又是价值规律实现的条件。价值和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和供求规律而发生作用的。

总之,所谓供求规律也就是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也就是说,只要价格形成中反映了供求关系的变化,也就必然反映了价值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价值规律是决定价格运动的内在根据,供求规律是影响价值运动的外部条件,它在每一项具体的实际交换中决定着价格对市场价值的偏离程度,直接决定着价格变动的幅度和运动方向以及价格水平的高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